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对人体穴位施灸,产生温热刺激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长寿保健的作用。这种疗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时代。艾灸疗法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有重要作用,对于世界医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艾灸的起源与传播
《灵枢·官能》中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对于治疗很多疾病都有奇效。艾灸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是在人类掌握和利用火以后的产物。远古先民风餐露宿缺乏治疗手段,遇有病痛人们只是用手掐按,或用石头敲击痛处,有时还会用火烤。久而久之,便积累了一系列治病方式,灸疗的雏形也在此时产生了。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人就已经广泛知晓采用艾绒作为灸疗的燃料。艾草在我国广为生长,古人大概先发现艾是引火、避蚊虫的理想材料,继而在用艾引火的过程中发明了艾灸。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黄帝内经》《难经》等重要理论著作,这些著作中多有对艾灸的介绍。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灸疗的起源和各种灸法及其适应症的知识。
东汉时期艾灸有了进一步发展。张仲景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不少用艾灸治疗某些三阴虚寒症的方法。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延平年间的《黄帝明堂经》是我国第一部有成熟体系的、针灸并重的腧穴学经典著作,该书为艾灸对穴治疗奠定了基础。
三国之际诞生了最早的灸疗专著,即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书中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并未阻止艾灸的发展步伐。西晋皇甫谧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疗专著,书中详尽地论述了各类疾病的证侯、取穴,把艾灸专门化、系统化,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晋代名医葛洪的著作中则强调了艾灸对传染病以及急救的作用。
南北朝时,灸疗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传入了日本。公元552年,陈文帝将《针经》赠送给日本钦明天皇,艾灸术从此开始在日本流传。公元562年秋,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医书160卷越海东渡,以后,日本多次派人来我国学医。灸术传入日本后深受朝野重视,发展迅速。
艾灸疗法的发展壮大
在唐代,灸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唐朝建有医科学校,并设有针灸科,由针博士教授,唐太宗又命甄权等人校订《明堂》,做《明堂人形图》,足见唐朝对针灸的重视。孙思邈撰集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倡针灸并用,他特别注重灸量,施灸的壮数多至几百壮。此外,他还绘制了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明堂三人图》。
宋代更加重视艾灸在医疗中的作用,并将艾灸列为十三科之一,使灸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宋代的医学书籍中还有“天灸”或“自灸”的记载,这是一种不同于温热刺激的另类施灸方法。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以及《圣济总录》等医方书中更多地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艾灸发展到元代并没有停滞,西方子的《明堂久经》和《备急灸法》为灸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代是我国灸疗的全盛时期,其间灸疗学家倍出,参照古代树枝灸的方法,又有“桑枝灸”“桃枝灸”“神针火灸”以及艾条灸和药条灸。此外,明代还有灯火灸的记载,是用灯草樵油点火在病人皮肤上直接烧灼的一种灸法;还有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灸热源的所谓“阳燧灸”,与近代的“日光灸”颇为类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这说明艾灸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清代灸疗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吴谦等人撰集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用歌诀的形式表达刺灸的各种内容,便于初学和记诵。清代吴亦鼎的专著《神灸经论》是我国历史上又一部灸疗学专著。雷丰的专著《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更上一层楼。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级中医院开设了针灸科,综合医院以及卫生院也开展了针灸医疗,全国以及各省市均先后建立了一批针灸研究机构,一部分中医学院还专设了针灸系。P16-18
“灸”字,《说文解字》作“灼”字解释,是灼体疗法的意思。艾灸法是用艾绒或辅以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或患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或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驱邪,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扁鹊心书》中记载:“绍兴间,刘武军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江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被擒,临刑监官为日:汝有异术信乎?曰无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干壮,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处,得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之物,即艾火之效也耳。”
艾灸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延寿健身的保健法,被时人称为长寿健身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灵枢经》记载:“灸则强食生肉。”指艾灸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之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幼时多病,及至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93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过百岁还有精力著书立说。
公元5世纪,这种长寿健身术东传日本,在医学家和养生家的大力倡导下逐步推广,现已风行日本,受益者越来越多。灸疗于17世纪中叶经由日本传入欧洲。灸法传至西方以后,开始并未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使用艾灸者多是从亚洲返回欧洲的医师。其中拿破仑的军医拉兰在灸法的推广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灸法传入西方后,曾在18世纪以后风行,但从19世纪中叶起逐步衰退。灸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够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推迟衰老的到来。
为什么艾灸能使人长生不老呢?原因是艾灸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大大增强了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此外,灸法跟药物治病的原理虽有相似的地方,但跟药物的单向调节作用不同,更容易恢复到最佳状态。比如艾灸后,在低血压情况下,有升压作用;相反在高血压情况下,又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艾灸对心率、血糖、血小板数目等也具有类似的调整功能,而一般药物都不具备这种特殊的功能。因此,灸法安全可靠,宜于长期使用,不会出现药物的毒副作用。
现代科学认为,衰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和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据统计艾灸法适用于300多种疾病,疗效显著者占200余种,所以经常施灸能对人体产生明显的良性影响,使人青春常驻,延年益寿。
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是:艾灸基本知识、经络与穴位、艾灸的实际操作、十大艾灸保健穴、灸一灸更健康、灸一灸小病除、灸一灸大病去、灸一灸更“性”福、灸一灸更美丽、灸一灸宝宝笑。全书分为两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后三章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艾灸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概述,有助于读者从宏观上掌握艾灸疗法;第二部分是艾灸疗法的实际应用,主要介绍了艾灸的十大保健穴,十大健康灸法和不同病症的不同灸法。
本书采用易学、易懂、便于阅读的图解方法编写。本书用文字介绍艾灸相关知识的,同时配以图解表格,通过图文对照,让读者快速掌握艾灸治病保健的方法。本书的附录为穴位速查图集,读者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对照,快速、准确地找到相关穴位。相信通读全书后,你将成为自己和家人的灸疗师。
本书在内容、文字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是:艾灸基本知识、经络与穴位、艾灸的实际操作、十大艾灸保健穴、灸一灸更健康、灸一灸小病除、灸一灸大病去、灸一灸更“性”福、灸一灸更美丽、灸一灸宝宝笑。全书分为两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后三章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艾灸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概述,有助于读者从宏观上掌握艾灸疗法;第二部分是艾灸疗法的实际应用,主要介绍了艾灸的十大保健穴,十大健康灸法和不同病症的不同灸法。
现代科学认为,衰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和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据统计艾灸法适用于300多种疾病,疗效显著者占200余种,所以经常施灸能对人体产生明显的良性影响,使人青春常驻,延年益寿。
本书采用易学、易懂、便于阅读的图解方法编写,用文字介绍艾灸相关知识的,同时配以图解表格,通过图文对照,让读者快速掌握艾灸治病保健的方法。本书的附录为穴位速查图集,读者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对照,快速、准确地找到相关穴位。相信通读全书后,你将成为自己和家人的灸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