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当今澳门文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忠实反映澳门文学的全貌。
《图书馆人孤独时》是杨开荆的散文集,为“澳门文学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孤独时感悟、图书馆的那些事、随心写意、写实人生、亲情栖息地等,收入了《对宣扬澳门的执着》《同样的花香树影下》《从那场遥远的海难想起》等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书馆人孤独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开荆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涵盖当今澳门文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忠实反映澳门文学的全貌。 《图书馆人孤独时》是杨开荆的散文集,为“澳门文学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孤独时感悟、图书馆的那些事、随心写意、写实人生、亲情栖息地等,收入了《对宣扬澳门的执着》《同样的花香树影下》《从那场遥远的海难想起》等文。 内容推荐 《图书馆人孤独时》作者杨开荆在图书馆工作廿余载,常共书为伍、同读者作伴。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吸取前人智慧而有所启迪,与各方人士沟通交流擦出思想火花。不愁寂寞,却偶尔孤独。孤独时思考自身行业或人生,略有感悟便随意执笔纪录,小文或作自省自娱、或发于报刊。不知不觉已有一段时日,当中涵盖笔者有对人生的体会、对图书馆行业的思考、对现实生活的感触、对亲朋好友的情感抒发,还有旅游逸事,以及对澳门小城的印象等等,现选取部分内容结集出版。 目录 孤独时感悟 孤独是思想者的必然 不争之争,不求之求 悟道 谁绑着你呢? 禅机处处在 禅者眼中的人生阶段 过度礼仪背后的无尽空虚 健忘乃长寿之道 心境平和之道 生命在于动,也在于静 你的上司如何,你也将如何 带着“金子”去跳槽 雅量于大志中 文明与落后相距多远? 文明与蛮荒如何定义? 原始与现代的追逐 老土与时尚的游戏 偶然与必然的纠结 拥有与需要的对峙 感知的哲学 最具权威女性的自在之道 人性的危机 生命有否特定轨迹? 谈命运 图书馆的那些事 读书如何得法 读有字书,识无字理 享受阅读 阅读,阅得自由 图书馆培养了比尔盖兹 澳门学生对图书馆的期望 年轻人与档案馆的距离 广置藏书以资诵读 图书馆空间 图书馆战争 最美图书馆 秋访美国国会图书馆 古味盎然的彻塔姆图书馆 天一阁墨香催人醉 阿儒达图书馆的沧桑魅力 蝙蝠与图书馆的相处默契 倾注几代乡情的景堂图书馆 圣若瑟修院《中国官话》价值 文献遗产与文化传承 感受文献的生命力 感性触摸历史 毁了古籍有如毁了人类记忆 文献的保存是为了利用 满脑子都是文献、世遗 澳文献成功申报世遗之后 集体记忆似远还近 这个时代的记忆 试想象……一个没有记忆的世界 全球启动建立城市的整体记忆 维护世界记忆的一分子 图书馆发展——失之于技或以技图强? 时薪一千港元的图书馆员 从申请签证想到情报收集 与解放军研究情报学 写在中国图、情、档学博士后站成立十周年 随心写意 回北大母校 回忆商训母校 心灵纯洁得没有一丝尘埃 飞机恐惧症 减肥 农历新年的浓浓记忆 幸福自知、快乐自寻 开心迎龙年 现代式春节 心愿 恋爱的季节 当油甘子遇上痴情番鸭 与佛有缘 那时未能承受鲁迅的冷 与星月共舞 从那场遥远的海难想起 画意 囍宴 有你们挺我 旧同学聚旧 旧书堆中的旧记忆 艳遇桃花 写实人生 捡纸皮的老婆婆 50年代女星最美 女性魅力 视奉献为幸运——看《黄石的孩子》有感 不知好歹的狗 枭雄与世界文化遗产 生涯规划与人生舞台 企业的人文关怀 打假斗士风险高 不可思议的打假 文化公园文化成为记忆 桑拿 力克的生命如他笑容般灿烂 知识拯救人类 的士服务与城市形象 爱玩才会赢 拱北口岸乞丐越来越多 高价悬赏睡棺材 光盘运动 铁娘子也柔弱 澳门青年人 小黄鸭的巨效应 人脑电脑谁做主 网络困惑 中产的困惑 敬业精神 澳台携手寻梦 停不了的动漫 悠游天下间 云水瑶的土楼、土情、土酒 醉看北京后海的飘雪 邮轮上遇到不速之客 西安古都、延安精神 在旅途上工作 世博的一天 奉化溪口的初冬 穗城故里寻旧迹 普陀山游记 三月初三桑梓情 以文化产业振兴本土文化——台湾之行随想 快乐满足的司机大叔 葡萄酒庄园 大西洋天空上的缕缕紫烟 悠闲里斯本 葡萄牙游记 圣乔治城堡上的香槟 在狮子马戏表演中看人的素质 从球迷看葡萄牙的足球文化 道在生活中 葡国看楼趣记 童话般的伊甸园——辛特拉 巴黎的浪漫魅力 雨果的宽阔世界 伦敦旅程第一天所遇 令人缓下脚步的波兰 不看手表的假期 光州这个美丽城市 走进联合国 穿越思想与文明之旅 沪杭的繁华、恬淡对澳门的启迪 悠闲南京记忆 小城印象 黄昏的新马路 闲游路环 雨后的竹湾 与内地学生游澳门 在澳门街漫步 澳门宜居吗? 澳门除了赌,还有什么好地方 好一道澳门文学风景 斑斓霓虹灯影下 修院紫藤影摇曳 澳门庙宇神像多 族谱中的功德林、张九龄 功德林宝藏 对宣扬澳门的执着 对文创的坚持 享受退休生活 雨后彩虹翘然高翔在蓝天 编辑《黄汉强文集》感言 忆友人点滴 醉看舞醉龙 活化旧区 艺术源自民间和生活 老店铺记忆 怀旧 明清屋契文物展 动漫的震撼 青春动漫 为澳门动漫文化产业打气 亲情栖息地 写在紫荆花开的时节 同样的花香树影下 回忆随父亲游历学校的一天——写在父亲节的日子 乡土教材故乡情 舅舅的闪烁人生 乡亲书信传乡情 惜缘 手术风险与医者的神情 永远的微笑——忆雷洁琼老前辈 风雨沧桑烙印新会一代乡绅乡国情 外公的别墅 愿你在风雨中长出坚实的翅膀 双十年华?好戏开始 学不可以已 享受孤独 后记 试读章节 孤独是思想者的必然 偶尔读《庄子入门》一书,作者在解读庄子思想时有这样的一句老话:“孤独是思想者的必然。”看了甚感兴趣,也产生很大的感触。似乎历来大思想家都注定了与孤独为伴,或者是因为他们的哲理具有超凡的前瞻性,但是在其所处的年代却难以得到社会世俗的理解,只有通过后人的验证后才被认同、受到尊重,甚或奉上神殿。 谈到孤独,想到庄子,这位浪漫的哲人,率真任性、傲视王侯,宁为漆园吏,甚至退隐江湖,也要过自己逍遥的生活。生于动乱的战国,他不断从身边的生活小事中体会人生之道和快乐的真义:小鱼、大鹏、栎树、蝴蝶……都使他悟出丰富的哲学。但当时理解他的人却有限,能与他思想交流的渔父亦离世了,身边好友惠施选择仕途之路与他极不同。但他也许没想到,两千多年来,其思想文章慰藉了无数后人的孤独心灵。当知识分子懊恼学问不足时,他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为人留下了解脱的路;当人们受俗世凡尘困扰时,他的蝴蝶梦大可助你超脱现实。 虽然庄子是孤独的思想者。然而,他仍是幸福的,因为找到一位对他理解和依顺的太太颜玉,令他心灵得到寄托。 相对而言,另一位哲人则没他那么幸运了,或者说更孤独了。比庄子早出生近一个世纪,远在地球另一面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却娶了个唠叨的恶妻,完全不理解他,更将他的人生哲理视为疯言疯语。不过,哲人总有其快乐的思想高度。对此不幸,他也幽自己一默:“娶到一位好太太,那么你很幸福;如果娶到一位坏太太,你会变成哲学家。”他整天跑到街上与路人、街市小贩子搭讪,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虽然多少可解寂寞,但这样的行为足可见其思想是孤独的。 生于俗世,拥有超出常人智慧、看得太透彻的话,往往只会较凡人承受更大的压力和孤独,不寻常的思想注定了孤独的人生。然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到底是因为拥有超凡的思想而孤独,还是因孤独而更超凡,抑或懂得孤独令他们更懂快乐,以我等凡人思维是难以理解的。反正我知道,真正快乐的人不必去刻意寻求快乐,而是随时随地感觉着快乐。 竹傲然有节,龙卓尔不群,要简单快乐地生活,有时糊涂点,乃是福。 2009.4.6 不争之争,不求之求 很多人认为学功夫是为了争胜,打赢对手,否则学也徒然。电视节目《功夫传奇》介绍少林功夫,其特点是以禅武为本,即以武修禅,强调在生活、在耕作中练功,农禅并举。武功非凡的少林寺高僧认为,以“无我”意识练武,内心很坦然,不在于战胜别人,而是在于战胜自己的心魔。乃“不争之争,不求之求”的境界,是既超脱又现实的生活态度。 电影《叶问II》里,中国一代咏春宗师,背负着中国人与洋人民族荣辱之争的包袱,几经艰苦打败了西洋拳手,在一片欢呼喝彩声中,叶问没有展露胜利者的骄傲和狂妄,只是淡淡地表示:“我并不是为了显耀中国功夫比较优胜……而是希望大家互相尊重、和谐共处。”便静静地转身回家了。 微软与苹果一直是两大竞争公司。上世纪90年代,当微软在市场上占百分之九十的绝对优势时,。却没有将举步维艰、江河日下的苹果赶绝,反而注资拯救,让苹果开发新产品。将对手变为合作伙伴,两大公司在良性竞争中进步而取得双赢。 其实,伤人者也必自伤。所以善待对手,变为伙伴,也能成就自己。 香港开始讨论政改方案,社会热闹非常,特首曾荫权与大律师余若薇在电视辩论,不用说,余若薇的辩才和咄咄逼人的能力确实更胜一筹,毕竟是律师出身。其后民调也显示余若薇大胜。但曾荫权却没有为此争个面红耳热,更大方地自嘲自己的口才比太太都不如,更何况是大状。这种退让和不计较个人面子的量度,使人不再将焦点放在辩论技能之争上。最后他还是成功地推销了政改方案。 张幼仪,作为风流才子徐志摩诗歌那样浪漫、轰轰烈烈爱情故事阴影下的最大痛苦承受者,没有呼天抢地,也没争风呷醋。在被迫签字离婚,成就了“中国现代第一宗离婚案”的历史后,她依然是徐家的媳妇,但并无与“平庸无知的元配”对号。徐志摩的冷落、轻视令她更懂得爱自己,成为激发上进的动力。几年在欧洲艰辛的磨炼,使她坚强勇敢地成为一位能操数国语言的大学教授、能干的银行家、服装界的女强人;为自己打造了美好的蓝天,成为才女。她宽恕了徐志摩,为他出版文集,更接济其遗孀陆小曼。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更在于不求。 2010.6.28 P3-6 序言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几十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入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2014.6.6 后记 从没想过自己的名字能有机会与”文学”拉上关系。自少就偏爱自然科学的我,曾经渴望长大后能成为一位天文学家,探索宇宙奥秘。也试过将省下的零用钱一口气全买了有关天文的图书。对于文学,尤其是那些优美文字或刻骨情感的作品,如鲁迅刺心的笔触、郁达夫儿女情长的散文、林语堂充满哲理而幽默的言语、席慕蓉细腻而浪漫的诗词……读来只有羡慕,要自己动笔写点什么,比上太空还要难。所以初中时就较热衷理科,各种难题通过思考和分析得以排解,才有满足感。而文学嘛,总是天南地北、兜兜转转的未入正题,急躁的我有时不太耐烦。 然而人生轨迹既充满着唏嘘变幻又似是冥冥中已有定数。因缘际会,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图书馆的大门,一钻进去就差不多二十五年。这个外人看来平淡得几乎没有什么话题的地方,的确让人寂寞或有人孤独的空间,更少有故事或电影以此为题。然而,与书打交道,掩卷沉思:接触读者,交流心得,足以让孤独的图书馆人有无限的思想空间。第一次投稿的冲动,正是被一位读者的有趣行为感染。当时,那心不在焉的读者捧着一本未经办理外借手续的书就往馆门口走,防盗系统当然不放过他,发出“哔……哔……”的响声。大概他思考问题太入神了,没听到我们同事的呼唤,只是茫然地看着自己的传呼机,那年头没几人能用手提电话。当他明白过来后,还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原来是传呼机在提醒自己。我们忍俊不禁,也理解读者时常陶醉书香而浑然忘我。于是我将此有趣片段写成短文向《读者文摘》的“各行各业”专栏投稿。这第一次的尝试竟然让我尝到甜头,小文不但被接纳,还被主编邀请作为那一期的投稿宣传人。 感恩上天赐予的鼓励,此后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如幼苗得到灌溉,渐渐滋长起来。尤其当面对浩瀚的书堆、人事与世态的变迁,不时有种难言的孤独感,便执笔与自己对话。写下对图书馆事业的构想、旅游体会、人生感悟、读后心得等,偶然投稿到报刊中。2008年4月的某天,有幸得到《澳门日报》副刊主编汤梅笑女士的垂注,表示可在《新园地》版中为我设一专栏,以“心海鱼书”命名,每两周一篇约八百字的小文,不限题材,随意发挥。我确是欣喜,更觉荣幸。虽自知不力,亦奋怯上阵。 自始,我开始了按时呈稿的规律性写作之路。然而,写作有时不比上太空容易。曾经为了题材而绞尽脑汁,也试过因言词不能达意而懊脑自己之愚笨,或因为太过忙碌而想过放弃。岁月匆匆,不觉已经多年,渐渐领悟到写作之乐。无论多忙,总得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身边风景,耐心细味人情世故。通过写作,寻找生活题材,抒发情感,纪录人生旅途上的足迹,也可天马行空,发挥想象。原来写作也可让人如上太空般快乐。 近年欣闻澳门基金会、作家出版社,以及中华文学基金会合作开展“澳门文学丛书”的编撰及出版计划,我留意到,主办单位鼓励本地人参与,于是我特意将各类小文筛选整理,并按内容分类。内心就存有一丝的期盼,望能攀上这座文学丛书的列车。正当忐忑之时,《澳门日报》副刊现任主编国伟兄发来电邮,表示有意向基金会推荐本人的文章结集于第三批“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他简短的两句话,却如给我注入了强心针。 衷心感谢所有的鼓励、出版社的接纳、澳门基金会提供的平台、同事梁惠英小姐的帮忙协调,以及多年来各方的支持。拙作以《图书馆人孤独时》为名,毕竟在图书馆工作了近四分一个世纪,此中情意结犹在! 杨开荆 2016.4.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