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幅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生动画卷,而故事则是组成其间的一个个生动细节描述。因为故事,历史显得如此生动,因为故事,历史永葆青春活力。
《大武汉故事丛书》编纂旨趣意在通过讲故事彰显武汉城市的“地方性”。本书将是一部充满浓郁“汉味”“汉腔”的武汉文史读物。读者从书中将会看到三镇鼎立两江汇、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独特的城市风景,感受到武汉人豪放劲朗、趋新尚变、敢为人先的鲜明个性,体会到武汉开放包容、崇实尚利、浪漫时尚的汉韵楚风。
董宏量、涂文学、别道玉编著的《武汉黄鹤楼故事》为其中一册,为读者讲述黄鹤楼的故事。
《武汉黄鹤楼故事》讲述黄鹤楼精彩的故事。作者(董宏量、涂文学、别道玉)旁征博引,取众家之长,以优美的笔调,生动的解说,把名楼的千年沧桑娓娓道来,带你神游仙山,登临诗楼,俯仰天地,观云听涛。从而使你更好地欣赏胜景,品味诗文,领略千古名楼的精魂神韵。
第一章 神游仙山 浩浩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闯过险峻的三峡后,是坦荡的江汉平原。当江水缓缓涌向武汉时,却遇大山挡道,激起惊雷滚滚,巨浪滔天。不知历经多少年月的冲击,江流才撞开山岭漫漫东去。这座被大江切成两半的青山,江北的形如巨龟,江南的蜿蜒似蛇,因而分别被俗称为龟山、蛇山。
隔江对峙、遥遥相望的两座青山并不高,海拔高度均不过百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这一龟一蛇的鼎力相助。
说是滔滔洪水中,有只大乌龟驮着天上神奇的“息壤”,供大禹取土作堤坝;又有条黄龙,用尾巴划地,帮他开辟水路导流。东晋志怪小说《拾遗记》还铺陈《山海经》的说法,描写当时的情景是:“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
在古老的神话里、先民心目中,龟与龙都是能够制服洪水的巨灵。龙蛇一体,蛇是龙的化身。
于是,当大禹治水大功告成后,龟龙便欣然化成了青山。
其实,在中国的江、河、湖、海,凡是容易产生水患的地方,都有龟与蛇的传说。《楚辞补注》日:“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日玄,身有鳞甲,故日武”,而且是“雄不独处,雌不孤君,玄武龟蛇,蟠虬相扶”。但放眼神州,何处有如此壮观的景象?“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使大禹治水的传说分外动人。
在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赞叹这片山水的名句:“江汉汤汤,武夫洗’?光。”音韵铿锵,若惊涛轰鸣。用“武”字来形容这奇山异水,不仅使人为之震撼,也似乎预告了今后的地名。诗圣屈原一路行吟而来,登上龟山不禁浩叹:“登大坟以望远兮,聊以舒吾忧心。”
古人称突出江中的巨石为“矶”,于是,龟山之矶被称为禹功矶。矶上建有禹王庙,庙前有一棵古柏,传说系大禹手植。宋代诗人苏轼来游时,便留下一首《禹柏》:“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苔。”
蛇山之矶被称为黄鹄矶,却是因为矶石呈褚黄色,遥对青青鹦鹉洲。那时江流清澈,矶边水鸟翔集,常有鸿鹄起舞,天鹅嬉游。又有一种说法:因蛇山的山形石色,像一只黄鹤扑向江心,山上“有黄鹤飞腾于紫竹间”,故名黄鹄山。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所以又名黄鹤山。民间便流传“昔有仙人,控黄鹤于山,因以为名”。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对黄鹤山的赞叹,如此雄山奇水,仙踪神迹,令他联想浮翩: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楚人崇凤,似乎对飞禽特别感兴趣,以至湖北人有“九头鸟”之称。这种对飞鸟的崇拜,其实是对自由的向往,渴望飞离凡土,超越尘世,飞向广阔的天空,无拘无束地在云海中翱翔。因此,亭亭玉立而又有美丽翔姿的白鹤,便备受古人喜爱,成为了一种吉祥的灵鸟,也成为了长寿的象征,常与神仙相伴,故有驾鹤成仙之说。
于是,龟山有神,蛇山有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两山夹江对峙的壮景,也衍生出许多瑰丽奇妙的神话传说,使江南的蛇山仙气缭绕,云飞鹤舞。当黄鹤楼拔地而起时,“于此学飞术”的神仙们便有了一个驾鹤起飞、羽化成仙的高台,使凡人遥望他们远去的背影。
孙权筑城,哨楼吹响牛角号
武汉古属云梦泽,湖泊密布,遍地沼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以荆山为据点,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张,楚文王时著名的桃花夫人就葬在黄陂桃花庙。古诗云:“苍山云雨逐明神,唯有香名万岁春。东风三月黄陂水,只见桃花不见人。”
沼泽之中,隔江对峙的龟蛇二山,便显得格外雄奇。尽管这一带还比较荒凉,野渡无人,渔歌唱晚,被战火烧红的赤壁远在百里之外,但其险要地形迟早会入兵家法眼。P2-5
历史是一幅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生动画卷,而故事则是组成其间的一个个生动细节描述。因为故事,历史显得如此生动,因为故事,历史永葆青春活力。中国传统历史记叙中就一直有“叙事”的传统。无论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还是被梁启超称为“天地一大文也”的洋洋万言——《资治通鉴》,其叙事详明、脉络清晰、网罗宏大、繁简得宜,无一不凸显了其讲故事的高明,也因此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当下,在历史研究领域正兴起的“社会史”、“生活史”等学术新潮,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对这一叙事传统的回归和升华,其研究更侧重于社会生活领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更关注于普通人群的喜怒哀乐。长江出版社此次编纂出版的《大武汉故事丛书》可说是对中国传统历史叙事和当下历史研究前沿的一次极富意义的回应。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换言之,城市并不是冰冷的生硬的钢铁丛林,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自我的生命有机体。如果说一个城市的纵向发展构成了其自身的骨架,那么城市所独有的一个个故事则是充斥其间的血肉经脉。正是因为这些故事,城市才变得丰满而具体,感性而优雅。在中国如此众多的城市中,唯有“武汉”和“上海”能冠之以“大”。正因如此,在大武汉这方热土中,产生了多少可歌可泣、悲喜交集的故事传奇。从3500年前盘龙城来无踪去无影的崛起与消失,到1700年多年前夏口、鲁山、卻月三城的修筑,从大禹疏江导汉演绎“江汉朝宗”的神话传说到关羽洗马长街卓刀成泉的英雄传奇,从徐寿辉天完政权的昙花一现到太平军三克武昌的惨烈战事,从“十里风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四大名镇”到“缔造多从江汉起,登临不觉亚欧遥”的“东方芝加哥”,从“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国药世家叶开泰到“都督创造了民国,我创造了汉口”的“地皮大王”刘歆生,从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绝唱到屈原行吟东湖泽畔的不朽篇章,从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七律之首”到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魂牵梦萦,从武钢“一米七轧机”的战略引进到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首开先河,从东风下山落户武汉到“光谷提案”建设创新高地,一个个故事串起了武汉发展的历史脉络,一页页篇章写就了武汉的鸿篇巨制。故事改变着武汉,故事影响着武汉,故事成就了武汉。
今天,我们讲大武汉故事,是对古代讲故事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讲大武汉的“盘龙古城”“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东方芝加哥”等故事,记录城市绚烂历史,传承城市美好记忆;通过讲大武汉在明清、晚清和新中国曾经有过的三次辉煌,揭示武汉崛起的奥秘,读史明智,鉴往知今,从而开启城市光辉的未来;通过讲大武汉的江汉朝宗、晴川历历、白云黄鹤、灵山秀水,让更多的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武汉、爱上武汉,增强对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的自豪感和家园感。总之,通过讲大武汉故事,去描绘城市之美,展示城市之变,启迪城市之思,从而传播武汉声音,弘扬武汉精神。
在《大武汉故事丛书》的众多作者中,或是土生土长的老武汉。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移民”;或为历史专业研究者,或为武汉本土历史的爱好者和发烧友。正因如此,这套丛书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有关武汉研究书籍的一些特色。其一,这是武汉人讲武汉自己城市的故事。故事里写就的是武汉的兴衰荣辱,故事里描绘的是武汉的风云变幻,故事里既有武汉古老、沧桑的“从前”,更有武汉鲜活、灵动的“今生”。他们了解武汉,熟知武汉,热爱武汉。识得武汉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作者们的笔端充溢着对这座城市的大爱之情,字里行间传递着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深刻期待。这些都能让听故事的读者产生强烈共鸣,共同记忆武汉峥嵘往昔,共同感知武汉本土文化,从而产生深刻的心灵互动和价值认同。其二。这是用武汉话讲武汉的故事。《大武汉故事丛书》编纂旨趣意在通过讲故事彰显武汉城市的“地方性”,因此,这将是一部充满浓郁“汉味”“汉腔”的武汉文史读物。读者从书中将会看到三镇鼎立两江汇、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独特的城市风景,感受到武汉人豪放劲朗、趋新尚变、敢为人先的鲜明个性,体会到武汉开放包容、崇实尚利、浪漫时尚的汉韵楚风。
多年前,我在为《武汉史话丛书》撰写编撰缘起时,曾言:“城市历史的记忆材料不仅仅是一种读物,它还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透过它,人们能触摸城市往昔和现在的心跳,与城市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这种神交式的精神对话中找到重塑现代城市精神的原点,开拓城市新的美好的未来!”愿《大武汉故事丛书》能为传承城市记忆、传播城市本土文化价值观、重塑城市精神尽绵薄之力!
是为序。
乙未秋月于后官湖畔之自在心舍
黄鹤楼是武汉亮丽的名片、精美的城徽。我曾写过多篇赞叹名楼的诗文,却没想到会应约编写这样一本书,来勾勒其历史的线条,讲述有关传说故事。这似乎是容易的,因为描写黄鹤楼的著作甚多,资料丰富,可漫游沧海,掬波拾珠。但动笔之后才知颇有难度,一是众多传说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二是不少专家学者都有美文宏论,后继者是难以脱胎换骨、推陈出新的。因此,我只能精选有关资料,围绕故事诗词做文章,力求在讲述中多点趣味,多点新意。
编写此书,使我对黄鹤楼有了一次“深度游”,深切地感受到黄鹤楼文化的瑰丽多彩。能为家乡名楼奉献一片砖瓦,即使微薄拙朴,也深感荣幸。但愿此书能接地气,为丰富与传播黄鹤楼文化起点作用。编写中参考文献较多,并从网络上选用了一些资料图片,难以详细列举,特向有关作者文友一并致谢!
董宏量
2015年盛夏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