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叙事功能日趋退化之后,一些原本应该由史学承担的功能正在由人文随笔来担当,那些被遮蔽或被刻意淡化了的历史细节及其背后明暗交错的一切,以人文随笔的方式去呈现,反而比历史的言说更接近存在的真相。陈启文编著的《孤独的行者》通过对陈独秀、胡适、张澜等历史名人的追忆与分析,不但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更通过对他们对历史贡献的分析,令世人看到“民主”进程的艰难,极大地倡言了民主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孤独的行者/名家随笔经典/大家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启文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历史的叙事功能日趋退化之后,一些原本应该由史学承担的功能正在由人文随笔来担当,那些被遮蔽或被刻意淡化了的历史细节及其背后明暗交错的一切,以人文随笔的方式去呈现,反而比历史的言说更接近存在的真相。陈启文编著的《孤独的行者》通过对陈独秀、胡适、张澜等历史名人的追忆与分析,不但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更通过对他们对历史贡献的分析,令世人看到“民主”进程的艰难,极大地倡言了民主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内容推荐 写作很像一朝分娩,有痛苦,也有欢乐。我们记忆里清晰地保留着鲁迅的辛辣、周作人的闲适、老舍的幽默及大家们的思想艺术之光。作家们越来越多地自觉行走在人世间那个最庞大的队伍中。他们的真情言说足以证明散文的尊严与神圣。陈启文编著的《孤独的行者》是“大家书系”丛书之一,《孤独的行者》是作家提交的一份包罗万象的“私密档案”,从不算遥远的过去浏览至今,既有忆往的苦涩,也有当下的欢乐,既有思想的锋芒,也有艺术的鉴赏,文化与历史,国内与国外,现实与幻想的精神展示。 目录 【总序】 文学魅力与散文精神 ——“大家书系”之随想阎纯德 【自序】 【第一辑 致无尽的岁月】 一条船能走多远 致无尽的岁月 境界 白云幽深 楚辞里的江陵 不到长城 到穹窿去读孙子兵法 被时光收藏的小镇 佛国的尘埃 大足石刻,我的还愿之旅 【第二辑 孤独的行者】 文人的骨气 谒嵇康墓 遥看江中鹦鹉洲 一个人从这里走远 天下千灯 孤独的行者 最后的归宿 那一袭洗得发白的长衫 雨中凤凰 走向地坛 汪曾祺的文学背影 谁有资格逼着浩然忏悔 可怜的张爱玲 王小波是谁 同神一道领悟 官本位与官场文学 闲里淘书 闲书与闲话 菜根谭二题 在历史的缝隙里 面对历史,还有多少人应该跪下 试读章节 又要上路了。你迈着一种令人难受的缓慢步伐走上南山,一阵狂风把你的衣袍连同无声地蠕动的影子猛地吹向了身后,眼前突然什么也没有了,你的心里感到一阵莫名其妙的空旷。 像是在寻找什么。你睁开两眼,眼里隐约可见很深的岁月,但依然明亮,令人不敢正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挡住你的视线,穿越宁静的山冈,穿越更加宁静而又一望无际的大海,目光所及,一切都静悄悄的,静得几近于神性一般的肃穆了,仍然没有看见那条路。只有水,一世界的水,被风吹起,以浪峰的形式凝固在空中,久久不动。你的脑海里掀起的是无数的悬念。你不知道这直插于一片苍茫之中的浪峰是欲掀翻什么,还是即将不顾一切地奔腾而去。就是在这一刻,号角吹响了。每次,当寂静深沉无限地笼罩了一切时,号角就吹响了。两万七千八百多名将校,大小舰船百余艘,突然集中在一个激荡不已的声音里。那条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六尺二寸的旗舰,已经抬起头来,翘首而望自己的统帅。这时就可以看见路了。海浪和黄昏依次闪开,呈现出一条幽静的路,不动声色地伸向世界的尽头,仿佛一束分明可见的寂静之光。它悄然靠近了你。你的手终于离开了一直紧抓不放的南山的城堞,又轻轻拂去了鬓角上的一片黄叶。 你知道你该上路了。 我迟来了六百年,没有赶上你扬帆远去的船队。我只看见了你的雕像,一座比我更年轻的白色雕像迎着阳光面向大海直直地站在山梁上,穿着永乐年问的古怪服装,一只手按在腰间的佩剑上,傲岸地炫耀着中华古国的强大,而脸上舒展出欣慰的笑容。很难想象你会笑。我知道这不是你,你已经走得离我们太远了。和你一起走远的不仅只有你森严的船队和那些默默无言的将校,还有比生命更悠长的无穷岁月,一切都任由那个秋日黄昏的海风越带越远。 留下来的只有无边无涯的大海。 我站在了你曾经站过的地方,想要看清你远行的那条路,却只看见一个浪头连着一个浪头,感觉不到它们分开的时间。没有路,没有方向,比海更远的还是海,就像船长的地图一样,是完美的绝对空白。这是哲学上的一个比喻,但却真切地描述出了我心境里的未知和虚幻。我想,这也是你第一次出发时的心情。 永乐三年6月,在那个突如其来的美妙的夏日,一场争夺王权的内战刚刚结束,你率领船队从苏州娄东刘家港出发,百余艘航船首尾相接,仿佛庄严的合奏,古老的中华大地第一次被浪峰托了起来,成列的白帆在黄昏残照中显得通明灿烂。向东,再向南,一路驶来,浩浩荡荡地开到这里,这里是福建长乐南山脚下的一个港口,陆路行尽的一个港口。没有路了,你不知道你的船队该驶向哪里。那时你还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根本就不知道海那边有没有陆地,更不用说那些奇怪的国度和奇怪的民族了。除了大明帝国,你好像也就知道北方那个不可逾越的屏障后面,还有几个胡人在敲着凄凉而又无奈的牛皮鼓。你率领的船队,无疑就像今天被人们放向太空的飞船,去浩瀚宇宙里寻找那些不知身在何处的外星人。或许什么也没有。我想你的第一次远行肯定充满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与幻灭之感。你是没打算活着回来了。你不可能像这座雕像一样摆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狂服者的姿态,更不可能笑得如此没心没肺。毕竟是第一次,难以预料又即将发生的一切,是足以让一个统帅把嘴闭紧的。 神圣永远不来自于征服。神圣来自于沉默。长久而又使人痛苦的沉默。 路要走熟,走熟了就不觉得远了。等到路走熟了,人就老了。 这已是你第七次远行,最后一次。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时间的跨度是整整25年,你由一条看不见的路,一直走到了这世界上没地方可走了。永乐、洪熙、宣德,天子换了三朝。船也是补了又修,修了又补,那一船船的将校士卒,也一轮轮地换过了,大多是新鲜面孔,也有似曾相识的,你叫着他们的名字时,才知道叫混了,叫的是他们的父辈,甚至是一个死去多年的人。你还是你,没有人可以替代你立马船头,但年老的气息还是无声地向心脏逼近。一个人的老,是从心开始。 不老的是海。海浪率领层出不穷的人们浩浩荡荡地在时间中奔驰而过,没有人能感觉到生命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一个尽头滑去。等到明白过来时,好多人都不见了。连没上船的人也是这样。连居庙堂之高的天子也是这样。 P2-3 序言 当今“时尚”的潮水似乎已经漫过了世俗堤岸。在这个“什么都不缺”而缺少文化的时代,有一种狂野之气大有拟将“高雅”挤扁、压烂之势,但是文学并非无所作为,饥渴、茫然、寂寞、郁闷的精神和心灵依然需要文学来疗伤,“缺氧”的空间,依然应该有文学强劲的呼吸。“文学”作为精神食粮,有资格以其高尚的道德、理想、正义精神来温暖人心。这正是编者与出版者推出“大家书系”唯一的出发点和希望。 书写文学的发生,始自文字产生之后,文字使文学有了赋形的外壳。所以,人类语言与文字及人类对于生活观察与思考,是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中国散文蛛丝马迹地寻根溯源,其血脉可以追溯至甲骨卜辞、易卦爻辞、铜器铭文,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散文”,尤其是《周易》已具有散文的文学雏形。时至春秋战国,“百家竞作,九流并起”,著书立说,各具风采。《论语》风格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寓意深厚;《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墨子》语言质朴,逻辑性强;《孟子》大气磅礴,锋芒显露;《庄子》奇幻斑斓,想象浪漫;《韩非子》论述严谨,雄辩锐利。它们是中国浩瀚散文长河之先河。 关于散文概念,一般都认为它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或者以为是译自西方。事实上,中国“散文概念首创于佛门”,最早出于佛徒口中,从韵文到无韵之文“散语”,再到散漫随意之文“散文”,话语体系逐渐形成。北宋沈括以降,文人的散文文体意识越发明确,可见中国散文的历史,上承“孔孟之温文肃穆,庄列之飘逸灵动,史传之厚重笃实,唐宋八家的风骨兴寄,晚明小品的洒脱情趣”,经历代文人的刻意营造。使古代散文精神深入文心,形成了抒情、议论两大形态的优秀传统,并不断得到发展。及至20世纪“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国散文进一步革新洗礼,推陈出新,个性解放,经历了一次“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折,使之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形式得以拓展,思想得到提升,风格更加多元,使历久而不衰的文体和人文精神传统得以弘扬,使之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坛的重要文体形式。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明末小品“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朱自清也说,“五四”时期,“散文的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方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从清末算起,在那个“挣扎和战斗”的时代,多数作家终于发现了自己,经过章太炎、梁启超、鲁迅、陈独秀、胡适、周作人、茅盾、郁达夫、林语堂、梁实秋、朱自清等一代人的耕耘,使散文在承袭传统、吸纳欧美之下,生长了新的精神。 写景、抒情、议论是散文的基本艺术形态。它的自由就在于能言己之所言,抒己之所想,既可以写“风花雪月”和“悲欢离合”、苦涩的“闲话”和清幽的“心态”,也可以通过各色人等和社会世相提出批评与呐喊。 散文写作无定法,有的偏于叙事,有的富于抒情,有的长于议论,因此便有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与随笔是一对无法分开的连体婴,如果叙事或抒情多了,人们会说这是散文,如果议论多了,就说它是随笔,人们又常常连说为“散文随笔”。 以文学形态而论,小品与杂文亦属散文。小品与杂文亦是自古有之,宋玉的《答楚王问》、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珠》、韩愈的《杂说》,都是大家公认的这类文体。这种文学形式,到了近代,多以议论为主,形式短小,言简意赅,内容广泛,风格犀利、尖锐、深刻,冷嘲热讽,幽默风趣,鲁迅视之“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自下而上的血路来的东西”。由于鲁迅等先驱的耕耘和开拓,小品或杂文,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文体形式,延续至今。随着社会和文学的发展,从散文中又分离出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文学等独立的文体形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