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这是温总理在阐述“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时打的一个比喻。崇尚劳动,尊重那些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坚守基本职业精神的劳动者,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同样不可丢弃。对于底层公众而言,公平正义是他们最大的生存希望。
官场万象、民生诉求、舆论热点、公民主张……《平民话筒》作者刘文宁等秉笔直书、仗义执言,勇担新闻人作为“社会的良心”之职责,忠实记录历史,深刻评点时事,真诚传递民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平民话筒(2000-2010工人日报新闻评论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文宁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这是温总理在阐述“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时打的一个比喻。崇尚劳动,尊重那些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坚守基本职业精神的劳动者,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同样不可丢弃。对于底层公众而言,公平正义是他们最大的生存希望。 官场万象、民生诉求、舆论热点、公民主张……《平民话筒》作者刘文宁等秉笔直书、仗义执言,勇担新闻人作为“社会的良心”之职责,忠实记录历史,深刻评点时事,真诚传递民声。 内容推荐 2000年11月6日,作为中央综合性大报的《工人日报》创办新闻评论版,以先行者的角色为公民言论搭建起一块拓荒性平台。 官场万象、民生诉求、舆论热点、公民主张……《平民话筒》作者刘文宁等秉笔直书、仗义执言,勇担新闻人作为“社会的良心”之职责,忠实记录历史,深刻评点时事,真诚传递民声。 “我们不剑拔弩张,不轻言好恶,不轻断黑白,不铺陈,不夸张,不造作,不虚掩;不是抱着个人的成见一吐为快,不是囿于一已的偏信浇胸中块垒。我们摒弃板着面孔的说教。我们希望作为载体的新闻评论,都是一篇篇洋溢着个人风格、体现着深厚学养的美文。让文字的力量借助于其美感而更加凸显……” 《平民话筒》,是中国本世纪最初十年社会万象的一枚透视镜。它真实、坦诚而理性。从这里将传出这样一种声音,且让我们细细倾听…… 目录 序言 “新闻评论热”的崛起及其审美取向的流变 代序一 永远不会停止的是我们的思考 代序二 将我们的思考向纷繁世象的纵深处延伸 民生篇 养老保险改革的“加减法” “全民免费”的神木医改透出缕缕暖意 有多少灾难可以“复制” 用药安全,多少监管部门成了“甩手掌柜” “最昂贵的死亡”堪称医疗暴利的“极品” 相信中医又心有担忧的六个理由 “全民食盐加碘”确有必要吗? 茅氏“廉租房观”何以让很多人不高兴 “嘉禾拆迁”的启示:培植以民为本的权力伦理 徽县铅中毒事件背后的问题发人深省 当心有人在收费公路“双轨”间捣鬼 出租车停运:给政府上了一堂听证课 不知不觉中,我们到底缴了多少税 贫穷应被改变,而不应被鄙夷 让希望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职场篇 “开胸验肺”刺痛公众的神经 驱散职业病防治中的冷漠 他们那么年轻,年轻得令人心悸 让“蚁族”看得到阳光与未来 那一双双手,不仅诉说着艰苦与寂寞 给艰苦岗位上的劳动者多些关爱 劳动合同法会使员工变成懒汉和刁民?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让法律说话 熊德明的连续尴尬再敲社会警钟 “要钱还是要命”不应是矿工的两难选择 “着眼于困难群体”需要历史地看问题 工资政策:应有更多工会的声音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昆山发生的故事 从侵权与维权“成本”看平等协商的必要 让出租车司机有地方“说话” “华为事件”:一个维权标本 寻访“失踪”劳模是重新确认一种价值 劳模当选“新闻人物”的现实意义 人文篇 “人文”二字的含义是什么 “知识英雄”与“生命英雄” 千载有余情 成功无“学” “眼球经济”下难以“诗意地栖居” “门”里“门”外- 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及其启示 学术浮躁与道德失衡 寻找“更崇高追求”的实现方式 诚信:留给社会的一道考题 凝视这双纯洁的眼睛,我们感到羞隗 今天,我们深深怀念西南联大 交大:别为“招生黑幕”百般辩解。 “北大南墙”的拆拆建建 高薪缘何招不来高级技工 “新闻敏感”不可走火人魔 用心灵去感知那别样的世界 报人的良知与追求 唤醒痛苦的记忆是一种历史道德 该不该宽容如此“重现”历史 在汉语保护与文化复兴之间 再多的眼泪也汇不成美丽的江湖 为一只小鸟而跪 疯狂开发无异断绝子孙路 “无体育,不生活” 中国足球当全面反思并着手改变 “女体盛”能吃出什么? 法治篇 为物权法草案广征民意喝彩 “上书”只是公民表达诉求的渠道之一 人大就应该实时监督政府“钱柜” 删除媒体“不得擅发”的积极意义 “开门大接访”是在“还账” 先说清楚城管该干啥、不该干啥 “不能和警察顶嘴”是孙志刚之死的教训? 杜培武案仅是刑讯逼供惹的祸吗? 假如麻旦旦不是处女 人的尊严是第一位的 整饬乱收费靠法治建设整体推进 让依法行政成为政府工作的“关键词” 警惕“没有装入个人腰包”的犯罪 市场篇 取消国企行政级别在艰难中前行 国资岂能成“冰棍” 竞争拷问国企人才观 劳务派遣的制度性隐忧亟待消除 “只涨利润不涨工资”很危险 交强险的账要从源头算起 “三鹿摆平公关”有术有效但有限 别小瞧了商业贿赂的危害 “花瓶”独董,不要也罢 从“不沾锅事件”看“与国际接轨” 跨国巨头的账算得很精明 入世后的“阵地”交锋 权力篇 死抱“黑色GDP”与“绿色GDP”难产 取消“百强县”评比是个积极信号 换个视角看政绩 让人民群众公平分享改革成果 “没接到举报”不是开脱责任的理由 “环保最大罚单”难有彻骨之痛 陕西宝马彩票案:天下没有免费的“保护伞” 矿难回潮的根源在于“漠视生命” 声声“怒斥”中的缕缕无奈 “不要带血的煤炭”须有刚性保证 “高度重视”为何总在灾难之后 责任重于山 规避“资源诅咒”:注定是艰辛而曲折的过程 两千亿巨债威胁乡级政权 有些传言为什么那么像真的 天下治乱出于言路通塞 “官商两栖”现象必须杜绝 关于“博士县长热”的冷思考 不安于“40年没有北京的人来” “上百个干部”与“一杯水” 30位“看客”竟是人民公仆 “某歌星”是谁? 有人想发“反贪”财 “跑官”的路有多长 公民篇 以公民的姿态站立 为什么必须声援方舟子 农民可考公务员:突破身份界限的创举 “家庭出身”应该怎么填? 请给我“涉税证明” “真相焦虑症”令人焦虑 从“抵制家乐福”之争看公民话语权 “用愤怒的手指”把丑恶点出来 “无一人兑现还钱诺言”原因何在 向以生命诠释责任的英雄致敬 为那些主张控烟的云南人鼓掌 从打折的“胜诉”得到的警示 刘姝威:一个人的战争还要持续多久 思考篇 建立起对理性的“强烈信赖” 新闻评论是关于新闻的“消息” 时政性评论可不可以有更亲和的面孔 同质化竞争下的新闻评论核心价值 试论新闻时评的性质与界限 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说其他经济发达的县市可以向神木的财政收入看齐的话,其人口数量、身体素质等因素也很难看齐。更重要的是,即便这些客观条件都可以看齐,那么决策者的执政理念能否看齐?这决定了地方的财政支出能否向公共事业更多倾斜——这才是外界纷纷关注神木医改的核心。 就现实而言,神木医改几乎没有多少可复制性和推广性。连神木县委书记也称,“没想过推广”。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对于“全民免费医疗”也是望尘莫及。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它对其他地方就没有启示意义呢? 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民生问题上,神木医改新政的思路给了我们很多很实在、很积极的启发——地方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增加了,就应在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上加大投入,让百姓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全民”办不到,向困难群众倾斜总可以;免费办不到,财政多负担一些总可以。 (2009年5月29日) 有多少灾难可以“复制” 关明 三聚氰胺卷土重来!2010年7月9日《工人日报》刊用新华社报道说,超标三聚氰胺奶粉再次现身甘肃、青海、吉林等省,警方查明,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多倍,原料来自河北等地。在“三鹿”寿终正寝两年之后,这条新闻再次刺痛了人们的眼腈。 而报道中“原料来自河北等地”的说法,尤其令人不安,甚至不免让人产生许多联想。此“三聚氰胺奶粉”与前“三聚氰胺奶粉”,有没有什么关系?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对这个问题都极为关注。遗憾的是报道却语焉不详。 说起来,这次事件距上次“三鹿”东窗事发只不到两年时间。而在此前,咱们的奶业协会刚刚出台了被戏称为“世界最低”的奶制品标准。 况且,对那次三聚氰胺事件的处理可谓很重很严肃——生产厂家彻底倒闭,企业负责人被追究刑责,相关领导被撤职,国家质监总局有关人士辞职。可是这才不到两年时间,这三聚氰胺就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竟然余烬重燃。我不明白,是这种“A物质”的生命力过于强盛,还是我们当中的一些人竟是如此地健忘? 这种被复制的“循环”,我们近年来见得不少:才看过了余祥林,又迎来了赵作海;才淡忘了麻旦旦,又出现了邓玉娇。此外,我们一再见到的,还有那些在“严肃处理”之后却此起彼伏的矿难…… 为什么这些灾难总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制? 每次,在电脑上用五笔字型打三聚氰胺的“氰”字时,打出的首选词组都是“撕心裂肺”——这正是我看到这新闻时的感受。经常采访矿难,觉得自己算得上是个神经坚强的人,见惯了矿难现场的惨状和遇难者的尸体,已经不再会像家属那样撕心裂肺地落泪。甚至我可以用比较平常的心态来看赵作海们的冤屈,因为那毕竟是成人的悲剧。但是我不能容忍、也不相信有谁可以容忍对孩子下“毒”手——那可是我们的未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不知道那些卖“三聚”的人,他们有没有自己的孩子。实在难以想象,他们竟然能够脸不红心不跳地把“毒奶粉”送到孩子口中!莫非,在金钱利益面前,我们真的到了罔顾后代的地步? 见过了太多的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事件,比如毫无节制地开采资源、污染环境。但我们还从没有见过这种直接对孩子下毒的行径。那些卖了奶粉数着钞票的人们,当他们面对那些没有任何辨识能力和反抗能力的儿童,当他们看着那些乌黑清亮、对这个世界充满信任的眼睛时,不知道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会不会怦然一动? 没有制度的约束,对人性的指责向来是苍白无力的。正是制度的缺失,使某些人天性中最恶的一面,得以充分发挥。那么,我们有理由问一句:我们的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那些守卫制度的部门和人员,该打起精神,干点实实在在的事了。 (2010年7月14日) 用药安全,多少监管部门成了“甩手掌柜” 刘义昆 据2006年8月8日《工人日报》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正式派出检查组,对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欣弗”事件进行调查。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目前全国已有十个省份报告了81例“欣弗”不良反应病例,其中死亡报告3例。 可以说,“齐二药”事件的阴霾尚未散去,“欣弗”事件再次给公众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令人痛惜的是,与以前发生的一些药品安全事件类似,此次“欣弗”事件并不是药监部门提前主动出击的,而是付出了几十例患者不良反应和3例患者死亡的惨重代价之后才发现的。来自8月7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说,药监部门在授予“欣弗”“国药准字”的权威认证后,就成了监管上的“甩手掌柜”,找不到跟踪检查的影子。P5-6 序言 将我们的思考向纷繁世象的纵深处延伸 《工人日报》新闻评论编辑部 自2000年11月6日创刊至今,整整十年的时光,本报新闻评论版致力于为平民视角的言论提供一块开放的平台。在这里,各方人士点评时事,追问真相,拓展共识,共同见证本世纪最初一个十年的改革的轨迹、民生的命运,分享每一次的快乐和忧伤,思考我们的未来与希望。 生活有多少色彩,我们这块平台上就有多少色彩。市场规范,收入分配,社会万象,民生诉求,维权主张,媒体立场,公民责任……世间万象在这里汇聚,不同的立场在这里呈现,观点的争锋,利益的博弈,我们与读者一同解读“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品味多元、宽容、包容的内涵,理解“美美与共”的深义。 “永远不会停止我们的思考”——2002年1月7日本版改版之际,我们以此表述我们的主张。今天,我们的立场依然。 我们深知,尽管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我们努力让人们听到有一种声音从这里传出——这种声音可能不全面,但它努力告诉人们真相和原委;可能不权威,但它愿意从某种角度给人们提供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准确,但它试图告诉人们一种梳理和解剖事件的脉络。我们永远不会停止我们的思考,我们更愿意靠近真理和科学。 “说什么、不说什么”,这是一个问题。十年间,每天都有热点事件扑面而来,我们谨慎捕捉那些触及社会更普遍、更深层、更有典型价值的问题。对那些鸡零狗碎、耸人听闻的炒作,我们保持沉默;对那些为吸引眼球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陷阱,我们小心躲避;对那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见,我们小心提防。我们努力让“沉默的大多数”开口言说,让弱势人群说话,同时小心陷入“多数人的暴政”;我们小心避免渲染悲情,避免加重撕裂社会的情绪。我们反复掂量:今天的热点对十年二十年后的社会会有多少标本意义和借鉴价值?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穿越时空,与我们孜孜以求的现代文明的理想有着怎样的关联? 令人五味杂陈的是,五年前、十年前的一个话题,可能延续到今天,我们依然在讨论,不过是换了个地点,换了个主人公。我们承认,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而我们不肯放弃的是我们的坚守。因为我们觉察到,每一次尘埃落定,总有些变化在悄然发生,比如,一条条左右我们命运和生存质量的边界在日见清晰——政府之手与“看不见之手”的边界,官员手中职权的边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边界,法律、道德、习俗的边界,等等。边界的清晰,无疑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少付学费。而其中,公共舆论中的一次次质疑、争论,功不可没。 “怎么说”,也是一个问题。我们不愿停留于简单的痛斥、嘲讽,小心避免某些伪正义、伪民粹的话语,尤其拒绝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式的“义愤填膺”。我们深信,世间万象,并不总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改革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仅仅为标新立异而陷于高蹈与空泛,将无助于现实的改进。对先行者的吹毛求疵,可能会无意中打击忠诚改革者的热情,助长怠慢者的乐得逍遥。因此,我们力图让评论文本更多融人辩证思维的分量,呈现严谨的逻辑推理、独到的观察视角、理性和建设性的解析,并且,我们一再强调被丢至一旁的常识的力量。 我们渴望阳光,同时,并不回避阴霾。我们一次次让社会的病灶曝光于众,邀众方人士会诊、开方、下药——冤案、矿难、火灾、污染,还有住房、看病、求学的“新三座大山”。同时,我们也力图让鲜亮的光彩更为世人瞩目,法治建设的进步、社会理念的更新、治理措施的创新,我们不吝掌声与喝彩。 今天与十年前不同的是,我们的同道越聚越多,尤以网络评论的异军突起最为显著。我们期待与更多的同道结伴而行,从我们一贯坚守的理念出发,将我们的思考向纷繁世象的纵深处延伸,共同搭建起多元、成熟的媒体言论平台,共同培植和见证新闻评论这块芳草地的郁郁葱葱。 (原载2010年11月6日《工人日报》) 后记 相比有的媒体一年结集一册时评作品,我们这本十年精品选,跨度似乎太长了些。今天,终于算了结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 与书中诸位时评作者,大多素昧平生,可以说,是以新闻时评的形式介人公共生活的表达欲望,让我们走到一起。在此,先要真诚道一声“谢谢”——感谢多年来对《工人日报》新闻评论版的关注与支持。正是由于有了诸位的抬爱,我们才能一路走到今天。十年的愉快合作,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值得珍重与回味的记忆。 十年时光,为每一桩热点事件,诸位执笔直言,呼唤正义的力量,探寻理性的主张,共同记录着这个国家在转型期的特殊历史段面与时代表情。利益的博弈,理念的纷争,价值的冲突,人性的多面……仅从本书百余篇新闻时评中,即可窥见一斑。 因而,我们更愿意把这一作品集看成一面透视镜,透视21世纪最初的十年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了哪些标志性的事件?又留下了哪些值得纪念的人物身影?它们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又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怎样有形无形的影响? 十年坚守,我们力图为这个社会传递更丰厚的文明、现代的理念,解读更深刻的公平、正义的内涵,呼唤更加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如果说从《工人日报》新闻评论版这一方寸之地发出的声音,增进了公众若干理性的共识,那么,即是我们最大的成就与收获。 今后,我们愿意一如既往——一如既往地坚守我们的理念,也一如继往地希望得到诸位时评作者的关注与支持。 刘文宁 2010年11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员工在劳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必须用透支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来换取勉强糊口的薪水。在企业主眼里,他们和冰冷的机器设备别无二致。这些贫二代除了在流水线上辛苦地劳作,几乎看不到其余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 ——石述思 “人文”在哪里?如梁晓声所说,在高层面,它关乎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朴素的层面,它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里,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又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它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李北陵 “官商两栖”现象必须杜绝——有权的人不能沾钱,有钱的人不能弄权。否则,不公平竞争就可能出现,而市场经济也将因公平的丧失而混乱起来。 ——孙德宏 当市场经济大潮袭来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自然而然地作出某种回应,学者或者说是“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别人追求财富,我为什么不能?别人追求名利,我怎么就不可以?一些人的“浮躁”与“腐败”,其实是他们内心道德天平严重失衡的外在表现。可以说,“义”与“利”的较量从来没有真正停止过。 ——刘家伟 在一个信奉思想独立、精神自由的时代,指望谁说服谁,恐怕很难。“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不推行强权逻辑,像捍卫自己的话语权那样捍卫对方的话语权,这才是现代公民意识最起码的内涵。 ——毕诗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