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编著的《瓦尔登湖》内容介绍:生活中可以期待的东西,绝不只是旭日东升和残阳如血,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是整个大自然。
人们大加赞许并认为是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各种生活方式中的其中一种罢了。我们为什么要夸大一种生活方式而去肆意贬低另一种生活方式呢?
为何我们要如此急于成功,执著于玩命般的事业?假如一个人赶不上同伴的步伐,那或许是由于他听到了不同的鼓声。让他踩着他所听到的音乐前行,不管是近是远。
那些照得让我们无法睁眼的光,对我们其实只意味着黑暗。只有天明之时,我们才会睁开我们的双眼。和未来无尽的岁月相比,太阳也只不过是一颗启明星。
《瓦尔登湖》内容简介:梭罗年轻时虽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但他却没有选择经商和从政。为实践自己的人生见解,1845年至1847年间,梭罗来到离自己的家乡康科德城不远的瓦尔登湖畔,搭起木屋,开荒种地,看书写作,过起了一种非常简朴自然的生活。
梭罗编著的《瓦尔登湖》就是作者这种简单生活的实录,梭罗笔下那些引人入胜的风物描绘、睿智脱俗的哲理思辨,以水乳交融的方式,召唤人们对美好事物与情感的遥远记忆,警醒我们从内心生长出疼爱环境的自然情怀,使人们心灵得到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净化与升华。
第1章简简单单论经济
当我写下本书以下内容,或者说本书大部分内容时,我独自一人住在我自己亲手建造的一间林中小屋里。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这间小屋就坐落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我的生活全靠自己双手的辛勤劳作。我在那儿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现在,我又变成了人类文明生活的旅者。
我本来不想凭借我自己的事情来打搅我的读者,但我的乡亲们对我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不少具体细致的问题。在有些人看来,我的生活方式显得有些怪异,但对我自己来说却并未感到怪异;相反,考虑到诸多情况,我的生活方式实在是再自然再正常不过了。有人问我在那儿吃的什么,有否感到孤寂,有否心怀恐惧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另一些人则颇为好奇,想知道我把收入的多大部分捐献给了慈善事业;还有一些家大口阔的人则问我抚养了多少穷孩子,等等。如果我在此书中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还请那些对我不是很感兴趣的读者原谅我。
大多数的书中,“我”这个第一人称称谓是略去不用的,但在此书中则予以保留,且特别强调,这也是本书与众不同的特点所在。人们通常会忘记,我们总是在以第一人称讲话这个事实。如果我对周围的某个人同样是了如指掌,那我就决不会喋喋不休地大谈自己。但不幸的是,由于本人阅历浅薄,也就只能局限于这个主题了。并且,我在此还要从我自己的立场出发,敦促每一个作家自始至终对他们自己的生活做出朴素而真诚的记录,就像寄给远方亲戚的一封家书,而不只是凭借对他人生活的道听途说来进行写作。如果一个人曾经真诚地生活过,那他一定就会给我一种遥远的感觉。也许我的这本书更多的是为那些贫穷的学生写的。至于其他的读者,就只有随他们自行选读其中一些适合他们的章节了。我相信没有人会去穿一件穿上去会撑破线缝的上衣,而只会选一件能满足自己需要的。
我在此乐意叙述的,并非是关于中国人或是夏威夷群岛人的事,而是关于你们这些将要阅读此书并据说是住在新英格兰的人的——是关于你们的生存状况,尤其是有关你们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小镇里的外部生存状况的。比如,你们的生存状况究竟是什么样子?你们有必要生活得如此糟糕吗?这种状况是能够改善还是不能改善呢?我几乎走遍了康科德镇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商店、办公场所、田野,居民们似乎正在以无数种方式忏悔自责一般。我曾听说婆罗门教徒端坐在四堆大火的包围之中,并且还仰望着炽热的烈日;或者头朝下倒挂着;或者回头仰望苍天,“直到头部不能恢复自然的状态,由于脖子被扭曲而只能吸食一些流质食物”;或者终生被锁链束缚在一棵树下;或者像毛毛虫一样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广袤的帝国;又或者单腿站立在一根柱子上等诸如此类事情。
而这一切并不比我日常所见更让人难以置信,更让人惊愕不已。即使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海格立斯所完成的十二件苦差事,和我的这些邻居们所承担的那些苦难相比,也会显得微不足道。因为海格立斯只有十二件苦差事,总归有个盼头;而我却从来没见过我的这些邻居们杀死或捕捉过任何妖怪,他们的苦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我的邻居们也没有像希腊神话中的伊俄拉斯那样的朋友,用一块烧得红彤彤的铁块来灼烧西德拉被砍掉的头的根部;因此,他们每砍掉一颗头,又寺即冒出两颗头来,无止无休。
我看见我那些年轻的乡亲们一心只想着继承田庄、房产、粮仓、牛群、农具等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容易获得而不容易失去。他们的不幸正在这里。如果他们降生在没有人烟的荒野上并由野狼来哺乳喂养,他们可能会更清楚地意识到将会在何种状况下劳作。是谁把他们变成了土地的奴隶呢?他们为什么能够依凭60公顷土地安享人生,而其他的人却注定只能咀嚼那少之又少的一杯泥土呢?为什么他们刚出生就开始为自己挖掘坟墓呢?他们也需要过人的生活,也需要这些生活的必需品,来好好享受他们的人生。我曾遇到过许多不朽的灵魂,他们几乎毁灭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在人生的道路上匍匐煎熬,前面推动着一座75英尺长40英尺宽的粮仓,他们的肮脏的牛棚从未清扫过,有100公顷的土地需要耕种除草,还要放牧牛羊,看护树林。而那些贫困得身无长物的人,虽然少了从祖辈那儿继承下来的毫无必要的累赘,却要拼死挣扎、辛勤耕耘,那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被压在生活的最底层。
可是人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思想指导下来做这样的拼死挣扎的。人生的美好时光很快就被犁进了土地作了肥料。就像一本老书里说的那样,人们受到一种通常被称为必然的若隐若现的命运的驱使,忙碌着堆积财富,却不明白这一切终将会遭受虫蛀和腐朽。这是愚蠢的人生。有些人要到离开人世之前才会明白这一切,而有些人则是到死也未醒悟。据说,迪卡利安和皮拉将石头从自己的头上抛向身后,从而创造了人。
因为翻译此书之缘故,和身边不少熟人朋友就有了关于读此书的一些交流与探讨。大部分人认为,要读这本书,须心无他物,情绪安稳,非宁静之心境,难得此书要旨。我倒是认为,如遇情绪失衡,世俗满怀之境,以此书为媒,倒不失为寻回安稳宁静之心的好办法。
该书作者,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美国19世纪最具人文情怀与哲学思维的文学家,其具有内视特征的思想主线几乎贯穿了全书。这部被誉为“绿色经典”的哲理性散文体小说,一百五十多年来,从未缺少过世界读者的追捧与热情。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一人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其间,他亲自四处搜寻简单的建筑材料,建起了他心仪的小屋,并以此为根据地,在那山水相间,鸟语花香,且涌动着自然之力的全天然环境里,躬耕自养,咀嚼人生,筹划他心目中真正的人类的幸福愿景。书中所涉,既有微观的草木山石、鱼虫鸟兽、各色人等,也有宏观的天地经纬、宇宙人生、哲学向往。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在他那两年多的“试验生活,,期间,作者内部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外部的物理世界之间的一种时隐时现的张力与角逐。
梭罗所生活的时代,以英国为主的欧洲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它第一次的历史使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体系,而美国则正处于其资本主义经济最强劲最迅猛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所拥有的负面特点几乎都在此期间得以在美国社会展现无遗——生态失衡、贫富交映、利益追逐、货币挂帅。大工业、大生产、大物流、大消费,这些人类社会从未领略过的巨型物理实体与现象,都让像梭罗这样的恪守内心安宁的文化人士感到手足无措,难辨东西,唯一能真切感受到的就是现代工业文明那股势不可挡的冲击力与溶解力。
因此,梭罗在这本书中所要急于表达的也正是对这股无法抗拒的冲击力与溶解力的反动与回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人,如果不是为了追逐那无限的欲望,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这种简单表现在更少的劳作、更少的消耗、更多的休闲、更多的思考。第二,外部的物理世界正在快速地侵蚀人内部的精神世界。这种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表现在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脱离与分割,体现在现代生活的无根性表征,给人一种分离的痛苦与磨难。第三,当今人类的智慧正在萎缩。和历史上的那些睿智之人相比,梭罗认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正在萎缩僵硬,过去繁花似锦的精神家园已经破败不堪,凋敝凄凉。人类的物质产品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精神产品则暗淡无光。第四,爱心、公平心、平常心。梭罗叹息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对博爱、公平、淡泊的脱敏过程。人类要想寻觅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必须要始终不渝地追求大爱、大公,以若谷的虚怀拥抱生活、拥抱人类、拥抱未来。第五,梭罗想通过他的亲身体验证明,人类的幸福,其实是随手可得。清晨里的露珠、晚霞中的树叶、鸣叫的蝈蝈、欢闹的鸟儿、烤焦的土豆、落地的果实,都是生命中不可忽略的幸福源泉。
梭罗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同一般。综观全书,其叙述有高山流水之态,抒情有金石丝竹之韵。行文似闲云野鹤,用词若清风临竹。读此书,闲暇悠闲之余,滋养性情;高谈阔论之时,接古继今;捉刀笔耕之际,思绪万千。老少咸宜,受益无限。
本书在此次的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漓江出版社莫雅平先生及出版社有关领导和编辑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提出了极为宝贵的指导意见,借此“译者序”之地,深表谢意。
祝各位读者朋友开卷有益!
杨家盛
2009年5月15日写于育才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