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的两宋》,顾名思义,所谓“读不懂的两宋”,乃是对宋朝历史的一次全面关照与反思。说来,有宋一朝真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特殊、最为另类乃至最为荒诞的封建王朝。读宋朝的历史,乍一看去,有很多事情,总是很容易让人“读不懂也想不通”。本书由丁守卫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不懂的两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丁守卫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不懂的两宋》,顾名思义,所谓“读不懂的两宋”,乃是对宋朝历史的一次全面关照与反思。说来,有宋一朝真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特殊、最为另类乃至最为荒诞的封建王朝。读宋朝的历史,乍一看去,有很多事情,总是很容易让人“读不懂也想不通”。本书由丁守卫著。 内容推荐 宋朝从一开始就染上了“木马”病毒,而令人读不懂也想不通的是,这“木马”病毒的制造者竟然是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宋与南宋虽然先后被完颜阿骨打所缔造的金国以及成吉思汗所创立的蒙古所灭,但追根溯源,两宋真正的掘墓人应该还是赵匡胤本人。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小的中原王朝,几乎总是遭受外族欺侮,而且无论北宋或南宋,许多统治者都一直梦想着实现国家统一,所以,它应该比其他任何朝代更尊崇武将,厚待武将,可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它却始终在干着迫害乃至擅杀武将、自毁长城的傻事与蠢事!正因此,尽管它是中国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王朝,却一直未能实现富强…… 《读不懂的两宋》顾名思义,所谓“读不懂的两宋”,乃是对宋朝历史的一次全面关照与反思。 《读不懂的两宋》在编写过程中主要以《二十五史》和《资治通鉴》为资料,同时也参考了其他许多中外作者的书籍或文章。本书由丁守卫著。 目录 第一章 黄袍下的自私与怯懦 阴谋家的发迹史 骗子的伎俩 黄袍下的自私与怯懦 以腐败换兵权 皇帝的歪理邪说 权力的迷宫 被劁去的“睾丸” 第二章 历史永远被篡改 太宗的“功勋问题” 养弟为患 可怜薄命作君王 “金匮之盟”令人疑 太祖不立储之谜 死亡通缉令 并不高明的“鞋匠” 历史已经被奸污 第三章 可怜无力补苍天 “熙宁变法”的总策划 寻找CEO 另类王安石 把脉紫宸殿 改革的处方 反对派的围攻 被歪曲的改革 神宗的悲剧 可怜无力补苍天 第四章 历史没有后悔药 历史的“后遗症” 帝王们的梦想 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一则蛇吞大象的神话 历史没有后悔药 第五章 “读不懂”的赵构 “靖康”之变 谜一样的康王 “泥马渡江”的皇帝 千里大逃亡 对胜利的恐惧 擅杀岳飞之谜 屈己求和为哪般 两个人的假面舞会 一个断了脊梁的王朝 悲剧竟然又重演 第六章 两宋奸相何其多 管窥宋朝的宰相 “变色龙”蔡京 王黼与李邦彦 漏网奸相史弥远 “蟋蟀宰相”贾似道 第七章 武将的宿命与悲剧 角色转换与武将的自卑 一代名将,郁闷而死 种师道“病退” 王彦“转业” “清凉居士”韩世忠 最后的名将 第八章 大宋君臣的“幸福生活” 纵是清官也腐败 浮生长恨欢娱少 帝王只想做俗儿 天下事,可知矣 第九章 诗人空怀报国心 美女诗人的愤怒 但有满襟清泪 岳飞的天真 王以宁、辛弃疾的英雄泪 陆游的遗嘱 最后的挽歌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说,赵宋皇帝给人的一个总体印象就是小聪明有余而大智慧不足。 但有时候,小聪明也没完全用对地方,其结果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弄巧成拙,令人生疑。如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便是这样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据《宋史·杜太后传》以及《续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于临终之际,对侍候在自己身边的宋太祖交代后事,并召宰相赵普人宫记录自己的遗嘱。据说当时杜太后先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太祖点头称是。这时太后又说:“你百岁之后,当传位给弟弟光义。四海之广,亿万之众,国有年长之君乃社稷之福,你当牢记。” 据说,对母亲非常孝顺的赵匡胤当时泣不成声,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谨遵母亲教诲。” 于是,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并让宦官秘藏于后宫。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的故事。 对于这样一种观点,以前很少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都认为是“金匮之盟”也即杜太后的临终遗命直接导致了后来“兄终弟及”传位事实的发生。 但是,到了清代以后,开始渐渐有人对它产生怀疑。如乾隆年间全国第一流的清官,无疑也是全国第一流的散文家恽敬认为,此盟约乃虚饰之说。近代许多学者也都认为“金匮之盟”可能有诈,是编造历史的结果。其中,以张荫麟对此事的分析最为透彻。 当年,与钱钟书齐名同为20世纪30年代清华文学才子之翘楚、曾被梁启超先生称为“天才”的历史学家张荫麟在其《宋太宗继统考实》一文中一口气问了5个问题,打了5个“?”。在他看来,“金匮之盟”存在5个方面的破绽。 其一,杜太后死时,太祖仅35岁,而其子德昭已11岁,在当时情况下,杜太后怎么能预知太祖死时德昭仍是儿童?事实上,等宋太祖死时,德昭已经26岁,完全成年。其二,太祖既遵母命,为何将盟誓藏起来对谁也不说?退一步说,即使太祖对其深藏不露,至少太宗即位后也要立即“广而告之”,以证明自己继统的合法性,何以非要等到5年后,在打算对皇弟廷美动手时才突然将盟誓公布?其中很有可疑之处。其三,赵普是参与盟誓的,以赵普之性格与为人,太祖在世时不敢泄露尚可理解,但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马上“邀功请赏”,以此讨得太宗欢心,而非要待数年之后才予以披露?其四,太宗时修的《太祖实录》中没有“金匮之盟”,到了真宗时修《太宗实录》才将其事加了进去,而且又说太宗当时也在场。史料的记载为何如此自相矛盾?其五,“金匮”盟誓既然全部在极其秘密中进行,知情者最多只有四个人知道,而太祖和杜太后已经作古,只剩下赵普和太宗,所以,俩人出于当时宫廷政治斗争需要,结为同盟,随心所欲地解释其事,而其他人谁都不会知道“金匮之盟”的真相。 其实,不只是张荫麟,后代许多历史学家在仔细研读这一段历史时,都普遍感到“读不懂”,在对事情的细枝末节进行了如上的质疑后,历史学家们认为,“金匮之盟”是犹如李斯一般极其贪恋权力的赵普为了重新获得相位竭力投太宗所好而一手伪造的。伪造的时间应该是在太平兴国六年。这时,已经改名为赵炅的赵光义“兄终弟及”,已经当了5年皇帝。 也就是说,“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当了5年皇帝后才公布的。为什么像这样一份如此重要的足以还赵光义继位于清白的“政治遗嘱”竟然拖了5年之久才以正视听,公布于世? 这怎么说都让人疑团莫释,疑云满腹。 疑点之一首先是,杜太后在临终之际有没有立下这一“金匮之盟”或曰“政治遗嘱”? 从史书上看,杜太后原是富家小姐,知书识礼,因父母之命嫁给当时流落他乡素昧平生的赵弘殷,也即赵匡胤、赵光义的父亲。虽然宋史对她记载不多,但从她在赵匡胤篡位前后“发表”的几次“著名讲话”看,此人绝对不是一般的女流之辈,而是很有思想很有见识的巾帼英雄。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能够有日后的出息显然绝对与她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 我们知道,当年,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因为偏爱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曾经一直缠着汉景帝,想让汉景帝答应“殷道亲亲”,即同意“兄终弟及”,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但是,对窦太后的这一主张,由于窦婴等一帮大臣据理力争,坚决反对,最后连窦太后自己也觉得不妥,不再固执已见。 杜太后看人、看问题都非常深刻,史书上说她“每与太祖参决政事”,可谓赵匡胤的“特殊政治顾问”。既然是这样的一个高级政治顾问,想必她对当年窦太后干预汉景帝立储的这一段掌故显然不会不知,那么,以杜太后的睿智和深刻,会不会在自己临终前越俎代庖,对儿子的立储问题完全包办代替,不容商量违背常理地一锤子定音,自作主张地非要设定一个“兄终弟及”的“传位路线图”,且硬要藏之金匮,让赵匡胤当然也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去坚决贯彻执行? 仔细想想,似乎不太可能。 疑点之二是,即便杜太后临终之前真的要订“金匮之盟”,她又怎么可能在当时现场只让赵匡胤和比赵匡胤还大5岁的赵普在场?以杜太后的老于世故,她当然知道赵普与赵匡胤非同一般的关系,假若她真的想订“金匮之盟”这样一个涉及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俩双方切身利益的“政治合同”,按常理说,就绝对不会如此秘密地只让双方当事人中的一方也即赵匡胤一方知道。 而疑点之三则是,就算当时在场的只有杜太后、赵匡胤和赵普三人,那么,杜太后死时,“金匮之盟”可以不公开,在宋太祖突然驾崩,赵光义即位时,赵普为什么还不公开?干嘛非要等到太宗已继位5年,一切的一切早已时过境迁才来公布?这不是存心和赵光义过不去吗? 还记得西方那则著名的寓言,说是一个渔夫在打鱼时意外打到一个奇怪的瓶子,那渔夫因好奇打开这个瓶子,没想到竟把一个已囚禁多年的魔鬼从瓶子里释放出来了。那魔鬼被从瓶子里放出来后,非但不感谢渔夫的救命之恩,反而怪罪渔夫解救他太迟了,竞扬言要报复渔夫。 试想,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金匮之盟”,在太祖暴毙,一时人言汹汹,“群情危疑”之际,刚即位的太宗急需要它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而赵普不管什么原因将其藏匿不报,一直等到5年后才来说明此事,可想而知,太宗皇帝也一定会像那个魔鬼怪罪渔夫那样怪罪赵普,不仅不会感谢赵普,反而会怨怪他,惩罚他。但事实上,兴国六年,当赵普将杜太后、赵匡胤死后仅只有他一人知道的所谓“金匮之盟”公布出来,太宗非但没有怪罪赵普,反而对他大加奖赏,将原本贬谪在外的赵普又召回京师,复位宰相。 仔细玩味,任谁都会觉得这事怎么说都很不正常。P44-47 序言 许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宛如梦游似的,我曾在长江大堤上溯流而上,形单影只地整整游走了一个通宵。那是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时间大约是在六月,因为对自己毕业后的命运有些悲观,而母亲在老家又得了重病,所以,我当时的心境也像脚底下的长江水那样激流涌动。记得那次,当我在拂晓时爬上当年李白歌咏过的天门山,看到东方仿佛小鸡啄破蛋壳油然而升的一轮红日时,不知怎的,我忽然感到双腿瘫软,一屁股坐到山顶一块大石头上,而眼泪也不知不觉地一下子流淌了出来……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也许是人过了不惑之年很喜欢忆旧吧,近年来,这过去的一幕,竟白天黑夜地经常在我的眼前浮现。 我是一个喜欢耽于梦想的人,平时老是稀里糊涂地分不清梦与现实,所以,尽管这些年我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其间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与挫折,是非与纷扰,但我却始终历经磨难,痴心不改,经常咬着牙在心中像马丁·路德·金那样鼓励自己说:“我有一个梦想!”也正是因了这种近乎“阿Q精神胜利法”似的“梦想”的指引抑或说是“诱惑”,这些年来,在无数个漫漫长夜中,我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尽量清心寡欲地独对青灯黄卷,自言自语、自娱自乐地写些感悟历史、感悟人生的蝇头文字。而显然,这本《读不懂的两宋》便是我“躲进小楼”的“产物”。 顾名思义,所谓“读不懂的两宋”,乃是对宋朝历史的一次全面关照与反思。说来,有宋一朝真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特殊、最为另类乃至最为荒诞的封建王朝。读宋朝的历史,乍一看去,有很多事情,总是很容易让人“读不懂也想不通”。 譬如说,宋朝是一个由武将或者说是由标准的职业军官通过军事政变的形式篡夺政权而组成的国家,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军人政府,应该更注重军事,更注重国防,实行(起码在初期)“军人专政”。然而,用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话说,它的军事与国防却“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它所实行的却是“文人专政”。诚如我们所知道的,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小的中原王朝,几乎老是遭受外族欺侮,而且无论北宋或南宋,许多统治者都一直梦想着实现国家统一。所以,正常情况下,它应该比其他任何朝代更尊崇武将,厚待武将,可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它却始终在干着猜疑、迫害乃至擅杀武将、自毁长城的傻事与蠢事!就因此,尽管它是中国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王朝,然而,奇怪的是,这个国家却不是越富越强,而是越富越弱,就像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虽然楚楚动人,但却弱不禁风。美丽并未能带给她幸福,相反,带给她的却是一次又一次被垂涎已久的强盗的蹂躏和奸污…… 你再譬如说,它是一个“文人专政”的王朝,按理说,一个由文人组成的学者型政府应该与理性更容易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个朝代却很不理性,无论北宋抑或还是南宋,总是纷争不断,内斗不止,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几乎鲜有人不意气相争,感情用事,由此造成国家的重大决策总是忽“左”忽“右”,矫枉过正,总是踩不到正常的理性的“点”上。还有,尽管许多文官通常都希望时政能除旧布新,有所改革,但真正的“变法”到来时,却又往往有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好龙的“叶公”,对改革竭力阻挠和反对;同样,这个朝代被称为“文人的盛世”,而几乎所有的文官都标榜自己是“道德君子”,但在这个“文人的乐园”里,却莫名其妙地生长出了那么多的奸臣! 所以,作为一个“文人政治”的标本,两宋无疑最具有历史解剖的意义和价值。在这解剖的过程中,仔细想来,之所以会遭遇到那么多读不懂也想不通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究其原因,倒不完全是由于过于久远与漫长的时间阻隔,乃是因为,太祖、太宗皇帝从一开始就聪明反被聪明误,极为聪明但却非常糊涂地制订了两宋一以贯之的“祖宗家法”,或日“基本国策”,而由于基因使然,后代的赵宋皇帝多半也都小聪明有余,大智慧不足,看似精明实糊涂,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面对不断发展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不能与时俱进,而始终抱残守缺,死抱着那些有害无益的“祖宗家法”不放,其结果,自然会“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似的做出许多让人读不懂也想不通的傻事与蠢事,并由此酿成了许多让人读不懂也想不通的千古悲剧。 而这些历史之悲剧,尽管早已定格,尘埃落定,但其中的许多人物与故事,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非常生动,非常深刻,无论人物与故事本身还是潜藏在它们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政治得失,对后世的读者来说,也都非常饶有趣味,引人人胜,且发人深省,颇多启迪,对现代社会无疑具有非常深刻、立此存照的警示意义与“通鉴”价值。也正是有鉴于此,我才尝试着尽力去勾画和感受这个比清朝还充满血腥、充满屈辱的封建另类王朝早已逝去的背影,以及“他”内心中所曾经有过的酸痛与悲哀。 记得在《龙椅下最惨烈的血雨腥风》一书的后记中我曾说过,历史就像是苏轼诗中所描写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读者也就像是许多的游客一样,在游览“历史”这一“名山大川”时,其实每个游客都可以对它进行评头品足,指指点点,自然,每个游客的眼中与心中也都会看到有别于其他任何游客的“风景”与印象。无疑,我的这本《读不懂的两宋》便是我在浏览宋史时的印象与观感。 我一直很喜欢苏轼的诗词,特别喜欢在寂寞时吟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曾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用在工作上,直至不惑之年,幡然有所醒悟,从此决心从容淡定,潜下心来,把人生极为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主要以《二十五史》和《资治通鉴》为资料,同时也参考了其他许多中外作者的书籍或文章,由于书目及作者较多,恕不一一列举,在此,仅想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在此,也要感谢我的妻子与业已成年的儿子,这些年来,是他们在我遭遇坎坷与挫折时,给了我许多的鼓励与慰藉,使我在逆境中更加增强了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勇气。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最后,我还想对我的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说,无论结果如何,在父亲的眼中,你的表演一如你的人生,都是最精彩最成功的! 丁守卫 2010年12月28日子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