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课程变革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历史研究,梳理其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分析不同时期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内容,而且也为当今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所以,本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导言
一、本书缘由
二、思路与构架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说
五、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自强图存与洋务学堂的课程设置
一、传统教育的危机与新式教育的兴起
二、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课程观
三、洋务学堂的课程设置
四、小结
第二章 政治变革与维新学堂的课程设置
一、维新派“会通中西”的课程观
二、维新学堂的课程设置
三、小结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与教育制度中的高等学校课程设置
一、“壬寅学制”、“癸卯学制”中的高等学校课程设置
二、京师大学堂的课程设置
三、小结
第四章 废旧立新与民国初年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一、民国初年有关高等学校课程的法令
二、对专门学校比例结构的调整
三、留美生对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影响
四、小结
第五章 社会适应与教会大学的课程设置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会大学的课程设置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族主义与教会大学的课程
改革
三、小结
第六章 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变革特征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变革
二、课程类型的变化
三、课程提供—选择模式的更新
四、课程结构的演变
五、主体与课程的关系
第七章 思考与启示
一、对中国近代中等学校课程设置的思考
二、对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