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
林语堂的初恋是一个叫“橄榄”的女孩。“橄榄”是山里的女子,其母是林语堂母亲的教女。
在八十自述中,林语堂回忆:“我记得她蹲在小溪里等着蝴蝶落在她的头发上,然后轻轻地走开,居然不会把蝴蝶惊走。”
儿时他们常在山间一起玩,林语堂曾用《圣经》上的一句话形容过橄榄赤足的样子:“她的脚在群山间,是多么美丽!”
由于林语堂想出国留学,而橄榄要照顾双目失明的祖父,不能离开家乡,所以他们分手了。但他从未忘记橄榄,而橄榄赤足奔跑在草地上的情景成了林永不能割舍的“情结”,他曾专门写《论赤足之美》,他说:“要是问我赤足好,革履好,我无疑地说,在热地,赤足好。……赤足是天所赋予的,革履是人工的,人工何可与造物媲美?赤足之快活灵便,童年时快乐自由,大家忘记了吧!步伐轻快,跳动自如,怎样好的轻软皮鞋都办不到,比不上。至于无声无臭,更不必说。”
在圣约翰大学上学时,林语堂和厦门的陈希佐、陈希庆兄弟交好。也由此认识了他心仪的第二位女子,陈氏兄弟的妹妹陈锦端。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厦门数一数二的巨富。林语堂对陈锦端一见钟情,而陈锦端也心仪林语堂,二人很快坠入爱河。放暑假时,二人回到了各自的家中。林语堂思念心上人,几次跑到厦门,借口探望陈氏兄弟。林语堂在《八十自述》中说:“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
林语堂经常造访陈家,陈天恩早看出来林的来意是为其长女。陈天恩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认为林虽然聪明,但对基督教不够虔诚,家庭出身也不好,爱女不能托付给他。陈天恩对陈锦端表明态度,迫使她同意再也不见林语堂。于是每次林来访,陈锦端都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
一次,陈天恩对林语堂说,隔壁廖家的二小姐(廖翠凤)贤惠漂亮,他愿意做媒,保准成。林马上明白了陈天恩的意思。他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垂头丧气地回到坂仔。大姐林瑞珠知道后大骂林语堂:“你怎么这么笨,偏偏爱上陈天恩的女儿?你打算怎么养她?陈天恩是厦门的巨富,你难道想吃天鹅肉?”大姐的话把林语堂拉回到现实。就这样,林语堂的第二次恋爱还没有步入高潮就戛然而止了。
陈锦端一直占据林语堂心里的某个角落,历久而弥新。据林太乙回忆:“父亲对陈锦端的爱情始终没有熄灭。我们在上海住的时候,有时锦端姨来我们家玩。她要来,好像是一件大事。我虽然只有四五岁,也有这个印象。父母亲因为感情很好,而母亲充满自信,所以不厌其详地、得意地告诉我们,父亲是爱过锦端姨的,但是嫁给他的,不是当时看不起他的陈天恩的女儿,而是说了那旬历史性的话:‘没有钱不要紧’的廖翠凤。母亲说着就哈哈大笑。父亲则不自在地微笑,脸色有点涨红。我在上海长大时,这一幕演过很多次。我不免想到,在父亲心灵最深之处,没有人能碰到的地方,锦端永远占一个位置。”
林语堂笔下的少女,总是长长的头发,用一个宽大的发夹别着。林太乙问他,为什么总是这副打扮?林语堂回答,这是他第一次见锦端时她的打扮。
林语堂说:“吾所谓钟情者,是灵魂深处一种爱慕不可得已之情。由爱而慕,慕而达则为美好姻缘,慕而不达,则衷心藏焉.,若远若近,若存若亡,而仍不失其为真情。此所谓爱情。”
晚年,林语堂腿脚不便,常年坐在轮椅上。有一回,陈希庆的太太来看他。林语堂问起了陈锦端,陈夫人告诉他,锦端还住在厦门。林语堂激动地站起来,推着轮椅要出门:“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廖翠凤急了:“堂,你在说什么瞎话!你不能走路,怎么去厦门!”数月后,林语堂就溘然长逝了。
廖翠凤是陈天恩邻居廖悦发的次女,廖家也是大富之家,廖悦发脾气很坏,重男轻女,动辄向妻女大吼大叫,对女儿的教育十分严厉,对儿子却百依百顺。廖翠凤是烈性子,看不惯父兄欺负母亲,偶尔也顶上几句。哥哥们都学会了爸爸的坏习惯,对这个妹妹从不看在眼里,打骂相加,只有二哥暗地里还帮帮她。廖翠凤一心想离开家,结婚就成了惟一的出路。
陈天恩提出将廖翠凤介绍给林语堂后,林不能拂却陈天恩的面子,于是到廖家相亲。廖翠凤躲在屏风后面观察他,很是中意。林语堂与廖翠凤的二哥交好,廖翠凤早就知道林,心中也认可他。而林的大姐林瑞珠曾经和廖翠凤是同学,她对廖翠凤的印象很好。林语堂的父母听了大姐的介绍,劝林“娶妻求贤”。林语堂没了陈锦端,觉得天都快塌了,对父母的决定没有异议,于是林至诚就向廖家提亲。
订婚前,母亲担心女儿,劝廖翠凤说,林语堂很聪明,但家里穷,廖翠凤斩钉截铁地对母亲说:“没有钱不要紧!”于是林语堂和廖翠凤就这样订婚了。
林语堂直到四年后才与廖翠凤完婚,当时林准备到哈佛留学,廖翠凤的父亲坚持要林与女儿完婚后,二人同去,林无法再拖延婚期,只好同意结婚。
结婚这日,林语堂到廖家迎亲,按照当地风俗,女方家端上一碗龙眼茶,林只要象征性地喝一口就可以,但他却一饮而尽,连龙眼也吃了,惹得廖家人大笑。
婚礼上,当着众宾客的面,林语堂拿出婚书,对廖翠凤说:“我把它烧了!婚书只有在离婚的时候才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举座哗然。这纸婚书果然没有用到。林语堂和廖翠凤相亲相爱,白头偕老,造就了一段半个多世纪的金玉良缘。
结婚后,林语堂和廖翠凤带着廖的一千大洋陪嫁远渡重洋。廖在船上就得了盲肠炎,到美国后不久发作,只能到医院动手术。手术过程竟然长达三个小时,动手术的医生大概没有见过中国女人,将廖的内脏仔细搜索了一番才割除了盲肠。出院后不久,廖由于受了感染,必须动第二次手术,又只能入院。林无奈,只能向廖家求助,廖的二哥汇给他们一千美元,才度过难关。P28-30
编者显然是受了《世说新语》的启发。独摭拾人物生平诸多妙言异行、趣闻轶事,以及他人的品评,分门别类罗列在一处,一个个性格鲜明、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民国大文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胡庄
终于花一周时间将各位民国大师的其人其事看完,其间昏天黑地,不思茶饭,中瘾般地欲罢不能。作者尤其把鲁迅的性格彻底写真写活了,先生于地下也当颔首矣。
——荆棘鸟在飞翔
这本书其实是一面穿越时光的镜子。书中甚至不包含哪怕一句作者的评论,它做的仅仅是记录,然而这已经是最好的评论。
——caolei
一看捧腹,再看沉痛,复看掩卷思考。作者搜集史料之全、编排之新颖、关键词之厚重,注定了这本书将在诸多讲述民国大师逸事的作品中,成为翘楚之作。
——月光
此帖害人不浅,我连看了三日,这些国宝级人物,在楼主笔下可敬、可爱至极!正如夜空明星闪烁,万世共仰!
——深秋芦苇
此书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民国人物系列的第三卷:文学卷。前两卷分别为国学卷、思想卷。三卷书中所叙文人逸事,皆从百千册民国及今人的回忆录、纪念文章、人物专著、私人日记、民国笔记、年谱、行状、行述、碑铭、杂志、报章中摭拾而来,笔者加以斟酌、选捩、增删、修改、归类、排序、承启、修饰、熔炼,终成此书。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每本书附主要参考书目,以方便读者查阅本书的思想谱系。
文学卷单列七位文学家,涉百余位民国著名人物。笔者希冀用逸事的路径、轻盈的写法、笔记的形式、尊仰的灵魂,来对其人其事进行梳理,重现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那些唾珠咳玉、环佩叮当的大师们:他们的欢笑、挺拔,他们的雷鸣、呼啸,他们的自负、骄纵,他们的狂狷、怪癖,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他们是生逢其时的一代,又是生不逢时的一代,只祈愿风流终不被雨打风吹去,大浪淘沙后,流风余韵,映照当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每一代人都已拥有独属于他们时代的荣光,我们更应追寻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气质的回答: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每看民国大师们的生平细微,总让我联想起红楼中的金陵十二钗,但无疑这些男子们才情更可羡,命运更吊诡,身世更引人黯然销魂。即使如此,他们仍只是华夏大陆自1840年后,大悲情包裹下的小悲情。愿我们的祖国,在饱尝苦难之后,最终能走过历史的三峡,走进真正属于人民的盛世,属于中国文化的盛世。
笔者编著此书,努力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用逸事的形式来表达严肃的内容,用轻松的笔调来展示厚重的主题;二是对历史人物,不溢美,不隐恶,以期展示人物复杂多元的历史面目;三是尽量用客观的事例说话,而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纸后,不让价值判断影响事实判断,更不希望用作者的思考来代替读者的思考。如果读者朋友读完后,感觉到了问题的开始,而不是思考的终结,笔者幸甚。
感谢天涯煮酒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表平台,感谢江上苇、押沙龙等版主对本帖的维护,感谢天涯诸多网友在帖子里的精彩讨论,尤其是东方隐、穷人马二、万马堂中花飞扬、百草丰茂、驯悍、轩辕剑之怒、何况吾辈孤且直、胡狼拜月、huracaner、举长矢射天狼、梦不回的唐朝、默然斋主人、山谷之间、秦鱼儿、金牌皇冠店、山形水影、虫二呆呆、文化稽查总队政委、四海为家孰主宾、寒城姜七、wupengchuart22等等等等,篇幅有限,挂一漏千;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的黄宝忠老师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现代出版社的臧永清总编、刘宝明老师及其同仁努力促成此书的出版,笔者深以为谢!
读者朋友如想和笔者切磋琢磨,可发电邮至minguowenlin@163.com,或者登陆天涯煮酒论坛http://www.tianya.cn/content/no05/1/128663.shtml,与笔者及一群同道好友笑谈清风。
谨以此卷献给我所有的家人。
民国文林
2010-12-20
《细说民国大文人》书系自2010年付梓以来,承蒙读者朋友厚爱,经多次加印不辍,至今已近四载。几年问,笔者一路走来,仍希望能将更多散落在历史乡野问的星星萤火拾于囊中。
此次增订,主要用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内容史料的大幅增加。尤以国学卷为甚,大约作了三分之一强的变动。新增加的逸事多出自一手史料,并经过了比较细致的推敲和斟酌。以吴宓先生为例,文字增加近两万,新添家风、父子、卫道、浪漫、严苛、不苟、迂直、坦率、淳厚、任侠多章,以期深入描画先生内心深处的“二马”人格特质。其他人物如章太炎、钱穆、胡适、陈寅恪诸先生也变动甚大;二、在三本书里为每位人物增加了三到八帧图片,略补旧书有文无图之憾;三、几本书均作了些许内容上的删减和文字顺序的调整,以及关键词的增删选替;四、尽力修正了原书中的错谬拖沓、以讹传讹之处。以上这些努力,还有待读者朋友们日后品读为是。如果翻卷时仍觉扪之有温,笔者幸甚。
全书系依113采用笔记文体的形式,述而不作,形散神聚,将事实判断置于价值判断之前。人物排序则尽量遵循由轻到重和上下相关联的原则.也请读者朋友在阅读时颔首会意。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如今回头再看这套书,若以一言蔽之,它只力求忠实记录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士阶层的吉光片羽和落日余晖。遥忆当时,我初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今日搁笔,心犹激荡。
《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全面增订版)》编著者民国文林。
《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全面增订版)》对十位民国时期的思想大师的生平逸事进行了梳理,重现了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这些大师傲拔的志趣和风骨,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他们出世、入世,进退自如,做学问与做人,结合得浑然天成:同侪间以道相交,重情重义……
本书在天涯论坛连载时,好评如潮,引来百万粉丝疯狂追读跟帖,被誉为关于讲述民国大师逸事作品中的“翘楚之作”。
《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全面增
订版)》编著者民国文林。
《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全面增
订版)》记述了鲁迅、郁达夫、梁实秋等民国文学大师的生平,用逸事的形式来表达严肃的内容,用轻逸的笔调来展示厚重的主题;对历史人物,不溢美,不隐恶,以期展示人物复杂多元的历史面目及其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