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庐山是诞生梦想和传奇的地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梦想,“虎溪三笑”中儒、释、道交融的情景,朱元璋与周颠仙的传奇,牯岭街上各幢老别墅的故事……历代有关庐山的各种传说和故事,不仅是庐山历史纪实的补充和拓展,也可以及大地丰富我们对庐山历史与文化的感知与体认,尤其是,这些传说和故事中的精神气象,仍然有穿越浩渺的时空,直达人心的力量。
《庐山故事丛书》采用当代人的解读视角和取舍眼光,对历代庐山传说故事进行整理和改编。闵正国编著的《儒林大观》为丛书之一,选取与白鹿洞书院有关的名人学者50多位,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与白鹿洞书院发展脉络。
庐山是文化名山,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闵正国编著的《儒林大观》主要选取与白鹿洞书院有关的名人学者50多位,既有洞主山长,也有弟子学生;既有对白鹿洞建设发展的有功人士,也有慕名造访的先贤名师。本书以时间为序,以人物介绍为主,清晰展示白鹿洞历史发展的过程与脉络。
题别李渤——白居易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由长安出发赴杭州任刺史,途经江州。虽说这一次是他不愿意卷入中央政权的内部争斗而主动要求外放地方的,可与八年前被贬江州司马时心情却大不相同。他再登庐山,故地重游,访问老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而此时的江州刺史正是李渤,他是白居易相交莫逆的好朋友。白居易落难江州时,隐居白鹿洞的李渤曾陪同他一道遍访庐山各大寺院。
而八年前即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在太子左赞善大夫任上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本拟任刺史,后被人落井下石,改授司马闲职。于是白居易怀着沮丧的心情来到江州,开始了他为期四年的贬居生活,这是白居易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好在白居易心胸旷达,识时知命,其诗歌创作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在江州,他写下诗文300多篇,其中最出名的当数千古流传的《琵琶行》和《大林寺桃花》。
在《九江春望》诗中他唱道:“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原是九江人。”“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表达隐居九江,终老林泉的愿望和对庐山雄奇俊秀的赞美。到江州的第二年,白居易在庐山遗爱寺旁建“遗爱草堂”,打算在此养老。
这一次白居易路过江州,李渤极尽地主之谊,两个人聚会甚欢,诗歌酬唱。白居易作长诗赠予李渤,诗中提到白鹿洞、提到李渤隐居之事,这是目前所见关于白鹿洞最早的文献资料之一,全诗如下:
再过江州题别遗爱草堂兼赠李十使君,
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
斩薪萝径合,依旧竹窗开。
砌水亲开决,池荷手自栽。
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
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诗题原注为:“李亦庐山人,常隐白鹿洞。”李十使君即李渤,渤在家行十,故名。
唐代诗人许彬,也作了一首诗:《题李宾客庐山草堂》,写作时间可能要晚一些,而李宾客也是李渤,因李曾官太子宾客,故名,诗云:
难穷林下趣,坐使致君恩。
术业行当代,封章动谏垣。
已明邪佞迹,几雪薜萝冤。
报主深知此,忧民讵可论。
名将山共古,迹与道俱存。
为谢重来者,何人更及门。
这对李渤归隐庐山白鹿洞事持赞许和肯定态度,也是研究白鹿洞书院沿革、发展的重要史料。
关于司马一职,旅游出版社1997年10月版《庐山与名人》一书“花开山寺留诗人——白居易花径”一章中解释说,“司马在唐代职官中,是官阶不高的职位,相当于现代市级武装部军械库的管理员。”看后不禁令人哑然失笑。据《中国历代职官释义》一书介绍:两周始置,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东汉制,大将军营五部,各部置司马一人。魏晋至宋,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与军事计划。隋唐时兼为郡官,州、郡、府佐史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一般用来安排贬斥之官,实际上是个闲职,但仍为州刺史之副职。明清时称府同知为司马。所以说州司马虽是虚职,但起码不是军械库管理员,而是职衔在从五品兼理军事、州之副职——参议、顾问之类,说是副市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也行。正如孔夫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怕胡说,不怕无说也。
P9-12
皇甫金石
庐山,千言万语道不尽,千思万想表不准。只觉得此山:秀甲天下、圣贤荟萃、宗师辈出、通贯古今;只觉得此山:人文灿烂、历史辉煌、故事丰富、积淀厚重……所以,我们一帮深爱着庐山,深知着庐山的庐山之子,意趣相投邀聚一起,弄了这么个“庐山故事”丛书,向世人表一表,述一述我们的所爱所知,用我们的这些所爱所知邀约天下朋友来庐山感受分享,邀约天下朋友来庐山与天地山水对话,与圣贤宗师述心!
朋友们,来吧!庐山欢迎您!
庐山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山!
两干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曾留下“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书证,使得有关庐山的历史和文化叙述,有了可以确信的文化源头。古往今来,庐山是诞生梦想和传奇的地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梦想,“虎溪三笑”中儒、释、道交融的情景,朱元璋与周颠仙的传奇,牯岭街上各幢老别墅的故事……历代有关庐山的各种传说和故事,不仅是庐山历史纪实的补充和拓展,也可以及大地丰富我们对庐山历史与文化的感知与体认,尤其是,这些传说和故事中的精神气象,仍然有穿越浩渺的时空,直达人心的力量。
如果说,历史是一帧帧连续不断的时间影像,那么,传奇与故事就是历史影像中一颗又一颗的明珠。
为了使这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珠贝再次发出光芒,我们这群热爱庐山历史文化的朋友聚集在一起,进行了广泛的切磋交流并达成共识。于是,便有了编撰和出版一套《庐山故事丛书》的策划和组织。我们的初衷,就是想让庐山深厚的历史和人文,被更多的人知晓。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本着客观求实、尊重历史的态度,尽量采用当代人的解读视角和取舍眼光。既可以是对历代庐山传说故事的整理和改编,也可以是对庐山人文故事的挖掘与完善;既追求积极向上、体现时代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也要注重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特别期待青少年的喜爱。
这套丛书的编写,我们依托九江白鹿洞阳明书院和江西省“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庐山风景区管理局文化处的通力合作。聘请原江西省科技厅厅长李国强先生、九江学院校长甘筱青先生为顾问,九江白鹿洞阳明书院院长皇甫金石为主编,进行丛书的组稿和编辑工作。承担这套丛书撰写的作者,既有资深的文化官员、熟悉和热爱庐山的老作家、学者,也有一些年轻的博士;既有庐山的管理者,也有庐山的研究者。他们的共同心声是因为热爱庐山才有创作的动力,因为关心庐山才有心头放不下的使命和责任。
而整个《庐山故事丛书》的创意、规划和组稿的过程,同样有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自2015年3月10日,在皇甫金石、许迎新、邰绍周、景玉川等先生的召集下,编委会正式成立,成员由皇甫金石、邰绍周、罗龙炎、景玉川、余国振、吴国富、闵正国、王耀州、宋志龙、许迎新、吴靓组成。编委会每个月召开一次研讨会,来开展具体的工作。
在随后的过程中,庐山风景区管理局文化处又推荐了几位先生加入编委会,再后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也加入到丛书的合作中来。编委会成员有来有去,新加入的成员有封强军、陈晓松、肖士太、慕德华、汪国权、贺伟、罗时叙、何春根、黄大明、李宁宁等,丛书分卷也有删有减,尽管与最初勾勒的雏形有所改变,但我们始终坚定信念,一定要出一套受大家喜爱的丛书。无论是选题的不断完善,还是编撰队伍的不断扩大,都充分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庐山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和魅力!
2016年3月中旬,当十部书稿整齐地交到江西教育出版社时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整整一年,丛书第一部分终于跟大家见面了,在我们期待努力完成丛书第二部分的同时,非常感谢这一年来,社会各界的朋友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鼓励!
这套丛书饱含着我们编委会所有成员对庐山的喜爱与敬重之情,希望有缘翻开这本书的您,在各位作者的带领下,也同样会喜欢上庐山这一片圣地!
皇甫金石 李宁宁
2016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