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乃斌编著的《锦瑟哀弦——李商隐传》在晚唐时代背景下叙述李商隐的一生,着重写其面对社会压抑和种种困厄所作的抗争,特别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实现人生价值、终以杰出成就登上唐诗艺术巅峰的生命历程,也描写了他爱情、家庭和性格的多面。全书富于哲理和诗情画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董乃斌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董乃斌编著的《锦瑟哀弦——李商隐传》在晚唐时代背景下叙述李商隐的一生,着重写其面对社会压抑和种种困厄所作的抗争,特别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实现人生价值、终以杰出成就登上唐诗艺术巅峰的生命历程,也描写了他爱情、家庭和性格的多面。全书富于哲理和诗情画意。 内容推荐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唐代诗国天空的后一颗巨星。他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缜密,意象灵妙,寄托遥深,格律严整,语言妩媚流丽,声韵和谐优美,对后世深有影响,是今人喜欢的几位唐代诗人之一。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作者董乃斌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李商隐研究专家。他在严格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把对传主的生平描写与对其诗文创作的介绍评述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真实生动地呈现了李商隐抱负远大却怀才不遇的一生,又清晰微妙地揭示了他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以及丰富感伤的心灵世界。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语言准确、冼炼、流畅、活泼,是一部集学术性、文学性、诗意性为一体的传记文学佳作。 目录 楔子 第一章/衰门弱族的希望 第二章/从获嘉到浙江 第三章/少年才子 第四章/学仙玉阳东 第五章/《燕台诗》及其姊妹篇 第六章/结识令狐楚 第七章/历练科举场 第八章/辜负柳枝女 第九章/忍剪凌云一寸心 第十章/甘露之变 第十一章/《有感》《重有感》及其他 第十二章/进士及第 第十三章/汉中长安之行 第十四章/结亲王茂元 第十五章/从校书郎到弘农尉 第十六章/濡染大笔何淋漓 第十七章/二入秘书省 第十八章/迁墓的曲折 第十九章/永乐和洛阳的日子 第二十章/三入秘书省及无题诗种种 第二十一章/党争大变局 第二十二章/随郑亚赴桂海 第二十三章/出使江陵晤别刘 第二十四章/巴蜀游归供职京兆 第二十五章/小李杜 第二十六章/徐州府罢丧妻悼亡 第二十七章/梓州幕中 第二十八章/西川之行 第二十九章/皈依佛教 第三十章/重返中原叶落归根 尾声 附录一/李商隐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从获嘉到浙江 时间过得飞快,李商隐在获嘉不知不觉已过了两岁。 就在前一年,他的弟弟羲叟出生。李嗣一连得了两个儿子,胤绪问题完全解决,原本压抑纠结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可是二女儿,就是商隐、羲叟的仲姊、已经出嫁却被遣回母家的裴氏夫人,情况却越来越糟。原先还只是郁郁寡欢,沉默少食,如今竟是整天卧床不起了。母亲心疼女儿,女儿还很年轻,这辈子她将怎么度过啊! 在那个时代,对于女儿的如此处境,一个做母亲的除了每天在床头细语安慰,又有什么办法呢。眼看着女儿日渐消瘦、奄奄待毙的样子,李嗣和夫人一筹莫展,只有相对流泪。。果然,没有挨得多久,这位不幸的女子就魂归西天了。 三十多年后,李商隐为仲姊迁坟,请亲戚卢尚书为其撰写《墓志》,在《状》文中向卢尚书这样描写仲姊: 仲姊生禀至性,幼挺柔范,潜心经史,尽妙织红。锺、曹礼法,刘、谢文采。顾此兼美,自乎生知。而上天赋寿,不及二纪。 毫无疑问,在李商隐心目中,仲姊是十分美好的。她不但性格柔顺,恪守闺范,而且精通女红,喜爱文史,书法和文采均很可观。姊姊生前,商隐还很小,这些当然都是母亲告诉他的。就是这样一个好女子,命运对她竟是那样残酷,十八岁出嫁,不容于夫家,不让庙见,等于被逐回母族,这对封建时代的女子是何等的羞辱,何等沉重的打击!而上天给她的寿命又是如此之短,她总共活了不到二纪(二十四年),就病死在娘家。 李商隐在为这位仲姊迁葬时写过一篇感情深挚的《祭文》,回顾她短暂的一生,并叙述了家庭的种种变故和经历的灾厄。其中写道,在她病故的时候,商隐和羲叟兄弟都还幼小,“此际兄弟,尚皆乳抱,空惊啼于不见,未识会于沉冤”。不过商隐此时已两岁多,多少已经有了些印象:“灵沉绵之际,殂背之时,某初解扶床,犹能记面。”商隐记得自己已能扶着床沿勉强站立,他看到过姊姊卧病喘息的情景,看到过她形容憔悴的模样。这些印象虽然不甚清晰,却深深地烙刻在他的脑际,成为他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 两三岁的孩子对死是不会有什么概念的,但姊姊去世时家中的忙乱情景和悲哀气氛却会在他敏感的心灵留下某种印记。 是啊,姊姊今天为什么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爸爸妈妈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仆人们跑来跑去在忙些什么?那帮吹吹打打哼哼叽叽的是些什么人?跟在他们后面那又长又大的黑木盒子沉得要好几个人抬,那里边装的是什么?是我亲爱的姊姊吗?他们要把她送到哪里去?为什么保姆把我抱得那么紧,又离得远远的,不让我看个究竟?…… 裴氏仲姊之死,使商隐平生第一次在近处见识了死亡,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感受到死亡带来的哀伤氛围,这给他稚嫩柔弱的心灵涂抹上第一笔感伤的色彩。后来,感伤成为李商隐性格和诗歌的基本色调,其源头也许就应该追溯到这里。 李嗣本想把女儿送回郑州荥阳,把她葬在家墓之中。但是,种种条件限制使他没能这样做,而是只能将她先简单安葬在获嘉,等待以后有条件时再把她迁回荥阳墓地。 就在前不久,浙东观察使孟简来信邀他去担任幕僚,恰好获嘉令的任期也快满了,李嗣在留任从调还是弃职远游二者之中作了一番选择。 按唐朝制度,县令每任三年,每年考核,三考之后,由吏部决定升降。李嗣获嘉令任满,照常理本来应该等待考绩的结果出来,然后决定行止。但他似乎没有这样做。李商隐的文章中,没有提及这方面的事,我们也就不知道李嗣究竟是在何种情况下离任而去的。但总之他是应了孟简的邀约,抛弃了朝廷命官的位置去到地方上做了一个幕僚。 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怎样想的,没有确切的资料。但不妨从几方面来揣想,比如他对孟简的人品学问比较认可,愿意做他的属下,或者孟简允诺的待遇比较优越,前景乐观;又比如,他在获嘉令任上干得并不愉陕,对升迁不抱什么希望,而对浙东幕僚之辟却抱着较大的希冀,等等。 李嗣把获嘉的公私事务一一安排妥当,就带着妻子儿女到浙东去了。 从此李商隐跟着父亲走上了离乡漂泊的途程。这时他还是个三岁左右的幼童,根本不会知道这次远游的意义。可是,在了解他一生遭际的我们看来,他儿时的这次远游似乎竟成了他一生命运的象征和预演,他生命中注定了的重要一环——远游和漂泊——就这样开始了。 到了浙东观察使的驻节地越州(今浙江绍兴),李嗣进入孟简的幕府。 P11-13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后记 在为本书拟写《后记》的时日里,我的脑海和眼前总是盘旋着一个人的身影,耳边仿佛听到他熟悉的声音——如果没有他的鼓励督促和鞭策,是不会有这本李商隐传记的,而现在,书完成了,要出版了,他却不在了,我怎能不倍感伤情! 这个人就是我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老同事、老朋友、一贯以兄弟待我的何西来。 2012年春,中国作协《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工程启动之初,西来作为编审委员会专家组负责人,给我来电话,说要推荐我参加学术组,征求我的意见。并鼓励我在原有《李商隐传》基础上写一部新的作品,参加到这个工程中去。他说,他认同我对李商隐的看法,,觉得以“面对困厄与追寻自由”为主题来阐发李商隐及其诗歌创作的意义,不但可以成立,而且能够涵盖中国古代许多文人诗家的生命本质和历史文化价值。他认为我多年研究李商隐,也写过李商隐,已具备一定基础,这次重写,时隔二十多年,应该体现更强的时代气息,同时不妨加强文学性,以符合这套丛书的要求,对自己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和锻炼。 西来总是这样,说话富于鼓动陛,首先肯定你能行,接着给你指出方向,并充分阐释他要你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从而激励你投身进去。 于是,我成了他所领导的专家组成员,随后向编委会提交了《李商隐传》的大纲,很快获得通过,从此参加了这项工程。何西来自己也认领了撰写《杜甫传》的任务。我知道,他在母校西北大学曾跟从傅庚生教授系统研习过杜甫诗歌,对老杜的熟悉程度常使我们这些号称专门研究唐诗的人自愧不如。我也知道,他早就有写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杜甫传》的志愿。 此后,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工程的活动中,我与何西来曾有几次见面。我的感觉是中国作协和丛书编委会主任何建明同志对他非常倚重,而他对此事也确实非常积极认真,非常用心,非常投入。 我对李商隐比较熟悉,这次重写他的传记,主要致力于重新细读他的全部作品和浏览最新的研究动态,用心于构思,而不急于动笔。其中还穿插了一些别的工作。所以,直到2014年8月初稿才写完。经专家组陶文鹏、田珍颖两位审读,基本肯定,也提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还让我的博士生看了初稿,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然后综合起来作了一次修改。 2014年11月中,何西来来电,告诉我他已知道我写完《李商隐传》初稿,并得到两位审稿专家的首肯。他鼓励我、也敦促我早日定稿交付出版。这之前我已从别的同事那里知道西来身体有病,问他,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是的,正在治,不要紧。他没有说究竟生了什么病。我了解他的性格,在电话里也不想细问。但从他说话的声音气息,我感到他的精气神似已不如从前,遥远的电话那头传来的一声“乃斌啊……”,让我顿感心酸。但我坚信并默默祈祷,他这个魁伟刚强的关西大汉能够抗住一切,不会真的被什么疾病整垮。 就在那个月底,中国作协又一次召开《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的创作会,我也被通知参加了。本以为一定可以见到何西来,兴冲冲赶到会上,才知道,就在几天之前,他住院了。我和一起与会的陶文鹏感到不妙:如果不是极端无奈,西来不会不来参加会议,哪怕是硬撑着。我盘算着要不要去医院探望,可会议时间安排得紧,我们住得离医院又太远,而且返程机票早已订好,我这次竟没能到医院去看他。心里存着一个念头:西来会没事的,会很快出院的,以后还有机会。 然而,我大错特错了。回上海不到十天,一个晚上,突然接到原文竹发来的短信,竟是报告何西来噩耗的! 我一下子蒙了,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这么快?西来,西来就这样匆匆走了? 但事实无可怀疑。很快,我看到了文学所发的讣告,看到了刘再复由香港寄来的唁词,看到了报载西来告别仪式的消息,又陆续看到了杜书瀛、李炳银、柳鸣九、徐兆淮的悼念文章……铁一般冰冷的事实放在我面前,不由得我不相信、不确认。呜呼西来,我们从此天人两隔,我从此失去一位“平生风义兼师友”的兄长!哀哉西来,你赍志以殁,未尽宏才,我将再也听不到你的豪言谠论,看不到你写的《杜甫传》和别的许多雄文华章! 西来兄,如今,我只能将这本你尚未过目的《李商隐传》奉献于你的灵前,告慰你生前对我的关怀和期望。我愿你的匆匆离去乃是应天国之召去挥洒你的如椽巨笔,就像当年李贺为天帝去撰写《白玉楼记》那样,“天上差乐,不苦也”。 我与何西来的渊源当然不仅仅是这本《李商隐传》的写作。我们1963年相识,相交半世纪。我们共同经历文学所的历次劳动和“四清”,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和干校生涯。在这其中,他对我帮助多多,提携多多。我和西来的特殊关系,还在于他介绍我和妻子程蔷去他的母校西北大学,解决了困扰我们的两地生活问题,而我们则在西安充分享受到了西来昔日师友对我们的热情关照。后来重回北京,我们又做了多年同事,不但我们两人,而且两家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说来话长一言难尽,这里就不赘言了。 这就是我在写这篇《后记》时不断想起何西来,忍不住写了上面这些文字的原因。 这本《李商隐传》应该感谢的人还很多,细细数来,除何西来以外,从古至今历代的李商隐生平和作品的研究者、批评者;我前一本《李商隐传》的出版者和读者,特别是曾以不同方式对那书提过意见的批评者;对他们,我是由衷感激的,他们的意见往往启发我,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到本书中来。而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陶文鹏、田珍颖二位评审专家,对作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林金荣女士等,我自然更应感谢,他们的一路扶持,是本书能够最后完成、顺利出版的重要因素。至于我的家人,在我长期的研究和写作生活中给我许多照料和无私爱心的家人,我内心的感谢,自不在话下。最后,我还要预先向读到这本《锦瑟哀弦——李商隐传》的读者致意和致谢,谢谢你们选择了这本书并耐心阅读它。我更期待着你们的批评,无论是指出缺点错误还是给予褒扬,我都会衷心地感谢。 董乃斌 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在晚唐时代背景下叙述李商隐的一生,着重写其面对社会压抑和种种困厄所作的抗争,特别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实现人生价值、终以杰出成就登上唐诗艺术巅峰的生命历程,也描写了他爱情、家庭和性格的多面。全书富于哲理和诗情画意。 文史专家 陶文鹏 浓淡相宜的笔墨,勾画出一个真实的李商隐。不讨巧、不曲笔,用平实的描述,托举着传记文学以为标识的真实性,显见了作者在运化资料、筹划结构、通融文字等方面的功力。 纪实体的方正严谨,并未局限写作的视野。探究传主如何将文学,特别是诗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超越和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再探究传主何以将汉字之美发挥到难以企及的巅峰。这两个命题,使全书分别进入哲学的思考和美学的鉴赏,提高了阅读兴致。 用传主的诗文为经纬,精致地编写章节,使阅读在咏哦中进行,犹如穿越千年,在与诗人心灵对话,而愈加感受到那繁华不落的诗文,是怎样地灿烂、隽永和不朽。 文学专家 田珍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