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恭帝,自称宋武帝,建都建康;在北方,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北魏,建都平城;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结束,中国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
南朝(公元420—589年)共历宋、齐、梁、陈四代二十多位皇帝(难做精确统计,有的帝王仅百余日便被废)。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但它和南朝的宋、齐、梁、陈顺序排列不同,实际是三朝在更替。
中国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又进入了大一统的隋唐时期。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秦统一全国,实际为汉的大一统演了一场开幕式;隋也是为唐的大一统演了另一场开幕式。即使到如今,人们言必称“秦汉”,“隋唐”,秦和汉,隋和唐已成密不可分的相关词。读者们看了万方编著的这本《中国故事(南北朝隋代卷)》中的历史故事后,便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刘宋兵临黄河,北魏饮马长江,南北朝平分天下。桃花石帝国与刘宋王朝隔江对峙。一段战乱纷纷的神秘历史,一个华丽浪漫的铁血时代。北地悲歌,吴声艳曲,胡风彪悍,衣冠风流,铁马金戈,流风余韵。一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充满诗意和悲情的时代,这就是南北朝。隋朝最终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状态,创建了继秦汉以后的第三次大统一局面。隋朝时期的很多功绩影响至今,比如,开凿的大运河,北起今天的北京,南至起今天的杭州,全长4000多里;隋朝李春修造的赵州桥,比欧洲同结构桥早700多年……南北朝、隋代的故事,《中国故事(南北朝隋代卷)》向你娓娓道来,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使难记的故事变成易记的形象。
《中国故事(南北朝隋代卷)》由万方编著。
陶弘景注《本草经集注》
南北朝佛教大兴的同时,另一种宗教信仰道教也在蓬勃发展。道教信奉的是一些子虚乌有的天上神仙。他们与僧人不同,道士不用剃发,他们只是将头发盘起成一个髻,插上一根道士簪,头顶一顶道士观。
道教与佛教一样,也是一种封建社会的产物,但道教中的道士们则喜欢住在一些深山野林之中,过着一种与世隔绝、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道士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目的——炼丹,他们采集世间各种矿物质,想炼出一种能吃后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士们的如此做法当然也受到皇帝们的赞同,因为这些统治者们都妄想自己可以长生不老。所以一时间除了佛教之外,天下也出现了不少道观。其实,这些道士们的想法是个荒唐的念头,天下间有什么东西能使人长生不老呢?但众道士却坚信这一点,他们一次次试验不成,却一次次锲而不舍地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
炼丹虽然是一种荒唐的做法,但炼丹的取材和过程却与医学和化学密不可分。
用来炼丹的材料通常都是一些矿物质,而且在炼丹的过程中,各种材料便起了不同的化学反应。
当时的古人还不懂什么叫化学反应,但他们在炼丹过程中却将各种材料的习性和作用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供日后参考。
南朝当时有一位有名的道士叫陶弘景,他将自己收集的材料和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整理,亲自写成了一本医学史上的著名文献——《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出生于刘宋王朝末年,他品格高尚,从小就喜欢读书、弹琴和下棋。陶弘景八岁那年,无意中接触到一本由葛洪撰写的《神仙论》,一下就被书中那种世外桃源的描写所吸引,很快便成了一位道教的追随者。
公元479年,萧齐朝灭掉刘宋王朝,陶弘景也厌倦了这种兵荒马乱的生活,索性搬到句容(今江苏句容县)城外的茅山隐居,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日子。在茅山的这段日子里,陶弘景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只读圣贤书,潜心致力于采药炼丹,因为当时的他也深信世间有一种长生不老的药。
山中方一日,世上几十年。梁武帝萧衍灭了齐朝后,广纳天下贤士。当时有人提到了茅山陶弘景才华横溢,萧衍当即派人去请陶弘景出山。
陶弘景见了使者,淡然道:“我只是个闲云野鹤,四处漂泊无拘无束惯了,要让我出山做官,只怕我担当不了这官职。”
使者只好回去将陶弘景原话报于萧衍。
萧衍只是听说过陶弘景的名字,却不知道他的才华达到什么程度,但萧衍又不忍心让这位才子流落山间,所以他四次派人进山,每次进山还让使者带些治国难题去请教陶弘景。
萧衍这样做,不仅表现了自己的恳切之意,还暗中试探了陶弘景的学识。每次,陶弘景对使者带来的难题总是有问必答,但仍旧不肯出茅山半步。
萧衍见陶弘景回答的问题果然切中要害,不禁也很赏识他。但陶弘景三番五次拒绝高官厚禄,萧衍也只好作罢。萧衍见最后一位使者回来后,长叹了一声道:“真是个‘山中丞相’呀!”
陶弘景谢绝了朝廷的俸禄之后,更加把精神精力投身于医学药材方面。当时,陶弘景参照的有本医书叫《神农本草经》。传说中这本书是古代神农氏尝尽天下百种药材,贯以自己的心得体会编写的。
与《神农本草经》齐名的还有一本《黄帝内经》,这两本书都是很早的时候,一些民间医师假借神农氏和黄帝的名义编写的,但也可以说是古代医学经验的总汇。到了秦朝,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秦始皇虽然只是针对孔夫子等儒家学说,但是这两本书都受到了损害。历史在不停地变迁,当这两本书传到三国时期时,已是残缺不全、面目全非了。三国名医张仲景和华佗不忍这两本书失传,所以两人在其中又添加了不少内容和心得经验。
华佗逝世后,他的弟子吴普又将此书重新整理,希望它可以流传百世。
南北朝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神农本草经》在这纷乱的情况下,传到陶弘景手中时更是内容混杂。当时的《神农本草经》竟有三种版本。一种说天下药材三百一十九味,另一种记载了四百四十一味,还有一种收录了五百九十五味。
陶弘景幼年时曾听说《神农本草经》将药分成上、中、下三品。此时陶弘景手边的《神农本草经》,书中的药材也无三品之分。更为严重的是,书中竟将有些药材的药理、药性都写错了。
望着如此漏洞百出的《神农本草经》,陶弘景不免有些心焦,他心中暗道:“这是医药书,但书中记载如此疏漏,如果后人以此为参考,那不知要出多大的乱子呢。”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对《神农本草经》进行重新核实,加以整理。
年复一年,陶弘景游遍大江南北,重新确定《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药材总共为三百六十五味。接着,他又根据自己的医学经验和参照历代名医的经验总结,又补充药材三百六十五味,两下合起来精确为七百三十味。经过仔细地研究和整理,陶弘景终于完成一部旷世名著--七卷本《本草经集注》。
在《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用两种颜色的笔将原著述和新记载的药材明显区分开来。他还把这本七百三十味药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共分七类,即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等七类。这样,后人只要查阅其中一卷,就可一目了然这些药的特性、主治、产地、采集时间以及制药方法。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一书中采取了按药的自然属性和医疗属性分类,这便是我国古代的标准分类法。
后代唐朝的《新修本草》,明朝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依据的。
陶弘景的一部《本草经集注》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P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