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底景观之奇/海洋地学科普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丁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海洋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神秘莫测的大洋,深邃无比的海底深沟,循环不息的洋流,无不凸显自然的神奇魅力。由丁东编著的《海洋地学科普丛书》第二分册《海底景观之奇》简要地介绍了近现代人类远洋探险和海洋科考活动,全面讲述了世界主要大洋的地质构造、形成演化历史以及神奇变幻的海底景观。

内容推荐

海洋,深邃而广袤,覆盖了地球71%的地表面积。经历亿万年沧海桑田的海陆巨变,它才呈现出今天的面貌。

深逾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景色壮美的火山小岛,是海底板块运动的见证;几百摄氏度高温的“热泉”周围,竟然存活着生物群落!辽阔的大海,魅力无边,海底蕴藏的无尽“宝藏”,更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开发……

海洋,被公认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依然显得熟悉而又陌生。面对这片绮丽的蓝色家园,我们需要了解得更多……

本书是由丁东编著的《海洋地学科普丛书》第二分册《海底景观之奇》。

《海底景观之奇》简要地介绍了近现代人类远洋探险和海洋科考活动,全面讲述了世界主要大洋的地质构造、形成演化历史以及神奇变幻的海底景观。

目录

第一章 从江河驶向海洋

 祭海是对海洋的崇拜

 近代的远航探险

 现代的环球科学考察

 中国的海洋普查和远洋深海科学考察

第二章 变幻莫测的海底地形

 海底和陆地的差异

 海和洋的区别

 海洋中的“魔鬼三角区”

 南海——世界第三大陆缘海

第三章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

 太平洋不太平

 洋中脊偏移的大洋

 太平洋的地形地貌

 古老的海洋年轻的洋底

 深渊极点马里亚纳海沟

第四章 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

 名称的由来及形成

 S形的大洋中脊

 大西洋的地形地貌

 大西洋的演化

第五章 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

 名称的由来及形成

 “入”字形的大洋中脊

 复杂的海底地貌

 印度洋的成因

第六章 北冰洋

 正对大熊星座的洋

 北冰洋的地形地貌

 自然地理特点

 北极科学考察热

第七章 南大洋

 新的区域地理概念

 地形地貌特点

 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

第八章 风景秀丽的海岸带和河口三角洲

 多姿的海岸和海岸带

 沿海湿地

 河口三角洲

第九章 种类多样的海底景观

 海水淹没的陆地——大陆架

 大陆坡

 海底峡谷

 海沟和岛弧

 广阔而平坦的大洋盆地

 新地壳制造场——大洋中脊

 谁磨平了海底平顶山

第十章 难以抵御的海底自然灾害

 频繁的海底地震

 天崩地裂的海底火山

 海底塌陷和地滑

 交错的海底裂缝

第十一章 海洋沉积物和矿物

 海洋沉积物

 海洋沉积动力环境

 海底沉积物类型

 海底岩石

第十二章 暗无天日的深海极端环境

 深海热泉:生命绿洲

 深海烃类冷泉

 深部生物圈

 深海极端环境的研究

第十三章 海洋工程技术与未来海底世界

 海岸工程

 海洋工程

 海底隧道

 深海海洋工程

 海底建“龙宫”——海底实验室

第十四章 探测海底的科学技术

 负高地的争夺战

 海上引路人——GPS系统

 海底测量

 海洋地球物理测量

试读章节

太平洋底地貌与陆地有些相似,既有高耸的山脉,辽阔平坦的海底平原,又有深达万米的深海沟。太平洋的海底地貌起伏不平。

太平洋洋底地形是西部复杂,东部较平缓,可分为中部深水域、边缘浅水域和大陆架三大部分。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现代的太平洋是中生代早期古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的产物。在长期洋底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和海底扩张运动等复杂地质构造活动中形成了现代洋底地形。中部深水域的东界是阿尔巴特罗斯海台和东太平洋海丘的西麓,南界是南太平洋海岭的北麓,北界和西界是深海沟。深水域西部和北部的深海沟是地壳活动最剧烈的地区,有大量火山锥,中部海底和岛上还有活火山60多座。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约占总面积的87%;200~2000米之间的边缘部分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占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孤,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000米。夏威夷群岛和菜恩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分隔成东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边缘浅水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面积较小。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边缘带、大洋中脊和海底山脉、大洋海盆三大巨型构造地形单元。

大陆边缘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深海沟以及边缘海盆地,面积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24%。大陆架面积约938万平方千米,占太平洋总面积的5.2%,占世界海洋大陆架面积的30%,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和西南部、北部。西部大陆架最宽处为750千米,中国的黄海几乎全在大陆架上。大洋东部大陆架狭窄,呈不连续的条带状,在北美宽仅18~20千米,南美最宽处70千米。太平洋的大陆坡平均坡度为5°20',是世界四大洋中坡度最大的。坡面上有海底峡谷、断崖、陡坎、阶地等。在西太平洋大陆坡与洋盆交界处有一系列著名岛弧和海沟。岛弧大体呈向大洋突出的弧形,被称为“东亚花采列岛”,南北伸延长达9520千米,由11000多个岛屿组成,基本为大陆岛。岛弧外侧伴生一系列海沟,其中深度在1万米以上的深海沟有千岛—堪察加海沟(深10542米)、日本海沟(深10554米)、菲律宾海沟(深10497米)、汤加海沟(深10882米)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大洋东岸的南北美大陆山系直逼海岸,除南北纬40°以南、以北的峡湾地段分布的一些岛屿和海岸比较曲折外,大部分海岸平直,无岛弧和边缘海盆地。海沟有北部的阿拉斯加海沟,中部的中美洲海沟(危地马拉海沟深6662米),南部的秘鲁-智利海沟(阿塔卡马海沟深8055米)。在西太平洋岛弧内侧分布着一系列宽阔的边缘海盆地,形成西太平洋边缘海,主要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珊瑚海等。

太平洋底的中部还分布着一系列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海底山脉,是太平洋底十分雄伟的地形之一。它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天皇海岭、夏威夷群岛、莱思群岛,向南直抵土阿莫土群岛,绵延1万多千米。在近期玄武岩基底上发生断裂,引发大量玄武岩沿断裂喷发而形成火山群。这些海底山脉与大洋中脊不同,多由无地震活动的海底火山构成。有少数是活火山,如马里亚纳群岛北部的海底山脉;还有少数是由一些沉没在大洋深处的珊瑚岛形成。它们具有平坦的顶峰,被称为海底平顶山。一些高耸的海底山突出海面成为岛屿,如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等。

一系列海底山脉把太平洋盆地分割成4个次一级的深海盆地,以天皇一夏威夷山脉(海岭)为界,以东是东北太平洋海盆;以西为西北太平洋海盆。中太平洋海底山脉、莱恩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之间为中太平洋海盆。中太平洋海盆以南,南极一太平洋海岭以北为西南太平洋海盆。太平洋洋底广阔、平坦的深海盆地上的沉积物有褐色黏土、生源沉积物、浊流沉积物、火山沉积物等,其中以生源沉积物和褐色黏土分布最广,几乎占据了整个大洋盆地。  太平洋常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分南、中、北太平洋(或以赤道为界分南、北太平洋;或以东经160。为界,分东、西太平洋)。北太平洋:北回归线以北海域,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渤海、黄海、东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中太平洋: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等。南太平洋:南回归线以南海域,地处南亚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属海有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等。

太平洋中岛屿众多,大小有1万多个,是世界几个大洋中数量最多的。大部分分布在太平洋中、西部海域。太平洋的岛屿主要有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一般在地质构造上与大陆有联系;中部有很多散星般的海洋岛屿。海洋岛又可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

流入太平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东部,如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等。而太平洋东部的南北美洲,因高山离海岸近,多为短源山地河流,没有大江、大河注入,但有几条重要的河流注入太平洋:育空河、哥伦比亚河、科罗拉多河。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大陆注入的河流也都是一些源短流急的小河。由江河注入太平洋的水量相对较少,仅占全世界河流注入海洋总水量的1/7。在太平洋水系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河流。P30-33

序言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大自然三个极限的挑战。要想在这个挑战中占据主动并赢得胜利,就必须通过学习了解自然,依靠现代科学与技术揭示自然的奥秘,从而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人们可以通过实践的直接感知获得知识,也可以通过书籍等传媒的间接感知获得知识。而后一种途径获得的信息是大量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不仅能供应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物资源,而且能够供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矿物资源,它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气候调节器。古人早就知道海洋的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随着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海洋在政治、经济、军事、环境和气候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感知。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把中国建设成海洋强国。这就要使更多的人认识海洋,了解海洋。作为海洋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洋地学就是研究地球及其表面海洋的科学。它所涉猎的科学问题不仅有下海的,也有入地的,甚至有上天的。因此,关注海洋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而这种关注不应当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更应当是人民大众的事。这就是海洋出版社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共同策划编辑出版这套“海洋地学科普丛书”的初衷。

2008年10月15日,海洋出版社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青岛联合主持召开了海洋地学科普丛书编写专家座谈会。来自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的近20位科学家参加了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取得高度共识,认为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是科学家的重要责任,应当尽快编辑出版海洋地学方面的科普读物,向社会大众宣传和普及海洋地质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大众的海洋意识,使更多的人关心海洋、爱护海洋。应当让社会大众都知道,我们的国土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而且有近300万平方千米的主张管辖海域。2009年1月8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秦蕴珊研究员为主任委员的“海洋地学科普丛书”编委会成立,同时成立了编委会办公室,确定了海洋地学科普丛书五个分册的作者,明确了这套丛书的定位、编写内容和要求、时间进度、经费筹措等事宜。此后,又召开了三次编委会会议和两次各分册作者工作会议,讨论和解决编写工作中诸如知识产权界定和科普读物编写方法等问题。

历时两年多的批阅删改、反复推敲,“海洋地学科普丛书”五个分册陆续脱稿,付梓印刷出版。这就是由何起祥和许靖华编著、秦蕴珊研究员主审的第一分册《海底探索之路》,由丁东编著、李广雪教授主审的第二分册《海底景观之奇》,由莫杰、蔡乾忠和姚长新编著、刘守全研究员主审的第三分册《海洋矿产之源》,由赵松龄和王珍岩编著、夏东兴研究员主审的第四分册《海陆沧桑之变》以及由徐家声(海岸部分)和刘锡清(海岛部分)编著、中国海洋学会科普部仝开建主任和韩春瑞副研究员主审的第五分册《海洋世界之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亲自执笔为这套丛书作序,令作者和编委会成员倍感欢欣。

在编写的过程中,大家深切体会到,由于专业和写作水平的限制,编写科普读物要比编写专业著作更困难。这套丛书定位为高级科普读物,不仅它的读者群会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写作的分寸更难拿捏;因而我们深知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得到科普专家和同行及读者的批评指教。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把丛书的问世看成众多海洋地学工作者为建设海洋强国鼓与呼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如果因此而使更多的人关注海洋,了解海洋,那就实现了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和期望,并把它看成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褒奖。我们真诚地希望与全国的海洋科学工作者一起努力,为把伟大的祖国建设成海洋强国而不懈奋斗。

《海洋地学科普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7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