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归田园(孟浩然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曹远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从鹿门山归来,孟浩然的心情反而变得平静了许多。

过去,他曾胸怀一腔报国之志,意欲步入仕途,好去匡正社稷,施惠万民。可是,当今皇上昏庸,就算张柬之这样为朝廷披肝沥胆、为国家舍生忘死的贤良忠臣,到头来还不是被贬居一隅,最后落得连在家乡养老都不被允许吗?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当今昏庸之世,与其入仕混迹官场,还不如就像东汉的庞德公那样,用蔽日林荫做盖,以石壁苔藓为毯,日日和清泉流水做伴,天天与山鸟虫蛇为邻,到鹿门山做个清静无为的隐士去。

这样的想法在孟浩然的心里一经形成,过去曾经想要入仕为官的目标,便开始动摇而变得可有可无,进而没有了必须拔得襄州府试头筹的预期和重压,孟浩然的心情自然也就变得轻松平和了起来。

时间转眼到了七月,眼看着离襄州府试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了。就在这时,又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七月,随着朝廷即将从洛阳西迁长安,韦后、武三思为了将匡复李唐的勋臣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五人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武三思秘密派人将写有武三思与韦后通奸、要将皇后废黜的榜文,秘密张贴到市井繁华的洛阳天津桥一带。然后,他们与御史大夫李承嘉秘密串通,诬陷说是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五人使人所为。李承嘉在皇上李显面前,请求将此五人杀头治罪。

中宗李显虽然头脑昏庸,不辨忠奸,但是,他终因念及张柬之等五人匡复李唐,功盖社稷,并且曾经赐予他们铁券不死,’所以,没有同意对张柬之等五人施与极刑,但是,却将他们五人定罪流放。张柬之及其家里年十六岁以上的子弟,被皇上李显下旨,流放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

张柬之自从五月离开家乡襄阳来到新州之后,每日都在新州的家里深居简出,他把官任上的事情几乎全部交给了下属们去做,自己毕竟已经是八十二岁的人了,那些抛头露面的事情应该交给年轻人去做。

张柬之在家里也没闲着,他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札记和诗歌曲赋,按照时间先后或类别顺序进行整理,一共编了十卷。他打算让人刻版翻印,连书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张柬之文集》,他想在自己死后,能给后人留下点儿东西,同时,他也想让后人了解他张柬之曾经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然而,七月里腥风骤来。

时年已经八十二岁的张柬之被戴上沉重的枷锁,押入了牢狱。第二天,他就被当作犯人从新州押往泷州,和他一起被押解的,还有他一家老小十余口。

已是迟暮之年的张柬之戴着枷锁,每日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加上岭南瘴气湿重,酷热难当,张柬之再也撑不住了,他一头栽倒在与家乡襄阳远隔千里的黄尘古道上。

匡复李唐的一代名相张柬之,带着深深的遗憾,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躺倒在荒郊野外的黄尘古道上,终年八十二岁。

天星陨落,九州同悲。

张柬之冤死在流放泷州途中的消息,在一个多月后,传回到他的家乡襄阳,襄州襄阳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无数的襄阳民众汇聚到襄阳城内,他们为蒙冤而死的张柬之烧纸叩头,当街上香。襄阳城内,一片悲咽。

离九月里的州府考试越来越近,眼看着就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了。这时,却传来了张柬之冤死在岭南古道边的消息。

难道这样的朝廷,就是孟浩然想要效忠的朝廷吗?

在他的理想中,朝廷应该政治清明,为天下的百姓共谋福祉。然而,面对韦后、武三思这群奸佞小人把持的朝廷,忠义秉正之臣蒙受冤狱,趋炎附势之徒青云直上。对于这样一个唯权力马首是瞻的一片混乱的朝政,善于投机钻营者,必然大行其道。如此一来,有谁还会去考虑社会融洽、百姓生死?

孟浩然在心里,对国家,对朝政,感到深深的愤怒和失望。

这段时间以来,孟浩然本来已经为即将参加的襄州府试,做好了准备。并且他知道,凭着自己才学,如果参加这次襄州府试,自己就能够去参加朝廷的进士科举,但是,他觉得这样的考试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诚然,对于自己来说,选择罢试,就是在选择去走一段命运多舛的苦旅。然而,个人的命运算得了什么?为了国家的政治清明,必须得有人挺身而出,敢于和那些奸佞之徒去进行抗争。哪怕自己的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微不足道,但是,只要还有人心怀大义,就能让那些邪恶势力胆战心惊。孟浩然要用自己的罢试之举,来表达对国家朝政的愤怒和不满。

孟浩然没有想到,父亲听说自己想要罢试的消息,竟然会气得大发雷霆。在父亲看来,孟浩然县试高第,孟姓一族的老老少少,哪个不是盼着他能考举人、中进士,从而为孟姓一族光耀门楣?偏在这个时候,他却提出要罢试,他这样做,会让孟家的所有族人都感到难以接受。

随着年事渐长,过了不惑之年的孟老爷,已经没有了当年愤世嫉俗的满腔激情,在他心里,他只是盼着已经夺得县试高第的儿子,能够科举及第,为孟姓一族光耀门楣。因为在孟老爷眼里,就凭儿子浩然的才学,他府试高第没有任何问题,只要往前再走一步,一旦进士及第,就会前路光明,一片坦途,他从心底里不希望儿子浩然就此放弃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当然,做母亲的孟夫人和做弟弟的孟洗然,他们想的也和孟老爷大致一样。  P32-34

书评(媒体评论)

孟浩然身怀仕途报国之心,情系山水田园之美。然文人功业的失意、家庭生活的磨难、求仕与归隐的矛盾,终使一个才华横溢、耿介清高的诗人落寞而终。作者依据史料和传主诗作,详尽描述了孟浩然的人生际遇、思想变化与命运轨迹;他与王维、李白、张九龄、王昌龄等人的酬唱交往,与时代背景、国家隆衰形成内在参照,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

文史专家 何西来

孟浩然一生浩情在胸,可惜大梦难成,总在落寞孤寂的路上。作者深切地感受到传主的不幸与无奈,用心地在这不幸中检视他杰出的山水诗创作,并在其人生与诗歌的不断缠绕中书写其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品结构严谨,感情充沛,语言质朴,颇具诗意蕴含和感染力量。

文学专家 李炳银

后记

孟浩然是中国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他与王维并称王孟,开启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气之先。他的诗《春晓》和《过故人庄》,以清新灵动的笔触,轻拂起山水田园的清雅秀淡之风,从而让人们吟读千年,传诵古今。孟浩然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岘山脚下、襄水之畔一殷实富足之家,父亲孟老爷自言是孟子后人,秉承孔孟之道操家立业。孟浩然早年受父亲影响,承传儒世家风,尊崇孔孟。所以,早年的孟浩然胸怀凌云之志,从他“欲映君王史,先标胄子襟”、“俱怀鸿鹄志,共有鹊钨心”的诗句中,可以看到他曾经想要襟怀天下的壮志雄心。然而,当时混乱的政局却让早年的孟浩然心灰意冷,二十余岁时,他便放弃了人生的政治理想,隐居到离襄阳三十多里外的鹿门山,与禅师、和尚、道士这些世外之人结交,过起了遁世隐逸的生活。孟浩然在鹿门山的“隐”,绝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自命清高的“隐”,他在鹿门山的隐是一种在困境中等待和观望的“隐”,他是在等待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他是在隐逸中等待一丝希望。然而,有不少学者认为孟浩然是“假隐”,是为“仕”而隐,他们说孟浩然之所以隐逸,其实就是希望通过隐逸来做官儿,这些人之所以会这么说,只能说他们没有从孟浩然的诗中读懂孟浩然。

“仕”与“隐”之间,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孟浩然的一生,徘徊在求仕与归隐的矛盾之中,所以,他的诗也如同是飘逸在蓝天与碧海之间的云朵,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心向仕途时,他的诗是“未能忘魏阙”、“金门诏不忘”;归寂山野时,他的诗则又是“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他的思想和他的理想一起,在与现实的碰撞和矛盾中起起落落。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以后,国家朝政结束了一片动荡的混乱局面,随着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从而逐步进入到开元盛世。社会环境的变化,让孟浩然终于在痛苦的等待中,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于是,时年已过二十五岁的孟浩然离开鹿门山,回到了位于襄阳城南涧南园的家里,为他重新施展才华,从而实现胸怀天下的政治抱负做好准备。然而,回到涧南园后不久,孟浩然就不幸身患重病,他在寄给张子容的诗中写道:“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他在诗中道出了他常常担心自己就这样病死了被埋进沟壑,从而再也没有办法振翅翻飞的深深忧虑。在孟浩然病重时刻,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两句平平淡淡的诗,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和勾勒出了他想要振羽翻飞却又身染重病,以至于不能实现自己抱负的复杂心境。

四十岁这年,孟浩然第一次来到京师长安,希望通过科举这样的正规渠道进入仕途,然而他却进士落第。后来他又希望得到朝中官员引荐,献赋求仕,然而,最后也没有成功。孟浩然在仕途上左冲右突,四处碰壁。到了晚年,他完全放弃了政治理想,从而终生布衣。

孟浩然的早期隐逸是为实现其鸿鹄之志所作的一种准备,是一种等待中的隐逸。孟浩然的后期隐逸是一种求仕不得的无奈选择,是对自己苦闷不平心情的一种排解。所以,他的诗就显出外冷内热、外静内动的特色。他往往把自己仕途失意和人生苦恼转化到对山水田园的形象描写之中,冲淡的基调中不时会流露出一些骤然高涨的激情,在清旷清淡的气韵中,又不时透露出几分内心的孤寂与愤懑,冲淡中有壮逸之气。随着孟浩然思想的变化,他的诗风也经历了由清旷到清幽再到清淡的变化。旷是心胸的开阔,也是境界的开阔。孟浩然早期将心中的旷情与眼前清景结合,就形成了孟诗前期的清旷风格。随着他求取功名的失利,他的旷情就变成了幽情,特别是第二次漫游吴越归来,他的心情已宁静下来,生活也平淡无波了,这一时期,他的诗就最能体现出清幽的艺术特色。到了晚年,他的心境由幽寂转为沉静,遁世后的平淡与山水的清景融合,形成了孟浩然晚年诗歌的清淡风格。孟浩然一生的思想发展变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活画出了孟诗的灵魂。

思想同时也是人物的灵魂。

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经邦济世的“用世”思想,是孟浩然思想的主流,它几乎贯穿了孟浩然平淡但却并不平凡的一生。同时,佛家的禅宗思想和道家“顺乎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给孟浩然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们如同在孟浩然生命中不时跳动的音符,与儒家的用世思想一起,共鸣成一曲恢弘激越的生命乐章,贯穿并影响了孟浩然的一生。

孟浩然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诗人,写《孟浩然传》当然离不开他的诗。如果说孟浩然的思想是《孟浩然传》的绿叶,孟浩然的经历是《孟浩然传》的枝干,那孟浩然的诗就是《孟浩然传》这部作品灿灿夺目的红花。《孟浩然传》部分引用孟浩然的诗,在作品中进行阐述和诠释,目的在于让人们在读传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孟浩然的诗,了解到从他口中吟咏而出的那些清新的文字和优美的章句。

孟浩然虽然是以山水田园诗而闻名于世,但是,孟浩然的很多诗,都是记述游历山水田园的叙事诗,他常常在叙事的同时,又写景抒情,不拘形式。所以,王士源说,孟浩然的诗是“贮兴而作”。孟浩然的诗中,有不少都写到了具体的人名和地名,在《孟浩然传》中引用孟浩然的这些诗,为人们了解孟浩然的人生经历打开了一扇窗口。所以,引用这些具有人名、地名和叙述事情经过的诗,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比较真实的孟浩然的生活,能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效果。

孟浩然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襄阳度过的,孟浩然是第一个用大量笔墨描写家乡襄阳山水风物的诗人,他的那些描写家乡山水田园风光的诗歌,很少矫揉雕饰,那些出自纯真心灵的自然流露,在清新生动、质朴感人的同时,也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古襄阳的山川地貌、人情风俗,有选择性地在《孟浩然传》中引用孟浩然有关描写古襄阳这片热土的诗,可以让人们对孟浩然的家乡襄阳增进了解,从而熟悉孟浩然的成长环境。这样,既可以让人们在真实中回归历史,又可以让人们在历史中探究真实。

《孟浩然传》的创作,是以《孟浩然集》和《资治通鉴》作为基础,同时,以《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唐摭言》《唐诗纪事》《文苑英华》《诗话总龟》等历史资料对孟浩然所作的记录作为补充,另外,还有不少唐代诗人写到了孟浩然或与孟浩然相关的事件,《孟浩然传》也对此充分予以尊重。

在有关孟浩然生平的历史资料选用中,《孟浩然传》以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作为基础,其他历史资料作为补充。也就是说,其他历史资料所作的记载如果与《孟浩然集·序》所作的记载相冲突时,《孟浩然传》采用《孟浩然集·序》所作的记载,认其为历史真实。

这是因为,在这所有有关孟浩然生平历史资料的记录者中,王士源是与孟浩然走得最近的人。他不仅与孟浩然相互熟识,而且还亲自为孟浩然整理了诗集,并且他写《孟浩然集·序》的时间在孟浩然去世的五年之后,而其他有关孟浩然史料的记录者,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比之其它历史资料对孟浩然所做的记载,《孟浩然集·序》对孟浩然生平所做的记载,肯定要更为客观,更为真实。

在《孟浩然传》的创作中,对历史资料的选择和有关孟浩然人生履历的认定,采用综合归纳、博采众长的方式,力求真实合理,经得起历史检验和推敲,不片面采用一家之言。

因为关于孟浩然的人生履历,由于没有明确的历史资料充分予以记载,有些部分虽然有记载,但所作的记载很抽象,所以,孟浩然的人生履历只能是通过孟浩然的诗,结合有限的历史资料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去进行合理的推理,所以,由此而定的孟浩然的人生履历,弹性空间非常大。

对于历史资料中的每一段文字,对于孟浩然的每一句诗,不同的专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会做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观点,所以,这自然就导致不同专家学者之间对孟浩然人生履历的推断,在学术界产生的冲突和分歧非常大。《孟浩然传》的创作,如何在这些具有争议和分歧的学术观点中进行选择,对《孟浩然传》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要想让《孟浩然传》对孟浩然人生履历的陈述,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推敲,必须是尊重历史资料,尊重孟浩然在他的诗中透露出的信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综合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不片面采用一家之言。

首先,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有历史资料予以记载的,《孟浩然传》采用符合历史资料记载的观点。其次,在学术界存在争议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存在明显冲突的观点,《孟浩然传》不予采用。其三,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或孟浩然诗中透出信息更为契合的观点,《孟浩然传》予以采用。其四、在学术界存在争议,能够结合历史资料和孟浩然的诗,从中找到合理出处的观点,《孟浩然传》予以采用。其五、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仅有似是而非的推理,但无论在孟浩然的诗中,还是在与孟浩然相关的历史资料中,找不到只字片语联系的观点,《孟浩然传》不予采用。

身为浩然同乡,素来仰慕先贤。如此桑梓情怀,前后十年,历尽艰辛,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孟浩然》。壬辰龙年,欣逢“百位文化名人传记”创作招标,有幸入选写作《孟浩然传》,深感背负历史之重,诚隍诚恐,不敢擅然着笔,以致翻读史籍,日以继夜,累月经年。

孟浩然虽不系选部,布衣一生,但其才情之高,其扬名之远,韵绝四海,亘通古今。能为先贤提拙笔而传,乃为敝人之幸,桑梓之幸。搁笔之余,留此以记。

曹远超

2014年4月于襄阳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浊世生得浩然气

第二章/文不为仕负才名

第三章/红尘有缘识韩女

第四章/遁迹山水隐鹿门

第五章/家父亡故回南园

第六章/重振羽翼待逢春

第七章/厌弃洛京游吴越

第八章/江海漫漫有我行

第九章/冀求仕进赴长安

第十章/进士落第滞京城

第十一章/黯然还乡游吴越

第十二章/丽山秀水寻空灵

第十三章/韩公偕行赴京畿

第十四章/灌蔬艺竹清静心

第十五章/客居荆州闲无趣

第十六章/一代诗魂归鹿门

后续

附录一/孟浩然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阅文献

后记

序言

三月的风,吹绽了岘山粉艳的桃红。

谁能想到,一个诗书满腹的才子,本来有着殷实的家境,却要在人生如花的季节,去选择走一段命运多舛的苦旅。就像一场绵绵的三月雨,因为打湿了春天的花季,总会给人带来一丝悠悠的怅,一缕柔柔的伤。

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孟浩然在襄阳岘山脚下的一个书香之家,呱呱坠地。应该说,孟浩然是幸运的,是上天给予了他极为珍贵的恩赐。不仅让他自出生之始,便能染指书香,而且还让他降生在了人杰地灵的襄阳。在这南船北马的交会之地,浸满江南烟雨的航帆与啸尽大漠长风的汗马不期而遇,让山的苍劲与水的柔媚在这里结合,从而赋予这里的人们从容浪漫的情怀和禀性。在这片依山临水的热土上,既有堞垛森森,雄伟高峻,有如钢浇铁铸的古老城池,又有汉江碧流,萦萦环绕,溢满男欢女爱的大堤诗风。

襄阳的开放与多元,让孟浩然自幼便接受到了不同的文化思潮,养育出他不同凡响的行为品性,从而让他能够怀一腔浩气,文不为仕,救患释纷,羁途苦旅无所惧;挺一身傲骨,行不为饰,动以求真,不事帝王终不悔。拾一把桃红,江河湖海,任我走遍,吟山水诗期放性;守一方田园,开径蓬麻,灌蔬艺竹,屡空不给心不惊。

古城襄阳的从容与浪漫,虽然没能为他带来生活的无忧,但他却依然从心底里感谢这片热土丰厚的馈赠。 无论是早寒江上,还是在越地水乡,他总是心在故土,情在故土。所以,故土才会送给他一个最为珍贵的名字:孟襄阳。

三月的风,吹落了一地的桃花。

抛却了俗世凡尘的纷纷扰扰,任时光荏苒,任岁月千年,他已然枕着故土安详入梦。

入梦襄阳,如梦襄阳……

内容推荐

曹远超编著的《梦归田园——孟浩然传》一书依凭唐以来史籍记载与传主本人的诗歌作品,加以合理想象,以抒情的笔法详尽描述了孟浩然五十二年的人生际遇、思想变化与命运轨迹。同时生动地描写了传主与张说、王维、李白、张九龄、王昌龄等人的酬唱交往,传主的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国家隆衰形成内在参照。

编辑推荐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他自幼饱读诗书,身怀报国之心;青年时为抗议朝廷黑暗而拒绝科考,寄身山水期待一展抱负;步入中年后,他欲登仕途,却屡遭挫折,始终徘徊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文人功业的失意、家庭生活的磨难,终使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落寞困顿,终老田园。

《梦归田园——孟浩然传》作者曹远超依据史料和传主诗作,详尽描述了孟浩然的人生际遇、思想变化与命运轨迹;他与王维、李白、张九龄、王昌龄等人的酬唱交往,与时代背景、国家隆衰形成内在参照,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