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外界的声音
上午,公司来了一位面试者,是个女孩,今年大四。她的第一份简历投给了阿涌叔叔的江苏天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经过一番面谈,我们发现这个女孩自信大方,举止得体,谈吐自然流畅,给阿涌叔叔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她也察觉出了阿涌叔叔对她的好感,显得很高兴。面试结束后,阿涌叔叔告诉她公司傍晚有一个常规活动,可以赶过来参加一下,多了解一下公司。女孩很爽快地答应了。
到了傍晚,活动快开始了,还不见女孩的踪影。助理看着窗外大雨滂沱,对阿涌叔叔说:“雨下这么大,路途有些远,又是个女孩子,她不愿意过来了吧!”直觉告诉阿涌叔叔并没有那么简单。他想了想,还是给女孩打了电话。电话接通了。面对阿涌叔叔的疑问,女孩起先不愿意多说,回答得很含糊。再三追问之下,她才道出了实情。原来她面试结束后回到宿舍,告诉舍友她面试很顺利的消息后,几个舍友都反对她去实习。一个说:“一个教育专家能这么肯定你,说明你能力很强啊!你完全可以再去别的公司试试,说不定有更好的机会……”另一个附和:“对啊!你面试第一家就成功了,后面还多的是机会。现在离毕业还早呢!哪用得着这么急做决定啊!”第三个人说:“你的专业跟他们公司又不对口,说不定那边不适合你呢!还是多去看看吧!过两天有招聘会,我们再一起去瞅瞅呗!”几个舍友你一言我一语,让女孩很快就动摇了。她觉得工作是大事,还是多试几家公司,比较一下再选择。她便选择了放弃。
挂了电话后,阿涌叔叔直叹息。他原本觉得这个女孩可塑性很强,先天条件很好,如果好好培养,可能会是一个人才。但没想到她居然这么没有主见,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别人几句话就让她动摇了。一旁的助理说道:“毕业生这种情况很多见。我那时候签了这里,回去告诉我舍友,他们也对我说了这样的话。由于我是第一个找到工作的,还有人对我冷嘲热讽,特别看不惯。工作一年后,他还专门打电话问我薪资。听到我的待遇不如他,他挖苦我说:‘你第一个找到工作有什么用?工资还不如我呢!’想想他得意的样子,我还真有些来气呢!”看着助理气鼓鼓的样子,阿涌叔叔被逗乐了。他打趣地说:“那你现在会不会后悔啊?”助理摇摇头:“才不会呢!我们刚毕业,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人脉和工作经验。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在这里很开心,也学到了很多,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才不像某些目光短浅的人呢!多个几百块钱就得意得尾巴都要翘上天了!”
“哈哈哈……”阿涌叔叔和助理都笑了。整个办公室都回荡着他们的笑声。
P3-4
《做好自己》终于付梓出版啦!
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各位老师的厚爱和倾情付出!
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们,感谢你们在我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给予的帮助、支持和鼓励。
感谢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士桢教授的鼎力支持。陆老师是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或许是我们多次同台讲课的缘分,当听说我在写一本关于职场成长的书时,她就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帮助,从书稿内容到封面设计都提出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在这儿,我要再次感谢陆老师!也正是陆老师的鼓励,才有了《做好自己》这本书的顺利完稿和出版。
什么是做好自己呢?
我一直认为,做好自己是一个目标,做好自己是一个方向,做好自己是一个过程,做好自己是一种状态,做好自己是一份希望,做好自己是一个追求,做好自己更是一种力量!
这本书记录了我和同事以及朋友们在职场中的真实的经历、故事和感受。读完这本书的朋友,或许可以在书的某个章节中遇到自己在职场中的影子,找到一点经验和方法,获得一些感悟和成长。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我就满足了,这本书也就完成它的使命了。
这里,我还要对读者朋友们谈几点我的想法和建议。
1.身在职场,常怀慈悲心,切勿急功近利。
身在职场,学会用做公益的心态去做事待人。把“我能从别人那得到什么”换成“我可以为别人、为公司做什么”,始终保持好学谦卑的态度,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在付出和学习中,个人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公司永远会欢迎不断为公司创造效益的员工,领导也会更青睐好学勤恳的下属。同样的,同事也更愿意结交善良大度的人。没有谁是万能的,总有有求于人的时候,学会让周围的人都变成你的良师益友,才能在职场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如果把所有不遂你心意的人都变成敌人,那么最终你只会孤立无援,成为职场的局外人。要学会“化敌为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积累自己的人脉。
所以不管从何种角度出发,“给”永远比“拿”收获更多,也更快乐。
2.证明个人价值,让别人需要你。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在职场中的存在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指数。谁都有想偷懒的时候,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公司做的事越少越好。你的工作越轻松简单,那么你能为公司创造的效益就越低,你的个人价值也就越低。当一个员工发现自己在公司里可有可无的时候,就说明他或她离被fire不远了。所以,聪明的员工不会懈怠自己,而是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提升自己,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当越来越多的人信服你的意见,当你在工作中越来越不可替代时,你就掌握了主动权,不仅可以在职场站稳脚跟,也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到这时,你还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呢?
3.机会需要被创造而不是被等待。
我常说:“机会只给要的人,机会只给对机会负责任的人。”坐等幸运女神垂青的人,永远都会落后于主动争取机会的人。对于唾手可得的东西,人往往不懂珍惜,甚至弃之如草芥。而对于机会,努力争取过的人会更懂得什么是来之不易,也能够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去对待机会,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职场如战场,竞争之激烈容不得你诸多犹豫。当你还在瞻前顾后的时候,别人已经大步向前,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样产生的。在职场中,不仅要有思考,更要付诸行动,让执行力跟上思维的脚步,才能无往而不胜。
4.走好每一步,避免给自己预设障碍。
我们常常在遇到未知和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不会,我不敢,怎么办?”这些本能的逃避心理让你在无形中错过了很多提高自己的机会。其实当你跨出第一步,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许多想象中的障碍暂时不会在现实中发生,却会阻碍你迈出尝试的脚步。连试一试都不敢,又怎么能进步呢?
没有谁是全能的。所有你觉得厉害的人物都是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我的。做没有做过的事是成长,做不愿意做的事是改变,做不敢做的事是突破。与其逃避推诿,不如迎难而上,从心理上战胜自己,勇敢地尝试第一次,你的人生就有无限的可能。
5.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摆正态度。
很多人在工作中失衡的根源之一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选择一份工作前,不妨问问自己:“我追求的是什么?只是一份工作,为了挣钱养家,还是实现自我价值?”而你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工作的状态和动力。没有哪一份工作是绝对轻松的,而别人光鲜的表面下也一定有你难以得知的付出。所以,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要盲目羡慕别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都是快乐。
在生活中,很多人憧憬浪迹天涯,说走就走的洒脱,却放不下朝九晚五的稳定和安逸。一面辛苦,一面抱怨,让自己变得不愉快。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只要是心之所向,就不会后悔。而大多数人的痛苦,不过是来源于看不开、看不透,因而作茧自缚罢了。与其将时间和精力放在纠结于自己应该选择哪家公司、哪个岗位,不如踏踏实实下功夫去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
6.改变自己,而不是环境。
每一个遇到过的人都值得感谢,每一段经历也都值得学习。不管你所处的是怎样一个环境,也不管你遇到的是怎样一群人,都不要用挑剔和抱怨的眼光去看待。不要总抱着“我会遇到更好的”这样的心态来欺骗自己,给自己的不作为找理由。既然已经来到这个环境里,思想就要从自己想要什么转变为从这个环境中可以得到什么。改变大环境是困难的,而改变自己就相对简单很多。不要固执地与这个世界对立,因为最终受到伤害的人只有你自己。
对周遭无休止的抱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自己定位不清。不难发现,对现状有诸多不满的人往往都是过于高估自己的人。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理想,而又不愿意承认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离优秀和成功越来越远。
对于身在职场的人来说,常常会有很多的不适应:不适应工作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工作节奏等。我觉得职场不会迎合任何人,与其想要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不要总抱怨“这世界怎么了”,多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只有做好自己,让自己强大了,才能无惧一切困难和挑战,在职场中塑造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让我们做好自己
几个星期前,我在波士顿参加律师界的一个年度大会。大会持续数天,吸引全美乃至全球数以千计的律师前来参加。期间有一天的午宴上,照例有“席间演讲”。那么,到底是何方神圣能在这么多法律精英面前演讲呢?
被主办方邀请的这位女士四十出头,乍看上去赢赢弱弱,站在偌大的一个台上显得不那么起眼。她是一个心理学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社会行为心理学家。她在演讲中讲述了如何通过培养固定行为模式甚至是特定肢体动作来增强自信,展现及提高自己在人群、职场中的影响力,并最终累进叠加式地增加自己在当下这个社会中的成功机会。这是一种关于学习及运用自我心理暗示力的科学,也是社会行为学中关于赢取成功的不宣之秘。
在她一小时的演讲结束后,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人们被她传授的这些“细碎”但却神奇的技巧所吸引。在听她演讲的同时,我暗自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行为模式,有如醍醐灌顶。
顺便说一句,她是《时代》杂志评选出来的全美最有影响力的50个人之一。她常年致力于改善人们的自我审视及自我调剂的能力。她的演讲极为广泛地为职场人士所推崇。但更为难得的是,她正在积极地帮助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重新树立信心,赢取成功。她在美国已经被视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典型代表。
我和大家一起鼓掌,脑子里却一直萦绕着一个念头。这听上去像遍地都是的“心灵鸡汤”,但她讲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生存及竞争技巧,人人需要。美国的律师精英们都在汲取这样的经验。中国呢?千千万万的中国职场人士,有一二十年是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混学校”,而接下来的三四十年则是要“混社会”了。谁又能指导他们呢?
有一个影子,就在那里,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影响着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他就是我的恩师阿涌叔叔。对我而言,他不是全国著名体验式教育专家,他更像是我的一个大哥、一个朋友,乃至一个亲人。学校里没有教给我的知识,书本里没有传授给我的技能,在阿涌叔叔身边,在江海少年通讯社,我都学到了。《江海少年通讯》是阿涌叔叔带领我们一帮孩子创办的一份报纸,但这份报纸的编辑、校对、发行工作都是由8—12岁的孩子负责,代代传承。我曾是那儿的一员,每周一次,在那学习,在那成长:在撰稿编辑中学会勤勉坚持,在报纸校对中学会严谨负责,在发行工作中学会与人交流,在组织活动中学会运营管理……儿时只觉得那是一段不可或缺的时光,长大后惊觉我早已从那收获了异于同龄人的最珍贵财富:自控力,执行力,责任心,团队感……这些能力早已扎根于骨髓,让我不管走到哪里,都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阿涌叔叔没有严肃地告诉我社会有多残酷,但当我走出校门,走出国门的那一霎,我已然具备了适应这个世界的能力,无惧无畏,一路向前。
中国人从小被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守着这个理念,啃着书本完成学业,是大多数人选择的道路。到社会上混了几年后我才发现,原来十几年来在校园围墙内学到的只是一些离职场很远的“知识”。长期用来证明自己,甚至引以为豪的那些曾经闪光的证书及文凭,只是一块职场的“敲门砖”,用过一次后便完全褪色了。真正可能带来职场成功的,是一些天天挂在嘴边,但一直令人难以捕捉的“素质”。
执行力、领导力、团队合作,甚至沟通技巧、时间管理能力、职场道德……单子可以拉得很长。这些素质,伴随你一生,影响你一生。
问题来了:这些素质,从哪里来?又如何巩固和提高呢?换个问题:小伙伴们一样学习、成长、打拼,凭什么有些人能尽早拥有这些素质,赢得先发优势,甚至还在持续拉开与他人的距离呢?
不要回去责怪你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或是体育老师。我们都很清楚,这是整个教育制度的问题。
而且,更要命的,是现在正在小学里冲刺年终名次的你的下一代,也并没有在素质教育这条跑道上“赢在起跑线”。甚至,他们的环境还不如二三十年前你的班主任对你的“关怀照顾”呢!
好在你的职场办公桌不是高考的考试桌,不是一次机会决定一切。尽管那意味着时时都有挑战,但也时时都有机会。
好在你还不算晚,上了道之后,可以加速度。尽管前面同样拥挤,但你会开始与不同档次的人竞争。
好在学习及掌握这些素质,不只是为了职场。你的家人,你的朋友,都会受益于那个明天的你。
当你试图改变你的人生,一切都不算太晚。你手里握着的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你。
你选择了这本书,也许就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也许就能收获不一样的明天。但请记住:阿涌叔叔的这本书不是灵丹妙药!
一个个身边真实的故事,一段段精练的评注。如果有一篇,真正触动了你,让你开始行动起来,就完成这本书的使命了。
它是一把钥匙。
我支持阿涌叔叔,将这样一本书献给我们这一代,及我们的下一代。
到再下一代,希望中国的教育制度那时已经真正改变。
刘晨光
2015年12月写于美国安娜堡
朱涌著的《做好自己(阿涌叔叔体验式教育破解职场成长的秘密)》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全书分为11章,已经包含了职场的方方面面,包含职场烦恼、工作态度、能力、沟通、习惯、管理、团队、职场道德、生活等,可以提升职场新人的工作能力,较快地适应工作。
《做好自己(阿涌叔叔体验式教育破解职场成长的秘密)》的作者朱涌通过来源于工作或生活日常的真实故事,结合自己30余年的体验式教育经验,破解提升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秘密。由于每一篇故事都是作者真正碰到过的真实故事,而且绝大部分作者本人就在故事里面,所以读者读起来会很亲切,这是与其他职场书最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