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习录全鉴(典藏版第2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明)王阳明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录》不但全面涵盖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教学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世人的推崇。

《传习录全鉴(典藏版第2版)》延续并发展了“国学全鉴系列”的特点,专门向读者介绍《传习录》,内容丰富,材料充分,配以通俗易懂的解译,让读者能够轻松地领会《传习录》的精髓,是一部学习国学传统经典的好书。

内容推荐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分为上、中、下:卷,包含了王阳明主要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虽然阳明学是唯心思想,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在朱学衰颓之际,它倡导“心即是理”、“知行合一”,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极致,其思想价值是很高的,对后人的启迪是深广的。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仍然历久弥新,闪现着美妙的光芒。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鉴于《传习录》语言大多比较晦涩,难以理解,《传习录全鉴(典藏版第2版)》在原汁原味地呈现先贤的智慧的基础上,采用标题式,将徐爱等语录及七分书信均分成小节来讲解,主题明显;外加清晰流畅的译文,精辟的解读,让读者翻阅之,顿觉爱不释手。

衷心希望《传习录全鉴(典藏版第2版)》能够使读者朋友在品读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够读透经典,开启智慧,指导生活。

目录

上卷

◎ 钱德洪序成书之缘 

一、徐爱录心即是理

◎ 1徐爱引言 

◎ 2亲民与新民 

◎ 3至善是心之本体 

◎ 4求孝道于内 

◎ 5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 6知行合一 

◎ 7行是知的功夫 

◎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 9尽心即是尽性 

◎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 11去其心之不正 

◎ 12知是心之本体 

◎ 13“礼”即是“理” 

◎ 14天理人欲不并立 

◎ 15虚文胜而实行衰 

◎ 16务本尚实,反朴还淳 

◎ 17因时致治 

◎ 18事即道,道即事 

◎ 19孔子删《诗经》 

◎ 20徐爱跋 

二、陆澄录格物无动静之分

◎ 1主一之功 

◎ 2念念存天理 

◎ 3相下得益,相上遭损 

◎ 4人心天理浑然 

◎ 5心如明镜 

◎ 6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 7人须在事上磨 

◎ 8下学与上达 

◎ 9唯精唯一 

◎ 10知行不分 

◎ 11以循理为生 

◎ 12三子是有意必 

◎ 13志与功 

◎ 14心即性,性即理 

◎ 15理不容分析 

◎ 16反省慎独 

◎ 17性、理关系 

◎ 18省察与克治 

◎ 19非鬼迷,心自迷 

◎ 20定是心之本体 

◎ 21孔子正名 

◎ 22毁不灭性 

◎ 23有是体即有是用 

◎ 24阳明与易经 

◎ 25存养夜气 

◎ 26动静无端 

◎ 27“道”无所谓上下 

◎ 28仁者恻隐心怀 

◎ 29权变之道 

◎ 30自愿原则 

◎ 31良工心独苦 

◎ 32“治生说”误人 

◎ 33阳明与道教 

◎ 34克制私欲 

◎ 35哭则不歌 

◎ 36防微杜渐 

◎ 37儒家与科技 

◎ 38后天修养之功 

◎ 39道无精粗 

◎ 40私欲如尘土 

◎ 41克己功夫 

◎ 42道无方体 

◎ 43阳明的自然观 

◎ 44随才成就 

◎ 45做学问要有源泉 

◎ 46贯通古今 

◎ 47心统五官 

◎ 48一念发动 

◎ 49静中体悟 

◎ 50持其志 

◎ 51圣人如天 

◎ 52理在心性中 

◎ 53已发与未发 

◎ 54颜子没而圣学亡 

◎ 55现成良知 

◎ 56本体不动 

◎ 57主客消融 

◎ 58心外无物 

◎ 59时时用力 

◎ 60“格”为“正” 

◎ 61做功夫的目标 

◎ 62孝悌为仁之本 

◎ 63阳明批评佛教 

三、薛侃录一以贯之

◎ 1心之神明 

◎ 2不假外求 

◎ 3不能“只管求” 

◎ 4王朱异同 

◎ 5纯乎天理方是圣 

◎ 6朱子之悔 

◎ 7侃去花间草 

◎ 8为学头脑 

◎ 9志向真切 

◎ 10主宰常定 

◎ 11不务空名 

◎ 12以改之为贵 

◎ 13道德实践 

◎ 14体用一源 

◎ 15不肯移 

◎ 16善用俱是 

◎ 17主体性觉醒 

◎ 18体未立,用安从生 

◎ 19在心地上用功 

◎ 20立志贵专一 

◎ 21无所偏颇 

◎ 22居敬穷理 

◎ 23知是理之灵处 

◎ 24本体无一物 

◎ 25戒惧慎独 

◎ 26尊孟贬荀 

◎ 27保全真己 

◎ 28贵目贱心 

◎ 29萧惠好仙、释 

◎ 30真知即是行 

◎ 31死生之道 

◎ 32性、道、教 

◎ 33解偏救弊 

◎ 34功夫是恢复明德 

中卷

一、答人论学书知行合一

◎ 1特倡诚意 

◎ 2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 3功夫次第 

◎ 4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 

◎ 5阳明的进学路线 

◎ 6合心与理为一 

◎ 7学、问、思、辨、行 

◎ 8格物致知说之意旨 

◎ 9诚意、致知、格物 

◎ 10道之大端易于明白 

◎ 11知行合一之功 

◎ 12拔本塞源之论 

二、答周道通书在事上磨炼

◎ 1心意之所向 

◎ 2何思何虑 

◎ 3圣人气象 

◎ 4能实致其良知 

◎ 5格物是致知功夫 

◎ 6身体实践 

◎ 7性气一体 

三、答陆原静书良知学说

◎ 1妄心与照心 

◎ 2良知无起处 

◎ 3精、一、理、气 

◎ 4元神、元气、元精 

◎ 5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 6理无动者 

◎ 7未发与已发 

◎ 8良知的情感因素 

◎ 9戒慎恐惧为良知 

◎ 10照心妄心 

◎ 11去欲存理 

◎ 12儒佛之辩 

◎ 13去此病自无此疑 

◎ 14明则诚矣 

◎ 15良知即是道 

◎ 16乐是心之本体 

◎ 17无所住处 

◎ 18钱德洪跋 

四、答欧阳崇一万物皆备于我心

◎ 1良知与见闻 

◎ 2在良知上体认 

◎ 3素其位而行 

◎ 4先知先觉 

五、答罗整庵少宰书正心诚意

◎ 1实有诸己 

◎ 2古本之复 

◎ 3不可不辨 

◎ 4公道、公学 

◎ 5不敢缕缕 

六、答聂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 1圣人之治天下 

◎ 2良知之学不明 

◎ 3思以此救之 

◎ 4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 5彷徨四顾 

◎ 6伏枕草草 

◎ 7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 8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 9天地间只有此性 

◎ 10本体即是良知 

◎ 11孝为人的良知本性 

◎ 12良知乃无“执”之大知 

◎ 13“尽心”三节 

◎ 14至当归一 

七、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贵在引导

八、教约神而明之

下卷

一、陈九川录戒慎恐惧在心念

◎ 1破数年之疑 

◎ 2格物犹造道 

◎ 3无欲故静 

◎ 4虽闻见而不流 

◎ 5在事上磨炼做功夫 

◎ 6合内外 

◎ 7只是粗些 

◎ 8理障说 

◎ 9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 10功夫愈久,愈觉不同 

◎ 11人人自有 

◎ 12委曲谦下 

◎ 13只要解心 

◎ 14事上为学 

◎ 15有诗别先生 

◎ 16伤食之病 

◎ 17学知与生知 

二、黄直录阳明四句教

◎ 1学存此天理 

◎ 2学思非两事 

◎ 3四句教 

◎ 4阳明格竹 

◎ 5童子格物 

◎ 6强调“合一” 

◎ 7知觉便是心 

◎ 8格物即慎独戒惧 

◎ 9尊德性 

◎ 10致广大 

◎ 11见性 

◎ 12声色货利之交 

◎ 13实去用功 

◎ 14后天的感应 

◎ 15超越见闻 

◎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 17一掴一掌血 

◎ 18何足为恃 

◎ 19立命功夫 

◎ 20性相近即性善 

◎ 21着不得一念留滞 

◎ 22灵明 

◎ 23严滩之辩 

◎ 24不择衰朽 

◎ 25无我自能谦 

◎ 26唯变所适 

◎ 27故曰非助 

◎ 28国裳请题字 

◎ 29见在良知 

◎ 30圣贤非无功业气节 

◎ 31随人分限所及 

◎ 32一念发动就是行 

◎ 33圣人本体明白 

◎ 34善恶只是一物 

◎ 35诚意之极 

◎ 36分上事 

◎ 37动静只是一个 

◎ 38矜持太过终是弊 

◎ 39作文作诗 

◎ 40是无轻重也 

◎ 41此心廓然 

◎ 42佛氏不着相 

三、黄修易录生之谓性

◎ 1既去恶念,便是善念 

◎ 2良知存久 

◎ 3无根之树 

◎ 4调习此心 

◎ 5不为心累 

◎ 6气亦性,性亦气 

◎ 7随人毁谤,随人欺慢 

◎ 8天植灵根 

◎ 9与人为善 

◎ 10卜筮是理 

四、黄省曾录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 1义即是良知 

◎ 2思无邪 

◎ 3道心人心 

◎ 4因人施教 

◎ 5自家本体 

◎ 6看穿生死 

◎ 7毁谤自外来的 

◎ 8不厌外物 

◎ 9因人而异 

◎ 10简化“知识” 

◎ 11圣人之志 

◎ 12与物无对 

◎ 13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 14内外两忘 

◎ 15道即是教 

◎ 16人心与天地一体 

◎ 17顺其良知之发用 

◎ 18养心不离事物 

◎ 19告子病源 

◎ 20同此一气 

◎ 21心与物同体 

◎ 22尽性至命之学 

◎ 23剜肉做疮 

◎ 24实落用功便是 

◎ 25至诚前知 

◎ 26能处正是良知 

◎ 27天理即是良知 

◎ 28重功夫不重效验 

◎ 29巧、力非两事 

◎ 30是非之心 

◎ 31日之余光未尽处 

◎ 32七情与良知 

◎ 33知行即是功夫 

◎ 34本体未尝有动 

◎ 35不妨有异处 

◎ 36父子讼狱 

◎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 38自家经过 

◎ 39元声只在心上求 

◎ 40自家解化 

◎ 41在心上用功 

◎ 42善与人同 

◎ 43良知妙用处 

◎ 44无未发已发 

◎ 45圆融的人性论 

◎ 46不为气所乱 

◎ 47狂者的胸次 

◎ 48反其言而进之 

◎ 49须做得个愚夫愚妇 

◎ 50泰山和平地 

◎ 51念谦之之深 

◎ 52天泉证道 

五、钱德洪跋辗转刊行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传习录》上卷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由徐爱、陆澄和薛侃所辑并经王阳明本人审阅而成,主要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为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

徐爱(1488-1517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是王阳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也是王守仁的妹夫。徐爱是一个典型的内圣型人才,可以说是阳明的“颜回”。正德七年(1512年)徐爱开始陆续记录先生论学的谈话,并编纂成本。但徐爱英年早逝,终年三十一岁。他生前一直期望为王阳明出《传习录》,后钱洪德完成其遗愿。

一、徐爱录心即是理

1。徐爱引言

【原典】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己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以下门人徐爱录。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各种说法,都是以“旧本”为准,即程颢、程颐和朱熹所说的有许多错误的那个版本。我刚听说时非常吃惊,进而有点怀疑,后来,我竭尽全力,相互比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经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炽热一样,绝对是《中庸》中所说的,即使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怀疑的真理。先生天资聪颖,但是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作文,并广泛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时人初听他的主张,都自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入研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先生处困养静,唯精唯一的功夫,已入圣贤之列,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

我有幸经常接受先生的教诲,才知先生所求的“道”,接触到它好像很容易,但思量仰望它又愈见其高妙;表面看好像很粗浅,可是探讨起来,又是那么精深;学习掌握的时候好像就在眼前,可是发现完善起来又是那么无止境。跟随先生十多年来,竟然没有能理解先生思想的精髓。当今的学者,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从未听过先生的教诲,有的先入为主地怀有轻蔑、愤怒而激动的情绪,没谈上几句就急于根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学生们,聆听先生的教诲,经常是学到的少而遗漏的多,如同相马时,只看到了马的雌雄黑黄而忽略了千里马的特征。因此,我把平时听到的教诲全部记录下来,私下里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负先生的谆谆教诲。

学生徐爱书。以下内容为门人徐爱录。

【解读】

这段话是全文之开篇,相当于徐爱录的前言。在这里,徐爱除了介绍王守仁及其学说的概貌之外,还详细记述人们对王守仁之学的态度。由于没有去深入了解研究,人们“臆断悬度”,徐爱本人一开始的时候也对先生之道“闻而骇,既而疑”,后来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先生之道是多么博大精深。这说明,在未深入了解之前就轻易下结论,往往会陷入误区。

P6-7

序言

王阳明,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中国儒学界的泰斗之,也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和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先生生于公元1472年的一个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卒于公元1529年。因他曾隐居绍兴会稽山阳明洞,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称阳明先生。后世一般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他死后,明穆宗诏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王阳明一生颇有成就,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生在明朝中叶,当时学术颓败,阶级斗争继续激化,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经历了400年、已经僵化了的程朱理学对此无能为力。王阳明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传习录》也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总体而言,《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与孔门的《论语》相似。“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里,其中以《传习录》最为典型,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尤其是他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在形式上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新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的心学思想体系,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改造和革新了宋明理学,并在内容上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威、依傍书本。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由此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为后世一些进步的社会改革家所赞赏和推祟。他的思想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对明朝后期哲学与文艺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我国近代并扩展到东亚,后来,其影响又逐渐深入到东南亚诸国、北美洲和欧洲。可见其思想的价值和魅力。以东亚为例,在日本,阳明学被~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家所接受,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在朝鲜,阳明学也暗中流传,并影响了不少思想家。在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阳明学被奉为精神的范本。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分为上、中、下:卷,包含了王阳明主要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虽然阳明学是唯心思想,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在朱学衰颓之际,它倡导“心即是理”、“知行合一”,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极致,其思想价值是很高的,对后人的启迪是深广的。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仍然历久弥新,闪现着美妙的光芒。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鉴于《传习录》语言大多比较晦涩,难以理解,该书在原汁原味地呈现先贤的智慧的基础上,采用标题式,将徐爱等语录及七分书信均分成小节来讲解,主题明显;外加清晰流畅的译文,精辟的解读,让读者翻阅之,顿觉爱不释手。衷心希望此书能够使读者朋友在品读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够读透经典,开启智慧,指导生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