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平静隽永,画作奇崛新奇,文画结合充分展现文人雅趣,以现代风格传承古典、体味生命;
★冷冰川的作品从大自然提取灵感,通过人体与自然景物来诉说,其作品的形象和意境更多是出于自由的想象和虚构,不完全是生活的实录;
★作家沈胜衣专门从日记中整理出一份《丙戌二十四节气札记》,作为一年间精神生活的二十四个抽样留念;其中的花事部分,曾摘出收入《书房花木》,现结集于本书的是修订全文版,另包括了书文、交往、歌影、游记、足球等内容,岁月留痕,心得记屑。“节气书话”系列通过记录一年每一个节气的购书与藏书,兼之点评。文字延续古今的节气风情,反映从自然到书籍、再到个人内心的时光意蕴,书写一种传统文化中悠然的生活与心境之美,滋养生命;
★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来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感受,体验一种异样于前的愉快的感受。处于一册中的两个人,触发读者主观地去把它们“合”起来。这种趣味,启发读者的深入思考,引发更多的想象和问话。
沈胜衣,广东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寄身于机关的一介书生。典型双子座,准自由作者,在各地报刊开过文史书评书话、中外文艺札记、植物散文随笔、电影与流行歌曲评介等方面十多个专栏,发表和结集文章近百万字,已出版《满堂花醉》、《你的红颜,我们的手》、《笔记》、《书房花木》、《行旅花木》。
冷冰川,著名插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6年毕业于荷兰国立米纳瓦设计艺术学院,现就读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艺术系绘画博士,作品入选92年法国秋季沙龙美术展,1989年获全国七届美展银质奖,1989年获全国“插图艺术”银质奖,1992年获首届优秀美术图书大展铜奖,1995年获中国首届装饰艺术“张光宇奖金”绘画一等奖,1997年获“巴塞罗那首届国际沙龙美术展”版画首奖,1994年出版《冷冰川的世界》,作品四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二等奖。
《二十四:节气书画》是一本将中国传统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用现代的文字与画作呈现给读者的作品。精选冷冰川的二十四节气作品,除了描绘节气风物的黑白线条版画外还收录他近年的布上作品,配以沈胜衣在不同时期写的《丙戌二十四节气札记》和“节气书话”系列,传达出一种传统文化中悠然的生活与心境。一者以画, 一者以文,循着二十四个时间节点,各自探求历史与生命深处的精神面目,分头刻写似水年华消逝时光。
整本书的风格蕴藉、美丽,时尚。《二十四:节气书画》版式设计具有非常的现代感(包豪斯风),和内容在强烈的反差中形成和谐,令这本描绘传统文化的书拥有时尚的特质,在现有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图书中别具一格。
十一月
立冬闲思
小雪留念
与立春、立夏、立秋一样, 立冬代表季节的开始。可是, 此时却往往秋色晴好, 并无冬意。热带的台湾,陈冠学《大地的事》固然将立冬所在的十一月日记作为“晚秋篇”,就连节气发源地黄河地区的王晓平,在《白露为霜》中都因立冬却秋阳明媚而说: “ 总觉得祖宗们在设定节气时,带有立字的节气,都是太过提前。”
这是因为, 如韩湘玲等编著《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金盾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十一月第一版)介绍的,四季其实有三种划分方法: 一是天文四季, 分别以四立为起点; 二是气候四季, 以月份界定, 公历十二月至翌年二月为冬季, 依此类推; 三是农业四季, 依据的是各地平均气温。关于天文四季, 在古代一般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下, 季节用来代表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规律, 为了不误农时, 这四立还留出了农事活动前期的准备时间。—这就可解释, 为什么带立字的节气来临时,所指那个季节的天气却还未来。
这种现象以立冬最为明显, 岂但尚是秋光, 天气好得还有春意。早在第一部岁时节俗之书、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说, 立冬所在的农历十月, “ 天气和暖似春,故曰小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进而指出:“十月孟冬,正小春之时,盖因天气融和,百花间有一二朵者,似乎初春之意思,故曰小春。”历代词人如欧阳修、张炎、陈子龙等, 都专门写过小春题材的作品( 见蒋廷锡等编《岁时荟萃》) 。直到近代, 香港农村流传的农历各月风俗《月令歌》,也是唱“十月小春到”。
新近一次立冬,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七日, 就是那样的小春辰光, 阳台上红红白白的木芙蓉在清丽阳光中开得正好; 恰有如春书事, 收到网店订书十余种, 可分为三类:
一是之前介绍过的张春《此间的怦然—致二十四节气》与沈泓《春分冬至— 民间美术中的二十四节气》。前者,是近年节气摄影美图之风尚中最有名的一种,制成的这册明信片,封面繁花锦簇,传统喜庆;立冬一帧,所引古诗是白居易“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恰如那夜的欢喜怦然。后者则汇编了大量人文、科学知识,我在前文常有引用; 它还有一大特色, 是选配了作者收藏的众多民间美术品, 相得益彰, 更见民俗风情。立冬那夜,翻看到书中引一位无名氏的《七律·立冬》句云:“细碎时光能静好。”更是当时心醉闲情的写照了。—其时, 我已立意今年写这个节气书话系列, 故搜购二书作参考资料,恰好在节气日子收获。
第二类, 是满足自己几方面兴趣的闲书, 包括日本渊在宽十八世纪末绘的《古绘诗经名物》, 伯仲等编著《三国演义兵器图谱》, 杨耀文编的现当代文人专题散文集《烟趣雅谈》, 安歌的植物美文集《影树流花——我的草木姐妹》等。—即夜闲览,如安歌的一个题目,“有什么在我心里一过”。
三则是两本特别的书,曹文轩著、安武林评的《十一月》, 芬兰托芙· 扬松( T o v e J a n s s o n ) 著并绘、徐朴译的《十一月的姆咪谷》,都是儿童文学,之所以会买,因从去年年中起, 每月都收罗以相应月份为书名的书来做“月记”。这原是打算延续一整年的一种闲趣,然而,后来半途猝然中断,没能继续这场美事……
是的, 虽说是小春, 但其实确已准备入冬了, 那只是虚幻的春光。申赋渔《光阴》谈立冬, 谓冬神名字叫玄冥, 而庄子《大宗师》里说“ 玄冥闻之参寥” , 玄冥意为深远空寂, 玄冥之境是古人追求的去除贪欲、自满自足的忘我境界。“ 人们把冬神称为玄冥, 也许就是想用冬季的寒冷空寂来提醒我们, 来于自然, 归于自然,一切执着,皆是虚妄。”
再往前的立冬得书, 还有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七日,收到谷林先生寄来的其《书简三叠》, 上有“ 胜衣弟留念” 的签题。而当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小雪, 我则在本邑书肆自购该书赠友—因为其中有一“ 叠” 是写给我的, 从中可见出自己, 所以前前后后多次买过送人。当然, 这些温静的尺牍, 更见出写信者谷林翁的德行、修养、境界、情味,以及文字之美。有幸与老人通信十年,是我珍贵的福分, 老人已逝数载, 此书便是一份深重的留念。小雪, 指天气寒冷到已可雨凝为初雪了, 不复此前的和暖好天气,一如人事的骤变。林帝浣《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华侨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七月第一版) , 用与照片一般唯美的诗句记录画外音:
“那年的一场小雪/记得我们相遇时的狼狈/你对我莞尔一笑/ ……我们似乎已经消失在彼此的生命里/ 我很好/ 你好吗” 。另一幅也是小雪的, 则写道: “ 所以我旅行/是为了寻找那些曾经有你的消息/ 所以我旅行/是为了寄托一个永无终点的思念”。
然而,雪也是上天给大地的留念吧。在这样的寒天,读信, 看花—南国此时洋紫荆开得最盛, 从一九九五年小雪时节自行给小邑一条路命名为“ 紫荆长廊” , 到前年小雪的清晨、去年小雪兼感恩节的黄昏, 都在那里漫步看过沿路花树, 朝朝暮暮皆是花心的留念。一本私下精心制作的十二个月“ 花花心情笔记” ( 也可视为别致的月令书),就是从小雪“紫荆长廊”开始的……然则,有所消逝,有所虚幻,但也总有留下的念想、留存的纪念。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立冬曰:“ 冬, 终也, 万物收藏也。” 季节流转, 终结中却可珍藏一些东西, 几本书, 一沓信, 一个莞尔的笑容, 两排年年“雪”中盛开的艳红花树。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日;十月十一日补
……
序言
我按季节最朴素的概念创作,从来没有复杂过。从来,是说“ 自然” ( 经验、理性、人性的天然) 。“ 自然”是我最好的状态, 最简单、最近人情。只是我还不能随心到达“ 天然” 的高度, 我达不到那种高度。( 自然创作中性格就是想法, 想法就是热情; 热情逼真的时候,用上了土地、火焰的词汇; 但大多时候, 我却用了天然中徒劳的肉身。真实的事情很可能远离真情, 这是人心的劳烦,我到达的地方不是我想自然站立的地方。)
自然、季节、人心是我的元叙事。三十年来, 我像是只为一张画、一种朴素工作……天然不让人去想别的事。天然不可能去想别的事—舍身而来的都是我享受的创作主题,激情的稻草我也不弃;没有例外。幸运是,如此一执, 我不考虑“ 时代精神” 这一守恒—天然就算是热情地做着毁灭, 也帮助我如实地展现赤脚灵魂的样子。( “ 自然” 帮助我们的方式从来就是如实地展现它自己,亦如它在四季里留下的痕迹。)
天然的展现是一种无情的尺度。它有时就像是在赶自然死亡的时间。我无欺的时候都是用这种逼真,手握救命稻草。执着又多情的时候死亡有时赶上了生命。
艺术家不是赶时间的人。 再说创作里的好东西像四季草木、时间、良心一样,迟早自然会打开的。要像旧时的蝴蝶一样耐心。(老蝶知道心满意足时压根不需要表达。)
太复杂的东西我向来说不清。想想一个淳朴的心足够了。淳朴的心的淳朴的邀请,是胜衣与我的呈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