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往事:聆听历史细节》由王凡所著,将带你踏上一段传奇之旅,进行一场不寻常而又充满惊喜的历史体验。我们对于那些大人物、大事件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在样板化的叙述背后挖掘出更有意思的东西。因此,在正史之外,在官方文件之外,一批批所谓“解密”的文字,大量地充斥着市场,不断地满足着我们的好奇心。但是,这是历史的真相吗?
对于历史事实的认知,我们喜欢,也需要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但前提是它必须准确。那么又有什么能比当事人的亲身讲述来得更真实呢?
中共特工、中南海秘书、红色“御医”、林彪与“四人帮”集团主犯的辩护律师、游走于国共几代领导人之间的新闻人是《红色往事:聆听历史细节》的采访对象。由于这些人曾经特殊的位置和特殊的经历,他们的讲述,所涉及的无一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由他们的口述展开的细节,让历史更好看。
年轻的中共地下党员突发劫持蒋介石的念头,蒋介石的侍从副官掩护如何掩护陈毅和周恩来,是谁暴露了中共“龙潭三杰”,毛泽东为什么对会议录音极其反感,毛泽东怎样帮了蒋介石一把,红色“御医”讲述抢救叶剑英、十世班禅、胡耀邦的紧张细节,周恩来说:向忠发的节操还不如一个妓女,金门打炮,艾森豪威尔三夜睡不着觉,李香兰一颦一笑俨然仪态万方的中国少妇,国民党高官一纸上书促成了越南的独立,毛泽东批评陈伯达看《红罂粟》:自取其辱,原定人选坚辞不就,谁愿做江青的“辩护士”。听中共特工、中南海秘书、红色“御医”、林彪与“四人帮”集团,主犯的辩护律师、游走于国共几代领导人之间的新闻人讲述,细节让历史更鲜活好看。
《聆听历史细节(红色往事)》由王凡所著,近100幅珍贵历史图片,披露你最想知道的真相。
第一章 国民党海军最强军舰投向中共揭秘——毕重远细说“重庆”号起义原委
潜伏在国民党海军中的年仅17岁的中共地下党员
国内来信:龚先生已经结婚,不久的将来,他会有孩子的……6“重庆”号巡洋舰将被投入到内战
萌生劫持蒋介石的念头
中共围绕“重庆”号策反,展开多头活动,但互不相知
最初的方案:在航行中起义
起义风声走漏了……
非常形势下的非常表决方式
舰长邓兆祥加入起义行列25“重庆”号驶向解放区,蒋介石大骂桂永清无能
面对蒋军飞机的轰炸,中共中央决定:“留人不留舰”
第二章 从蒋介石侍从室到新中国政务院——陈毅堂兄陈修和传奇
精于军工,成为受蒋介石器重的侍从副官
陈毅来投,陈修和代为庇护
担任兵工署少将专员,成为各地驻军将领的座上客
电告何应钦,警惕法国重返越南的阴谋
奉命接收越南,一纸上书延缓了中国军队的撤离
陈修和欲见陈毅,蒋介石连说危险
蒋介石痛心疾首:“陈修和为何不回来?”
邓小平欲请陈修和随“二野”赴大西南
江青说:“搞兵工的,都是国民党潜伏下来的特务。”
第三章 上海滩谍战风云——中共特科成员周惠年讲述的潜伏故事
投身革命,周惠年惹恼了未来婆家
加入由周恩来亲自掌握的中共“特科”
东方第一大暗杀,白鑫就诛
顾顺章碰上了“铲共专家”蔡孟坚
周恩来说:向忠发的节操还不如一个妓女
特务们被两个老太太糊弄了
在苏州反省院,周惠年看到了叛徒顾顺章的妻子
丈夫黄文杰的葬礼,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都到场
第四章 走进中南海的长征——毛泽东五大秘书之一叶子龙的往事回顾
任红一方面军机要股股长,来到毛泽东的身边
毛泽东是中共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位秘书
江青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的真实情况
赴重庆谈判,毛泽东说:正好要在那里办点事
社会部清空颐和园,毛泽东大为不满
毛泽东批评陈伯达看舞剧《红罂粟》是自取其辱
朝鲜战争和高岗事件的一些细节
南宁会议上,毛泽东不让录音
毛泽东发火:“叶子龙,当心你的党票子!”
第五章 毛泽东因何而卓越——毛泽东国际问题秘书林克访谈
田家英说:“你要有思想准备,坐冷板凳。”
在沙皇寝宫读英语
对戴高乐出将入相,毛泽东有独到见解
毛泽东说:“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江青拿走了《书道集成》,借书生事
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青年人不压迫老年人,老年人不会进步的
一个卫士擅离职守,毛泽东勃然变色
我那时挨整受压,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
第六章 毛泽东帮了老蒋一把——林克谈炮击金门的前前后后
强攻金门,九千将士壮烈牺牲
美国变“弃蒋”为“保蒋”
毛泽东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打一些炮。”
蒋军伤亡惨重,蒋介石却连称“好,好”
金门打炮,艾森豪威尔三夜睡不着觉
毛泽东说:可能40年都不拿台湾
第七章 当“秀才”遇上政治——一些老熟人对田家英最后岁月的追述
田家英被指与杨尚昆关系不正常
勤务员焦急地报告:田主任不见了
包产到户事件,田家英为毛泽东所猜忌
刘少奇引用农民的话“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秀才”们的政治嗅觉还不够灵敏
田家英反对毛泽东思想是“顶峰”的提法
第八章 没有人愿做江青的“辩护士”——访“两案”审判辩护组组长张思之
为林彪、“四人帮”集团主犯辩护,律师们多不情愿
面对律师张思之,江青多有挑衅之意
法庭说:“李作鹏脑子快,得找个专职律师对付他。”
起诉书上有指控不实的问题
没有证据表明李作鹏参与谋刺毛泽东
李作鹏坚持要念辩护词,副审判长黄玉昆捏了一把汗
李作鹏评价张思之“敲边鼓”,表示“不怪你们”
第九章 五进中南海的医疗保健总管——“文革”后第一任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
毛泽东打牌时的寥寥数语,使王世英免去无妄之灾
五岁的小“地下党”,身藏重要情报
康生向医院方面提出了好几个不见,但说王大夫可以来
自行车驮着自己的全部家当,进了中南海
王敏清“轻慢”了陈伯达/
听说儿子要为江青服务,王世英欲言又止
邓小平给王敏清的感觉是不多说话,很稳重
江青、康生欲借“文化大革命”置王世英于死地
王敏清对杨尚昆立下军令状,成功救治叶帅
温家宝果断地说:“不行,直飞拉萨,要强行降落。”
胡耀邦对王敏清说:我不是心脏病,我是胃部疼痛
第十章 国共两党高层的座上客——与著名美籍华裔学者赵浩生前辈的对话
赵浩生所上的开封中学里,颇出了几位在中国大大有名的人物
旧政协会议上,周恩来发言要求释放张学良
一篇短评,惹恼了对号入座的国大代表们
李香兰一颦一笑俨然仪态万方的中国少妇
采访美国首位太空人格林,却遭冷遇
“当我说有意见时,蒋介石开始抹脸”
乔冠华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我们究竟是不是青面獠牙
一不留神,成了“黑画事件”的肇事者之一
熊向晖受邓颖超之托,给赵浩生打了个很长的电话
民进党为什么总在会议上舞拳踢脚
朱基对赵浩生送的礼物很欣赏
采访香港三“T”——董浩云、丁熊照、唐星海
“劝进”董建华,董建华称“我要干干净净地出来!”
1946年11月6日,“澳大利亚皇后”号缓缓驶离上海港,在这艘英国邮轮上,满载着身着水兵服的中国青年,他们是去接收英国赠舰的国民党海军教导总队的学员。此时,多数人尚处于出国接舰的兴奋中,唯有一位少年老成的青年,独倚船舷,望着滔滔江水,陷入与众人的神情不尽相契的沉寂。
这位17岁的青年,就是毕重远。从1943年始,他就在中共南京地下党领导下从事进步学生运动,继而经钟沛璋等介绍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此刻,他突然要远涉重洋,去孤军奋战,顿时涌起对组织的万缕依恋,朱济群(真名刘鉴农)同志代表党为自己送行的情景又浮现脑海……
那是风和日丽的仲秋下午,朱济群带来了党的指示:“你去英国学习海军,这实际上是为我们培养人才,将来我们也要建设自己的海军。”他告诉毕重远:“你的党组织关系不能转到国外,因此你要独立战斗,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特别要注意很好地隐蔽自己。我们等待你胜利归来,不要辜负党对你的期望。”
朱济群还向毕重远指定了新的通信联系人,并送给他一本外裹(《中国之命运》的《整风文献》(毛泽东的三篇报告)。临别之际,这位抗战时即从事学运的党员,深情地握了握年轻战友的手说:“送给你两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经历了一个月左右的海上颠簸,“澳大利亚皇后”号泊靠在英国第一大港利物浦港。虽说二战的硝烟已散,但码头及残垣上的累累弹痕依稀可辨。学员们随即坐上开往朴次茅斯的火车,然后又乘火轮赴德文军港。港湾内,停泊着大大小小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战舰,蔚为壮观。当火轮从望不到甲板的航空母舰边绕过时,有人不由得发出啧啧赞叹。最后,学员们登上了进行海军基本训练的战列巡洋舰“荣誉”号。
对大多数学员来说,在朴茨茅斯的学习和训练充满了新鲜感。现代化海军的崭新面貌,神奇奥妙的各种仪表机械,逼真形象的声像摹拟教学,英国教官接人待物的开放随和……
然而,学员们感触最深的,还是与当时中国国情有着极大差异的英国社会。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繁华的商业贸易,以及用中国的法理、价值观无法解释的政治制度、社会观念。那时正值英国工党执政,新闻媒体的热点不断变换:要不要取消皇室,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制;英国少女爱上了战俘营里的德国战俘,法理民情能否让他们终成眷属……在军港内,为了体现“劳工第一”,每逢下班,军政人员和白领阶层须站立一旁,等工人先行退离。 耳闻目睹的一切在学员们的脑海中引起各种各样的反射。有的人盼望自己的祖国早日拥有现代化的海军,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有的人则发现中国现行的制度有缺陷,应当借鉴英国的民主;有的人隐隐演绎出工业发达与否与国家贫弱的内在联系;但也有人沉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纸醉金迷,流连于酒吧、红灯区,放浪形骸。
新鲜的风情环境自然也会引发年仅17岁的毕重远的好奇思索,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身负的使命:团结教育周围的群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同时,他也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以前,都是上级党组织发出指令,自己殚精竭虑去实现组织的意图;而如今,则是单枪匹马,从何处着手展开活动,凝集力量,全靠自己见机行事、运筹谋划。严峻的现实迫使这个17岁的青年,迅速沉稳和老练起来。他没有黯然地潜伏,而是主动寻觅着展开活动的机会和方式。
机会来了。英国方面提出要“荣誉”号上的中国学员组建一支军乐队,凡具有一定音乐素养或爱好铜管乐的学员均可报名。而毕重远在南京模范男中时,就组建过一个青年军乐队,并利用乐队队长的身份从事学生运动。
他是个出色的小号手,娴熟的演奏使他赢得“荣誉”号军乐队负责人、一位英国海军少校的赏识,被视为军乐队的骨干。他随即将老同学和好友程伯敏、陈世宗等都拉进乐队,利用这个组织观察和接近有爱国进步倾向的人,巧妙地展开工作。很快,乐队中的另一个小号手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名小号手叫陈鸿源,身材魁梧,原是上海一家工厂的工人。他性格豪爽,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常常凭借身高力大,懂一点拳术,替受英国水兵欺侮的中国学员打抱不平,也因此对外国的拳击发生兴趣,有暇爱去观摩拳击比赛。
当一年一度的英国海军拳击冠军赛开场后,陈鸿源前往观看,走入场内,发现场内悬挂着许多国家的国旗,却没有中国国旗。不管怎么说,惨淡的中国也是二战后的“世界四强”之一呀!为什么没挂中国国旗呢?纳罕之间,他突然看到,英国裁判的脚正踏着一面被揉皱了的中国国旗。义愤填膺的陈鸿源一下冲到裁判席前,质问那裁判为什么侮辱中国国旗,并要他把国旗拣起来叠好。中国水兵的凛然正气使乱哄哄的拳击场一片寂静。那位裁判让一位英国水兵将中国国旗拣起叠好。陈鸿源一边大声向英国海军当局提出抗议,一面持旗昂首走出拳击场。
P3-4
翻开这部书,你将踏一段传奇之旅,进行一场不寻常而又充满惊喜的历史体验。
因为你将听到的,是中共特工、中南海高层领导秘书和保健医生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给你披露的历史细节。
那些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历史事件及那些如雷贯耳的大人物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更像是一个个符号和程式化的印象。然而,就像一个孩子喜欢跟大人玩藏猫猫的游戏,喜欢透过一个小小的缝角来看成人的世界一样,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我们也需要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丰满我们的认识,这一过程是有趣而新鲜的。因此,在正史之外,在官方文件之外,一批批所谓“解密”的文字,大量地充斥着市场,不断地满足着我们的好奇心。但是,这是历史的真相吗?
对于历史事实的认知,我们喜欢也需要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但前提是它必须准确。那么,又有什么能比当事人的讲述来得更真实呢?
本书由作者采访的九位当事人的口述实录编辑而成。这些人中,有的大名鼎鼎,有的却较少为外界人所知,但由于他们曾经特殊的位置和特殊的经历,他们的讲述,所涉及的却无一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比如,毕重远曾在“重庆号”上,与蒋介石近在咫尺,竟生劫持蒋介石的念头;周惠年在做地下工作时,由于条件所追,周恩来曾与其丈夫在一张床上休息;林克回忆毛泽东当年下令炮击金门,竟让在台湾的蒋介石兴奋不已;王敏清在中南海做保健医生时,与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有近距离的接触,对他们的性格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本书在作为一般性的历史通俗读物外.也可视作口述史的优秀作品。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与演进,此类作品也成为历史这一学科研究的重要一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与重视。正如唐纳德·里奇在《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中所说的, “口述历史不是简化历史描述,而是使得它更加丰富,也更加有趣。”
著者王凡先生,浸淫当代史学和口述史学研究多年,其为人口碑及作品分量,已在业内取得了广泛的认同;而他与受访者——其中绝大多数曾经都身处要枢,或为社会名流,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想,这一方面应是得益于其为人之诚挚,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治学之严谨、才学之优赡吧!对此,编者需对他致上敬意,同时对其笔耕之汲汲表示衷心的感谢。
阅史使人明智,让我们聆听历史的细节,察毫末之微,识风云之变。
编者谨识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