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苗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旅行是一个平行的世界,有自己的神圣文稿,有自己的音轨,有自己的古怪国民。苗炜说,以历史为参照,或者以文化交流为旗号,都可以给一次旅行赋予某些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旅行本身。太多人忽略了旅行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满足,而是不断的甚至夸张的放大物是人非的风景以及景色带给我们的优越感。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苗炜用他的智慧和见闻带我们去领略这个花花世界。

内容推荐

  旅行,总是被赋予太多的意义。人们分享旅行的见闻、旅途中的心情以及旅途归来的感悟。但我们却未必懂得旅行的真正意义。《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是一本真正的可以滋补灵魂的游记。苗炜的所见所闻以及他深厚的文化素养让他有着理性而客观的感悟,不需要给出答案,读者便可以对“旅行”“人生”“快乐”有新的定义。  如果因生活而疲倦,那就去拥抱世界。毫不犹豫的忘记自己,舍弃身份、地位、名利与一切虚无。勇敢的挣脱束缚,不带任何目的,毫无负担的轻松启程。你属于这个花花世界。你要尽可能的投入才会被温柔相待。用你的双脚丈量每一寸陌生的土地,这是你与花花世界亲密接触的唯一方式。《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看天荒与地老相恋,海枯与石烂拥抱,苍穹与大地欢笑。要出去,看看天看看地,看看这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良辰美景。

目录

一个虚无的主题公园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在这里失去的生活

国境以东,国境以西

人民还是需要一辆汽车的

我们聊点儿什么

侠之大者

世界上最好的吸烟室在哪里?

惠斯勒山上的203首长

温哥华的冰雪节日

拉斯维加斯的虚假天空

断背山在哪里?

耶路撒冷抵达之谜

未遂的历史讨论

随时准备感动的人民

好大一棵树,在阿姆斯特丹

奥本海默的论文和梵高的画

伯尔尼的克拉姆大街49号

小说中的汽车

建国大业

老无所依的书店

我和美丽有个约会

肉食者鄙

西班牙酒肉穿行

蒙特利尔奥运斜塔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握在手里的破碎玻璃

一个圣人的怀疑与黑暗时刻

像一条秋天的道路

红灯记

孤独星球和Google地球

我应该遥想哪里?

《人民公敌》和诗朗诵

23寸的电视与34英寸的座位

在飞机上怎么打电话?

记泰国特产的几种水果

我们谈论艺术时都说些什么?

蒙特勒和沃韦之间

伊夫林?沃的《旧地重游》

死之前到底要干几件事?

怎样写一封垃圾邮件?

神奇电话

跟文学家学经济

波特小姐的马戏团

普杰先生的钱包和护照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一个完美的读书地方

老特拉福德看球记

约翰内斯堡看球记

约翰逊博士和好奇猫

布拉格小记

1968年8月的布拉格电台

醉乡宜长至,他处不堪行

你想在一杯咖啡中喝到什么呢?

大厨和米其林指南

我曾那么接近幸福

试读章节

我看过太多甜腻的游记,把世界上众多著名的城市都描绘成美不胜收的地方,哪怕是一次平庸的旅行,也被渲染得格外浪漫。写作者要是再透出一种傻乎乎的高兴劲,就更让人难受。好像很不幸你现在生活的地方正是这世界上最不值得生活的地方,所以不管你跑到一个多无聊的狗屁异乡,你都会感到兴奋。有些人善于美化自己的故乡,有些人善于美化巴黎、纽约、泰国和菲律宾。我相信他们这样做都有充分的理由,我也承认,阅读那些游记更能激起我去看看这世界的念头,他们一定是真正地感受到了旅行生活的美好并且及时认真地记录了下来。感谢那些游记和旅游杂志,他们将海外旅行说成是有益身心、升华情操、开拓眼界的好行为。我不反对这个说法,但我还是要矫情地说,一次美妙的旅行会让我感觉到更加空虚。

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曾这样记述他的旅行:“我似乎是在英国结束了一次奔波,就像我曾经在雅典、耶路撒冷、孟菲斯和迦太基的残骸上经历过的一样。我历经一个又一个名城,看见它们一个接一个地毁灭,我感到某种痛苦的晕眩。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克伦威尔和纪尧姆生活的岁月今安在?这一切都结束了。爱和恨,高尚和平庸,幸福和苦难,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刽子手和牺牲品,国王和人民,都沉唾在同一弛寂静和尘埃之中。倘若人类和天才之最活跃部分尚且如此,他们如同昔日的影子游荡在当代人中,他们已不能靠自己活着,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经活过,那么我们该是怎样一种虚无啊!”

可以用夏多布里昂这番话来解释为什么要把观光巴黎和对曾经生活在这里的那些人物的追思纠缠在一起,为什么要到蒙帕尔纳斯公墓看萨特?因为我们年轻时看过萨特的书。为什么要找到克拉拉·哈丝姬尔的墓?因为前两天你可能正好听过她弹奏的莫扎特。波德莱尔、圣一桑、莫泊桑、贝克特,你喜欢过哪一个就可以去找找他埋在哪儿,在墓地里玩一把找名人的游戏是很有挑战性的。在拉雪兹神父墓地的入口处,兜售墓碑地图的老头问我:“你从哪里来?”我说:“中国。”老头儿一下变得很兴奋,说:“墓地的围墙之外有一道巴黎公社墙,中国人都要去那里看一看。”他不知道,我们中国小资到这里是来找肖邦和普鲁斯特的。1804年,拉雪兹神父墓地开始启用,11年后才刨了2000个坑,利用率太低,巴黎市政府知道市民喜欢名人,一股脑将拉·封丹、莫里哀等人都埋在这里,如政府所料,这地方一下子火了起来。又过11年,刨坑总数已经达到了3.3万多个。又过了100多年,大批活人溜达进这个44公顷的陵园,他们到这里的理由和那些1817年要在这里弄一块阴宅的死人一样:都喜欢和名人有点关系。

按照法国作家马尔罗的说法,文化就是战胜了死亡的一切形体之总和。他说:“我们应当为最大多数人搜集起最大数量的艺术品,这就是我们这双注定会消亡的手所要担负的任务。”这番话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法国的性格,偏颇一点来说,法国人一定会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文化的救世主,他们伟大的卢浮宫博物馆可以为证。法国人认为,卢浮宫与爱丽舍宫都不能成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象征性建筑,最近似共和国象征性建筑物的当属另一个埋死人的地方——巴黎的先贤祠。有法国人说,到20世纪中期,先贤祠依然只是左派的先贤祠(埋葬着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等人),右派真正的先贤祠是巴黎荣军院(埋葬着拿破仑、福煦元帅等人)。1964年,戴高乐将军把法国抵抗运动领袖让·穆兰的遗体迁入先贤祠。

今日的先贤祠,让·穆兰与马尔罗共处在一个墓室之中。1964年,正是马尔罗在迁入让·穆兰的仪式上为他致悼词。以作家的成就而论,比马尔罗更有资格被后世纪念的法国作家大概得有10个~20个,但从这个墓室其他两位成员来看,马尔罗是被当成社会活动家的。另外那两个人,一个是让·莫内,一个是勒内·卡森,后者是1968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让·莫内的骨灰是1988年迁入先贤祠的,他是欧洲共同体的缔造者之一。1940年到1943年间,莫内是“英国军需供应委员会”驻美成员,他发明“民主兵工厂”一词。1950年,莫内提出并起草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方案,该方案由法国外交部长舒曼于1950年5月9日正式宣布,后来5月9日成为“欧洲日”。1976年,欧洲共同体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做出决议,授予莫内“欧洲荣誉公民”的称号。莫内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这个称号的人,但是所谓“欧洲荣誉公民”又有什么意义?“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对于远道而来拜会巴黎这个文化之都的东方人来说,马尔罗或让·莫内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

在拉雪兹神父墓地,一个年轻人问:“莫迪里阿尼在哪儿?,,按当时的环境,这话也许该翻译成“莫迪里阿尼死哪儿去了?”这个喜欢把人的脖子画得长一点的家伙是20世纪早期巴黎艺术家的典型代表:酗酒,吸毒,风流韵事不断。好多人也这样干,但有两个地方不如莫迪里阿尼:一个是才华;一个是不能在36岁时干脆死掉。

蒙马特高地上还保留着莫迪里阿尼的一个文化遗迹——跳跳兔酒吧。他和毕加索等人曾经常光顾。现在这酒吧晚上9点钟开始营业,要提前预订座位,价格是17欧元,含一杯饮料。

我记得在海明威的小说里见过这酒吧的名字,但远不如丁香咖啡馆留下的印象深刻,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海明威曾经对丁香咖啡馆前面的奈伊元帅的雕像做过几笔描写。而《流动的圣节》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在蒙帕尔纳斯徒步旅行的指南,当然这本书更大的诱惑是让你一定要到巴黎转转,如果可能,就在巴黎度过你的青春岁月。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