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编著的《学生必知的文明古国》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选题则努力契合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让青少年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感受多文化的世界文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生必知的文明古国/学生必知的外国文化知识读本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王彦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彦编著的《学生必知的文明古国》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选题则努力契合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让青少年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感受多文化的世界文明。 内容推荐 王彥编著的《学生必知的文明古国》是“学生必知的外国文化知识读本”之一。《学生必知的文明古国》谨慎选取一种学说,以大型建筑、文字、较为成熟的冶金技术、复杂墓葬这几个考古学的基本要素来界定文明,将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作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明,并以此为主线,兼顾其他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犹太文明及亚洲的一些小古国文明,以各个文明阶段的典型事例或显著标识为落脚点,力求以浅显的语言和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将漫长时代里纷繁复杂的文明内容浓缩在一个有机框架中。 目录 文明萌动的两河流域 遥望远古的美索不达米亚 神秘莫测的苏美尔人 刻在石柱上的法典 楔形文字的起源之谜 奇特的材料和泥版文字 巴比伦帝国的兴衰 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持久稳定的尼罗河文明 古埃及文化的固有传统 君主专制国度里的法老 女法老和女法老的传说 触摸金字塔的千年之谜 刻在墓道里的庄严咒语 金字塔中的数字之谜 埃及的木乃伊与来世观 埃及文字的发展与演变 古埃及人制造的草纸 古埃及人的婚恋习俗 古埃及人的化妆艺术 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 魅力独特的古希腊文明 希腊人与希腊语的出现 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发展 酒神庆典与古希腊戏剧 希腊神话与宗教艺术 古希腊的天文学成就 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 古罗马建城的传说 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罗马的羊皮纸和蜡版书 基督教的兴起与演变 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古印度神秘的印章之谜 修炼心灵的印度瑜伽 释迦牟尼与早期宗教 古印度的音乐与舞蹈 阿拉伯数字的真正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整形外科 古印度奇异的敬牛风俗 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儒教和儒教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龙是中国的一个传说 神州的古迹万里长城 神秘的楼兰古国之谜 雄伟的秦始皇兵马俑 太极八卦图的贡献 丛林中的玛雅文明 探寻古老的印加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的成就 失落的古犹太文明 试读章节 文明萌动的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源于希腊语“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为“河流之间的土地”,为古代希腊人及古罗马人对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地区的称呼。这一地区分南北两部,南为巴比伦尼亚,北为亚述,包括现代伊拉克的全境,以及叙利亚和土耳其与其相连的部分,就今天来说,大体相当于伊拉克一带的地区,在我国学术界,一直把这一地区译为“两河流域”,或直译为“美索不达米亚”。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土耳其境内亚美尼亚高原,全长分别为2600公里和1850公里,由西北部流向东南的波斯湾,古时分别流人海,现汇为阿拉伯河人海。在古西亚,两河流经的狭长平原和河谷地带,成为西亚“新月形”文明的东翼(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为西翼),它的西面斜邻叙利亚及阿拉伯沙漠;东面以札格罗斯山脉为屏,分隔伊朗高原;北面是陶鲁斯山脉和亚美尼亚高原,形成了与小亚细亚半岛的天然边境;南面濒临波斯湾。 两河流域的中下游是平坦的冲积土地,巴格达到波斯湾边的两河人海口高度仅相差10米。缓慢流动的河水带来大量的沉淀使河床升高,河水经常漫过河堤甚至改道,由于气候干旱炎热,绝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南部则在200毫米以下,干而坚硬的土壤,用两河河水进行人工灌溉,就成了两河文明诞生的关键,也成了两河流域农牧业生产和发展的命脉。 非常令人奇怪的是,公元前1万年左右,在两河流域高降雨地区及边缘多丘陵地带出现的农业生产萌芽,并没有使这些地区优先产生文明萌动,而在农业生产自然环境恶劣,但人工渠网密结的两河流域,却开出了大规模生产的文明花朵,并结硕成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文明之果——两河流域文明,也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这里是两河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罗河一样,两河常常定期泛滥,河水时涨时落,只有修建堤坝沟渠蓄水排涝,人们才能耕种收获。两河流域的居民主要用使用牛或驴拉着木犁耕地。那里的农业和畜牧产品相当丰富,有诸如谷物、蔬菜、肉类、皮革、羊毛、亚麻以及角制品等。肉类多以牛、羊肉为主,猪较少;谷物有小麦、红小麦、小米等,大麦因适应本地略带盐碱的土壤环境,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主要的谷物。两河流域的人们用大麦芽酿造啤酒,小麦和大麦被磨成面粉烤制面饼;他们的主要油类植物是芝麻;丰富的椰枣,俗称“伊拉克蜜枣”,也是两河流域人民的美味食品,而南部炎热的气候和充足的灌溉水,非常有利于这种枣椰树的生长。这里的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河流只提供鱼、其他水产品还有芦苇,芦苇的苇杆可以用来编席、篮子和箱子,也用来造船和建房。由于枣椰树的木质粗糙和它的果树性质,本地缺乏木材。石料仅有“石灰石”和“摩苏尔大理石”二种。 虽然现代伊拉克以丰富的石油蕴藏著名,古代两河流域人却仅知道石油的伴生物沥青矿。沥青矿最丰富的地带,是幼发拉底河中游河岸上的西特和腊马迪一线。他们用沥青做砖层之间的黏接物、房屋建筑和造船的防水涂料、燃料和艺术品的连接、镶嵌、塑型材料,甚至作为药用。 两河流域没有金属矿藏,缺乏建筑、装饰和雕塑用的石料和木材。从原始时期起,原材料就由贸易进口,并在这一无铜地区发展成铜石并用文化。一般认为铜最早由伊朗西部和高加索山区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输入。后来,附近的小亚、塞浦路斯、巴林岛和阿曼的铜都能运到两河流域。亚述帝国时期,腓尼基人开始从西班牙横渡地中海把铜运到东方。锡可能来自伊朗、高加索和阿富汗。白银多数来自套鲁斯山脉。黄金来自从埃及到印度的许多矿点。伊朗几处供应硬石料和各种有价值的宝石。文献提到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石刻匠常用的光亮的黑闪长岩碑料来自阿曼或埃及。普通木材可以在札格罗斯山脉的森林中找到,但建筑庙宇和宫殿的高大杉木、柏木和雪松则必须取自地中海岸边的黎巴嫩山脉和阿马奴斯山,其它种类的木材则来自海外的印度或埃塞俄比亚。 两河流域内部运输的主要途径是航行水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两条南北大动脉,两河之间则有上下纵横的许多渠网连接各个城市,由于冬季陆地上覆盖着河水泛滥留下的厚泥层,而春季洪水又常发生,水路运输往往超过了以骆驼和驴车为主的陆路运输。P1-4 序言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出现了无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古代文明,它们以各自的光辉开启着人类发展的蒙昧时代,并以璀璨的光芒惠泽至今。 人类究竟创造了哪些主要文明?它们分别始于何时?一直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存众多争议的问题,不同视角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文明界定。英国史学泰斗汤因比认为世界古代文明应该有26个文明、德国史学家施本格勒认为历史上应出现8个高级文明,而俄国人丹尼尔夫斯基则认为人类世界有12个历史文化类型。由于文献材料及考古材料的局限性,人类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演进过程,并非为我们全部了解,况且,各文明发展的最初一千多年里,都没有确切的纪年,其中存在着诸多不能确定的因素。本书谨慎选取一种学说,以大型建筑、文字、较为成熟的冶金技术、复杂墓葬这几个考古学的基本要素来界定文明,将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作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明,并以此为主线,兼顾其他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犹太文明及亚洲的一些小古国文明,以各个文明阶段的典型事例或显著标识为落脚点,力求以浅显的语言和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将漫长时代里纷繁复杂的文明内容浓缩在一个有机框架中。 本书在编著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采用、参酌和辑录了部分专著、译著以及互联网上的文字、史料和图释,因篇幅和体例有限,尚未一一标注,在此向原作者和出版单位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对在本书的编著中给予大力支持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强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张静鹏老师深表谢意!在此,特别要感谢本书编辑刘文辉先生,她对本书的脉络和结构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 由于作者自身的局限,书中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还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