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特科状元(袁嘉谷)/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维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在云大执教十余年,是云南文化名人。张维编著的《特科状元(袁嘉谷)》以时间顺序记述了袁嘉谷的活动和在云南近代史中所做的贡献,围绕“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为主旨的“云南精神”,通过他的生动事迹,以事带人、以人汇神。本书力求让读者在了解云南历史的同时更加直观地认识“云南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该书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承“云南精神”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古代云南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元代设置行省以来,云南竞无一人考中状元。直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朝廷为推行新政,破格求才,开考“经济特科”,石屏学子袁嘉谷方一举夺魁,列一等名,成为“经济特元”,被誉称为“国朝第三人”,民间称为“袁状元”。云南历史因‘大魁天下’的袁嘉谷从此多了一份辉煌。尔后,袁嘉谷先后担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浙江学政使与民政使,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浙江的文教事业、民政事业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1923年起,袁嘉谷辛勤执教于东陆大学一云南大学前身一,为桑梓培养了众多人才,状元教授名声远播三迤……张维编著的《特科状元(袁嘉谷)》为我们介绍的就是他的传奇人生。

目录

异龙湖畔的少年

 文献名邦的濡染

 书香门第的熏陶

 聪慧好学 少年壮志

游学九龙湖

 经正书院 十年磨剑

 忧国忧民 抱负远大

大魁天下

 会试落第 “名浮志愈坚”

 “国士无双” 为滇人争光

考察日本学政

 海天三岛领群英

 以东邻为镜

 偕师考察

主持学部编译图书局

 筚路蓝缕 主编国定教科书

 关注滇民疾苦 保护敦煌文物

赴任浙江提学使

 有胆有识的“小学台”

 廉洁勤政 事功卓著

“状元教授”

 重归故里 执教东陆大学

 诲人不倦 精心育才树人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文献名邦的濡染

袁嘉谷的故乡石屏县,山川秀丽,地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距省会昆明200多公里,东面与建水县(古称临安)相邻,南接红河县,西连元江县,北交通海县。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石屏县城不大,“城郭仅三里许”。出县城以东两公里,便是素有“高原明珠”美誉的异龙湖,天蓝水碧,波光粼粼。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泛舟异龙湖,留下了这样的记述:

湖有九曲三岛,周一百五十里。岛之最西北近城者,曰大水城,顶有海潮寺;稍东岛日小水城。舟经大水城南隅,有芰荷百亩,巨朵锦边,湖中植莲,此为最盛。

清人许浞笔下的异龙湖是那样地美不胜收:“横波浩浩,巨浪荡荡,实元气之磅礴,本坤化以汪洋。飞阁炜煌,梵刹清幽,云烟缥缈,鱼鸟沉浮。若夫风恬浪尽,水面波平如银之长挂,如玉镜之轻盈。鱼极乐而游泳,鸟亦喜而长征。渔歌互应晴云际,晴峦滴翠于檐楹。而长空一碧,皓月宵明,水激石以成调,风度篁以如笙,或酌醪而寄兴,或把笔以言情……”

秀美的异龙湖和石屏城郭在四山环抱之中,“西峰郁崔苍翠回翔盘舞;东南一带清森娟妙,累累如贯珠;北只乾阳一山,崇隆绵亘,不作纵横而体势雄重。”于是乎,石屏以“山川东迤无双境”而闻名遐迩。位于石屏城西四十余公里的秀山,林、竹参天,秀岭奇峰,以“秀山山水甲滇南”誉满全滇。

自明洪武年间沐英留滇屯田以后,数十万江南及中原籍汉民陆续迁入云南,其中一些军民落籍石屏,给石屏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石屏的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给石屏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给予石屏民众以大量的文化影响。地方为政者重教兴文,设书院,办教馆,鼓励开私塾、家塾。石屏城内,异龙湖畔,宝秀山下,十二营盘,无不“家家机杼声,人人诗书契”,“民俗安耕凿,士风敦义礼”。石屏大地,士喜向学,人文蔚起。

旧《云南通志》真实的记载,为后人展示了石屏大地上尚文的淳朴民风:

“兵民错居,间阎栉比。行其野,则农安耕凿;人其里,则户习诗书。民无告讦之风,士有干谒之耻。”

“汉多夷少,风气渐开。士雅民淳,教化易人,耕织贸易各安其俗。自元至清,人物科第,后先振起,服食器用,骎骎乎有中原之风焉。士以立品为先,博文为务。四书五经,人人诵习。大约品学优者,设塾收徒。晨背旧书,饔习楷字,读新书三次,再背旧书。学徒稍高者,或课文,或课对课诗,或讲经史。餐后休息,晚温书。此其大略也。若聪颖之徒,有一年课毕数经者。”

“弦诵之声,彻宵达旦。”

“朔望,师徒谒圣。读书重朗诵,规行矩步,著书立说。滇南数文风,佥以石屏为光。”

明清两代石屏重教兴文的努力,造就了济济人才。早在明万历年问,石屏便得到了“文献名区”的赞誉,及清雍正六年(1728),又获“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的美称。到乾隆年间,石屏“文献名邦”的名声已远播省内外。

以石屏地处偏僻的如此一弹丸之地,明、清两代竞成为云南全省唯一的科甲不脱之地,共取文进士65人,占红河全州进士总数的四成,仅次于昆明及大理的进士之数;取武进士11人;中文举人488人,武举人150人;出贡生760人。文、武举人中共有解元9人、亚元9人、经魁6人。

更难得的是,石屏文人中先后有15人取翰林。“沙至萧家海,翰林满街摆”“两步三翰林”的民谚在石屏广为流传;“五步三进士,翰林两碰头,秀才满街走”之类的赞语更是脍炙人口。其中,张汉一人两人翰林,滇中称誉,传为佳话。石屏为这些士子所立的坊表,不下100处,有“儒林坊”“文献在兹”“才冠滇南”“滇中有人”“两省文魁”“京卿特召”“圣命直指”,有“解元联第”“棠棣联芳”“世科贡甲”“五宗继美”,还有“祖孙进士”“同胞进士”“奕世簪缨”“祖孙科甲”“胪传首唱”“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科甲”“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联科”等等。

石屏仅原南关铺这一条小街上便出过进士7人,翰林2人,孙、涂、许、陈四姓兄弟同科的6人,解元2人,历代举人亦甚多。这条小街遂被人们称之为“进士里”。城中的王家巷因西御史许滋、御史王夔龙和御史张汉都曾在此巷居住过,而被石屏人称做“绣衣里”。P2-5

序言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自滥觞至汇聚千流,涵纳万水,奔腾迭起,云蒸霞蔚,延五千年之长史,至今生机勃然,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且衍传有序、光耀于人类的伟大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云南,是祖国西南神奇、美丽、富饶的宝地,是中华文明中极具特质和创造潜力的丰美之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长期以来,云南大地上,各民族和睦与共,相濡相生,共同创造了色彩瑰丽、形态多元、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人,是历史的镜子,是历史最生动的环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主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产生过一些不同的影响。“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就是这样一丛历史的记录,一百位历史名人,虽未必尽能概全,各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也不尽相同,但都是“追梦人”,是振兴民族伟大理想的传薪人、探索者和实践家。

在这些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拓土开疆的将帅勇者,还是蹈海酬志的大国使节;无论是志于传播文明的鸿儒巨擘、先哲贤士,还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而高歌猛进、慷慨捐躯的群雄英杰,都贯注了这一重要精神。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并抒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章,熔铸了坚韧不拔、奋为人先、包容博大、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才使云南在中华文明的长史中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尤在近代中国,在辛亥护国风云中,在反对外辱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尊严、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云南站在历史前台,以中华群雄的不屈身影演出了一幕幕豪迈悲壮的历史大戏,也更涌现了一批足以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杰出人物。这一切,给予中国历史进程深远的影响。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谱写富民强滇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接续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云南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为此,我们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这对加强我省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认同,爱国爱乡爱民并甘于奉献,对提升优秀精神品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推进富民强滇的信心和决心,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助力。

一百位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其历史作用也有差异,甚至就个人的全面历史评断方面也难以等量趋同。但我们以为这些留存史迹的人物,所以传扬至今,为后世崇奉,均有他们共同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学习这些历史人物,至少应当着重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守大德、重大义、集大成、有大度、达大观”。

守大德,即恪守道德规范。“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大德”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标准。古语“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不仅是资政经验,也是个人修习完善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德行浅薄,是不能兴物成事,更不能造就伟大功业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大多以德立身,大节不移,并对此恪守坚定,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正确信念和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尊崇的。

重大义,即以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为个人行为取舍的标准。有大义,才有大爱。这些先贤无不爱云南爱乡土,以兴业乡梓、造福一方为己任。尤在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令人崇敬的先辈,大义擎天,逢难不避,敢于担当,责无旁贷,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一个心存天下大公的人总会在不经意的一瞬决定大义的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更何况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有很多异常艰危的事业在等待我们去克难攻坚。所以,举凡大义、为民为国、全身而进的精神是我们应当效法崇尚的。

集大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足迹,予人深刻启迪。他们无论是出将人相,还是布衣一袭,均勤学不辍,求索不止,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刻苦务实,义无反顾,永无终期,故能成大器,胜大任,不辱使命。今天,世界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软硬实力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赢得发展机遇,乃至自立于强国之列的地位。其紧迫性不亚于先辈梦想中国富强的百年期许。但今天所谓“集大成”,是更高更大更具有生存挑战性和发展战略性的,是集世界之“大成”,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等一切领域“总成”,玉成中国梦的空前伟大的事业。所以,先人刻苦自律、博学精进的学习精神我们应当秉持继承。

有大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云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一个共通品质,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即使身处僻远,总能破除狭隘与陋见,以宏大度量,兼容并包,接纳先进,吸收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资源,总成一股创造历史的宏大动力,来完成伟大的事业。哪怕是割股舍己,也在所不惜。今天,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尤其重要。所以,先辈“天下云南”的大度我们应当弘扬光大。

达大观,即要眼观天下,达察全局,与时俱进,审时知变,敢为人先。推动云南社会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无不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对世界潮流、时代嬗变,都能审视洞悉,并欣然顺应规律,故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成就改天换地的一番伟业。古语有“小智自私”、“达人大观”,是将为个人谋私的小智谋与担当天下兴亡的大智慧尖锐对比而言的。否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为民为国而应用心智的人,必然有达观天下的心怀,也由此激发潜能、超迈寻常,而使人生境界也更加美好而宏丽。遍观世界文明史,许多影响人类进步的伟大创新,正是以此为动力和起点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大,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也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着更加富实的前景。所以,先辈们达观天下的精神我们应当引为楷模。

我们对志向高远、仰观天下、俯察民情、甘为路石、慨当以慷、求真务实的历史名人,心存景仰,并愿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一道学习弘扬。

组织编撰“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编撰出版人员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众手修书,书稿层次不一,成书体例难以做到完全一致,对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并在修订再版时一并吸纳修改完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4: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