“典藏”书系,旨在为广大读者普及文化知识,涵盖面广。孙武编著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典藏”书系中的一本。《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典藏 |
分类 | |
作者 | (春秋)孙武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典藏”书系,旨在为广大读者普及文化知识,涵盖面广。孙武编著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典藏”书系中的一本。《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内容推荐 孙武编著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典藏系列之一,《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讲述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其思想精髓丰富,逻辑缜密严谨。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录 孙子兵法 计篇第一 作战篇第二 谋攻篇第三 形篇第四 势篇第五 虚实篇第六 军争篇第七 九变篇第八 行军篇第九 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 火攻篇地十二 用间篇地十三 三十六计 总说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试读章节 张良功成身退专心养身修道 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自请告退,专心修道养身。促使张良激流勇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中既有主动的成分,也含被迫的因素。第一,张良参加刘邦反秦,主要是他的祖父、父亲曾连续任战国时期韩国的宰相,但韩被秦国所灭,他要为韩报仇。当刘邦建立汉朝论功行封时,张良辞让了刘邦令其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的封侯,而自请封给与刘邦相遇的留地,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为韩报仇灭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都已达到。第二,张良看到彭越、韩信等开国元勋功臣被诛杀的悲惨结局,联想到范蠡、文种兴越后或隐居或被诛杀,他深深领悟“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政治哲理,深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头上。第三,张艮虽谋略过人,但身体素质较差,体弱多病,身患多种疾病,为了健身益体,故让权于人,潜心养精蓄气,延年益寿,这实在是军事谋略家高人一筹之举。 刘伯温功成身退回故里饮酒吟诗 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在功成之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其原因亦是主动与被动两种因素相撞促成的结果。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辞仕过隐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报国志得以实现,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豪爽刚正、疾恶如仇的思想性格,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曾得罪过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唯庸等人,就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讳。因此,他想尽早从官场的旋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在乡间每日读书吟诗,饮酒弈棋,谢绝同一切官府来往,静心修养乐哉快哉。说刘伯温上书请求辞职含有被迫原因,还可以从他后来被朱元璋剥夺俸禄一事加以佐证。公元1373年,胡唯庸当上了丞相,他对刘伯温曾经在明太祖面前不同意自己担任丞相一事,怀恨在心,故诬陷刘伯温在故里谋占有王气之地为自己墓地,图有不轨。朱元璋因疑心极重,遂于第二年下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被迫忍气吞声进京说明真情,不想在京积忧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乡里,一月后逝世。如果刘伯温在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隐退故里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于后来遭到剥夺俸禄的冤屈。由此看来,政治斗争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迟,否则,虽辞职也难保全终身。李泌归隐山林 唐肃宗收复京师后,李泌见肃宗。肃宗留李泌宴饮,同榻而眠。 李泌看张良娣受宠,宦官李辅国权力越来越大,以及中书令崔圆这三人向皇上进谗言,迫害自己,于是他决定退隐山林。 当晚,李泌对肃宗说:“臣已略报圣恩,请准许我做闲人。” 肃宗说:“我同先生忧患多年,应与先生同乐,您为何要离去呢?” 李泌说:“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让我离去,免于一死。” 肃宗说:“何谓五不可留?” 李泌说:“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宠任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有此五虑。陛下不让我走,就是杀了我。” 肃宗说:“先生为何怀疑我,朕不是病狂,为何要杀先生呢?” 李泌说:“陛下不干杀我的事,我才敢请求归山,否则我怎么敢说?并且我说被杀,不是指陛下,是那五点原因。我想陛下对臣这么信任,有些话我尚且不敢说,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说什么?” 肃宗说:“我知道了,先生要北伐,我不听从您的建议,你生气了。” 李泌说:“不是,我说的是建宁王一事。” 肃宗说:“建宁王听小人的话,谋害兄长,想夺储位,我不得不把他赐死,先生还不知道吗?” 李泌说:“建宁王若有此心,广平王必怨恨他,可广平王每次与我谈话,都说弟弟冤枉,泪如雨下,况且以前,陛下欲用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我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要是想夺太子位,必恨臣,为什么他认为我是忠心,对我更加亲善呢?” 肃宗听到此,也忍不住泪,哭着说:“先生说得对,我知道错了,但事情已经过去,我不想再听这事了。” 李泌说:“我不是追究以前的责任,是为了让陛下警戒将来。当年则天后有四个儿子,错杀太子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次子贤内心忧惧,作《黄台瓜》词,想使天后感动,但则天后不予理睬,李贤被废后,死在贬所黔中。《黄台瓜》词这样说:‘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尤可为,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了一个瓜了,千万不敢再摘了。” 肃宗惊讶地说:“怎么会有这号事:我当把这首诗写在绅带(大带子)上,时时警惕意外的情况出现。” 李泌深沉地说:“陛上记在心上就行了,何必形于外呢?” 这次谈话后,李泌即入衡山,归隐泉林去了,由于他的话受到肃宗的重视,虽然张良娣、李辅国欲伤害太子,太子最终受到保护。 李泌像汉初的张良一样有眼光,他们二人都是功成身退,并且在退出政治斗争之时,还保护了太子,因此其结局都是圆满的,太子登上皇位后,对他们都很尊重。 李泌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看到肃宗日益亲近小人,自己正处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心。虽然与皇帝关系很好,但张良娣的枕头风厉害,李辅国又是服侍皇上的人,他们二人经常在皇上身边,自己怎么能斗得过他们。 李泌是有远见的,他的策略是斗不过则躲,只要太子即位,他就会重返政治舞台,如果太子保不住,他在朝廷内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及早抽身局外。 P294-295 序言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读书又是一件愉悦的事。读书是求知的理性选择,同时,读书又是人们内在自发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读书者总会有不同的读书体验,但对经典之藏,对精品之选的渴求却永远存在。 传统上,读书是求学的手段,干百年来,人类知识的传承,最重要的总是通过书籍的记载与传述。因为有了书,人类才可以文脉延续,薪火相传。西哲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先贤们都把读书当作高尚而庄重的事情,赋予读书神圣、光荣的使命感。故此,韦编三绝、悬梁刺股,以及凿壁、囊萤、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学的典型,干百年来成为人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寒门学子挑灯夜读,富家子弟潜心求学,或诚心拜师,或自学成才,诸如此类的事例,就成了激励学子上进求学的传说故事而广泛流传。 书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还能让人感到身心的愉悦和快乐。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极力去寻找各种承载文明的载体,来填塞文化需求的饥渴。一本残破小书,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传递和阅读,看完后仍意犹未尽,不忍释卷。彼时,人们读书如饥似渴,却并无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内心的精神需求,读书的愉悦与快乐正在于此。仲春季节,读书间隙,推窗而立,鸟语花香扑面而来,内心深处则有禾苗拔节的哔剥之声回响;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读书,摇扇驱蚊,自然能感受到心灵的清凉和愉悦;秋风瑟瑟,听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嘬一口酽茶,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名联,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数九严冬,寒意砭骨,围炉夜读或雪夜捧卷,书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体验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悠悠遐思。 无论是求学求知还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读书都是我们的一种心灵之旅,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让自己再次起飞得到新生的力量。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会在我们读过的书籍中出现,它们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正因为读书之益,读书之趣,我们才对书籍本身挑剔起来。试想,灵魂之伴侣如何可以等闲视之呢?一本书的好坏,总会有无数人来品评,既有芸芸众者即兴点评,又有专家学者细心解析,然而,书籍最终的裁定者是历史而不是某一种潮流。随着时光的淘汰,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留在人们的案头,成为经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随我们的益友,多闻、博大、精彩而有趣,这样的益友,需要人们用心地品读,细心地筛选,最终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典藏”正是帮助读者挑“益友”的一种尝试,希望能把经典的、有价值的或者有趣的书籍放在读者的案头,让它们像朋友一样陪伴每一位读者走上自己的心灵之旅。 当我们打开书本,走进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自然能够体验那种君临一切的奇特感觉。此时心如止水,宁静安然,恰如室外无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时,或击案称绝,或吟哦出声,甘之如饴。愿这“典藏”之作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一块绿荫,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风雨亭,对抗庞大、芜杂、纷繁的外界侵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