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的小说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深刻表达了作者对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生活的认识与思考。他还被誉为“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他的作品因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收录了欧·亨利最负盛名的20篇短篇小说,多以20世界初的纽约为背景,集中展现了世纪之交的时代风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作品精选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欧·亨利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的小说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深刻表达了作者对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生活的认识与思考。他还被誉为“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他的作品因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收录了欧·亨利最负盛名的20篇短篇小说,多以20世界初的纽约为背景,集中展现了世纪之交的时代风貌。 内容推荐 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他善于捕捉细微的生活场景,描述人物的喜怒哀乐。其笔下的小市民、商人、强盗、警察、流浪汉等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他以幽默的手法化解笔下人物的悲情,用“含泪微笑”嘲讽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从欧·亨利近300篇作品中选取数十篇,试图从各个角度让读者对欧·亨利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书收录的《圣贤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圣歌》、《一笔通知放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有无数的人为吉姆和德拉、乔和迪莉娅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感动过,为付出生命画了他一生最后一片、也是最美的一片藤叶的老贝尔曼震撼过、流泪过,也为索比种种荒唐的把戏微笑过,也为他最后试图改邪归正却功亏一篑叹息过。短短的篇幅里包容了许多值得读者深省的细节,令人一咏三叹,反复思量。 目录 圣贤的礼物 警察与圣歌 艾基·舍恩斯坦的春药 财神与爱神 二十年后 带家具的房间 最后一片藤叶 命运之路 强中更有强中手 托宾的手相 一笔通知放款 好汉的妙计 经验与狗 几位侦探 “真凶” 部长的良策 绿色门 真朋友蒂勒默克斯 杰夫,彼得斯的感应功 一千美元 心中有数 人心难料 布莱克·比尔藏身记 纪念品 幽默作家自述 骗子的良心 多情女的面包 在皮明特吃的烙饼 心与十字 生活的波折 没讲完的故事 婚姻学的真谛 求婚必读 戴手铐的旅客 新春菜单 难猜到的母鸡 忙碌经纪人的婚姻大事 试读章节 趁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哭得声音渐渐小了的时候,我们来看看她的家。一套带家具的公寓,每星期租金八美元。虽然没破烂到难以形容的程度,但看上去却也称得上叫化子窝。 楼下的过道里有个信箱,却绝不会有信放进去;还有个电铃按钮,那要等神仙下凡来了才会按响。另外还有张名片,上写“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先生”。 “迪林厄姆”几个字是名片主人在过去每星期挣三十美元的好时光里心血来潮加上的。现在收入减少到了二十美元,这几个字也变得模糊了,仿佛是真想打退堂鼓。尽管如此,每当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先生回家走到自己楼上的房间,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太太,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德拉,总是亲切地叫他“吉姆”,还紧紧拥抱他。这当然是件好事。 德拉哭过以后往脸上扑了一点点粉。她站到窗口朝外望,见到一只灰猫在一户人家灰蒙蒙的后院的灰色围篱上走,便呆呆看着。第二天就是圣诞节,她给吉姆买礼物的钱却只有一美元八十七美分。她一美分一美分地积攒了好几个月,才积攒到这个数目。二十美元一星期不好花,开销比她估计的大,周周如此。给吉姆买礼物的钱只有一美元八十七美分!她那可爱的吉姆!给吉姆买点儿好东西的如意算盘她已打了好多次。要买件漂亮、不寻常、珍贵的。就是说,既然是送给吉姆,这件东西总还得像个样儿。 房间的两扇窗户之间有一面穿衣镜。八美元一套的房间里的穿衣镜你也许见过。一个瘦而灵活的人迅速一晃,靠接踵而过的长条片断影像,能大致看出自己的模样。德拉身材苗条,已掌握了这套本领。 她突然旋风般地从窗口转到镜子前站着。她的眼睛变得闪亮,脸却失去血色,过了整整二十秒才复原。她三下两下解散头发,让它全披落卜采。 现在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夫妇引以为豪的财宝有两件。一件是吉姆的金表,他祖父传给他父亲,他父亲又传给了他。另一件是德拉的长发。如果希巴女王①也住公寓,只相隔一条通道,德拉把一头秀发哪天披到窗外一晾,女王陛下的珍宝、礼物便会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把他的财宝堆在地下室,自己充当看门人,吉姆每次从门前过时一亮出他的表,所罗门王便要嫉妒得直扯胡须。 德拉的一头秀发披散开来光闪闪、金灿灿的,好似一道棕色的瀑布。头发拖过了膝盖,又似加在她身上的长衫。接着她赶快又盘起来,六神不安。她稍一犹豫,站着没动,一两滴大泪珠就溅落到了破旧的红地毯上。 她穿上旧棕色上衣,戴上旧棕色帽,摆动长裙,轻轻地走出房间,下了楼,来到大街上,眼里晶莹的泪花还在闪烁。 她走到一家店铺,招牌是“索弗罗尼夫人发制品店”。德拉跑步上了一段阶梯,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定下神。那位夫人个子大,自得出奇,面孔冷冰冰的,叫索弗罗尼②名不副实。 “我的头发你买吗?”德拉问。 “我买头发。”女店主说,“你把帽子取下来,让我看看头发什么样。” 一头棕色瀑布般的秀发披落下来。 女店主用一只老练的手托起头发,说:“值二十美元。” “快拿钱来。”德拉说。 啊,终于有钱了!接下的两个钟头是长着玫瑰色翅膀飞过的——我真是在乱用比喻,就算我没说。反正,为了给吉姆买礼物,德拉四处搜索商店。 终于,她搜索到了。这东西无疑是为吉姆一人特制的,哪家店的哪件礼物都比不上,她已把所有店上上下下找遍了。原来是根白金表链,款式简朴,不以外表装饰而单靠本身质地就能显示其身价。但凡好商品都应该如此。甚至,它与金表也相配。德拉一眼看到就知道它注定要归吉姆。这东西与吉姆一样,朴实无华,惠在其中——这样形容两者都当之无愧。店里以二十一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她。她匆匆赶回家,还剩下八十七美分。金表配上这条表链,吉姆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大大方方看时间。金表虽然华贵,但他没有表链,仅用一根旧皮带子,有时只好偷偷看时间。 德拉回家以后没那么飘飘然,冷静而理智多了。爱情使她慷慨献出了头发,现在她拿出卷发钳,点着煤气,做善后工作。亲爱的朋友,善后工作是件难上加难的工作——一件了不起的工作。 没出四十分钟,她头上盖满紧贴在头皮上的小发卷,活像一个逃学的学生。她对着镜子,左看右看,照了又照。 “吉姆一看不把我宰了,也会说我是科尼游乐场的歌舞女。”她自言自语道,“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呢?哎,就一美元八十七美分,还能买什么?” 晚上七点,咖啡煮好了,炉子上的煎锅也已经烧热,只等下牛排。 吉姆从来没晚回过家。德拉把白金表链对折着攥在手心里,在靠近他必经之门摆着的桌子的一个角上坐下来。刚坐下就听到吉姆开始上楼的脚步声,她脸刷的一下白了。她有个习惯,就是对每天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默默祷告几句。于是,她在心里说:“上帝保佑,他还会觉得我漂亮!” 门开了,吉姆走进来后随手又关上。他显得有些消瘦,表情严肃。这人真可怜,才二十二岁,就背上了家庭的包袱。他得新买件大衣,又没有手套。 进门后他站住了,一动不动,像是长毛猎狗嗅到了鹌鹑味。两只眼死死盯着德拉,眼里的表情她看不明白,只觉得害怕。那是既非愤怒,也非惊奇,也非不赞同,也非厌恶的神情,与她预料中的任何一种表情都不一样。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她,脸上的神情异样。 德拉慢慢地、慢慢地从桌子旁站起身,向他走去。 “吉姆!”她大声喊了起来,“别这样看我,亲爱的!我把头发剪了,卖了,因为不给你买件礼物圣诞节我没法过。头发还会长,你不会往心里去,对吗?我是没办法才干的。我的头发长得飞快。吉姆,说一句‘圣诞快乐’!我们高高兴兴过个节吧。你还不知道我给你买了一件多好、多漂亮的礼物。” “你把头发剪啦?”吉姆不解地问道,仿佛他绞尽了脑汁也没弄明白这件明明摆在眼前的事。 “剪下卖啦。”德拉说,“现在这个样子你不喜欢吗?剪掉头发我还是我,对吗?” 吉姆好奇地往四下里瞧。 “你说你的头发已经没有啦?”他问,神态几乎是痴痴呆呆的。 “你用不着找。”德拉说,“我告诉你,卖都卖掉啦——卖掉没有啦!亲爱的,今晚是圣诞前夜。原谅我,头发是为了你卖掉的。我头上的头发还能数清有多少根,可是我对你的爱谁也没法数。吉姆,要我放牛排了吗?”突然她的语气变得严肃且带着温柔。 吉姆似乎一下子从恍惚中清醒过来。他紧紧地抱着他的德拉。现在让我们抽十秒钟时间清醒地思量一下一个与他们俩无关的问题:每周八美元与每年一百万有什么差异? P2-5 序言 张经浩 法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要数莫泊桑,俄国当推契诃夫,美国则是欧·亨利。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1862年9月11日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一个医生家庭。三岁丧母,幼时在堂亲开办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十四岁时到本地一家药房当学徒,前后干了五年。十九岁到西部得克萨斯州一个牧场做客并调养身体,住了两年。二十五岁与一位十九岁的姑娘结婚,当年在《底特律自由报刊与真实》上首次发表作品。 这位作家仅享年四十八岁。他只写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是一部结构松散的政治讽刺小说,有时也被视作短篇小说集),一生作品近三百篇。至1920年,即他死后十年,他的小说销量达五百万册。1918年,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延续至今。 欧·亨利最有名的小说《The Gift of the Magi》曾收入我国中学课本,篇名《礼物》;一个流行很广的译本译为《麦琪的礼物》;本人译为《圣贤的礼物》。 欧·亨利曾明确说,他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供读者消遣。 这个目的使他的小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作家在展开故事情节时,将某一个与主题密切相关但并不触及最重要事实的方面着力描写,最重要的事实却一笔带过,读者即使心细也难以看出埋下的伏笔。结尾时,笔锋一转,写出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结局,叫人为其构思的巧妙拍案叫绝。 第二个特点是幽默。他的幽默有的表现为夸张,有的表现为语言俏皮,还有的表现在事情发展的结果,如《忙碌经纪人的婚姻大事》结尾的可笑。 然而,欧·亨利似乎以悲观的眼光看世界,作品很多以悲剧结尾。有的是大悲,如《带家具的房间》中的主人公最后自杀,《最后一片叶》中的老画家死于肺炎。但更多的悲是小悲,如《多情女的面包》中的主人公求偶的愿望落空。 欧·亨利的作品受到读者广泛喜爱,但有的文艺批评家认为他的小说写得浅薄,有的说他的小说找不出一个写得真实的人物。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欧·亨利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他所处的社会的看法。他在1902年后移居纽约,成了专业作家。他在西部虽只在成年不久居住了两年,但西部留给了他极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基本上写纽约和西部。纽约高楼林立、富翁众多、热闹繁华,但对于这些,欧·亨利只略带几笔。在他笔下,纽约是个神秘古怪的事情层出不穷的地方。他主要写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对纽约人有褒有贬。但是欧·亨利对西部人明显有好感。他们善良、淳朴、勤劳、能干、豪爽、富于同情心,特别是重朋友讲义气。 在欧·亨利的作品中,社会地位相同的人都有好有坏,但他的感情倾向、是非观念是非常清楚的。例如,他同情低工资的售货员,但也不客气地勾画出了她们的虚荣心。他揭露骗子的罪恶勾当,但并不讳言许多受骗的人本身就爱贪小便宜。 欧·亨利的小说之所以风靡一时,固然与他的写作技巧有关,但不能否认,也与他对社会和人物描写的真实性有关,尽管他的描写往往非常夸张。事实上,文学作品要想受读者欢迎。都必须真实反映生活。连神话、童话都不例外,它们反映的是人们的思想。 欧·亨利是美国作家,但其影响早已越出美国的国界。他的作品在我国早有翻译,但流传较早和较多的一个译本偏重直译。翻译界历来有直译与意译两个不同取向。本人主张意译。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曾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如果读本书的朋友觉得看本书像看欧·亨利的中文写作,而翻译界的朋友们将本书与原文对照,又觉得本书并未因文害意,本人的劳动便算是得到了最大报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