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来探讨一个家族的奥秘与兴衰,跨越了四代人、一个世纪和三个国度,不仅有细致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观察与反思。读起来可以感到作者文学的功力,感情的投入,有一种“寻根文学”加上侦探小说的回昧。她本人追求真理的热诚、现代女性的意识和伦理认知,都在书中充分体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国梦影(凌叔华与凌淑浩)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魏淑凌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来探讨一个家族的奥秘与兴衰,跨越了四代人、一个世纪和三个国度,不仅有细致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观察与反思。读起来可以感到作者文学的功力,感情的投入,有一种“寻根文学”加上侦探小说的回昧。她本人追求真理的热诚、现代女性的意识和伦理认知,都在书中充分体现。 内容推荐 本书的作者在了解外婆——“五四”时期留美青年凌淑浩的家族史和个人奋斗史时,对姨婆——著名中国现代作家凌叔华的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也产生研究兴趣,因此刻苦学习汉语,对近代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从而写出了这部生动的作品。本作品从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来探讨一个家族的奥秘与兴衰,跨越了四代人、一个世纪和三个国度,不仅有细致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观察与反思。 目录 序 萨沙·淑凌·魏兰德(魏淑凌) 序幕 起程 第一部 搬家 一、家族起源 二、雄心壮志 三、灰心失望 四、庭院深深 五、高墙内外 第二部 远走高飞 六、闺塾教育 七、雾霭重重 八、鬼影憧憧 九、“五四”洪流 十、浪漫情谓 十一、艺术聚会 十二、现代医学 十三、新月社友 第三部 何处栖身 十四、初来乍到 十五、随波逐流 十六、故国纪念 十七、陷入情网 十八、大米稀饭 十九、烽火传书 二十、美国家庭 二十一、漂泊无定 二十二、中国房子 尾声 落叶归根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红漆桌子上摆着青瓷笔筒,旁边摊着一幅纸。屋里的窗户纸上画着丁香和紫藤。李若兰在哼着一支粤剧里的曲子,她屋里到处是唱本。曲子唱的是《牡丹亭》:一个妙龄少女放下手里的笔,想起来贴身、丫鬟说过家里有个后花园。她一时兴起,叫来、丫鬟问她怎么去后花园。进了园子,她在花间小径上流连忘返。回屋后她躺下睡着了,梦见自己在花园那座开满牡丹花的亭子里遇见了一位年轻书生。书生将她拥入怀里,云雨一番。她突然从美梦中惊醒了,却发现自己独自一人,好不孤单。梦境让她怅然若失,守在深闺之中,日渐消瘦。 李若兰边唱边抚摩着睡在身旁的猫,唱曲子让她从大家庭的复杂纠葛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来到北京的最初几年,她一个接一个地生女儿:淑芝、淑平,然后是叔华。叔华在《古韵》里写道,她的出生带来了失望。那天若兰要分娩了。她冷静地叫门房去请接生婆——一个老太太。1900年3月25日,若兰生下了女儿叔华。若兰哭着吩咐女仆:“别告诉他们我生了,他们会说,她又生了个女儿!”三天后,接生婆来道喜。家里人都来看孩子洗澡,往盆里扔钱。接生婆拾起这些钱作为报酬,就走了,只留下这个年轻女人孤零零地守着她嗷嗷待哺的婴儿。在这期问,凌福彭又娶了一房姨太太,五妈嫁进了凌家。 家里好戏连台,而庭院外面国家的局势也不安定。外国列强不断要求更多的经济特权和领土,北京政局越来越紧张。随着外国列强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势力与日俱增,传教士大量拥人中国。反洋教的义和团运动由此在山东省爆发。义和团招募了大批因为时局动乱、天灾人祸而难以谋生的农夫、工匠和游民。这支平民组成的军队遵守的宗教信条和打仗的方式都来自民间。1900年的头几个月,义和团的势力范围就扩展到整个直隶,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北京和天津所辖区域。他们烧教堂、杀教民,要把外国人都赶出中国去。 最初,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犹豫不决,一边袒护外国人,一边又鼓励义和团效忠朝廷。6月初,一群群头戴红黄头巾、扎腰带、打绑腿的义和团大军杀进北京及邻近的天津,袭击外国使团。6月21日,慈禧太后正式承认义和团,并向外国列强宣战,因为外国人不久前占据了清军的某个军事基地,企图挑起军事冲突。一支日、俄、英、美、法等八国组成的外国联军迅速在天津集结炮舰军队,向北京进发。到了夏末。八国联军打败义和团,占领了北京和天津,将清廷驱逐在外。 凌福彭被认为是清廷的党羽,因此凌家也遭到了洗劫。叔华在《古韵》里提到,那次劫难之后,若兰的陪嫁荡然无存,包括冯氏送给她的珍珠、宝石、翡翠耳环、手镯和簪花,无一幸免。凌福彭和其他官员一起促成订立和约条款。在1901年9月最终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清政府做出让步,向外国列强赔偿金的总额高达3亿3千3百万美元,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相当于北京年度预算的四倍。这笔巨额赔款以黄金形式赔付,还要加上年利率,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政府财政预算的紧张。 时局动乱,二十四岁的若兰发现自己又怀上了孩子。1901年春天,这个五个月大的男婴流产了。若兰很伤心,在床上一躺就是三个月。全家人只有没有孩子的五妈经常来陪陪她,帮她照看三岁的女儿。若兰终于能下床之后,叹道,“就是英雄好汉也拧不过命啊。”通过在作品里篡改了艾米作为家里面最小的孩子的地位。叔华把自己的出生写成了母亲的悲剧。若兰一生没有子嗣,不过,这一命运是几年以后在番禺才注定的。凌家的妻妾和孩子们搬回那里住了几年。1904年9月10日,若兰在老家生下了淑浩,她的第四个,也是最小的女儿。 P40-41 序言 2006年《家国梦影:凌叔华与凌淑浩》的英文版(A Thousand Milesof Dreams:The Journeys of Two Chinese Sisters)问世之后,我不时应邀在书店或教室与读者讨论这本书。对我而言,有两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分别发生在旧金山和伦敦。我的外婆凌淑浩(她在美国的英文名是艾米)在旧金山度过了她最后的岁月,我正是在这里开始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去了解她。正是在这座城市,在她的餐桌旁,我知道了她对中餐是如何的情有独钟,又是如何的热衷于讲故事。外婆的姐姐凌叔华后半生很多时光都是在伦敦度过的,虽然她一直想回中国去。这是她本人的夙愿,也同样凝聚在她的笔端。1989年我曾经赴英国访学,原本打算去拜访她,但就在我抵达英国前夕,她已经回到北京,希望能在这座留下她青春回忆的城市落叶归根。后来我有机会到中国做访问学者,研究我们家族的历史以及凌叔华的文学创作,但这次我又来迟了——几个月之前,她已经在北京病逝。我花了十多年搜集材料、写作这本书,在横跨二十世纪和三大洲的时空中追随着凌氏姐妹的脚步。然而,当我来到她们生命中的倒数第二站旧金山和伦敦,漫步在她们曾经走过的街道上时,仍旧百感交集。来到这两座城市对读者谈起两姐妹各自的人生,这行程就好像是两个书挡,象征着她们完全不同的归宿。两人都努力在这两个地方寻求归宿感,这里距离那所北京的四合院如此遥远,那是她们启程去往广阔世界的地方。 2006年12月我在旧金山举行了读者见面会,几周之前外婆已经离开人世。她能亲眼看到这本书出版,或许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庆幸的事情。当时她刚过完102岁生日,我来到她的住所,把新书送给她。她还是老样子,带着点儿狡黠和机敏,笑盈盈地翻开书。看到封面上的照片,她马上认出那是1925年她护照上的照片,“是我……还有我姐姐。”她转过头看着我,说:“你终于写完了。我知道你能行的!”她说自己很快就会读的,然后把书放下了。停了一会儿,她问:“这下你可以给我添个重孙了吧?”外婆去世时,我的舅母发现那本读了一半的书就放在床边,中间夹着书签。那天晚上在旧金山,我重温了书中外婆作为清华留学生的一员来到美国的经历,她仍然和我们在一起,她为延续了自己生命的儿女、孙辈以及重孙感到骄傲,而我们同样因她而自豪。我身后的书架上摆了一排书,每本封面上都有她1925年护照上的那张照片。她那双又圆又大的眼睛坚毅地凝视着读者。我的几个家人也参加了读者见面会,我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他们也有机会向读者提起他们最喜欢的故事,那是多年前从外婆那里听来的。 差不多一年之后,十二月份我又在伦敦一家老牌书店参加了读者见面会。亚瑟·普罗赛因书店就在大英博物馆的街对面,1903年起由一个家族经营至今,以亚洲研究方面的书而著称。我走出布鲁斯伯里区的小旅店,穿过拉塞尔广场公园,似乎感到当年凌叔华的身影仍在左右。上个世纪20年代,陈西滢就穿过这些街道去伦敦经济学院上课;他回国以后,娶了他心仪的青年女作家凌叔华,她后来也走在这些相同的街道上。我住的地方与塔维斯托克广场只相隔几个街区,1938年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从那里寄信到武汉给叔华。伍尔夫在信中鼓励这个因战火逼近而消沉的晚辈,劝她记录下自己的经历:“但是我唯一的建议——我自己也在努力去做——是工作。所以还是想想怎么集中精力做些有价值的事吧……你可以立即动手写作,准确地记下你记得的一切吗?”马乔里·斯特拉奇住过的公寓也在附近,1946年叔华刚到伦敦时,就在那里跟着这位放荡不羁的作家学习英文。六十年过去了,如今我的亲友、中英两国人士与中国相关的作家和学者汇聚一堂,挤在这个狭窄但灯火通明的书店里出席我的新书在英国的发布会。在座的还有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和她的丈夫秦乃瑞(John Chinnerv),是他们为我提供了写作这本书的契机。最初正是陈小滢引起了我对她母亲的生平与创作的兴趣,那是在1990年,她送给我一本凌叔华的英文版自传《古韵》,这本书是弗吉尼亚·伍尔夫鼓励她写成的。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姨婆还是一位作家。 大约二十年前我开始着手准备写作的时候,我甚至不敢奢望它能成为一本书,更不用说在中国出版了。那时我的中文读写水平都强差人意。1990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就决定要学习中文,这是外婆和姨婆的母语,因为我想更好地理解她们的生活以及在青年时代深深影响了她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当然,也因为我是那么迫切地想阅读凌叔华的中文短篇小说。得知百花文艺出版社将出版《家国梦影》的中文版,无论是对于她们的旅程还是我自己,我想不出有比这更为圆满的结局了:让这两位杰出女性的故事重新回到中国。我力图在书中公正地评价她们漫长的生命旅程,表达我的敬意。这两姐妹,姐姐在世时没能看到这本书出版,妹妹也没有看完这本书就去世了,但我希望这本书能告慰她们的在天之灵,或许我对她们人生的阐释不能完全令她们满意,但至少我的初衷是希望她们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历为世人铭记。让中国人记住凌氏姐妹于我而言非同寻常,因为在姐妹俩留给我的故事中,她们一生都对祖国魂牵梦萦。叔华安葬在无锡,外婆长眠在圣路易斯,但两人同样胸怀世界,就像她们都希望重归故国一样,当初这对胸怀壮志的年轻姐妹就是从那里扬帆起航的,后半的旅程也因此注定了航向。 本书的写作历时多年,其间得到过无数人的支持和帮助,包括我的老师、同行学者、朋友,以及遍及美国、英国和中国的亲友。在此我对他们深表谢意,尤其是始终信任我的父母和在写作过程中陪伴我的丈夫。我特别要感谢陈小滢,她一再地为这本书提供各种资料。她总是尽力帮助我,即使有时我的问题触动了她的伤处。她介绍我认识的友人使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切身的认识,这是我从其他途径无法得到的。她少年时代在武汉的朋友郭玉瑛、皮公亮和查全性慷慨地向我讲述了他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每次我去苏州,陈永华和他的家人都盛情招待我,使我倍感温暖。秦思源和梁伟始终在理解和支持我。中国文学的研究者陈学勇、傅光明和星野幸代与我分享了他们的凌叔华研究成果。我的同学、中国历史学者康庆文主动为我搜集研究资料,还在他的家乡天津为我充当导游,兴致勃勃地带我寻访古迹。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贺萧(Gail Hershatter)将我带入中国女性研究这一日新月异的学术领域,事无巨细地指点和关心我。挚友李宁宁和她的一家待我亲如家人,我们之间的友谊和语言文化的交流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他们的温暖和关怀给我在中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最后,我还要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资深编辑高艳华,如果没有她投入大量的热情和精力,这本书不可能在中国出版。我非常感谢她最初对这本书的引荐,以及后来她与出版社的同事为此付出的努力,尤其是刘雁副总编和李跃二位编辑。在本书的翻译和编辑过程中,她们做了很多耐心细致的工作。对本书的翻译,我首先要感谢罗久芳给我的帮助和建议。我还要感谢将我的文字和思想转化为中文的张林杰、李娟两位出色的译者,他们为这项艰辛的工作付出了心血。感谢张林杰以他史实的准确了解纠正了我原文中的某些细节的错误;感谢李娟在校译过程中对字句的打磨和细节的校正,为中文版的译文增添了诗意的光彩。 Sasha Su——Jing Welland 萨沙·淑凌·魏兰德(魏淑凌) 写于西雅图 2008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