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冈刚士著的《日本式量化宽松将走向何方(安倍经济学的现在过去与未来)(精)》主要从日本的经济现状、从何种角度把握日本经济、对日本经济的反思、对日本经济的预测以及安倍经济的走向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书中引用了大量数据,制作了数十张图表,以扎实的实证研究详细分析了日本的经济现状和安倍经济学的优势所在。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了“3×3框架”理论。片冈以“3×3框架”理论为指导首先对日本经济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层面、政策层面对“安倍经济”进行了科学、翔实的分析。此外,书中还对日本民众较为关注的TPP问题、“3·11”东日本大地震后产生的能源问题、提高消费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相信可以为关注此类问题的读者答疑解惑。
“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日本国民对“安倍经济”三大支柱政策的期待现在正转向对能给未来带来希望的日本股市和汇市活力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大胆的金融政策”会带来长期利率的暴涨以及过度的通货膨胀,使所谓提薪最终无法惠及全民。
在这样的期待与忧虑交织中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安倍经济”?
片冈刚士著的《日本式量化宽松将走向何方(安倍经济学的现在过去与未来)(精)》中,锐意进取的经济学家将通过细致分析为您评述安倍经济三支利箭的现状及今后的走向。
而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受灾面积广,受灾地区附近没有大城市,难以确保震后当地居民的就业,这些都与阪神·淡路大地震形成鲜明对比。
复兴厅资料(《重建的现状与努力》,2013年1月10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3月14日,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共有灾民47万,而在一年半后的2012年12月6日,灾民人数仍然高达32万,灾后重建工作困难重重。
其中,水电、煤气、通信、银行、邮局、加油站等生活基础设施已基本恢复,但沿岸工程中已开始着手修复的数量仅停留在整体的26%左右。城市重建处于初步阶段,住房建设要达到让灾区人民安心生活的水平尚需时日。
这次日本大地震的第二个特征是,供应链的中断和停滞,不仅给受灾地区,也给整个日本经济带来了间接影响。
离震源较近的东北地区和北关东地区建有很多生产电子元件和汽车零部件的工厂。由于工厂在大地震中受到破坏,使用这些元件进行产品制造的厂家不得不暂时停工。
不过,供应链的中断和停滞所带来的影响比最初预计的轻微。从日本东北地区的工矿业生产统计可以看出,通用机械、信息通信设备、电子仪器、精密仪器的生产虽然在震后一度出现大幅下降,但已经较早获得了恢复。另外,在多个地区拥有工厂或分店的企业以及工厂或分店较为集中的地区恢复也较为迅速。
再来看看受灾较严重的三县(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的工矿业生产变化情况。进入2012年下半年,这些地区的生产运作情况已经基本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农业和水产业由于受到巨大海啸的严重影响而恢复较为缓慢。这些产业如何进行灾后重建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次日本大地震的第三个特征是,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造成电力供给不足。为应对这一困境,事故之后政府马上实施了名日“计划性停电”但实则没有计划的停电举措,要求国民节电以解决夏季供电不足的问题。
核泄漏事故带来了放射性物质污染,造成了对某些特定产品的出货限制,各种风吹草动也使人心惶惶。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所有核电站都被要求进行安全评估(压力测试),这是42年来日本首次停止运行国内所有核电站。为弥补能源需求,日本开始进口火力发电的燃料,在2011年3月以后贸易收支向赤字方向发展。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发生,迫使我们不得不着眼未来,重新思考日本应该采取怎样的长期能源政策。能源对于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从长期增长力的角度来看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第1章总结:通货紧缩带来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了7个要点,并对日本经济的现状进行了概述。
日本经济的现状包括:平缓持续的通货紧缩;日元升值趋势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名义工资停滞不前;严重的经济萧条和微弱的经济复苏;财政赤字及债务负担加重等。这些“现状”正是由于我们未能克服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通货紧缩产生的长期经济停滞而造成的。
通货紧缩使员工获得的名义工资减少,失业率增加,从而使就业环境恶化。名义工资的减少也造成了收入与消费的减少。
通货紧缩也使企业不得不降低产品及服务的价格。
很多企业在生产时会从金融机构筹措资金,然而如果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降低,销量却没有增加,企业就无法偿还利息及本金。换言之,通货紧缩会增加资金债务的偿还负担。
如果资金的债务负担增加,那么企业将失去进行新一轮投资的能力,另一方面,因为企业债务负担的增加会增加金融机构作为贷方的债务违约风险,所以金融机构在贷款时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它们会削减对有风险的贷款及资产的投资,而转为投入国债等低风险的资产以赚取更多的利润。当风险投资减少,人们不认为企业利润会有所上升时,股价也不会有大幅度上涨。
通货紧缩因为名义工资的停滞也会对财政恶化造成不利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为了摆脱经济低迷推行了财政刺激政策,但只起到了确保经济不跌至谷底的作用,再加上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使得政府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
将来,少子老龄化势必成为日本无法逃避的问题,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少子老龄化的背景下,如果继续维持现有税收制度,将会进一步扩大各年龄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想在兼顾经济增长的同时,建立起符合少子老龄化趋势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税制,就必须进行改革。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自1995年发生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后,2011年又发生了日本大地震。这次日本大地震不仅带来了严重的地震灾害,还引发了巨大的海啸,除了造成基础设施破坏及其他间接损失外,最严峻的是引发了核泄漏事故。核泄漏事故在向世人敲响了核能发电警钟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今后的能源政策应该何去何从?
日本经济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呢?
从下一章开始,笔者将会追溯日本经济的“过去”,具体分析经济停滞产生的过程及问题点。首先,在第2章中将介绍问题分析的理论框架,即“3×3框架”。
P30-33
自1989年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以来,日本桥本内阁、小泉内阁等历届政府为实现日本经济复兴推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和财政政策改革,但20多年来各项举措均收效甚微,日本经济依旧处于低迷态势。2012年12月,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再次就任日本首相,为推动日本经济走出低迷,安倍内阁推出了“安倍经济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见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是支撑社会运转的重要支柱。在21世纪这个社会、经济均日渐呈现全球化趋势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闭门造车发展本国经济,而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势必对世界经济再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新动向也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关注。安倍上任后强势推行“安倍经济学”,这引发了各国学者的浓厚兴趣,围绕“安倍经济学”的政策内容、政策影响、对日本经济的刺激效果以及对他国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层出不穷,本书便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作者片冈刚士现执教于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是一位长期致力于日本经济研究的学者。他于2010年和2012年先后撰写了《日本“迷失的20年”:怎样制定摆脱通货紧缩的经济政策》(『日本の「失われた20年」 : デフレを超える経済政策に向けて』)和《再问日元走向:从实证、历史角度审视日本经济》(『円のゆくえを問いなおす : 実証的?歴史的にみた日本経済』)两本专著。在2013年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后,片冈还继续跟踪观察日本经济的发展,撰写了《日本经济缘何没有起色:试论安倍经济学的第二阶段》(『日本経済はなぜ浮上しないのか : アベノミクス第二ステージへの論点』)一书。
本书在日本的出版时间是2013年4月,换言之,片冈刚士在日本新经济政策推行后短短几个月内便完成了整书的写作,可见作者对日本经济有着长期、系统的敏锐观察。全书主要从日本的经济现状、从何种角度把握日本经济、对日本经济的反思、对日本经济的预测以及安倍经济的走向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书中引用了大量数据,制作了数十张图表,以扎实的实证研究详细分析了日本的经济现状和安倍经济学的优势所在。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了“3×3框架”理论。片冈以“3×3框架”理论为指导首先对日本经济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层面、政策层面对“安倍经济”进行了科学、翔实的分析。此外,书中还对日本民众较为关注的TPP问题、“3·11”东日本大地震后产生的能源问题、提高消费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相信可以为关注此类问题的读者答疑解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中国读者来说,弄清“安倍经济”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晰日本经济的这段历史,同时还能教会我们如何分析日本经济形势,并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书由杨玲负责全书的翻译审校工作,4名翻译专业的研究生李靓、杨湘云、付海亮、许诺共同承担了初稿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力求词句准确贴切,正确再现作者意图。受水平和时间所限,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