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只有靠卖菜为生。贫寒的家境使裴光明在学习上倍加用功,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延安大学中文系。在大学的那几年,他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他是班里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大学期间,他已经发表了几部中篇小说,成了中文系小有名气的才子。但是,因为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背景,毕业后,他去好多单位联系,都没有找到工作。一气之下,他只身一人来到省城西安谋生。他拿着自己发表的作品,毛遂自荐地去了好几家杂志社,幸运的是,一家情感类杂志社接纳了他。在那家情感类杂志社千了半年,一家报社招编辑记者,他去应聘了。经过三天的笔试与面试,他以综合成绩名列第二的优势进了报社。到报社后的裴光明简直如鱼得水,他凭自己的努力,当了一年记者之后便在特别报道方面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成为全国有名的特稿记者之一。
特稿是一种介于报告文学和新闻之间的纪实文体。特稿因其具有新闻性、可读性而深受广大读者喜好。有市场,必有商机。因此,从1996年开始,全国各地生活类、都市类报纸都设有特稿版面,而且特稿因其“拒绝上网、拒绝转载、违者必究”的行规,成就了一大批特稿富翁。很多特稿写手,每篇稿件都会投放几十家报刊,稿费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裴光明,在全国特稿界也算是先知先觉者。裴光明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发表作品,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作家。当他发现特稿的稿费远比文学作品的稿费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时,他把特稿当作了快速致富的重要手段。他把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融合在特稿的采写与经营中。他总是能够选取独特的角度,既能表现稿件的深度和力度,又能使稿件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正因为他对特稿有这样的探索与追求,才使他的特稿在题材上越来越广泛,稿件质量越来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向他约稿的报刊也越来越多。面对众多报刊的约稿,裴光明把写好的稿件在他供职的报社刊发之后,又像天女散花一样把同一篇稿件向各省市有特稿版面的报纸投放,他曾创造过一篇稿件在21家报刊发表的纪录。因此,他每年的稿费收入至少在6万元以上。这样纯粹的稿费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他所供职的报社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他是一个靠写特稿彻底改变命运的记者。他的特稿不仅彻底改变了他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他的特稿为他赢得了令人羡慕的声誉。在短短的几年间,他参加国内知名刊物和报纸的笔会多达11次,其中两次是欧洲笔会,一次是澳洲笔会。
当他的特稿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稿费像雪片一样飞来时,很多炒股的朋友都劝他做一点股票投资。
面对这样的建议,裴光明却固执地认为,炒股和赌博没什么两样。对于赌博,他迷信地认为,自己没有赌命,十赌九输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姓名。他不知道他的父母怎么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裴光明。因为“裴”与“赔”同音,让他凡涉及与赌有关的事情必输无疑,即使不输,也很难赢。就拿打麻将来说,他从来就没有赢过,麻友不再叫他的名字了,叫他老裴。他知道大家不是叫他“老裴”,是叫他“老赔”。每每这时,他都在心里想,赔就赔了,谁让我姓裴呢?我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总不能为了小赌小闹连姓都改了吧!也因为这个原因,裴光明始终不愿意做股票投资。他觉得,股市和赌场没什么两样,都是充满巨大诱惑和风险的,是财富聚散无常的地方。他不想把自己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凝聚着心血的稿费投到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股票市场上去。因为他不懂股票,看到股票的K线图就像不懂音乐的人看五线谱一样发怵。
可是,坚决抵制进入股票市场的裴光明,却因为三叔的一个电话彻底改变了他对股市的认识和看法,也彻底改变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与轨迹。
1999年10月下旬的一个下午,三叔给裴光明打电话说,精密股份有机构资金大举介入,即将进入拉升阶段,估计在一个月之内,至少有50%以上的获利空间。在股票市场,一个月涨50%的股票不是没有,只是对于一般散户,很少有人能够抓住这样的赚钱机会。精密股份是一家主要从事精密仪器仪表制造的上市公司。裴光明的三叔是精密股份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三叔还说:“你把钱放在银行里能有多少利息,你得想办法让钱生钱才对,你一个人在西安,要买房子,要结婚,没有钱怎么行?我告诉你,股票是挣钱最快的一种投资手段。”
裴光明说:“我不懂股票,我觉得炒股可能和赌博一样,我这个人没有赌命。”
他三叔说:“不懂不要紧呀,慢慢学嘛,股市上那么多人,有几个是行家?”
三叔的电话让坚决抵制股市的裴光明心态发生了变化。因为,三叔是他(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