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西王阎锡山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树森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又颇具特色的人物。他参加过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也卷入过北洋军阀混战,发动过倒蒋的中原大战……他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推崇孔孟儒学,尊奉纲常名教,也留学过日本,对山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做过积极贡献,也给山西民众带来过灾难……该书以大量资料史实,较详尽地记述了他的一生,以及他对历史所发生的影响。

内容推荐

阎锡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颇为人关注的政坛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同盟会反清、辛亥革命、洪宪帝制、民国创立、中原大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国民党败亡台湾,几乎经历了所有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与军事的角度而言,阎锡山与这一时期著名的中国政坛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袁世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各方面人士,都曾有大量的直接或间接交往。可以这样说,阎锡山的人生经历,就是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乃至了解中国国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本书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经历和命运,以生动的笔调叙事陈情。

目录

再版自序 王树森

序言 翟品三

第一章 少年时代逸事

 万喜子家世

 取名“锡山”由来

 “打虎”投机失败

 初萌救国心

 投奔卫老五

 考取武备学堂

第二章 留学日本经历

 东渡日本

 推崇日本军国主义

 亲聆孙中山教诲

 归国奔走革命

第三章 辛亥得势发迹

 进入军界,初掌军权

 老兵退伍案

 起义成功,出任都督

 缔结燕晋联谊

 放弃太原,北走绥包

 返旆归省,滞留忻州

 设置官吏,排斥异己

 孙中山对山西的厚望

第四章 依附老袁助虐

 三谒袁世凯

 受封同武将军

 乔装庸碌,以屈求伸

 鼓噪拥护帝制

第五章 发愤称雄山西

 独揽军政大权

 智赚黎元洪

 扩军讨伐张勋

 出兵湖南,商震丧师

 保境安民,自立自治

 “钱赚钱”和不准“打虎”

 “人群组织怎样对”

第六章 卷入军阀混战

 静观直奉争战

 陈兵石家庄

 图发展,再扩军

 击退豫军后的政治权衡

 避实击虚,出兵顺德

 开始投靠蒋介石

 两路出兵,对奉宣战

 涿州言和与拥蒋复出

 攻克保定,谋取北京

第七章 乱中问鼎中原

 踌躇满志据京津

 碧云寺谒灵

 编遣会议,企图削藩

 阳奉阴违,第四次扩军

 北平联蒋与建安囚冯

 由媚蒋压冯到拉冯反蒋

 “国是之争”与决心反蒋

 中原大战

 九天的国府主席

第八章 蛰伏和再起

 声东击西逃离山西

 秘密返回河边村

 东山再起,重整旧巢

 制订山西省政“十年计划”

 成立“西北实业公司”

 组织反共团体,利用群众运动

 “物劳学说”的辩论

 蒋委员长探病与墓庐百日

 探讨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两面防范应变

 防共图存

 堵截红军东征

 联共抗日

 “二的哲学”与邀薄返晋

 西安事变中的“五乎”电

 西安事变后山西形势

第十章 “在三个鸡蛋上跳舞”

 同三种力量周旋

 组织大同会战

 全线放弃雁北

 忻口战役二十三昼夜

 连失太原、临汾

第十一章 制造反共“摩擦”,破坏统一战线

 鼓吹“民族革命”

 祭张培梅与建克难城

 从古贤会议到五龙宫会议

 秋林会议上的反共舆论

 “十二月事变”前前后后

 法西斯式的“山三铁血团”

 “最后同志”

第十二章 从暗中勾结到与日伪合流

 日本军方的诱降试探

 白壁关会谈

 汾阳“防共协定”的签订

 安平会议的破裂

 三友军、内应工作及其他

 “新经济政策”和“兵农合一”

 赵戴文逝世与日军颓势

 借尸还魂的“寄存武力”之计

第十三章 从抢占太原到逃离

 抢占太原与“寄存武力”

 上党惨败、“兵农”新解及平民经济

 假和谈,真备战

 和谈破裂之初

 “三自传训”、“雪耻奋斗”与“制宪国大”

 败报频传

 蒋介石莅太原与美援落空

 准备外逃的“大保卫战”

 谋杀黄樵松与拒绝和谈

 施骗术逃离太原

第十四章 在大陆上的最后挣扎

 遥控太原

 奔走于李、蒋之间

 接请李宗仁到穗

 组织“反共救国大同盟”

 出任“行政院长”

 有名无权,捉襟见肘

 对美国发表白皮书的《感想》

 出逃前的挣扎

 携带金银,仓惶逃台

第十五章 在台湾的惨淡岁月

 被蒋介石抛弃

 阳明山草庐著书十年

 风烛残年,病死台北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少年时代逸事

万喜子家世

名扬华夏的佛教胜地五台山主峰,坐落于山西省的东北部五台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脉,有一座突起的峰峦,名叫文山。在文山脚下,蜿蜒千里的滹沱河畅然流过。在这山水相依的地方,有一个居住着千余户人家的村落——河边村。河边村旧属五台县,今属定襄县,西连定襄,北接原平,紧邻五台,在当地有“鸡鸣听三县”之谓。

在河边村内,有一座叫永和堡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因堡内建有文昌庙,因而永和堡习惯上又称作文昌堡。

文昌堡的建筑结构分两层,两道堡门将整个建筑分为内堡和外堡。外堡叫大堡子,内堡叫二堡子。大堡子其实是二堡子的外围堡寨,是为护卫二堡子而筑的。二堡子墙高且厚,沿堡墙掘有壕沟环护。从大堡子进入二堡子,只有一道可容两人并行的狭窄石头堡门,堡门里有道一丈余长的石璇门洞通往堡子巷内。二堡子里约有十八九家住户,其中最显赫的大约要算地主兼商人、高利贷者的阎氏家族了。

至清光绪年间,居住在文昌堡内的阎氏传人主要是阎书堂、阎书典两弟兄。

阎书堂字子明,乳名昌春,堂名庆春堂。阎书典字慎五,乳名昌红。仰赖着父亲阎青云拥有的五六十亩土地,阎家弟兄除自耕部分外,并与人伙用一家佃户耕种。此外,阎青云还兼做小买卖,放高利贷,因而阎家算是较为殷实的小地主。

光绪九年农历九月初八(1883年10月8日),阎书堂之妻——本村曲成义之女曲月清腹痛阵阵,分明是到了临产的光景。阎书堂是阎青云的长子,曲月清生的又是头胎,这对亟盼着接续祖宗香火的阎家来说,自然是件大喜事。阎书堂烧起高香,陈上供品,眼巴巴地静等着贵子降生。

天遂人愿,曲月清果然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阎书堂好不欢喜。说真的,他这个人,“幼岐嶷,嗜读异常,方在乡塾,即耽玩易象卜筮,涵濡既久,于阴阳否泰、盈虚消长之理,深有所悟,而善观时变。”他既有此癖好,因而对贵子降生后的第一件大事——取名儿,那就要万分慎重地考虑了。

文殊神像前的香烟袅袅升起,阎书堂陷入了深思之中……

明朝初年,阎氏先祖从洪洞县圪针沟迁居到阳曲县坡子街。后来又迁居到五台县。关于阎氏在五台县的最初居处,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条坡。但近来有学者考证,认为是在一个叫小庙的村子。该村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知县审理小庙村一件案件后,改名为大城村。明朝晚期,阎氏先人从五台山脚下的三教神村,迁来小庙村,阎氏茔谱记载的世祖名叫阎士善。其子孙有叫阎思悦者,某年冬天路遇一老者滑倒在地,急忙扶起,背到自家医护,延时两月有余。老者伤愈要上五台山,临行对阎思悦说:“你家以后要出大官,该住到河里去。”老者去后,阎思悦久思不解,后来终于悟到了老者所言“河里”的意思,便迁到距小庙村五华里的长条坡村神堂沟口搭建棚屋,因为沟口有两条小河流过。后来,阎思悦发现,这神堂沟村外,便是通往平山的商贾大道,而五台南端有个叫河边的大村子就有好多赶着毛驴贩卖货物的商人。联想到那老者点化的“河里”,阎思悦决定迁居河边村,这时已是清朝初年了。定居河边村后,有一代阎氏传人名叫阎存诚。阎存诚在河边村靠打短工、揽长活维生,直到五十岁左右才娶妻房。以后,阎家代代靠种地、驮炭、打短工过日子。

阎书堂想到这里,便长叹一声,揉了揉泪盈盈的双眼。不过,当他继续想下去的时候,心里便越来越开朗、宽慰了,因为到了名叫阎兴泰的第六代传人,阎家由经商而发家,摆脱完全依靠种地谋生的境遇。阎家自此发生了转折。  据刘吉人先生《阎锡山和他的家族》一文记述,阎锡山在一篇答客问的自述中曾回忆了他父亲阎书堂对他曾祖父阎兴泰的介绍:

“余家世之转变,全在汝曾祖父兴泰公之身……公少年聪颖而家寒,其兄安泰公谓之曰:弟可安心读书,以成就其大者,兄虽驮黑炭,亦足以供之。公遂奋读。至18岁,见其兄过日太艰,乃决定辍读经商。其师惜而勉之。公曰:学固所愿也,唯不忍再以读累兄。近邻王维藩公闻之,谓公日:诚欲辍读经商,我可荐于广武镇余之永恒粮店中,何如?公诺之。到柜后,柜掌之少君知公通文字,益敬重。凡柜中往来信件,必先向公询问有无错误。公一一告之,而嘱其勿对他人言。少君屡向掌文笔之先生修正之,先生见而异焉,意必有人告之。诘之少君。少君日:固为他人所告者,唯他人不让告人,当守信。先生乃向柜掌言之,且日:柜中往来信件之错误是柜中之羞,有明白者当使出而参与,借资补救。柜掌询之少君,少君以实告。至是,公遂得参与文牍,时入柜已四阅月也。

“三年,即顶股四厘,实为该号特别而又特别之事。三帐即顶整股。公非仅文字为长,计算之才尤优,而记忆力亦甚强,并善用‘一掌经’告之……公整理事务,公道从容,经理该号十数年,该号生意之发达,非唯同行之首,且为全镇之冠。然亦因以积劳成疾,三十八岁即归家养病,伙友犹来请夺柜事。虽……疗养三年,终未见愈,遂于四十一岁而殁矣!……当时永恒粮店三年一帐,每股抵银二、三千两。村中以人才力赚钱者,汝曾祖父为第一。假使延年,当时即可小康云。”

阎锡山在上面这段文字里,固然不乏溢美之词,但从记述中不难看出,阎氏家族的兴盛,确是从第六代传人阎兴泰起始的。

P1-3

序言

《阎锡山这个人》,在王树森同志的辛勤努力下,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对此,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1911年10月29日黎明,山西同盟会领导和发动新军举行太原起义,推翻了清朝在山西的统治,成立军政府。阎锡山被举为都督,掌握了军政大权,此后一直统治山西历三十八年之久,成为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不倒翁”。

在阎锡山统治山西的三十八年中,经历辛亥革命后的北洋军阀混战、北伐讨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个历史阶段。袁世凯处心积虑要把阎锡山铲除,但没有成功;蒋介石费尽心机要把阎踢倒,也未能如愿;日本侵略者千方百计地要把他变作华北傀儡,终未成为事实。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到l949年4月24日才把他的老窝端掉。

阎锡山在统治山西三十八年中,无论在组织、行政、军事、经济和文教等哪一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一套路数,而不同于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的国民政府统辖下的各地盘,这也就是阎锡山之所以成为政治舞台上“不倒翁”的主要原因。

我觉得,要了解和研究山西的近现代史,不能不接触到阎锡山,因而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和研究阎锡山统治时代的历史。若是跃过这专段,那山西的近现代历史便有断层现象,就难以摸清历史跳动的脉搏。因此,我深感以周恩来总理所指示的“要存真,要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用通俗活泼的笔调,撰写一部全面、系统的,既不存心拔高,亦不有意贬损,既有真实性、可信性,亦有可读性、普及性的阎锡山传记读物,实为社会所需要,也是我们对时代应负的责任。

为此,我曾把全书提纲拟就,但自审年老力衰,难以担当繁重的写作任务,因而想到好友宁武县志办公室主任王树森同志,春秋正盛,不仅究心山西近现代的人和事,而且文思敏捷,走笔流畅,曾写过《续范亭》(连载于《山西老年》1985至1986各期),颇获好评。乘他来太原公干访问之机,约定就我所拟提纲,说明旨趣,由他执笔,完成书稿。他慨然承诺,愿尽全力合作。我们商定,这本书要求观点正确,史料可靠,实事求是,恰当评价。要力求用事实说话,还以历史的真实面目。

树森同志不辞辛劳,费时三年有余,写出近三十万字的初稿。每成一部分稿,便捎来要我校订。

我生长在山西,读书、工作也都在山西。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晋西第二战区任组织、行政的中级负责干部,最后任司令长官司令部参事(少将)兼汾东领导组行政组组长。因职务关系,多次接触过阎锡山,对他的生平略有所知。尤其是l978年山西省政协要修订、补充《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原稿,在史纪言同志领导下,由我和刘存善、杨怀丰三人具体办理。我们翻阅了大量的各方人士所提意见,又参考了不少的资料,加以核对,把原稿作了大幅度的修订和补充。这就使我能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到阎锡山的生平事迹。

在校订本书初稿过程中,我凡发现情节小有出入者,便随手改正;而对较大不实处,则函商树森同志改写,务求真实,力避失误。

我认为树森同志所撰这部书,并没因人论事,而是实事求是,据事论人。所以对思想复杂多变的阎锡山生平事迹,作有全面剖析,并非简单化、脸谱化。诸如:辛亥太原起义、“保境安民”以及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作所为,都写得比较客观实际。

当然,综观阎锡山复杂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据地称雄的地方军阀,又是善观政局风向的投机家,是反共反人民、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面人物。他长期依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但他利用一切可能来保全、扩展自己的地盘和实力,使山西成为阎记独立王国。  本书的问世,可为研究山西近现代史的专家学者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据以了解山西近现代历史的生动教材。由于我和树森同志的阅历、知识领域、理论水平有限,书中若有失误之处,衷心渴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惠予批评、指正!

翟品三

1991年8月20日

时年八十二周岁

后记

阎锡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颇为人关注的政坛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同盟会反清、辛亥革命、洪宪帝制、民国创立、中原大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国民党败亡台湾,几乎经历了所有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与军事的角度而言,阎锡山与这一时期著名的中国政坛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袁世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各方面人士,都曾有大量的直接或间接交往。可以这样说,阎锡山的人生经历,就是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乃至了解中国国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以阎锡山一生经历为主线,运用阎锡山本人回忆录和传记,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资料、文稿和研究成果,以及阎锡山故乡官方和民间与其相关的传闻轶事,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阎锡山的人生道路,是本书的写作宗旨。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海内外各种历史档案资料、几百位当事人的回忆文稿和口碑材料,并特请原阎锡山身边少将参事、《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的作者之一、已逝的民革山西省委负责人之一的翟品三先生于晚年为本书校订。翟先生从拟定篇目、提供资料,到校阅书稿,均不遗余力,并慷慨提供了《阎锡山传》(台湾版)、《阎锡山晋见袁世凯》、《山西辛亥革命记略》等史料原件。本书从1987年拟就初稿迄今10余年来,几经修改校订。此次再版,作者又作了相当的内容充实和文字校正。其间,得到了山西省、忻州地区有关专家、友人的指正,上海人民出版社曹培雷及有关编审人员,更是字斟句酌,严予斧正润色,终使其更臻完善。在此特致诚挚谢忱!

本书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经历和命运,以生动的笔调叙事陈情。倘可以此使读者诸君在展阅中有所裨益,诚为著者之大幸也。

王树森1998年夏初版

2010年夏修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