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中国二千多年的春秋时代,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在他的著作《论语》中,阐述了这个观点。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在阮建芳所著的《礼仪与风俗》中我们从社会、校园、家庭几个方面介绍各民族的文明礼仪,及各民族的风俗风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礼仪与风俗/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阮建芳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中国二千多年的春秋时代,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在他的著作《论语》中,阐述了这个观点。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在阮建芳所著的《礼仪与风俗》中我们从社会、校园、家庭几个方面介绍各民族的文明礼仪,及各民族的风俗风情。 内容推荐 习俗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礼仪与风俗》中我们从社会、校园、家庭几个方面介绍各民族的文明礼仪,及各民族的风俗风情。《礼仪与风俗》由阮建芳所著。 目录 第一章 礼是什么 礼是什么 礼缘何而作 礼的要素 第二章 传统家庭礼仪 父母子女之礼 邻里之间的礼仪 夫妻之礼 第三章 社交礼仪 第四章 中国古代节日风俗 元旦(春节) 立春 元宵 上巳 寒食 清明 端午 六月六,伏日,立秋 七夕 中秋节 重阳节 十月朝,立冬,冬至 大傩,腊日,腊八粥 祀灶 除夕 试读章节 礼是什么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因此,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说到礼。1983年7月,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向美国学者邓尔麟谈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及中西文化的区别,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首先,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人是从动物界脱胎而来的,人与动物有共性,也有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是人们常常思考的问题。《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 其次,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是指族群与族群,或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相传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后人对于孔子为什么作要《春秋》有很多讨论。韩愈在他的名著《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他认为,一部《春秋》,讲的无非是严夷夏之别。而夷夏之别无非是一个“礼”字。 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孔子在回答鲁哀公“君子何贵乎天道”之问时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笼罩大地,哺育万物,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它昼夜交替,寒往暑来,具有不可逆转的力量。儒家看到了天地的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为孔子的天道观。宇宙永存,自然法则不可改变,是天然合理的。人类社会要与天地同在,就必须“因阴阳之大顺”,顺应自然规律,仿效自然法则才能生存。治国、修身之道只有与天道一致,才是万世之道,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认为礼就是天道在人类社会的运用,儒家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处处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赵简子与子大叔的大段对话。子大叔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他详细地说到礼如何“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以象天明,以从四时”,是仿照自然法则而制定的,“故能协于天地之性”,所以是“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礼记·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左传》文公十五年,季文子云:“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成公十六年,申叔时云:“礼以顺时。”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古代中国在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并列关系的处理原则,都用“礼”的形式来体现。如天子对于各诸侯国,要定期进行视察,以便了解下情,称为“巡守礼”,《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所以说,朝觐之礼是要明君臣之义。至于诸侯之间,则要定期聘问,以联络感情。这些礼制对于维系一个幅员辽阔的王国,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国家典礼都是按照以人法天的原则制定的。天子与北极天帝相对应,天乙所居在紫薇垣,则天子所居称紫禁城。《周礼》设计出一套理想官制,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六官各辖六十职,共计三百六十职,象征天地三百六十度。隋唐以后,这套制度成为历朝的官制模式。称职官制度为职官礼,称军政制度为军礼,甚至连营造法式,也因品阶官爵高下而异,处处包含等级制度,所以也是处处为礼。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儒家认为人的活动,应该符合于“德”,要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为此,根据德的行为要求,制定为一套规范,也称之为礼。如婚礼应该如何举行,丧服应该如何穿着,对父母应该如何服侍,对尊长如何称呼等等。儒家将伦理道德归纳为一系列准则,认为是社会活动中最合理的原则,《礼记·仲尼燕居》说:“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第七,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人与人交往,如何称乎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如何宴饮等等,都有礼的规定。行为合于礼,是有教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在双方并未见面,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礼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因此,尽管中国是礼仪之邦,但是没有人可以用“一言以蔽之”的方法给“礼”下一个定义。 P3-5 序言 习俗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