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感叹:一些历史的风景正在淡漠中远去。然而在一些人的心中,人世沧桑,却总有些风景从不曾远去,甚至将永远存在。于是,我们选择回望。
回望已经毁灭了的天下第一关——潼关。那里,曾是一片古战场,风云迭荡、苍茫遥远;那里,是北方大风景的结点;那里,文物古迹遍地。
回望延承历史文脉,蕴涵古老深沉的中国城镇。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回望中国文化的根脉:胡同与四合院。回望着,我们发觉,虽然往事已经如烟,但在那些穷街陋巷之中,仍有许多值得珍视的熠熠发光的瑰宝。
回望曾经的敦煌,祁连云重,远山雪飘,曾经的“塞外江南”如今发出了怎样的呼救;从敦煌到罗布泊,跟随着作者的步履,踏寻过我国西北生态链条中最脆弱的这一段,历史的黄卷哗哗地翻得飞快。一切都如同眼前。
一些经典的历史风景正在冷漠中远去,然而总会有人记起。
走在漫漫的路上,我们随同作者,回望。
回望已经毁灭了的天下第一关——潼关。
回望在岁月风雨中渐渐湮灭的文化古镇。
回望曾经的长安街风景一一映衬着西山晚霞的双塔和牌楼。
回望奉节——已经沉入长江底的历史文化名城。
回望大漠朔风中的阳关、沉入水底的唐代玉门关。
再走进干涸了的居延海……
无数山川的变迁,半个世纪的风雨。中国工业化所走过的曲折艰难的历程,我们民族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作者一一思考和分析。
——这洪钟大吕般的呼喊,深刻的人文情怀,难道不令人警醒和感动?
序1 为了前瞻的回顾解振华/Ⅶ
序2 绝种·绝迹·绝唱吴晓波/Ⅸ
后望书1 三门峡——无水的淹没/1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2
二、寻找峡谷与陕州/11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14
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18
五、耸立在庄稼地上的现代楼阁/22
后望书2 北京的“脸盘”与根/25
一、文津街北京图书馆的启示/26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31
三、文化的根:胡同与四合院/38
四、城市的大门:老火车站与新建筑/43
五、失败的规划与规划的失败/44
后望书3 欧风美雨荡涤下的中国城镇/47
一、追寻中国城市的血脉/48
二、城市化的提速与负载/52
三、“大手笔”们的挥写/54
四、拆!拆!拆!/57
五、中国城市“文脉”的断裂/59
六、喜新厌旧:难以幸免的“洋房”/62
七、故乡古城神韵的消失/66
八、江南小巷:一座古宅和一个老人/69
后望书4 审美,景区与景观/79
一、花型街灯风波:不可忽略的“细节”/80
二、谁在克隆巴米扬大佛/84
三、武当山遇真宫:“破房子”大火映见了什么?/91
四、临汾:用人墙保护古城墙/92
五、城市的官府、广场与园林/98
六、谁来补上美学这一课/102
后望书5 西北:缺水背后的真实/105
一、河西走廊的河/106
二、雪山——湿岛/108
三、谁废江河万古流?/109
四、民勤绿洲的生死存亡之秋/113
五、张掖与黑河/122
六、疏勒河的挽歌/125
七、春风不识玉门关/130
后望书6 危机:从敦煌到罗布泊/137
一、月牙泉与敦煌绿洲/138
二、聚焦苏干湖: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罗布泊?/144
三、绿洲灌溉:古人比我们高明?/146
四、消失的阳关海/151
五、吐鲁番:正在快速消亡的坎儿井/156
六、大西海水库:终结塔里木河的罪魁/159
后望书7 迷失的黑河/167
一、初闻居延海完全干涸/168
二、质疑专家特大黑沙暴“原因查明”/170
三、国内最早反映居延海生态恶化的报道/172
四、半个世纪后中国西北科考团之路,谁毁灭了梭梭林?/175
五、月球般荒凉冷寂,养不起马的牧人才骑摩托车放牧/177
六、一排枯树从关了门的乡邮政所院子里伸出来/179
七、达莱呼布——居延绿洲上的美丽小城/182
八、从天鹅湖到东西居延海/184
九、拯救居延海10年:挽歌与颂歌/188
十、消失的城市水系/189
十一、《水经注》与当代“科学决策”/192
后望书8 大调水:用什么维系国家与民族的血脉/195
一、调水工程:用不上水与用不起水/196
二、东线:清水与污水/197
三、调水沿线,水价如潮上涨/200
四、西线——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上游的“恶搞”/204
五、是否会影响三江源独特的大气降水机制?/208
六、降水时空分布:长江黄河上游互补性的缺失/209
七、谁能给黄河输血?/211
八、西线工程:经济效益的另一种计算方法/216
九、再说引黄灌溉/218
后望书9 世纪移民/221
一、2000万,中国移民史上的黄页/222
二、移民支边,从丹江口到青海高原/225
三、水来了,水来了——退不去的无情水!/229
四、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特急电令/23l
五、后靠——生存与生活空间的无情压缩/233
六、“大坝加移民”:体现对人关注的本质/236
七、西南的“圈水热”/239
八、迟来了近半个世纪的政策/244
后望书10 回望奉节/247
一、夜泊奉节/248
二、一条江和一座城/250
三、朝辞白帝彩云间/251
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253
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255
六、奉节,已无法回望/256
参考文献/259
踏在古潼关城内,心陡然起了波澜。
潼关不仅仅是中国西部的大门,更是过去通向今天和未来的必经之路。寻找本身便是一种信仰。今天,在西部开发、水电开发一再升温的时候,寂寞的潼关,黄河边上一座荒凉的城,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千百年来,黄河滔天的巨浪未曾撼动这“天下第一关”。但现在,潼关已经被抹去,成了一片废墟。
多少回,我们错过了这个地方,好像它从未存在过一般。
今天的潼关县城绝对是个没有特色的大镇——50年前它是一个叫做吴村的地方,与雄关险隘毫不相关。陇海线上的普客列车,在这里仅停靠几分钟。空空的街边上有一些店铺。烈日暴晒着,行人也很寥落。偶尔有一辆汽车高声鸣着喇叭驰过,卷起飞扬的尘土。还有毛驴不紧不慢地拉车,晃荡晃荡,赶车人的帽檐压得低低的,手中的鞭无精打采地晃动。
不,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巍巍潼关!不是历史深处金戈铁马的潼关!
毛驴车走远了,街两边晒蔫了的梧桐叶子低垂着。
“你想去老潼关?”
“是的。还有风陵渡。”
“那儿可没有什么了。”年轻的副县长白白净净,他不解地摇头。
“有没有遗址,古城的遗址?”
“有还是有一些,只是很少有旅游的人去,也没什么好风景。”
我说,我不是来观光旅游的。
“县委有个副书记,他对老潼关有研究,能讲清楚情况,请他陪你去吧。好在路不太远。”副县长说。
就这样,我走上了向北面急剧倾斜的路。一个转弯接一个转弯,我们渐渐从秦岭与黄河间比较平坦的塬上进入了谷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耸立在山冈上的烽火台。山上长着一些稀疏的灌木,烽火台没有在西北大漠中看到的那样壮观,但在斜阳的辉映中,蓝天上烽火台的剪影仍有抹不去的沧桑感。历史,开始活起来了。
车停住了。终于,我们来到了破败的老潼关,从南门走入荒草凄迷的城内。
这是中国北方大风景的结点。
黄河和渭河、洛河在这里合流。华山、中条山和黄土高原,最壮丽的地貌在这里汇聚。北方蜿蜒而来的大河,怒吼着冲出秦晋大峡谷,以90度大拐弯的雄姿,蓦然东去。
我仿佛听见了咆哮的水声,还有自己擂鼓一般的心跳。
不同于山海关、八达岭居庸关和嘉峪关等如今被辟为旅游景区的地方,不管是搭飞机,还是乘火车和长途汽车,潼关都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
然而,从1983年深秋,我第一次到西北采访时起,潼关就始终是让我牵挂的地方。
潼关之名源于穿城而过的河流。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的水关残址还留有三孔石拱,我下到河谷察看,正是雨后,河深水急。
潼关始建于东汉,经过历代大规模的扩建修葺,上个世纪50年代留存的是典型的明城。潼关城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选址巧妙,奇险无比。古城墙东南在群山上蜿蜒起伏,有八达岭长城的风貌,北段则在滔滔黄河边巍然屹立,雄伟壮观。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多次称赞潼关:“襟带壮两京。”
1703年10月,康熙皇帝视察“大河上下”,从山西乘船过黄河至风陵渡进入潼关,仰望巍然的古城墙,惊叹不已。在行宫住下后,即作《渡黄河潼关驻跸》诗一首,称潼关为“天下第一城”。
古潼关门户金陡关横额上,有清乾隆帝手书“第一关”三个大字。我翻阅过《山海关志》,其中有:“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因此可见,中国的“天下第一关”不是一座,而是双峰并峙,即潼关与山海关两座。在中国的历史上,潼关更加久远,位置也更加重要。
可能我们已经淡忘,高峻的秦岭和滔滔的黄河,曾一再把中国历史逼到了这狭窄的通道上。
赶考的书生、放逐的官吏、逃难的百姓,磕磕绊绊,不绝如蚁地从潼关道上迤逦走过。当然,还有士兵和将军,帝王与后妃,以及反叛者造反者——中国的政治和统治中心曾长久地在中原与关中,在长安与洛阳、开封间游移摆动。如同天平,潼关城是肩挑两京、力压千钧的支点。
围绕古潼关的争夺,大大小小发生过数百次战争,像安禄山与哥舒翰之战、黄巢起义军攻占潼关等。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也在潼关风陵渡隔黄河与日本侵略军相峙。
危墙耸青山,塞垣限大河,菰蒲零乱秋声咽,人间兴亡有几度。
潼关内外,文物古迹遍地。
副书记指着一个大树桩说,三国时马超率西凉兵大战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马超策马追杀曹操,曹操绕着槐树转,马超一枪刺到树上拔不出来,曹操得以逃脱。老槐树在“文革”时被砍掉了,可惜啊。唐代安史之乱,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潼关城下。哥舒翰是西北名将,只是手下的兵士多为从长安临时征召来的市井之徒,没有战斗力。潼关险要,本来可以固守待援,而奸相杨国忠非要哥舒翰打开城门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潼关陷落,关中也无险可守。消息传来,唐明皇闻之色变,立即带着杨贵妃匆匆逃离长安。那边是李自成与洪承畴大战过的潼关南原,战败后,闯王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十余骑逃进南山。
……
听着这些“故事”,历史的黄卷哗哗地翻得飞快。一切都如在眼前,过去了几百年上千年,我又觉得实在没有走出去多远。有些直接连接巨大的命题,而潼关,也许是开启的钥匙。
我说,去看看旧城的老街吧。
到处弥漫着黄土飞尘。浮土把过街的门楼埋了一半,道上污水横流。
我来到了城南的水坡巷。水坡巷位于印台山和麒麟山之间,地势稍高。当初一些居民不肯迁出,所以还较多地保存了古城建筑的风貌。这里现存一些明代建筑,水坡巷中居民当年多为官宦人家,院落清幽古朴,宅第高敞,水磨青砖的影壁保存完好。住在这些古老民宅里的,也多是老人。
我踏进一个院子。主人说,他们在此居住已经有7代了,祖上来自江苏,曾任潼关卫指挥,后来就定居在此地。我一抬头,看见在老屋高高的雕花梁上,有一个小小的燕窝。那里传来呢喃的燕语。想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不禁感慨良久。
东大街和西大街是当年最繁华的地方,如今毁坏得也最严重。断壁残垣,耸立在夕照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老房子,依然可以看出往日市街风情。又走进一户人家,有三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小竹椅上。我问,家里还有哪些人?老人感叹,搬走了,旧城已如同村野,青年人谁还愿待在这里呢?走了几户人家,大抵相似,不禁怅然。
变化最大的要数潼关的西门外了。
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这里有一条通向黄河渡口的长街。佛塔高耸,店铺林立,商贾如云,行人摩肩接踵,是晋陕豫三省边界最繁华的地方。西门外还有座子城,即清代驻兵的满城。
我在毫无准备中,踏入了这片让人心惊的残破与荒凉。
潼关西门完全被拆毁了,只有城垣还断断续续地起伏着,马道的石间长着稀疏的茅草。西门城楼十几年前坍塌。昔日市街,成了青葱的麦田。只有阡陌之间,时时可见到一堆堆残砖碎瓦。
我拨开没膝的荒草,登上高高城墙。
北眺黄河,怅望四野,宁静、苍凉而优美。
黄河虽有九十九弯之说,唯有此弯水流最急、水量最大。
古人有大的智慧。历代潼关的知县总兵,不管文官武将,都懂水文水利,是治水的专家。潼关紧挨黄河,关城与黄河没有多少高差,千百年来城墙竟从未垮坍,潼关从未被淹过。北城墙的基础是用巨大条石砌成的。雨季,黄河水涨,波涛汹涌,城墙就成了大堤。
P2-6
为了前瞻的回顾
朱幼棣同志约我为他的新作写序,我没有多思索就答应了。因为我们认识已经多年,对他也是比较了解的。当年他是新华社采访中央新闻和环境保护的记者。他勤于思考,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曾经写出不少有影响的报道。我们常常就一些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问题交换意见。后来他调到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后,关心的领域扩大,研究问题深入,视野也更加广阔。
这本书中,相当的篇幅谈到了水,水作为环境要求与生命之源,以其天然的联系,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形成了不解之缘。人类的繁衍、国家的兴衰,都与水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史,就是认识自然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人与水和谐不断探索的过程。
朱幼棣先后采访过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白洋淀、滇池等重要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也调查过黑河与居延绿洲的生态环境问题。记得那年长江三峡工程动工后不久,他带领一个中华环保世纪行的记者团去长江三峡地区,经过认真的调查后认为,三峡修建水库后,长江的流速减缓,水净化功能减弱,水污染的反映会加剧,并提出了三峡库区的水污染治理问题。这份建议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和国家环保局的重视,为后来建设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系统发挥了积极作用。对黑河与居延绿洲的生态问题调查也取得积极成果。深入实地的认真调查,又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层面,对存在的问题与缺憾,进行科学的观照与文化的思考,是本书的重要特色。
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化与城镇化正在全面推进,神州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人总有时代局限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在这时候,对半个世纪来走过的发展与建设道路,作一些回顾是必要的。既要发扬成绩,又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于我们不入歧途,少走弯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很有好处的。时间的跨度会拉出真实与真理的坐标,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回顾是为了前瞻。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又将是明天的历史。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深入实地的认真调查,又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层面,对存在的问题与缺憾,进行科学的观照与文化的思考,是本书的重要特色。对半个世纪来走过的发展与建设道路,做一些回顾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又将是明天的历史。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解振华
“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
总有一天——
“水来了!水来了!退不尽的无情水”……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朱学勤
一个行将“绝种”的文人官员,记下数段行将湮灭的风景,留下行将绝唱的浩叹,这大抵就是《后望书》了。
——蓝狮子出版人、著名财经作家 吴晓波
《后望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人类在智力与情感上的局限。这部记录当代中国人文环保的啼血之作,呈现的决不仅仅是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宏大叙事。《后望书》的力量来自于历史的深处和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因此而具有思想史的意义。它使我们对苦难恢复了知觉,并相信爱与安全的价值。
——《城记》作者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