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观音(体验自在)》是诸多观音法本的摘要式汇集。作者王琬从阐述《心经》开始,结合自身多年的修炼方法和体悟,引导读者深入经藏,消除门派之见,从整体上把握观音教法仪轨的内在逻辑关系,按经典确定的方式去修持体验相关法门,通过体验进入观自在的境界。全书引证丰富翔实,论述思维严密,是一本研究观音的学术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亲近观音(体验自在)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琬 |
出版社 | 中西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亲近观音(体验自在)》是诸多观音法本的摘要式汇集。作者王琬从阐述《心经》开始,结合自身多年的修炼方法和体悟,引导读者深入经藏,消除门派之见,从整体上把握观音教法仪轨的内在逻辑关系,按经典确定的方式去修持体验相关法门,通过体验进入观自在的境界。全书引证丰富翔实,论述思维严密,是一本研究观音的学术著作。 内容推荐 佛法来自诸佛菩萨祖师的体验,没有体验就谈不上佛法。脱离体验的研究,难以得到佛法的心髓。我们对于佛法的谈论,仅在体验的具体时刻才有意义,在这些时刻,佛法触及我们的生存,而与我们相关。因此,佛、观音是否存在,只能在体验的意义上去谈论。这种体验,是一种从内向外、从上到下渗入我们生命的东西。它可在人生命的转向、生活的改变中得到见证。《亲近观音(体验自在)》是诸多观音法本的摘要式汇集,意在引导读者深入经藏,消除门派之见,从整体上把握观音教法仪轨的内在逻辑关系,按经典确定的方式去修持体验相关法门,通过体验进入观自在的境界。《亲近观音(体验自在)》由王琬著。 目录 第一章 从《心经》开始 最初的体验 十种自在 慧观为先 三般若只是一心 从体验中来 五蕴与无常 第二章 空的体验 照见五蕴皆空 色蕴的例子 无漏五蕴 十二处、十八界 十二缘起与四谛 无的话头 无所得的体验 真实不虚 第三章 耳根圆通 菩提心 首楞严三昧 解六结 返闻闻自性与参禅 破五蕴 色阴区宇 受阴区宇 想阴区宇 行阴区宇 识阴区宇 圆瑛法师的体验 第四章 大悲门 无缘慈悲 常在娑婆补陀山 童子拜观音 随类示现 应求人趣 得生人道 是男身还是女身 大士已现,未闻说法 大悲代受苦 第五章 一心称名 施无畏者 观音的名号 八难无畏 离三毒 二求无畏 持名无畏 常应心念,一心供养 谛观为助 求人不如求己 第六章 请观音法 如是三请 请求救济病苦之法 智者大师巧注《请观音经》 六字章 句毕定吉祥 六字即是六观世音 欲得现身,当知数息 观音忏法 杨枝净水 第七章 陀罗尼门 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般若波罗蜜多咒 六字大明咒 藏地因缘 班禅大师的开示 立超十地 持诵及观想 度母修持法 准提咒 白衣大士神咒 第八章 大悲陀罗尼 陀罗尼有相貌乎 发愿持咒与天台教观 千眼照见,千手护持 四十手施无不尽 二十八部众常随卫护 持咒合药 大悲咒像解的真与伪 第九章 走进曼荼罗 略说仪轨 入坛灌顶 千手观音曼荼罗 十一面观音曼荼罗 金胎两部中的观音 如意轮曼荼罗 净土曼荼罗中的观音 亦实亦幻的镜坛 观音与大手印 审美之门 文本与体验 观世音菩萨本迹颂 参考典籍及书目 试读章节 前面曾提到,观音菩萨修证耳根圆通,获得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其中的第一种就是能现众多妙容,由一首三首,乃至八万四千烁迦罗首;由二臂四臂,乃至八万四千母陀罗臂;由二目三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从理上说,观音菩萨能够示现无数首、无数臂、无数目,但在传世的各种多臂多目的观音形象中,手眼最多的莫过于千手千眼观音。观音菩萨具足千手千眼,正与此大悲陀罗尼相关。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经中,具体记载了这一殊胜的因缘。 此经讲于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中,也就是前面所说善财童子参访观音的地方。 话说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上,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这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刹土及此三千大干世界,皆作金色,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动,江河大海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动,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现。 于是,总持王菩萨即从座起,叉手合掌,以偈问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 佛告总持王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日观世音自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说是语已,尔时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听许。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如来随喜,诸佛亦然。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日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从是已后,复于无量佛所无量会中,重更得闻,亲承受持是陀罗尼,复生欢喜踊跃无量,便得超越无数亿劫微细生死,从是已来常所诵持未曾废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以上是经典的记载。知礼对此解说道:“观音一身有千手眼,手有提拔之力,眼有照明之用,即是一千神通智慧也。一身具千手眼,千手眼不离一身,乃表一念即千通慧。” 藏地的千手观音,多以十一面出现,其来历与前面班禅大师讲述的六字大明咒的故事有关。按照《西藏王统记》的记载,观世音菩萨为利益雪域有情,在无量光佛前发菩提心,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作愿言:“我将度脱三界六道一切有情,登于安乐。特于雪域藏土一切有情,务将度其登于安乐之道。我为度诸难化众生,直至尚未悉趋解脱道前,纵极劳顿,亦不于刹那顷生恬静想。若或生之,我头裂如阿扎迦苞,碎为十片。我身亦当如莲瓣,碎为千片。”阿扎迦,大概是棉花的意思。说完后,观音菩萨即赴六道,降临边地雪域,演六字咒法,运用多种方便,使其登于安乐之地。但心极疲劳,遂暂住心于心性休息之三摩地中。 随后,观音菩萨从布达拉山顶放眼观察此雪域有情,得安乐者,百未得一,心极烦闷。突然生起欲自求寂默之想。于刹那顷,由昔愿力故,头即破裂成为十片,身亦碎成千片,遂即祷请无量光如来。无量光佛刹那即至,将菩萨身首所裂碎片,用手收合,成为一束,并作示云: 诸法皆众缘,住欲想根中,若人有所愿,如是得称遂。 何人愿最猛,诸佛皆赞叹。用此真实语,刹那决成就。P226-228 序言 见到《亲近观音,体验自在》的书稿,我很高兴。首先,概括这本书内容的前言(《没有体验就谈不上佛法》)我非常赞同。但我在为之作序时对作者的前言改了三个字,我以为用“没有体验就谈不上佛法”,似乎更妥帖些。佛法是客观存在的,当佛涅槃前阿难问佛:“师尊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呢?”佛陀告知:“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今天,我们不论从经典、书本、高僧大德讲经说法中得到的一切,都不能忘了佛遗教中“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我们看到、听到的并不是佛直接的言教,我们必须对这些言教去认真体验才能有所感悟,所以说没有体验就谈不上佛法。 观音菩萨早在释迦佛之先就已成就为十号具足的佛,如今倒驾慈航来到娑婆世间,是一位智悲双运的大菩萨。她象征广泛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早已深入人心。 十多年前就想从多方位的角度来弘扬观音菩萨,为此曾在古干主编的《佛教画藏》中专请王征先生写了文字稿,由画家周森作画,分上中下三册编入画藏菩萨部。后又为海南南山佛教文化苑选了2万余张图片及相关经典,制作了观音数据库。前几年古今慧海将主要的观音经典140余部编成了《观音宝典》,在海南108米海上观音开光时出了精选本;此后为海上108米观音下的金刚宝座组织各路专家、艺术家,设计制作了反映观音精神的三层浮雕;并请社科院的张总先生编写了图文并茂的《说不尽的观世音》。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要把观音在信仰、文化、实践方面的根本精神尽可能说明白,还有很重要的内涵需要表述。现在王琬写出了这本书,提到体验与佛法的关系问题,点到了我心中所想。 不少人都说自己信佛教,但佛教是什么,却往往说不上来。赵朴初居士说:“就根本来说佛教包括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就是佛法。”现实生活中佛教包含佛法、佛学、佛教实体。佛法是根本,佛学是学者们对佛法的理解与认识,佛教实体则是为了弘扬佛教形成的组织。佛法不仅是文字,一定要通过修行、体验才能明白。这个问题不太好说,但我以为王琬有条件写这本书。 他认真追索,读过许多经典。他注重体验,但并不排斥文字,而是细查文字依据进行钻研。同时他进行过多种修炼,过程中不论其对错,根据体证、悟证认真调节渐渐都向对的方向走。我与他相识十年,发现今天看到的王琬与初见时由里到外都已有了明显的变化。《亲近观音,体验自在》的编写使王琬又经历了一段信、解、行、证的过程,这使他在弘扬佛法的同时更好地修炼自己,这也就是讲经说法形式与内涵的统一。这在本书中有了一定的体现。 试举例而言,《心经》是自古以来深入民心的一卷经,其版本不下几十种。自唐玄奘译本问世后,许多帝王将相、文人贤士不仅诵读,而且恭敬沐手地书写出来。今天许多人都能默诵,但是并不是能读、能背、能写就能理解的。王琬在书中写到对《心经》的体验,开始只是反复背诵,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在念到“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时,触景生情,心里产生极大的震撼,由此而体验到观音菩萨的无畏施。 又如,书中也谈了对“空”的体验。从来人们对“空”字很容易误解为“没有”,而不是从解脱入手,去认识“无我”与“空性”,而这直接与观无常相联,只有观无常才能体验到空,明白空与色的“不异”,明白两者缺一不可,从而明白“万法因缘生”的根本佛法。 没有体验谈不上佛法,但是光靠一个人在生活中去体验,局限性太大,因此必须学修并重地去认证佛法与生活。十五年前,我在南普陀一场禅七中曾体验过短暂的心物两空的感觉,虽然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但深信确有进入定境之情景。以后有朋友说他在禅定中见到佛或观音时,我都劝他们切切不可自以为喜,因为佛法早就说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可是这里面的关系我并未去深一步地体验。 王琬在体验观音精神时学习了大量的经论,包括高僧大德的种种体验,书中“圆瑛法师的体验”谈到—— 圆瑛法师二十一岁,由福建航海来到江苏,参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学习禅功,参“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一句话头。一日,参究得力,身心忽空,内外虚融,定境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一动喜心,定境即失。后于别枝香,欲求定境再现,皆不可得。此后冶公和尚乃警示说:“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汝将为魔眷矣。”并告知:“不作圣证之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不过用心得力,暂得轻安,从此进修,不著不求,悟证有望。”二十八岁,圆瑛参浙江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在冬月禅七之中,勇猛精进,生死心切。定境复现,较胜于前,其乐亦胜。自此深信,宗门中自有奇特事在。后阅《楞严经》,于向所未通者,无不明了。 这里读的是高僧的体验,得的是自身的感受,使我感到关于佛法学修二者缺一不可。亲近观音,体验自在,努力修行,方能不谬。因有此共识,愿为之作序,也算是我的体验。 李家振 2009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