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是余世存的最新文化随笔,记录了作者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思考与感悟。
本书分门别类,评述世相百态,浓缩了余世存二十多年阅读和思考的精华,堪称集余氏思想之大成。文字忧伤而乐观;温柔而坚定。作者笔下似乎有种魔力,让通俗易懂的文字处处散发着思想之美与人文情怀。他扎根历史,立足当下,目的是为了观照未来,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美好。热爱生活、关心未来的人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世存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是余世存的最新文化随笔,记录了作者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思考与感悟。 本书分门别类,评述世相百态,浓缩了余世存二十多年阅读和思考的精华,堪称集余氏思想之大成。文字忧伤而乐观;温柔而坚定。作者笔下似乎有种魔力,让通俗易懂的文字处处散发着思想之美与人文情怀。他扎根历史,立足当下,目的是为了观照未来,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美好。热爱生活、关心未来的人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 内容推荐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是一本有趣的人情世象笔记,也是试图对世道人心做出“总体性解释”的观察思考,其中既有时代社会最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命题,又有日常生活最细小的饮食男女话题,是汉语对精神的关注、抵达和成全,是精神对庸常的安顿、命名和超越。作者余世存主持当代汉语贡献奖十年之久,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作者的关怀和用心值得注意。读本书可知在社会百态的生存中坚实立足,知道我们的方向和位置,知道人生诸种可能中的精神成就。 目录 自序 精神与生活 第一部分 时代寓言 一/世象 世象一 世象二 青年 官商 权力 资本 中国男人 数字化生存 二/国是 发展 对话 革命 民众 全球化 现代性 外鉴 三/学界 知识 学问 知识界 知识人 四/史鉴 史鉴 民国 五/鉴人 春秋 鉴人 友朋 六/文化 文化 书香 经典 文学 汉语 新儒家 中西医 七/寓言 寓言 第二部分 精神状况 八/罪苦 罪苦 退化 躁狂 病变 流氓 坎陷 类人孩 异乡人 灰社会 文化乞丐 精神分裂 极权主义 非常生活 第三部分 时空演化 九/自然 自然 乡村生活 十/时空 时空 进化 传统 节日 人文时间 十一/易道 易道 卦象 第四部分 个人选择 十二/人格 人格 思维 自我 十三/情爱 男女 性 情爱 婚姻 十四/救赎 安身 成长 读书 诗歌 自由 个体自觉 信念 皈依 救赎 信仰 除魅 内省 十五/众我 连接 答问 游思 众说一 众说二 众说三 试读章节 人格 有文人之笔,有史家之笔,有思想家之笔……它们是文明借其书写展开的文本,它们塑造了人格,人也因此传承了文明。如果一个笔才优美或壮阔的人破门而出,操市井围观语,甚至行文中也示其可观的骂人口才……我们可以断定,文化之文并没有化育出可圈点的人格。我们当代人也确实少有人格魅力。远读凑合,近看不忍卒读。 看到一张抗战时期的照片,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老人左手拿一个口袋,右手拄着一把伞。半个多世纪了,老人的眼睛仍透出坚毅的神气、英气。原来是他上街卖番薯,遇到送壮丁到前线募捐,老人倾囊助饷。当时的县长特为之留影。这样的人和画面能保留下来,为人看到,真好。 对真正自由的心灵而言,他不需要外来的布施,他在追求自我的完善。有画家说,那种总希望外人他人认识自己,并因此用种种机巧来引人注目者,在此意义上都是一种“俗”。给别人画的画是俗的,给自己画的画,给自己愉快的,自己追求的,才是雅的。这正是前人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圣贤一类的人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近似现代文明的公民人格,多年前发现这个道理后一度很是沮丧。但看我们不少成年人都把人家的教授、记者、律师如罗尔斯、齐泽克、华莱士等人当做“大佬”、“大师”崇奉,可知我们的成年人是如何尽人生之责和社会之责的,也可知那些敬业的公民依然是我们社会的圣贤或豪杰。 历史给予我们的安慰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在无望的日子里,仍有道义理解并救赎我们。“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比世故、机灵,仁者义者真正更新了我们关于当下生存的感觉,其言行是真正原创的,闻说这些人的名是一种义。诚如高尔泰先生给一位先生的挽辞所言:莫道英雄去不还,‘巳闻新雁起寒汀。 每一位中国文化的真正传人一定是这样的:他们是文化中国的人格象征,自然时刻在打量、审视政治中国和经济中国的戾气;他们是道统,自然在规正政统和摩登时代。他们不为流俗和时代的游戏所惑,他们的幸福圆满不是源于财富、名声、生存能力,而是他们的明德至善。 社会的荒诞会使健全的言行显示出尖锐性,本来最为正常的个体,反而成了特立独行者。最正常的个体因此跟社会构成了张力,有的人以理想检验了公益慈善的可能,有的人则以坎坷穷窘的人生测试了这个社会对文化、思想、阅读的态度。想起曾经流行的一句话: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发现周围朋友们的收获是愉快的。有一次跟胡赳赳聊天,这个弃医从文的诗人、媒体达人十年来为口腔溃疡所苦,最近几年读中医书居然不知不觉中大为好转;但赳赳跟我说的是,他感谢这一疾病的平衡,如没有这一疾病,在这个花花世界他可能变得自己都认不出来了。毛喻原的疾病哲学有一条是,有些病是朋友。 简易何以要变易、恒易,要繁复。因为其中有思维的乐趣,有灵性的展开,有跟种种事物的联系,有形而上之道。如果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结论就不会有哲学,如果人们只希望简单化就不会有头脑和心智的活力;真正的精神不寻找捷径,他走完全部道路。为什么只有真正的精神能够无缘大慈,因为世界在他心中。 每一职业事业做得专注真挚持久,就有学问,就有气象。不少武师回忆他们的师父练功日久,神态儒雅起来,待人接物都是风范,而言谈也多有人生哲理。前年太极师父的父亲来京,大家去看陈家沟的老农是什么样子,很是吃惊。将我跟师爷合影的相片给朋友看,朋友说,这是一个很健康风雅的老教授啊。 生命的本质多从死后开始,那些给我们心灵净洗和安慰的英雄未必如世俗所想象的特别和完美,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把时代社会的庸俗或黑暗撕破给我们看的常人而已。阿伦特甚至说,伟大生命“只在身后留下一个故事,从而只能在生命完结之后开始存在”。她为此说,英雄最好要死得年轻。这话真是见血。 有些话需要时间来帮我们理解,比如爱因斯坦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这样的话曾经不以为然,因为我们都佩服才智的光华灿烂,但后来终于理解了人格的意义。 他们在场时是曾怎样被人嘲弄、吐唾沫啊,缺点那么明显:无学理、才识浅、太偏执、没资源……但他们就是“这样的战士”,面对政治家、慈善家、成功人士、学界大佬、道德、国粹、民意、学理、公义、文明……组成的无物之阵,他们曾战斗其中。时过境迁,他们才是时代淘洗下来的人物,他们属于人类之子。如果真要讲什么穿越,他们是能穿越这个时代,归入人类之子的行列。 P226-229 序言 精神与生活 2007年。深圳。 我对前来听诗歌的朋友们说,我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精神”,只是我跟时代俗风之间相互都有敌意。 这话几乎是一句谶语。 时代要承受我的白眼,审判;我也承受时代的冷淡,边缘。 更早的时候,我写过这样的句子:我在你们中间行走,你们却看不见我。你们都背叛了我。 物质和精神的演进并不同步。在我们社会物质日益丰富的时候,精神却在极度地萎缩。意识到精神的花果飘零到个人这里,意识到文明的薪火传承到自己这里,则经历了“苦难的历程”。这个过程难为外人道。 除非不得已,没有人愿意听从这样的“天命”,因为时代社会如此“作享”。多年前写诗:“你紧闭的肉体就是我/全部的精神之谜,而精神/我们曾想象有无数可能。”这几乎同样是诗谶:几代人青春少年时曾对精神有过无穷的想象,步入社会后只是沉溺于肉体的放纵或养生健身。 “灵台无计逃神矢。” 在“四顾苍茫一无凭借”的日子里,我几乎放弃了个人的言说,追寻起人的目的。我知道,比起时代的大V、几十万乃至百万计千万计的粉丝偶像,跟那个在绍兴会馆反思的精神一样,精神从来不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权力和市场如无监督问责,都一样走向“劣币驱逐良币”,我们的网络或娱乐狂欢,更是跟精神相去甚远。但精神自有道义、气节、尊严。 从拒绝进入体制生活,到不出国门,到放弃以公知或贤达的形象呈堂证供,“宁将曳尾于涂中”。从发现时间空间、发现发明易经,到“温情与敬意”地看待历史,“同情之理解”时代社会。……在弃绝中、在服务中,我与时代既在实现“和解”,又在“提撕”。 人是目的。人的目的,在于不断地超越,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个人史家族史国族史人类史;如此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问道学。 天象会乱,秋天会有“秋老虎”,冬天会有小阳春,“残忍的”四月会有“倒春寒”;世道会乱,“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但我们人类仍会努力调时、定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精神维度论,这是我们三十年来和近二百年来的多个周期的冬天,是文明世界五百年来和两千年来多个周期的中年。尼采预言过中年文明的虚无,纳博科夫形象地命名了中年的“萝莉控”和“大叔控”,弗洛伊德、斯宾格勒、布莱希特、雅斯贝尔斯、萨特、马尔库塞们看见了人的存在和时代的精神状况……现代运动以来众多的哲人、作家看到这些危难并参与到救赎之中。 我们中国人也以自省和世界眼光参与到这一运动中,从五四先贤的“国民性”到孙隆基、金观涛们的“深层结构”,到柏杨的“丑陋”和“酱缸”…… 这一本受惠于当代传播介质变化的微博体心思,算是参赞这一运动的最新作品。我要向读者朋友抱歉的是,我没能跟大家分享更系统的思考,过去的《十年书》尚不及本书的广大精微,新的言路还未成型。让我个人略感宽慰的是,这本书断断续续写来,历时三年,几乎每天早上我都花费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打磨几句话、一二百个汉字。因此,我是跟朋友们和社会一道,经历着考验、经历着成长。在此要提请大家铭记黄秀丽的功德,是她的辛苦努力,将一两千条散乱的微博文字编排成一个多少可观的体系。 虽然我也受着探究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智能本质、社会转型等谜的诱惑,但自由、民主乃至安全、信赖、公益和学习等现代社会的价值仍是需要我们为之服务、献祭的,也是需要我们时时“三复斯意”的。我相信,读过本书的人,能够重温青春少年的精神可能性,会理解冯至的诗:“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发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