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再铁,也不用替他洗袜子
我们从小就深受友谊的影响,别说在大学了,就是在幼儿园,也会有几个手拉手玩“丢手绢”的小伙伴。
长大了我们就更能明白友谊的重要性,完全就是不让自己被孤立的神器。吃饭的时候不用一个人守一张桌子。挤公交的时候有人给你占位,甚至上wc也可以搭着肩一路叽歪个不停。
这些都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可是对于当年身处校园的我们而言,却是比桃园三结义、俞伯牙摔琴更来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友谊篇章。感觉抱住了友谊就等于抱住了天使,空气会充满清新,阳光会充满温暖。
我宿舍有个哥们儿,就是这种心理的超典型代表。鉴于这哥们儿拥有不同一般的特质,在本书中出现的频率会比较高。所以经他本人同意后,特地将他的雅号率先推广出来:和尚。
和尚这人吧,真的很符合常规僧人的小框框准则,像那种助人为乐、除暴安良、忍痛割爱、以德报怨等诸如此类的精神,都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他毕竟没达到真正的和尚的那种境界,所以像大框框准则中的吃素和不好女色这些个,与他完全沾不上边。呀,这话题扯得有些远了,我们撤回来继续。
和尚有个好哥们儿,是隔壁宿舍的。长得人高马大,很讲义气。没事的时候,就晃到我们宿舍,发些口香糖之类的小零食.反正这么说吧,就是挺受大伙喜欢的范儿。
可这么讨喜的哥们儿,却有个致命的弱点——特懒。
他的懒是很具名气的。衣服一套轮着一套换,换了一圈,从头到尾,再来一次。抱着衣服去洗,洗衣机前站着人,他就会迅速返回。
和尚也就那么个实心眼,你不是要洗衣服吗?我不是也要洗衣服吗?然后主动把那哥们儿的活揽下来。一个学期过去了.和尚在替他洗衣服;一年过去了,和尚还在替他洗衣服……导致后来,和尚端着衣服盆出去的时候,有人就这么打招呼:你去给某某洗衣服吧!
这样的友谊在大学校园谈不上惊天地泣鬼神,也可算温暖了无数人的身心了吧。可谁知,毕业后,同学首次聚餐,两个小伙伴遇上了,场面竟然只剩下了尴尬的笑。
饭后和尚拍着我的肩,满腹委屈地说:“你咋这么不厚道呢,当年我抱着衣服出去的时候,你也不给提点一下。害我现在都不敢跟人家说话,感觉他就是老板,我就是钟点工,超级憋屈的滋味啊!”
那哥们儿在电话里亦是懊恼,“这辈子最糗的事,就是让他给我洗衣服。一见着他,我就几多不自在。热情了吧,感觉我就是在为过去的几件衣服才搭理他的;不热情了吧,感觉我这人又挺不是东西,利用完了就翻脸了。”
瞧,友谊就是一种别扭的存在。人和人相处,是平等的,尤其在友谊上。没有谁仰仗了谁,也没有谁少了谁不行。我们只有放正姿态,才可以没有负担地把友谊进行到底。而当我们压低身子,去做那些原本不需要我们做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在无意中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卑微的位置。就好像我们在乞求一段友谊,就变成了我们在仰视友谊。
友谊需要的是理解,是认同,是两个人推心置腹地交流,而不是刻意地去迎合,让自己处在一个完全被动的局势。那样的友谊即便可以换取一段时间的信任,但迟早会加大两个人的疏离感。
那是很可悲的。
友谊的付出是相互的,没有人需要一个一直对自己低着头的朋友。所以友谊是用来尊重的,而不能任由自己的善良去践踏友谊。
所以,当我结束首次同学聚餐,悟出的第一个心得就是:关系再铁,也不用替他洗袜子。那可是学长们用血和泪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真谛啊!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