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影(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钧陶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巴金先生和我

巴金先生帮助过许多人,在我这平凡而又多灾多难的生命之旅途中,他曾给我以援手。

少年时期,一场大病使我卧床五六年之久。等到我挣扎着撑起双拐站起来的时候,时间的列车早已开过了我本该在学校求学的站头,我不得不凭着病中自学的一点本钱去工作。

一九五二年,我进了太平洋出版社。太平洋很大,可是这家出版社设在一个客堂间,工作人员只有夫妻两人,我算是编辑,然而没有工资,只编写了三本小书,稿酬很低。于是我转入一家进出口公司当小秘书。写信、打报价单、跑海关,这样的工作不合我的志趣,我便在业余时间,试着翻译文学作品。

我拿了一部八万字的译稿去巴金先生办的平明出版社。接待我的是他的弟弟李采臣经理。不久,译稿因错误百出,被退了回来。我很失望,觉得做文字工作的路走不通了。

万想不到不久李采臣先生光临我家,试探我可愿进平明出版社。这是我求之不得的事。后来我才知道此事曾受到抵制。平明出版社编辑海岑(陆清源)先生还打电话给巴金先生表示反对。海岑先生后来同我很友好,不时来我家下棋、吃饭、闲聊。现在他已去世。但是当时他反对完全有理由。我一无文凭,二无作品,能干编辑出版这一行吗?巴金先生却力排众议,接纳了我。他和我非亲非故,为何“出此下策”呢?

我想也许我的一篇自传写得不坏。李采臣先生嘱咐我写自传,可能是要了解一下我的经历。我的经历是非常简单的,几行字就能写完。我则当作一篇考试作文来写,写得颇为“文学”。另外,我还有诗作的手稿。也许是这些,巴金先生认为我还不是朽木不可雕。

我在平明出版社工作大约一年多,便碰上了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大潮,出版社连同人员和书稿都并入新文艺出版社。再过一年,便掀起反右的惊涛骇浪。我翻了船,一沉没,也就是沉默,达十多年。这期间,我“夹着尾巴”,无颜见人,自然也没有去拜访巴金先生。

“打入另册”以后是动辄得咎的。“文化大革命”中,无论我如何火烛小心,三万思而后言、而后行,也仍然躲不了成为“牛鬼蛇神”的命运。我被驱入“牛棚”。很荣幸的是,与我为伍的,不但有出版社的“走资派”,还有不少知名人士。更为荣幸的是,我这个无名小卒竟然成为巴金先生的“黑干将”。张贴在淮海路上的一张大字报,历数巴金先生招降纳叛的“罪行”,列出一份“黑名单”,我赫然榜上有名。

巴金先生在《随想录》第八十四篇《解剖自己》里说道:“我到杂技场参加批斗会的次数不少,其中两次是以我为主的,一次是第一次全市性的批斗大会,另一次是电视大会,各个有关单位同时收看,一些靠边站的对象给罚站在每架电视机的两旁。”当时不知全市有多少人“陪斗”,我所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后改为上海文艺出版社),陪斗者是赵家璧、海岑和我,这是又一次难忘的经历。

拨乱反正以后,妖雾扫净,重见天日。我从工厂中“战高温”的岗位调回出版社的资料室。这次是新从上海文艺出版社独立出来的上海译文出版社。不久,巴金先生也被“落实政策”,来到译文出版社。他常来看看图书资料,我和他见面的机会就多了,但是劫后余生,大家心有余悸,因而很少交谈。

P3-5

后记

宽厚仁慈的老人

韦泱

与年届九旬的吴钧陶老人交往,大概已有二十年了。每次见面,每回聊天,都让我感受到,老人的一颗宽厚仁慈之心。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会受到他的关爱与帮助,都会有这样的切身体悟。年复一年,这样的感受,时时在积累,在触动和温暖着我的心。

以最近的一件小事来说,他的保姆宁阿姨,因家乡安徽采茶较多,无法及时销出。吴老师听说后,明知自己没有助销渠道,却两斤三斤地自掏腰包购买,除留一些自用或招待来客,大多分赠亲朋好友。更不用说,他尽自己所能,帮助文朋诗友,完成各自的事业。多年前某出版社打算组织十来位翻译家翻译米切尔的《乱世佳人》,可是找不到原著,吴老师闻悉,把珍藏几十年的原版书奉献出来。为加快翻译进度,不得不将好端端的原书拆散,给译家分头翻译(那时没有复印机)。别人见之。很感可惜.吴老师却以此为乐。顺便提一下,吴老师是著名藏书家,曾获上海首届十大藏书家荣誉。上世纪九十年代,报上号召捐建希望小学,吴老师觉得家中藏书还值几个钱,愿意捐出冰心等人的旧版文学书,期望以拍卖所得去帮助建个“帐篷小学”。闻听孙大雨的专著因订数不足而无法出版,他更是古道热肠,仗义执言,在报上撰文大声疾呼。

由此,可以看出,吴老师的人缘至深。他的同辈,他的后进,都愿意与他交往。我就常常听他谈起这些人与事,就“敲边鼓”希望他花些时间写下来。这样,我就见证了他写屠岸、写王智量、写钱春绮等文的刊发过程。别家写人物,由一点小事衍化成一篇大文章。而吴老师写人物专稿,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亚于写一部人物传记。他是有剪裁、有节制地浓缩了传主的主要精神与经历。比如他写老友钱春绮先生,不但与传主聊了很多次,还几乎翻阅了传主的所有著译,又把需了解的问题一一写信告知传主,在得到修正或确认后,他才放心地投入写作。一稿二稿三稿,一遍遍修改直到定稿,可谓精准扎实,精练丰满。我爱读人物爱写人物,而吴老师的这些人物专文,都成了我学习的典范。

吴老师在翻译之余,还写下了为数不少的涉及翻译的长文短制。这些文章,有一定的专业性,又不为读者所容易读到。其实,这里有外国作家的轶事,有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也有吴老师的翻译艰辛和理念。如今,我把吴老师写人物与谈译事的文章收入一辑,想必是读者所盼望和期待的。

吴老师是翻译家,三十年前他从译文出版社退休。他翻译的狄更斯《圣诞欢歌》、史蒂文生《错箱记》、卡罗尔《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等,几十年来一版再版,成为经典名著加上名家名译。他还把中文译成英文,如《鲁迅诗歌选译》《杜甫诗新译》等。吴老师是诗人,系中国作协和上海作协的会员。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诗罹祸,戴上“右派”帽子。新时期后,先后有《剪影》《幻影》《吴钧陶短诗选》等多种诗集问世。

但是,吴老师最早写作的体裁,却是写人物的文学传记。而第一部专稿,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自传体纪实作品《药渣》。可惜,这部十多万字的处女作,当年因故未能付梓出版。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他在太平洋出版社连续编写出版了三种人物传记小册子,即《高玉宝传》《马特洛索夫传》《卓娅传》。他在文学翻译和诗歌创作外的文字,是最不为人知的。所以说,本书《云影》是他在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文集。我很珍惜为吴老师编选此书的难得机会。这是他对我的信任,在我眼中,更视为重于泰山的沉甸甸责任。

吴老师读初中时患了骨结核病卧床六年,不得不在家中自学,从此再未进入学校读书。用他自己的话是“病历多于学历”。但凭着坚韧的毅力,他自学创作与翻译,做到了“妙手著文章”,已着实让人敬佩。而他的“铁肩担道义”,更令我折服。他以病弱之躯,担起了超乎寻常的社会道义,他有乐善好施的仁慈,有心系民众的大爱。借《云影》的出版,以及这篇短短的编后记,表达我对老一代知识分子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之敬意。

二〇一六年五月四日于东临轩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大家与我

 巴金先生和我

 草婴先生父女

 诗人屠岸

 从《中耳炎》到《恶之花》

——记钱春绮先生,兼及其他译友

 遭难三十载书成泣鬼神

——记王智量与他的《奥涅金》和《饥饿的山村》

 “甜姐儿”黄宗英

 丝将尽,泪欲干

——为孙大雨书稿呼吁

 答诗人唐浞先生

 我的第一部作品《药渣》

 诗人已逝

——悼念罗洛先生

第二辑 域外奇葩

 夏洛蒂·勃朗特不知道的事

 感谢马克·吐温

 唐诗英译的开山祖师

 悠远的奇境

 谈译诗兼谈杜甫诗英译及其他

 济慈“浮名”二百年

 外国诗影响浅谈

 空谷幽兰奇花异卉

——谈艾米莉·狄更生和她的诗

 孙大雨的《屈原诗英译》

 谈怀旧歌曲英译

宽厚仁慈的老人(代编后记) 韦泱

序言

这个世界是人类的世界。古往今来,亿万人来了又走,“生存与毁灭”,昭示每人一段人生路,各自上演一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的悲喜剧。芸芸众生,影影绰绰,在我这个老迈昏聩、望九之年的人的脑海里,时隐时现。我的亲人、我的好友、我的师长,很多位已经故去。杜甫诗云:“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思之,常使我陷入无可奈何的沉默之中。

我这一生,一直与纸笔为伍,买书、藏书、写书、译书、编书,自号“纸囚一世”。虽用力甚勤,而成绩甚微。但是,也许是病残之躯,已经习惯于冥思苦想,头脑活动停不下来。想到什么,不免要把那一瞬而过的东西留下来,写下来。不过,生活中杂事太多,烦事不断,真正形诸笔墨的、可以一读的文字却很少。

这本小书里的文章,就是我努力留住的关于我的亲朋好友、恩人师长的一些印象。还有就是我在编、写、译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中外文学大家的研究和学习的成果。世事倥偬,命运多舛。我没有时间和精力,也许更没有能力为哪一位人物写一本详尽的传记。所以,这本书里都是篇幅较短的人物印象。

几十年来,我一共“生产”了“五影”,即《剪影》《幻影》《留影》《心影》,以及这本《云影》。如果书籍可以用孩子来比对,那么我有了五个“影”字辈的孩子。老大、老二和老三都是诗集,老四、老五算作散文集。并不是我标新立异,追求广告效应。其实,我的第一本诗集《剪影》,是出版社编辑替我取的名,我投稿时好像自题为《人间小唱》。第二本诗集《幻影》,是河北教育出版社为奖励我主编了《马克·吐温十九卷集》而为我出版的。原来自己题为《祈祷》,但是发现另一位诗人的诗集《祈祷》已经出版。为了避免“撞衫”,改为《幻影》。后来几本就索性“影”下去了。要说明的是,《留影》未在大陆出版,书店不销售,看到的人不多。《心影》仍在排队等待付梓。也许到了我的“鲐背之年”,可以把它从“产房”里抱出来,见见我这个衰朽不堪的老爷爷了。

因此可以说,这本《云影》是我在国内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我的“忘年交”韦泱先生见我出书困难,特为我从我的一大堆旧稿中,精心费力修改、编选而成,并找到《开卷》主编董宁文先生,请他编入“开卷书坊”之中。又承蒙好友周莲女士为我打字。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无法获得这个意外的“宁馨儿”。

天下还是好人多。在这里,我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还要感谢我无法见面的书迷、书友们,你们不吝花费金钱和时间来读我这本小书。多谢了!

吴钧陶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九日夜十一时十五分

内容推荐

《云影(精)》是沪上资深翻译家吴钧陶先生的一部随笔集。内容分两辑:第一辑为记人忆旧的文章,作者在长期从事编辑、翻译和创作过程中,接触到许多难忘的人和事,如巴金、草婴,他都一一道来,细述缕分,充满感情。第二辑为漫谈外国文学和翻译的文字,涉及外国名家名著,以及作者对翻译的真知灼见。

编辑推荐

《云影(精)》作者吴钧陶作为一位九旬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诗人,他的随笔第一次结集正式出版,让读者愉快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与写作感悟。

作者用笔描摹了九十年的“人生历险”中遇到的巴金、草婴、屠岸等贵人、文人、友人,和数十年的编辑和翻译生涯中所“认识”和景仰的夏洛蒂·勃朗特、马克·吐温等伟大作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9: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