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读同一个故事
反复听一个故事,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思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很短的一个时间阶段。他们要反复听,我们就反复讲,孩子的思维发展,家长的舌头累不掉。
所有的家长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孩子在两三岁时,总是让父母讲同一个故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孩子却依然津津有味。家长困得打盹儿,读错了一个字,孩子马上说:“错了!错了!”很多家长对此不耐烦,开始应付、推托甚至训斥。家长烦的不是读故事,而是没完没了地读同一个故事,并且看不到希望的尽头。
孩子在一个简单的故事的不断重复中得到乐趣,和成人没有任何区别。不是吗?大街上的青年人,戴着随身听,反复地听着同一首流行歌曲;公园里的老年人,眯缝眼睛哼唱着重复了大半辈子的京剧唱段;集邮者不知欣赏过多少次那枚珍爱的邮票;藏石人可以长久对坐,与那枚奇石做心灵的对话;运动员为一个动作反复训练;科学家为一个现象不断思索。大人的乐此不疲,与孩子的津津有味多么一致。在旧的重复中,他们都得到新的感悟,新的快乐,新的发展。
孩子为什么爱听故事?他们看着鲜艳的图画,听着语言形象的描述,联想到他们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理解了故事。例如,我们讲一只小鸭子的故事:“小鸭子,大脚、r,一不小心摔倒啦!”孩子知道“脚”,也有“摔倒”的经验,他们会自然地想象自己的脚,自己摔倒的感觉,而且,想象那只鸭子就是他自己。
假如我们给孩子讲五个不同的故事,而这个有相关体验的故事,一定是他们最爱听的故事。听故事必然要想象,而想象又离不开孩子在实践中积累的表现。孩子只爱听这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又给孩子讲了五个故事,既认识了小蚂蚁,又认识了小瓢虫,那么孩子得到的这些新的表象,会支持他更喜欢小鸭子的故事,当讲到小鸭子不踩小蚂蚁,小鸭子不踩小瓢虫时,孩子的想象会更具体,自然更理解这个故事了。
由于孩子的实践范围的局限,他们积累的表象很少,想象受到限制,不可能每个故事都喜欢。当有一个动听的故事,美丽的图画,正好与他们积累的表象重合面积最大的时候,就进入想象力发挥的最佳状态。每反复一次都有一次新的体验,新的理解。另外,孩子在自己的经历和以前听故事中积累的心理体验,都积极参与对新故事的理解中。
如果现在提起李白的《静夜思》,我们成人首先回忆到这首诗表达的情感,然后才是句子。因为这首诗我们烂熟于心,我们所体验的是诗的整体的美。为什么一首熟悉的歌曲,久久没听,一旦想起开头,整首歌全都能唱下来?因为歌曲的整个旋律一遍又一遍地融人记忆之中。故事也是一样,形状、发展、结尾,有固定的结构,还有鲜艳的图画,生动的词汇,优美的声调,这里有不同于歌曲、不同于诗歌的旋律。听得越多,形成的条件反射越强,只要一讲故事,就立即呈现出听那个故事的快乐的体验。
孩子爱反复听一个故事,也是家长的功劳。孩子依偎在家长身边,感受到家长的气息,听到家长的声音,得到家长的爱抚,沉浸在深深的爱中,这是只有父母讲故事时才能得到的幸福体验。他们爱听故事,也爱享受这种安静之中的幸福。亲子阅读,互动的阅读是对孩子效果最好的阅读。
反复听一个故事,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思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很短的一个时间阶段,他们要反复听,我们就反复讲,孩子的思维在发展,家长的舌头累不掉。
我们最初给女儿读的是无字图画书,读时用普通话,声调要平缓,选词要生动,多联系她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多用比喻。有时引导她做出一些动作,例如,“小花猫怎么搬砖呀?”“小白兔怎么摔倒呀?”“小熊怎么哭啊?”为的是鼓励她联想,唤醒积累的表象。
这时就出现反复讲的现象。后来,读以图为主的书时,反复的时候就更多了。首先,我们有求必应,一定要认真地反复读,她需求的时候,正是她主动发展的时候。其次,我们有意先给她介绍一本新书,告诉她讲完这个再讲那个,当然要全力把这个新故事讲好。一定要精心准备,让新故事更精彩。第三,每次把五本故事书作为一组,讲完之后,再给她讲那个要重复的。第四,多带孩子玩,玩也能为阅读增加表象积累,加快她对故事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
别嫌麻烦,对简单的事不断重复就是超越,孩子在反复听读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想象的快乐,能力增长的快乐,为思维的质的飞跃进行着量的积累,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P39-41
我是读了女儿写给读者的信,才写这篇后记的。她可能又一次被父母的爱感动,几乎没对我们提出批评。而平时,她对我们家庭教育的批评有时是很尖锐的。
她曾说:“我感谢你们对我的教育,感谢你们对我个性的培养。”刻意的教育,精心的培养,和她今天的结果,是简单的因为所以吗?生活即是教育,而且是两代人互为师生的教育。
她也曾说:“我要是有孩子,绝不会重复你们的做法,我会让他更自由地发展。”学习的压力,在她心上划过一条痕迹。高考,是必须面对的,分数,怎么能说不重要?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分,要分不能说就是应试教育。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只能像全国的教育一样,尽最大力量让孩子全面发展。我们不是教育专家,即使是专家,也不一定把中国的家庭教育把握得恰如其分。
这本书只是我们家的家教个案,提供的是经验和教训。而且是以我们自己当前的认识水平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换个角度看,过若干年再看,有些经验可能也会成为教训。能引发您的思考,而您的思考能为您的孩子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是必要条件。我女儿,一个普通的孩子,能挤进“超常儿童实验班”,能成为“少年大学生”,能在23岁开始在美国做博士后,全在于亲人对她的爱,全在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位老师的教育,全在于大学里中国的、美国的各位老师的栽培,全在于她的同学们的促进,全在于朋友们的赞扬。我得到的爱很多很多,我们也正在去爱每一个孩子,爱每一位朋友。
起初我不会使用电脑,书稿全是我侄外孙女张茜帮助敲打出来的。这孩子善解人意,体贴人微,中专毕业后先是打工,后来自己创业,干得辛辛苦苦,做得有声有色。在同龄的独生子女中,极少有这样的孩子。她的行动告诉我:人才是多层次的,成功也是多方面的。
我身边的许多同事,既是教师也是家长。午休时聊聊家庭教育,成了我们生活程序之一。聊得老人陆续退休,聊得新人不断加人,聊得方法追求实效,聊得理念更加深刻。现在我退休在家,愈发感到在家教的学习研究中,朋友们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感谢马新爱老师帮我建立了博客,更好地为家长朋友服务。
感谢读过此书的各位朋友,您最宝贵的时间,被我占用了。敬请指正!
王继起
2011年10月24日
前言
第一章 玩
像带男孩一样带女儿——关于基础教育理念的探索
风和三角形——用图形思维训练开发幼儿智力
积木,一定要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联想力和创造力
带孩子远行——自由的远行,带来认识的广阔,带来思维的发展
聪明来自观察——吃水果前不妨先让孩子把水果拿在手里玩,玩就是观察
心灵来自手巧——手虽小,在大脑皮层的反应区却很大
让孩子往疯了玩——孩子玩疯了的时候,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玩是根本——在玩的过程中,家长只做保护人,而不轻易制止
带孩子去探险——探险能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想像力
在玩中追求创新——孩子的创造力,在游戏中表现得最充分
第二章 读
书是必需品——个家,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书
戒烟买书——我这一生做得最好的事就是戒了烟,买了书
早期阅读——阅读不是“应试认字”,而是享受快乐,培养自主阅读意识与能力
怎么读—一学会辅导孩子读书的细节和方法
撕书万岁——幼儿撕书是玩,是思维,是创造力的最初表现
反复读同一个故事——反复听一个故事,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
记下孩子的读书趣事——这是书的力量,更是孩子成长的力量
用普通话读故事。——不要因为方言而给孩子造成理解书面语言的障碍
阿里巴巴究竟和多少大盗——读故事时遇到问题,请跟孩子一起较真
生动的比喻——靠阅读积累的思维金库使孩子学会生动的表达
孩子看漫画益处多——幽默能让孩子收获终身受益的睿智和自信
别让生字阻挡阅读热情——“不求甚解”地快速阅读不是坏事
第三章 学
坚持学习计划——直坚持到高考,计划将会在大学后变成自身的习惯
改进学习方法——不要让传统固定的学习方式使孩子形成思维定式
养成问老师的习惯——及时提问不仅解决问题,更能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
不要让错题成为压力——重视错题,但不要数落,改正后照样打满分
课堂发言的重要性——克服胆怯,积极举手发言,八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提前预习效果好——提前学习能让孩子在新课堂里充满信心
改变。从书桌开始——排除所有干扰,创造干净专一的学习环境
进入忘我的状态——学习是最重要的,哪怕皇上二大爷来了都别打扰孩子学习
脑子像水晶一样透彻——试题在笔记本的哪一页,用什么颜色标记都清清楚楚
帮助同学共同进步——帮助同学的过程中,会让孩子记得更牢
驯兽师的启发——熊把上场表演当做游戏,学习也可以成为孩子喜欢的游戏
学游泳的思考——学游泳允许失败、呛水,承认差距;考试为什么不
找到孩子的强项——次偶然的突破,能让孩子信心大增
不要盲目追求“神童”——“早出、快出人才”未必能出好人才,催熟只会伤根
把识字变成有趣的事——创造识字游戏,如把小朋友名字排排坐,玩识字拼图
不知不觉学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之中,也在游戏之中
第四章 新
听孩子说更重要——替孩子思维,替孩子表达,是害了孩子
鼓励孩子创新——千万不要用成绩的要求压制孩子创新的需求
敢于打破常规——在别人眼里,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像“神经病”一样
课外活动——像对待重要课程一样认真对待学校要求的课外活动
适当宽容孩子的反叛——反叛是对束缚的挣脱,是独立人格的发展
霜花带来的启示——看霜花的快乐在于自由的想像,不亚于看一部电影
发散性思维——砖有多少种用途?家长要善于当砖,引出孩子这块玉
逆向思维——培养孩子“出格”“叛逆”,打破思维定势,让孩子自由创新
家庭就是科研所——热情地支持孩子钻研探索,每个孩子都是“研究生”
问开放性的问题——不要标准答案,换一个角度,想方设法激发孩子自己去思考
废物多利用——孩子打碎了杯子,弄坏了玩具,正好借机了解其结构,探索其原理
少对孩子说不——多让孩子表达,耐心听、认真想,不要轻易否定
多能干的小手啊——让孩子“掺和”各种劳动吧,做衣服、包饺子,培养动手能力
“捡破烂”的自由——大人眼中的“破烂”或许正是孩子眼中的“宝贝”,尊重孩子的“宝贝”
从故事中想创意——多讲故事,讲名人、讲朋友、讲笑话,从故事中发掘培养创造力的资源’
孩子都是故事大王——鼓励孩子自己编故事,和他一起编,编得越奇特越好
家长别太能耐了——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别抢在孩子前面铲出一条平坦大道
珍视孩子的提问——大声赞美孩子的提问,别急于给答案,更别嘲笑“傻问题”
“过家家”意义大——“过家家”有过程、有情节、有结果,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活动
课堂中学创新——走出课堂学习仅仅是知识积累的误区,别让上课成为孩子的负担
轻视带来的后果——因为不重视女儿幼时作的“诗”,导致她长大后对诗毫无兴趣
别用“像不像”来评判孩子的画——儿童画的意义就在于敢想、敢画,在于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 德
独生子女——孩子不会骑到家长的头上,是家长亲手把孩子举起来放到自己脖子上
常怀感恩之心——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好的品行,孩子学,家长更要学
尽孝——为老人想做的事马上去做,并且鼓励孩子去做
懂得分享和给予——从小时起,从小事中,培养孩子大方的品格
品行培养的“三做”——一要父母自己做;二要带着孩子一起做;三要让孩子自己做
品行培养的“三说”——一说实话;二说平常话;三说好话
妈妈是道德的指南——妈妈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学会吃亏——吃亏常在,吃亏是福,吃亏能让孩子的心灵更纯净,胸怀更宽广
饭桌上的教育——别让孩子在饭桌上像螃蟹一样横行
让孩子哭吧——在委屈和挫折中学会“换位思考”,哭出胸怀,哭出成熟
找成功的客观原因——取得成绩也不能骄傲,找到客观因素,使头脑清醒,谦虚谨慎
“孩子缘”是父母带来的——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人缘来影响孩子的好人缘
尊重孩子看动画的权利——孩子自制力差,父母要反思,首先从看动画片的态度开始
品行争第一——学习不一定要得第一,但品行不能得第二
允许孩子犯错——宽容孩子犯错,激励孩子改错,相信孩子不愿犯错
品行教育的七点断想——品德教育从提升家庭文明程度开始,不要严于孩子宽于自己
爱的训练——让孩子养小动物,在关怀和照顾中学会爱的奉献
学做饭——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是培养责任感的好方法
发现细节之美——最伟大的爱,往往都体现在最小的细节之中。发现美,记录美
第六章 师
发现别人的美——女儿手中有一本《光荣簿》,用来记录生活中每一个同学的优点
学习女儿好榜样——自诩成熟的我们有多久没为《白雪公主》而感动了?女儿会
感激孩子——时常记起孩子对我们爱的奉献,世上最爱我们的,除了父母,就是孩子
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身上有许多优点是我们不具备的,自觉向孩子学习
热爱小动物——我相信,一个热爱小动物的人,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我的爸爸妈妈”——从孩子作文中的爸妈了解我们的品行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高挂“免战牌”——女儿向同学挂起“免战牌”,是在迎战,是为了奔向新的战场
幸福属于我——听到孩子成功的喜讯,父母是何等的激动,何等的幸福
不上“收容车”——军训时,体育锻炼时,与疼痛较量的意志很快能体现在学习上
“35分钟”的困惑——女儿对时间的珍惜,令我们感动
不断反思——家长不断调整自己,孩子的不良习惯就能得到矫正
为美国老太挑西瓜——“按顺序拿,不挑大的”,一件发生在美国的小事令人反思
为孩子而读书——为了“父母”这个职称,家长要多读书,拿到教育孩子的“文凭”
多写教子笔记——教育的智慧、能力与水平,来自家长教育实践中的反思和进步
别为虚荣搭上孩子——我的哈佛情结,在女儿舍哈佛选择约翰斯·霍普金斯后终于飘散了
家庭和谐最重要——父母吵架给孩子心灵带来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
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与孩子共同成长,是新的教育理念,更是现实的生活状态
附录:女儿的书信和随笔
后记
家长理念决定孩子命运
凡是成功的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正如王世珍父亲王继起在书中所说:“家长理念决定孩子命运。”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是必要条件。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施加在一个孩子身上,应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仅就对学生的“爱”而言,家庭的爱充满浓厚亲情,教师的爱凸显理性色彩,社会的爱则表现得博大内隐。
学生对三种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父母给予的爱坦然享用,对教师给予的爱异常珍视,对社会给予的爱则少有感知。基于不同特点爱的基础上的教育,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体现不同的侧重。在这方面王世珍的家庭教育经历给大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我愿意为此书作序,就是因为该书不仅是家长的良师益友,也是正在成长的学生们极有价值的参照和获得成功的范例。
我原来打算简单地浏览一下书稿后马上动笔,因为五年的师生相处,王世珍的性情特点、行为举止,我都记忆犹新,无须再看书稿中的文字。事实证明我错了,因为王继起同志所写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子之作,而是有许多独到之处,这就是“用心思考教育孩子的品德、用行动培养孩子的习惯、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情感、用常识和鼓励教会孩子自信和坚忍”。叙述内容之朴实、文字表达之通俗、情感流露之真切、事件描绘之详尽、观点阐述之深刻,无一不让我惊叹!灯下我读完了所有文章,此时对往事的追忆萦绕于心,难以人眠。
1998年天津市实验小学第一届“超常班”的学生毕业了,天津市耀华中学作为重点中学,受当时市委书记谭绍文的委托,接收24个年仅9岁的儿童继续中学阶段的学习。当时已有15年教龄的我受命教这个班的数学,继而当班主任。
以强调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深刻性、准确性、严谨性著称的数学,与活泼、聪明、好动、浑身上下满是调皮、心理上依然稚气的孩子之间有怎样大的距离,可想而知。我时常因为这些学生打乱我十几年习以为常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而陷入迷茫之中。然而孩子们的自信、活跃、求异、好奇又经常使似乎无序的课堂闪动奇迹般的智慧,还给了我思维的灵感,我逐步认识了这些特殊的孩子。
王世珍就是这个班的一员,还是当之无隗的班长。当时搞不清究竟是因为从小就当班干部,还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她不仅具有这些孩子的灵活,还比同龄人成熟、稳重、善解人意且宽宏大度。每天需要在老师和调皮的同学中“周旋”,承担着许多为同学服务的工作,作业一贯工整,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地问老师,此时较决的语速还有一点点结巴,好学中透着紧张,非常可爱。看了书稿我恍然大悟,王世珍身上的许多优点,是家庭教育的必然。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点滴行动会聚合为习惯,固化了的习惯又会抽象出性格,一旦良好的性格形成了,成功必将蕴涵其中。我曾不止一次地在家长会上说:“智力发展好是获得成功的一个优势,只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好,才能做出杰出的成绩。王世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必定会使她受益无穷。”
今天我真正了解到王世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中,包含着她父母那么多的心血,那么长久的付出,那么理性的思想,那么科学的见地。可以这样说:家长的教育理念已深深植入孩子的成长之中,造就出了王世珍这个原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孩子!
原天津市耀华中学校长 曲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