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海洋文化(广东卷)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编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举诸家之说,辩文化之理,兴及物之学,梳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呈现不同区域的海洋文化独特性,构建中国海洋文化区域研究基础。

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编的这本《中国海洋文化(广东卷)》系统地阐述了广东省作为一个沿海大省的特有的文化。具体从渔盐文化、海塘文化、海防文化、海洋习俗、海洋庆典、船文化、海洋文学、海洋建筑、港口文化、现在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历史名人等方面,讲述了广东海洋文化的特点及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

内容推荐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系统钩稽阐述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及其海外影响与中外文化海路传播等内容,既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展示了我国学界不同学科、视角的已有相关研究积累,是学界和社会各界了解和进――步深化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工具书性质的参考文献。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编的这本《中国海洋文化(广东卷)》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南蛮不蛮 在海一方

 海洋文化生发的地理条件

 域划属地呈现的海洋性

 海洋文化源远流长

 特色鲜明的广东海洋文化

第二章 凌波而行“广船” 走向世界

 中国四大传统船型之广船

 现代港口海运续写海上丝绸之路辉煌

第三章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

 南疆第一商埠

 丝绸之路始发港

 “南海移号”见证辉煌

 潮汕古港

 南海商帮

第四章 鱼汛桨声蛋家情

 历史悠久的渔文化

 渔船、渔具和捕捞技术

 以海为田 肼海牧鱼

 渔家民俗

第五章 “食在广东”之海鲜美食

 粤菜及其海味

 潮州菜与海鲜美食

 吃海鲜 到湛江

第六章 粤海战事写春秋

 沿海水师府寨、卫城和炮台

 崖门海战

 博物馆里的虎门海战故事

 三元里炕英显群力

 豪气彰显的广州湾抗法斗争

第七章 开近代风气之先的海洋名人

 广州任上开眼四洲、鼎力禁烟的林则徐

 郑观应及其《盛世危言》

 变法图新的康有为

 学术巨子梁启超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中国留学生之父

 孙中山及其海洋观

第八章 四海为家的广东人

 开放粤人 游走世界

 粤籍华侨华人的贡献

 粤籍华侨华人与侨乡

第九章 敢为天下先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春天故事 开放广东

 先行一步 特区雄姿

 中国南大门

 湛江崛起

第十章 丝竹笔砚粤海情

 蔚监色的颂歌

 踏浪而歌

 海洋印象

 海城传奇

 粤风海韵传清音

 影视中的海情海味

第十一章 香火冀托粤海平安

 南海神信仰与南海神庙

 妈祖信仰与崇拜

 南海观音崇拜

 北帝崇拜

 冼夫人崇拜

 开发多元的宗教和民间信仰

第十二章 海洋旅游品读广东

 广府文化 特区风采

 潮梅文化 海岛传奇

 侨乡江门 魅力独具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地阳江

 雷州访古港湾览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广东省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广东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其中岛屿面积1472平方千米。全省沿海岛屿众多,有岛屿1431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其中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大于50平方千米的海岛9个,分别是东海岛、上川岛、南三岛、南澳岛、海陵岛、下川岛、达濠岛、三灶岛、横琴岛。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主要海岛群包括南澳、达濠、靖海、遮浪、大亚湾、万山、横琴、高栏、川山、海陵、湛江港、新寮等岛群和东沙群岛。

广东全省大陆岸线长4114.3千米,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千米。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

广东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深水岸线。深水岸线长1510千米,适宜建港的海湾200多个,其中广澳湾、大亚湾、大鹏湾、伶仃洋、高栏列岛、海陵湾、湛江湾、琼州海峡北岸等具有建造10万~40万吨级港口的条件。

广东海上运输力量强大,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有沿海万吨级泊位245个,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世界第五位,深圳港标准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50万标准箱,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世界第四位。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汕头港、湛江港等为全国性主要港口,潮州港、揭阳港、汕尾港、惠州港、虎门港、中山港、江门港、阳江港、茂名港等其他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为补充的格局。

广东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有鱼类1027种,南海大陆斜坡海域有鱼类205种,南海诸岛海域有鱼类523种,南海北部海域有虾、蟹类400多种。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约7500种,其中南海特有480种。

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约40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已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已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全国唯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

广东地势为北高南低,北为丘陵山地,中部为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南临南海。北部山区人口不多,多民族混杂,农林为生;中部河网和平原既利于农耕,又因其为沿海和山区交汇处而便于交易,故“人多务贾与时逐”,商业文化兴盛。南部地区,面朝浩瀚南海,形成珠江巨大密集的扇形河网和多口人海的特殊的河海交汇特征。广东漫长的海岸线,诸多的海湾和岛屿,丰富的海洋物产,使广东沿海一带长期有居民依海而生,享“鱼盐之利”“逐海洋之利”。“粤东滨海地区,耕三渔七”。海上生存不能没有航海工具,于是船舶技术在依海生产生活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提升。

船舶技术与航海的发展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加之广东所处的南海周边有东南亚、澳洲、大洋洲诸多岛屿,交通便捷,为广东人海外谋生、开展海外贸易与交流提供了方便,所以广东华侨和海外华人众多,占全国的2/3。海上生存造就了广东人敢于冒险、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从中国版图上说,中原地区开化早,为主流文化产生地,政治经济文化相对于西、南地区较为发达昌盛。广东避处岭南“蛮荒”之地,同古代王朝中央政府相对隔膜。事实上,广东地跨热带、亚热带,北部又具温带特征,形成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复杂的地理景观,水、土、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为训化生物品种、捕捞水产、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提供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以古人说广东“兼中外之所产,备南北之所有”。但在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广东自然环境又相对恶劣,有中原人谈之色变的“瘴疠病毒”,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说:“南方暑湿,近夏立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疠多作。兵未刃血,而病死者十之二三。”宋代诗人杨万里《出真(浈)阳峡》诗曰:“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广东人被迫与大自然进行顽强斗争,不但改造了自然,也发展了自己,形成勤劳刻苦、坚韧不屈的性格。

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主流文化重农轻商,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以物产丰盛自恃,轻视域外“夷地”,对海外交流与贸易重视不够,强调“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导致中国数千年来的农耕文明主调和本色,但广东背靠南岭屏障,分隔楚地及中原,受中原主流文化和政治导向的影响相对较小,形成粤地重商务实的传统。正是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广东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国海洋文化演绎的主舞台。

P3-5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4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我国是陆海兼备大国,海洋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是最早研究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春秋时期的“海王之国”,汉代的海水煮盐工艺,沟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海峡两岸的妈祖文化等与海洋相关的文化遗产,都表明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拥有显著特色的海洋文化传统,为人类海洋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步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的开放型经济,海洋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格局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海洋强国巳成为经邦治国的大政方略、重大部署。弘扬海洋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海洋文化是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思想基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精神动力,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是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大成果。这套丛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我国沿海各地海洋事业发展、海洋军政历史沿革、海洋文学艺术、海洋风俗民情和沿海名胜风光,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兼顾可读性、趣味性,荟萃众美,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继承弘扬海洋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媒介。在这套丛书的编纂过程中,得益于沿海各地党政领导、机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国家海洋局机关党委、地方海洋厅(局)的精心组织,凝聚了一大批海洋文化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

“中国海洋文化丛书”是海洋文化综合研究的有益探索。由于海洋文化的这类研究尚属首次,受资料搜集困难、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等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和编写难度较大,不当或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参与到发掘、研究、宣传、弘扬海洋文化的行动中来,为弘扬海洋文化、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做出更多贡献。

希望本丛书对关注海洋文化的各界人士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希望本丛书的出版,对繁荣中华文化,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后记

《中国海洋文化·广东卷》由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承担,张开城教授具体负责。本书纲目由张开城拟定。在逻辑结构上突出海洋文化的核心——海洋精神文化,并通过海洋航运商贸、渔文化和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移民、海洋名人、海洋旅游、海洋城市等章目,综合展示广东海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广东海洋文化精神、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广船与粤商文化、广东移民文化、广东近代海洋名人等展现了广东海洋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地位;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海洋城市文化和改革开放实践,彰显了粤地粤人的海洋气质、气魄和弄潮本色。

承担本书撰写任务的作者有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张开城、张国玲,五邑大学教授田若虹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教授莫宏伟博士,暨南大学教授廖小健博士,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任念文博士、汪树民博士。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章由张开城、任念文撰写;第二章、第十二章由张国玲撰写;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由张开城撰写;第六章由莫宏伟撰写;第七章由张国玲、田若虹撰写;第八章由廖小健撰写;第九章由汪树民撰写;第十章由田若虹撰写;第十一章由田若虹、张国玲撰写。各章题记由张开城撰写,书中图片多数为张开城在实地拍摄。审稿统稿工作由张开城完成。

本书的撰写和审定稿始终得到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黄棕棕、杨志仁、汤亚虎、郭兴民、官丹心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审稿、统稿过程中,得到广东海洋协会的大力支持和麦贤杰等协会领导的帮助。本书编委,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司徒尚纪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小敏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李庆新研究员;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钱宏林局长,南海分局政策法规处徐志良处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情快报》编辑部何国林主任等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中国海洋文化·广东卷》评审会专家小组成员,广东省文化厅杜佐祥巡视员,广东省渔政总队姚国成巡视员,海洋出版社石亚平副总编,以及黄伟宗、刘小敏、司徒尚纪、李庆新、何国林、徐志良等专家都不吝赐教,在此一并感谢。汕尾渔家民俗风情陈列馆何夏逢先生、东莞沙田水文化陈列馆、湛江摄影家李满青先生、广州初宁女士为本书提供图片资料支持,本书还引用了著名画家关山月先生画集中的作品,此致谢意。

海洋文化在南粤大地上的精彩演绎,宏大而壮阔,源远而流长,非一本书、二三十万字所能收括,且受作者水平和资料所限,难免疏漏,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广东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建设。不足之处,肯望方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面向太平洋的中国沿海区域,有优秀的海洋文化传统,不同区域义有各自的特色,在现实中仍发挥积极的作用。著名文化学家罗迈德·威廉姆斯说过:“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将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来选择的光柱。”研究璀璨的海洋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过去,而应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海洋文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厦门大学教授杨国桢

深入挖抛我国海洋文化中的亮点,梳理我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把构建海洋强国与弘扬海洋文化结合起来,把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与爱护生态环境、拓展发展空间结合起来,对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为进一步开展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高华

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踏波听涛、扬帆牧海的中华先民,创造了悠久的、凝注民族血脉精神的中国海洋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对整个人类社会海洋文明的示范与引领意义都是巨大的。

本套丛既既考虑到了目前中国沿海省市地区的现行行政区划,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在历史文化进程与地理关系上形成的联系与差异。希望丛书的出版,能唤起更多读者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关注与研究。

——海洋文化学者张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