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人文地图丛书》是由上海百家出版社精心策划的一套为上海市民及各地游客纵深展示上海各个城区的大型丛书。
作为上海历史文化发祥地的松江,是上海地区早在一千两百六十年前设立华亭县的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产生了太多让人萦怀的往事、令人向往的名胜、使人着迷的故事。
本书为丛书之松江卷,包括建设成就、历史沿革、胜迹新景、今昔名人等。重点围绕松江区地标性建筑,展新颜、谈故旧,在新与旧、远与近、深与浅的有序比照与变幻中,灵活地展示松江区的嬗变历程与演变特点,阐释松江区人文历史的细节与特征。
作为上海历史文化发祥地的松江,是上海地区早在一千两百六十年前设立华亭县的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产生了太多让人萦怀的往事、令人向往的名胜、使人着迷的故事。松江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位于上海市西南,扼黄浦江中上游,区境北狭南宽,略呈梯形,西北部有历史上著名的九峰三泖,2005年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改革开放进程中,松江的大工业基础逐步形成。今日的松江区处于沪杭苏经济高速发展的轴线上,交通便捷,人流物流集聚,生态环境极佳,文化生活一流。松江的发展已令世界惊奇。
出版缘起
总序(熊月之)
前言
旧地新旅
地名:从江名亭名到天上云间
古城:孩提时的印象难以忘怀
中山东路:千米古道上处处唐宋遗物
中山中路:繁华街市处处古韵
华亭老街:这里成了游览古城的一档重要节目
东外街:古时几座私家园林非同寻常
东岳行宫与庙前街:旧时松江城内玩耍中心地
三公街:以三位历史名人命名的一条街
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一砖一瓦渗透着历史的印记
泗泾镇:旧时称三亭不及一泾
叶榭镇:公元前这里已是小集镇
文化徜徉
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曾是皇家狩猎的“五茸”
佘山天文台:百年前的望远镜仍在观象
佘山大教堂:年年五月,人头攒动
松江二中:名校、名人及难忘的事
松江博物馆:这里诠释着“上海之根”
程十发艺术馆:他捐赠了八十多幅书画珍品
方塔园:走进以文物为主体的公园
醉白池:人们总把李白醉酒和这池扯在一起
叶榭草龙舞:一曲原生态祭祀仪式
《十锦细锣鼓》:美在粗犷锣鼓细腻声
丝网版画:“泥腿子的旗帜”
车墩上海影视园:影视中旧上海滩景观大多出于这里
往事如烟
春申君祠:那位干实事的楚相成了上海人心中的“神”
华亭侯陆逊:沪上第一位父母官
“二陆”才俊:一介书生在官场的尴尬中搭进了性命
徐阶:两朝元老的扬眉吐气与无奈叹息
陶宗仪:用树叶写成一部经典
佘山陈继儒: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
朱舜水:日本“明治维新的导师”
陈子龙与柳如是:才子佳人一段佳话
施蛰存:二十年代一门心思在家写小说
董其昌:从政四十年而列入“文苑传”
夏氏父子墓: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都市寻踪
汤庙村古文化遗址:发现了五千年前破土耕田的三角石犁
唐陀罗尼经幢:见证了上海千年历史
兴圣教寺塔:姑娘的舞姿成就了方塔的设计
天马山斜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斜许多
云间第一楼:这里留驻着府城气势
明代照壁:如同一面劝世镜
颐园:小巧秀美的古园
宋代望仙桥:一块武康石验证了古桥的身价
大仓桥: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
松江顾绣:人称画绣
缂丝:古今丝织物中的极品
时尚生活
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都市人理想的休闲地
泰晤士小镇:拿来,我用,精彩
开元名都大酒店:市郊第一家五星级宾馆
中央公园:走进城市的绿肺
西部渔村:都市人向往的休闲地
佘山兰笋节:体验挖出来的快乐
城市华章
松江新城:并非虚拟的城市
大学城:胜似江南园林
轨交9号线:古道上迎来了时速
松江出口加工区:中国最大的出口加工区
广富林文化公园:这里接通的是上海历史文脉
月湖雕塑公园:具有上海品位与水准的旅游景观
欢乐谷:一座公园创下了多项世界第一
深坑休闲区:昔日“伤痕”变为时尚休闲胜地
植物园:全球同纬度上最好的“植物王国”
古城旧闻
平复帖:天下名人第一帖
四鳃鲈鱼:华夏第一名鱼
华亭鹤:中国第一名鹤
云间画派:“文则南,硬则北”泾渭分明
邦彦画像:“先朝耆老见须眉,独仗徐熙笔一枝”
松江棉纺织业:从“棉花革命”到“衣被天下”
《松江急就章》:现存章草第一碑
余天成堂:沪上第一老字号药店
《催醒术》:松江人1909年发表的“狂人日记”
“无松不成报”:《申报》总经理与主笔大多是松江人
老来青:被外国人称为毛泽东大米
佘山龙井茶:“贵在人文历史中”
中山东路:千米古道上处处唐宋遗物
中山东路从通波塘河到旧时的东城门口,现在的松东路为止,长约1500米,这里是旧松江府、县治中心区域。这条大街也是历次战争中损毁最严重的地方,抗日战争初期,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中山东路大半成为废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建设。1981年至1983年,中山东路路段进行拓宽改建,筑成宽36米的沥青路面。在路中段府衙区域建起了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二中门口是一座建于元代的大楼,称“云间第一楼”,近年已修缮一新。宋代方塔周同区域建成了占地一百多亩的方塔公园,紧靠公园建了一座松江博物馆、科技馆等。1999年,方塔路以东至东门段又经过大修,路两侧建造房屋,开店设铺,商市逐渐繁荣,形成一个商业小区。路的东端南北两侧分别与茸城路、松东路相衔接。西端北侧是原来称作袜子弄现名北内路的马路,马路靠通波塘河,北接乐都路,中段过水闸桥通菜花泾。该路2001年夏开始大修至年底完工。沿途植有粗壮的行道树,枝叶繁茂,浓阴蔽日。
松江有一句俗话说:“穷管穷还有三担铜。”历次战火虽然炸毁了松江古城的很多古迹遗物,但还是未能抹去中山东路上的古老痕迹。记得是30年前,我就是从中山东路的考古开始见识了松江古时的辉煌。首先我来到中山东路东首的唐代陀罗尼经幢前。这座建于设置华亭县后108年唐大中十三年(859年)的建筑,是目前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据考证,经幢一般设置在较大的佛教寺院前,也有立于通衢大道左旁或墓道前面。对照文献资料,这一位置正好在华亭县通衢大道的一侧。处于华亭县城的中心位置。20世纪60年代在修复唐经幢时,上海考古工作者在对旧时经幢基础及堆积层进行清理时发现,在经幢西面数米处,离地表深半米处发现有宽约两米的元代以前的石板路面,有规整的下水道,很明显这是唐宋时期道路遗迹。在经幢东面与其遥相呼应的是北宋兴圣教寺塔,俗称方塔,被称为江南地区最秀美的佛塔。唐经幢向西行不到百米,是古城的一条主河道通波塘。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从河中发现唐代石羊和唐代鎏金铜佛像和一批越窑瓷器,其中有瓷杯、瓷盆、瓷碗、瓷罐、执壶等。这批出自著名越窑的器物质量上等,不少还完整无损、光亮如新。这些发现使上海考古工作者极为兴奋,其中几件文物都成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珍宝。另外,在今通波塘西侧,区自来水厂位置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唐代开元通宝钱币等,据考证此处在唐代应是一个较大的银库或钱庄。
有了这些考古见识后,我时常会在中山东路上寻觅。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沿现在的中山东路近千米道路中,因建设需要挖开路面时,我几乎天天在那里巡察,一时采集到很多古文物标本,这一次次的发现让我大开了眼界。从现在通波塘到方塔路近1000米的道路上,在1米以下位置经常发现大量的唐宋越窑瓷器为主的遗物。而且大多是越窑烧制出的精品,由此可见唐宋时期这里是重要的生活区域,从大量精品遗物的出土,可见当时这座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是相当高的。
另外,1981年,松江方塔园南边挖土造湖时,也是在2米左右深处,先后在方圆数干平方米的区域内发现唐宋时期的遗物。我及时赶到那里,见到了出土的数以百件精致的越窑、德化窑等瓷器,如此集中,如此丰富,是极为少见的。同时我又在现场发现了古河道驳岸痕迹,经参照文献予以考证,这里应是宽度约50米,东西间贯通的松江唐代时一条市河。从唐经幢前的通衢大道,到方塔园附近的唐代市河,以及周围方圆数里极其丰富的唐代古遗址、古文物的发现,充分证明唐代松江华亭县城内街巷交织、市河横贯、房屋栉比、商肆喧嚣,城市已具相当规模,经济文化已很发达。当时城市居民除分居于通衢大道两侧以外,较多店舍傍水而建,形成了商市。
中山中路:繁华街市处处古韵 中山中路,东边从现在的通波塘桥起,西边至人民路,长约1000米。这是中山路上改造变化最大的地段,也是松江现在繁华的中心。1993年10月,中山中路道路拓宽工程启动,车行道、人行道拓宽至50米,两侧建造新的商业服务设施。由于道路拓宽,马路南侧拆除220户民居。改造后的中山中路车行道宽20米,为白色混凝土路面。马路两侧一大批现代化商场拔地而起,市百一店松江店、松汀商城、新纪元商厦、杏花楼、金叶食品总汇等八大商场以及农业银行松江支行、中国银行松江支行纷纷入驻中山中路。有大型综合商场、书店、洒楼、快餐中心、鞋帽专卖、金银珠宝专卖店、钟表、照相、食品总汇、理发美容等55个网点,行业俱全,各显特色。白天,市容漂亮,人流如潮;夜晚,灯光亮丽,五彩缤纷。
漫步在历史悠久的中山中路上,在欣赏丰富的文物古建筑的同时,还可听到不少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莫家弄口会听到明代两位大画家的故事。谁会相信大书画家董其昌参加郡试时还因为书法见绌而置第二,后发奋习书。莫家弄位于西门外岳庙西侧。南起中山路,北至荷叶埭东段。宽约2米,长约180米,为届民区通道。弄底东边有莫园,为明代浙江布政使莫如忠别宅园林。董其昌曾拜莫如忠为师,在该同学习书法。莫园为董其昌成名前的重要读书处。今莫家弄还有一事值得留念,1981年松汀开始修新县志,办公室就设于莫园之中,后获得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最高奖项一等奖的《松江县志》就是成稿于此。
P6-8
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市区划不断演变,上海的地图与文化格局也不断嬗变更新。从远东第一城市到国际一线城市,这些记载着上海光荣历史的代名词正是靠各个城区的繁荣与发展来见证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崛起的浦东犹如一颗闪亮的明星令世界瞩目,浦东陆家嘴地区的现代化建筑群正日益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新地标。而新城区的人文空间需要在新旧比照中不断寻求合理的定位,从而为上海的城市精神增加新的元素。此外,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有着丰富多样的江南民俗文化积淀,这些珍贵的民间遗存在现代化浪潮下仍然在老城厢和周边城区多有保留,离开了它们,上海这个洋味十足的城市就没有了根基。
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大上海的人文成就,不仅需要一张张日益细化的实用地图、一个个以上海为主题的视觉片段,更需要综合运用文字与画面,以精确的地图为基础,以精彩的地标为导引,由远而近,层层展现围绕着那些著名空间的今昔传奇与浓郁人文,呈现一幅幅足以恒久定格、又充满回味的多彩画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是展示上海城市文化的最佳契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在全球金融风暴中顽强出土,并创下它有史以来新的历史纪录:它是创办一百五十多年来第一次来到中国,落脚上海;它是第一次把主题定位于城市,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一个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它不仅以金融、商业、经济和科研等方面的成绩及地位举世瞩目,而且还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但立足于世界之林,上海还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在城市化作为世界发展趋势不断向前的今天,世博会为我们学习、借鉴和交流各国建设城市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样,它也为上海展现的城市形象、城市魅力和城市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为此,我们策划和出版了这套《上海世博人文地图丛书》。它在众多的世博图书中,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是在编排上。它是按照上海现在的行政区域,每个区县一册。
二是在构思上。它从各区县深厚而丰富的历史人文积淀中,选取精华;从特色街道、教育文化、名人故居、人文景观、独特建筑、名特商业和历史遗迹等角度予以切入;并辅以图片,生动直观,进而构成了一个七彩的上海。
三是在表现上。它突出和强化了人文的元素,对此进行了全景式和多侧面的观照。尤其是作者们调动自己上海生活的积累和体会,注重开掘和展现我们熟悉的上海景物和人事中间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情怀。
丛书既展示了上海,让世界了解上海;同时,也让上海人进一步认识上海,了解上海。
就在世博会开幕前,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计划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它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增添了新的内涵;为上海的明天,描绘了更为美丽的图画。
可以说,中国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成功度及影响力如何,我们作为文化传播机构是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因而,这套丛书还仅仅是个开始。为建设文化大都市,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花更大的精力和心思。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和奋斗!
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
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