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1890~1990),一生献身平民教育,足迹遍及国内外。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虽产生于80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适用,就是未来,也应秉承。在晏阳初诞辰120周年之后,为进一步推动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他整个人生做一梳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贡献及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杜学元等编著了这套《晏阳初年谱长编(上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晏阳初年谱长编(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晏阳初(1890~1990),一生献身平民教育,足迹遍及国内外。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虽产生于80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适用,就是未来,也应秉承。在晏阳初诞辰120周年之后,为进一步推动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他整个人生做一梳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贡献及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杜学元等编著了这套《晏阳初年谱长编(上下)》。 内容推荐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落后地区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被尊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曾被联合国聘为终身特别顾问。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致力于乡村平民教育,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1949年后,晏阳初离开大陆赴美。之后,他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乡村教育理念。但是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过去对他的贡献几乎一无所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他和他的平民教育理论。杜学元等编著的《晏阳初年谱长编(上下)》以详尽的史料,按年谱长编体例,编写完成首部晏阳初年谱长编,对中国现代教育史等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13FIK011)。 目录 上卷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 庚寅) 出生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 辛卯) 一岁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 壬辰) 二岁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 癸巳) 三岁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 四岁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五岁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 六岁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 七岁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八岁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己亥) 九岁 1900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庚子) 十岁 1901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辛丑) 十一岁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 十二岁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 十三岁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甲辰) 十四岁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 十四岁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 十六岁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丁未) 十七岁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 十八岁 1909年(清宣统元年 己酉) 十九岁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庚戌) 二十岁 1911年(清宣统三年 辛亥) 二十一岁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 二十二岁 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 二十三岁 1914年(民国三年 甲寅) 二十四岁 1915年(民国四年 乙卯) 二十五岁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 二十六岁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 二十七岁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 二十八岁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 二十九岁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 三十岁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 三十一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 三十二岁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 三十三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 甲子) 三十四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 乙丑) 三十五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 丙寅) 三十六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 丁卯) 三十七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 戊辰) 三十八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 己巳) 三十九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 庚午) 四十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 辛未) 四十一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 四十二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癸酉) 四十三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甲戌) 四十四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乙亥) 四十五岁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 四十六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 四十七岁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 四十八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己卵) 四十九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 五十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 辛巳) 五十一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 五十二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癸未) 五十三岁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甲申) 五十四岁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乙酉) 五十五岁 下卷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丙戌) 五十六岁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丁亥) 五十七岁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戊子) 五十八岁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己丑) 五十九岁 1950年(庚寅) 六十岁 1951年(辛卯) 六十一岁 1952年(壬辰) 六十二岁 1953年(癸巳) 六十三岁 1954年(甲午) 六十四岁 1955年(乙未) 六十五岁 1956年(丙申) 六十六岁 1957年(丁酉) 六十七岁 1958年(戊戌) 六十八岁 1959年(己亥) 六十九岁 1960年(庚子) 七十岁 1961年(辛丑) 七十一岁 1962年(壬寅) 七十二岁 1963年(癸卯) 七十三岁 1964年(甲辰) 七十四岁 1965年(乙巳) 七十五岁 1966年(丙午) 七十六岁 1967年(丁未) 七十七岁 1968年(戊申) 七十八岁 1969年(己酉) 七十九岁 1970年(庚戌) 八十岁 1971年(辛亥) 八十一岁 1972年(壬子) 八十二岁 1973年(癸丑) 八十三岁 1974年(甲寅) 八十四岁 1975年(乙卯) 八十五岁 1976年(丙辰) 八十六岁 1977年(丁巳) 八十七岁 1978年(戊午) 八十八岁 1979年(己未) 八十九岁 1980年(庚申) 九十岁 1981年(辛酉) 九十一岁 1982年(壬戌) 九十二岁 1983年(癸亥) 九十三岁 1984年(甲子) 九十四岁 1985年(乙丑) 九十五岁 1986年(丙寅) 九十六岁 1987年(丁卯) 九十七岁 1988年(戍辰) 九十八岁 1989年(己巳) 九十九岁 1990年(庚午) 一百岁 谱余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1月 下旬至2月初威海战役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2月 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指出变法救亡的紧迫性。3~6月,严复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原强》《辟韩》《救亡决论》三篇文章,提出“鼓民力”“开民智”和“兴民德”的口号。 同月 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署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4月 西方妇女在上海创设天足会,并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团体,对清末不缠足运动影响甚大。 5月 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于松筠庵召开会议,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6日,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了变法的步骤和“公车上书”内容的补充说明,指出自强、雪耻之策是:富国、养民、教士、练兵。 8月 康有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并在北京创办全国第一份维新报刊《万国公报》,成为维新派的舆论机关。 10月 天津中西学堂经清政府批准创设。该学堂分为头等、二等两部分,头等学堂的课程设置参照外国大学,成为中国近代新式大学的萌蘖。 11月 强学会成立强学书局,翻译西方书报。 是年母亲为其做好土布长衫,缝布书包,让其随父亲到塾馆读书。入学凌晨,母亲感到乳名“云霖”不适合作学名,其父看到旭日初升,东方天际一片火红,猛然醒悟,遂起名“阳初”,寓意“太阳初升,前途光明”,希望他长大能获取功名,为晏家撑起门面。(旧版《全集》卷2,第495页;晏著《传略》,第5页) 是年 随父亲到塾馆。入塾馆时,向孔子牌位和私塾先生行礼。(旧版《全集》卷2,第494页)当时塾馆已有学童十余名,最大的有十四五岁,一般十来岁或七八岁,他是年龄最小的。最初他对年龄差距大、读不同课文的学童们发出的混声十分好奇,不知他们读的什么,直到一个月后,自己才加入混读的行列。(晏著《传略》,第5、6页’ 是年 在父亲晏美堂的亲自教导下发蒙识字、习字。晏美堂性情平和,关心时事,常阅读严复、梁启超等维新人物书籍,接触新思想及新知识,深受“讲求实学”风气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曾说过:“吾国青年再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应该学习一些西洋知识以弥补传统之不足,这样才能富国强民,使中华民族不落后于世界其他民族。”(晏著《传略》,第7页)从不发怒,循循善诱,笑容可掬,温暖挚爱的态度感化学生,从不疾言厉色加以苛责,子女和学生对他都敬而不畏。对小阳初的教育也秉承这一重要原则。晏阳初在《九十自述》中回忆其父:“在我的脑海中,他是个典型的读书人,谈吐斯文,待人和气。最难忘的是他的笑容,温善可亲,好似春天的阳光。‘春风风人’一语,用在他身上,非常恰当。”(旧版《全集》卷2,第494页)在其眼中,父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慈父。无论是在塾馆还是在家中未见父亲发过怒。不管是学生还是子女,父亲总是循循善诱、笑容可掬。晏阳初秉承父亲慈祥的性格,(晏著《新民》,第14页)也受到父亲开明思想的熏陶。 是年 在私塾,初读《三字经》,发现三字一句,每句音韵协和,很容易学习;琅琅成诵,声调铿锵,更增加读书兴趣。(吴著《晏传》,第4页)因其从母亲那里秉承了一副好嗓子,朗读起课文洪亮清晰。加之记忆力颇强,一般的课文读一两遍便能背诵。除读《三字经》外,也读《百家姓》等书。(旧版《全集》卷2,第494页)其父也教如何练习写字。“写字要讲精、气、神。书者必须集中精力,调节呼吸,全神贯注,集浑身之力于右肘,再通过肘注于笔端,这样写出来的字才道劲坚韧。”(晏著《传略》,第6页)其父教导他用右手大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紧握毛笔杆中端,手掌要空可容一鸡蛋,右肘端悬平,左手压紧纸张,按字帖一笔一划顺序写,慢慢练习,腕力集中于软的毛笔尖,所写字也道劲坚韧。因此,他八十岁前后用毛笔、徽墨、宣纸写三方时大字仍道劲有力,甚至用钢笔写英文字也比较粗重,即是幼年练习腕力纯熟所成习惯使然。(吴著《晏传》,第5页) 是年 母亲吴太夫人主持一切家务,德威相济,注重良好行为举止的培养,要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吃有吃相”。(旧版《全集》卷2,第495~496页;晏著《新民》,第15页)逐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天不亮起床,草草洗脸、吃饭,就跑到学堂,一直读到中午。回家吃中饭,再回到学校,读到晚饭时间。饭后,在黯淡的柴油灯下,温习一天的功课。”(旧版《全集》卷2,第494页)即使出现意外也处事不慌乱,如曾途中遇雨,毫不惊慌失措,仍然顶着雨,照旧斯斯文文地走回家。(旧版《全集》卷2,第496页) P7-8 序言 世界平民的大救星——晏阳初 晏阳初(1890~1990),四川省巴州区人。出生世代书香门第家庭,在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下,从小就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早年在巴中、保宁、成都求学,1913年赴香港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圣保罗书院(今香港大学前身),1916年离中国香港赴美考入耶鲁大学深造。1918年6月毕业第二天,以基督教青年会教育秘书身份去法国战场,为20万华工服务,当翻译,举办华工识字班,创立平民教育事业。1919年夏回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后获得美国路西维尔大学法学博士。 晏阳初一生献身平民教育,足迹遍及国内外。1920年8月回国后,不愿意到当时的国民政府做官,专心从事平民教育事业。他在原国务院总理熊希龄等支持下,调查19省平民教育状况。1923年在北京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20世纪30年代中期,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分会。他倡导“博士下乡”,先后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华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和普及卫生知识活动,成为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壮举。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河北、广西、湖南、重庆、四川等地,进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1940年在重庆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和“华西试验区”。50年代以后,他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多个国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为40多个国家培训了2000多名乡村改造人才。 作为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伟人晏阳初先生,在长达70年之久的岁月中,他深入乡村,认识平民问题,研究平民问题,协助人民解决问题,坚持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践,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为晏阳初颁发“终止饥饿终身成就奖”,称“六十年来为铲除第三世界饥饿和穷困根源,你始终不渝地推广和开拓着一个持续而综合的计划”。1988年晏阳初98岁寿辰之际,里根总统在给他的贺辞中说:“在我任职期间,最大的报偿之一莫过于得知有像您这样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贤达之士。”菲律宾总统、泰国国王都把自己国家的最高荣誉奖章颁发给他,以表彰他对各自国家所作的杰出贡献。 国际社会称赞他“是具有坚定信念与丰富想象力的英勇学者,是劳苦平民心智与精神的解放者”,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学家与人道主义者”。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为晏阳初著书《告语人民》,称颂他“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 1985年8月,在阔别祖国45年之后,晏阳初应邀回国访问考察,受到了邓颖超、万里、周谷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们对其一生从事中国与世界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 肩负使命弘扬晏阳初精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素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就是要使人人都能公平地受到教育,使社会和谐发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理论,内容丰富深刻,主张通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四大教育,培养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的“四力”人才,根治中国农民的愚、贫、弱、私。晏阳初提出的“治穷先治愚”“科教兴农”“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现在还是有很深远的意义。 晏阳初的思想理论超越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也超越了基督教的以怜悯为基础的“救世主”情感,注意吸取了西方和孙中山先生关于“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民主精神。 晏阳初的思想和实践经验,虽产生于80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适用,就是未来,也应秉承。定县实验产生于农村,现在已被广大第三世界引为乡村改造的经验。因此,晏阳初以毕生心血所创造的平民教育思想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经受了历史考验的真正的科学思想,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吸收晏阳初平民教育、乡村建设理论的营养,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人人受教育、终身受教育,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晏阳初本着超越政治的乡村改造理念,加之与中国共产党接触不多,1950年后长期在国外,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方面存在一些误解,尤其是在1949年之后,其涉及中国共产党的言论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与他倡导的“仁爱”理念矛盾,这是特定历史条件所形成的。这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晏阳初。除此认识误区之外,他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财富。 在晏阳初诞辰120周年之后,为进一步推动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他整个人生做一梳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贡献及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于是我们萌发了编著《晏阳初年谱长编》的念头。 限于水平和所占有资料的不全,书中定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恳望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杜学元 2011年盛夏初稿,2012年初冬二稿 2013年初春三稿,2014年隆冬定稿 后记 三个春、夏、秋、冬,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伴随着本书的定稿而过去了,晏阳初诞辰120周年纪念也已过去四年,回想当时在成都和南充参加纪念会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正是在那时,我们萌动了编著《晏阳初年谱长编》的意念。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书最初为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委托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扈远仁会长、法人代表和副会长唐志成教授、副会长兼秘书长伏绍宏研究员等的殷切期望下,让我分管研究会学术部工作,更有义务完成这一使命。2013年7月,本书有幸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学类)。在此特向国家社科基金领导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领导和专家的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承蒙宋恩荣先生、姜荣耀先生等多年的关怀和鼓励,使我们对编著《晏阳初年谱长编》倍感荣幸。该书的分工情况是:乐山师范学院杜学元教授负责全书的总体设计和从晏阳初出生至1949年年谱的编著工作,并负责对全书需说明处的注释工作;西华师范大学郭明蓉研究馆员负责1949年至1970年年谱初稿的编著工作和主要人名索引工作;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彭雪明硕士负责1971年至1990年年谱及附录初稿的编著工作。原稿形成后,因新版《全集》的出版,最后杜学元教授和郭明蓉研究馆员又花了大量时间对全书进行了补充修改、注释和定稿。乐山师范学院段红英讲师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见并协助做了统稿工作,乐山师范学院杨玉英教授帮助查阅并提供了部分英文资料,巴中市晏阳初博物馆馆长晏鸿国副研究馆员提供了晏阳初未刊日记的部分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杜学元教授在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张建敏、张艳雷、李潇晓、李蓉、赵异卉、杜静静参与了部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此,一并对各位的精诚合作与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该书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任雅君编审的支持与安排。四川省社科联领导、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领导及乐山师范学院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鼓励,没有这些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本书是难以面世的。在此,谨向为本书出版给予诸多关心和帮助的所有领导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能注明的已尽量注明,但可能也有遗漏者。在此向书中提到过的以及可能未提到的文献的作者及出版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占有资料的限制,部分年份晏阳初活动情况不详,甚为遗憾,使本年谱长编留下一些瑕疵,也姑且如此,待以后再做修订了。 杜学元 2014年末于乐山师范学院田家山之淑勤斋 补记:从2016年8月15日收到校稿到校完,岁月已迈入2017年。原稿每处引文后均标明详细引文出处,但因篇幅原因,出版社编辑已将出于相同文献源的引文出处合并放于条目之后,引文文献页数也做了相应变动,这虽然增强了阅读的整体感,但有的页数跨度过大,可能给读者查对原文带来不便,特此说明。 杜学元 2017年1月7日于乐山师范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