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东生传(就恋这把黄土)/大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白晶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黄土,一部无字而又厚重的天书。他,恋的不仅是这把黄土,不仅是中国黄土的历史,更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未来。他以血肉之躯,在中国黄土上挥就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他就是有着“黄土之父”美誉的刘东生。刘东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大有平和中见大智、至真中见高杰的大家风范。那么,就让我们去追寻刘东生谜一样的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足迹吧。

内容推荐

有着“黄土之父”美誉的刘东生1954年开始从事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先后于1964年、1965年、1966年著述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的物质成份与结构"等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70年代又继续开始黄土的科研工作,即结合生产实践又带动了第四纪发展,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对黄土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研究,从古气候角度出发,建立了国际上公认的洛川坡头黄土标准刻面,为试图解决黄土与深海沉积对比做出了关于海陆地层及古气候对比的工作。继而完成"黄土与环境"1985年(中英文献)专著。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国家科委二等奖。

刘东生是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在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对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他在理论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主要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黄土分布图和3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把风成沉积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层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并把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的风成作用扩展到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过程。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求学之路

 1.深铭国仇

 2.求学南开

 3.西南联大

 4.转学地学

第二章 成长之歌

 1.在中央地质调查所

 2.初出茅庐

 3.鱼化石研究填补空白

 4.古脊椎研究写新篇

 5.护所为国

第三章 黄土初缘

 1.转型找矿

 2.投身三门峡工程

 3.黄土高坡之缘

 4.“风成”还是“水成”

第四章 渐行渐远

 1.中国第四纪研究

 2.情深义重

 3.平息“风成”“水成”说

 4.备战国际INQUA大会

 5.初征INQUA大会告捷

第五章 再攀高峰

 1.蓝田遗憾

 2.登顶希夏邦马峰

 3.开第四纪地质科考先河

 4.成果累累

第六章 走向纵深

 1.力掮克山病重任

 2.环境地质学研究

 3.地质学与人类健康

第七章 凌峰览胜

 1.地学迎来新世纪

 2.INQUA大会掌门人

 3.足迹遍访地球多极

 4.“黄土之父”

 5.大师风范

 6.光辉照耀后来人

第八章 写在成功的背后

 1.爱情不期而至

 2.黄土爱人两相知

 3.女儿眼中的父亲

 4.儿子眼中的父亲

 5.恩爱夫妻

 6.地学即生命

 7.最后的日子

后记

试读章节

1.深铭国仇

在沈阳一条还算繁华的小街上,一位既瞎又聋的老人正慢吞吞地拖着有些跛的双脚蹒跚而行,正好挡住了经过的日本兵。颐指气使的日本兵,对着老人恶狠狠地痛骂了几声。随之一声枪声响彻了小街,震惊了在附近居住与行走的人们。

路旁一所小学四处透风的破旧的教室里,一位姓林的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枪声响起时,正在板书的他停在那里,回过头来。学生们看到他满脸严肃,眼睛里一扫往日望向学生时的慈爱,变成了充满仇恨的凌厉。

他用苍劲的笔体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教室里很静,有位男生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心潮难平,他紧咬下唇,小拳头攥得很紧。他知道那声枪响,一定又有我们无辜的同胞遇难了。

林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个句子出自谁人之口?”

话音未落,这位紧握双拳的男生第一个举起手来。他站起身,用充满稚气而又非常坚定的声音说:“他是宋代名将岳飞的警句!”

林老师点点头说:“他有一首最著名的词,你可知道?”

话音刚落,这位男生铿锵有力的声音再度在教室里响起: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林老师点头说:“岳飞,少时勤奋好学,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因父丧还乡守孝。当金兵大举入侵中原,面临国破家亡时,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并为之浴血的信条。同学们,你们现在还小,但我真心希望你们把‘精忠报国’这四个字铭记在心,以‘勤学’‘笃行’为操守,以报效我们伟大而又多难的祖国!”

林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齐刷刷地响起朗朗的童声:“精忠报国”“勤学”“笃行”。那位心潮澎湃的男生与同学们一样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报效我们灾难深重的国家。

这位男生不是别人,就是刘东生。

1917年11月22日,刘东生诞生在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家庭中。刘家的先祖本在明朝军队服役,随燕王扫北而到北方,驻扎在天津卫,并在那里安家落户。刘东生的祖父、祖母生有四个孩子,刘东生的父亲排行最小。

刘东生的父亲名刘福瑞,字辑五,母亲叫赵白直。父亲5岁时丧母,由姐姐带大。他从小失学,早年曾随祖父在一家药店里做工;长大后,由于生活所迫,加入了闯关东的队伍。他先到大连,后来又来到沈阳皇姑屯,在京奉铁路上找到一份工作,全家才算安定下来。京奉铁路是英国人管理的,许多要职都由英国人把持。在那里做事,会说英语的国人会很受重视。父亲便边钻研业务,边学英语。由于在工作中表现得聪明能干而且好学,在刘东生上小学时,父亲已在皇姑屯车站担任了副站长的职务。

从自己身上,刘东生的父亲看到知识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让自己了解许多未知事物,而且还能改变人生的境遇,何乐而不为呢!他很重视对子女们的教育,家境虽然不宽裕,而且还常常捉襟见肘,但他还是把家中其他开销降到最低,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们创造学习的机会。而在他的孩子们中,刘东生的聪慧与悟性是最为突出的。  刘东生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已教他习字背诗。在他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便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进入了当时在沈阳很有名气的奉天省立第二小学。这所小学的校长姓郭,他不但重视教学,更注重德育,常常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

在奉天省立第二小学的隔壁,有一所日本人开办的“寻常小学”。比起第二小学,这所学校可谓教学设备精良,像室内运动馆等一些在当时国内少见的教学场馆及设施应有尽有。但他们却对到校学习的学生进行反华教育,这使一壁之隔的二小师生气愤填膺,对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的少年儿童大肆进行奴化教育的可耻行径恨之入骨。

郭校长见状,便不失时机地对本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没有国怎会有家,没有家国,怎会有民众的美好生活!不仅如此,他下决心要把学校办得更出色,与日本人办的小学竞争。他常常激励学生们为祖国的富强而奋发学习。该校的任课老师们在教学中,不仅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也在有形无形中把帝国主义统治下国家与民众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不幸与屈辱告诉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要想活得有尊严,不被人欺辱,不但要掌握知识,更要懂得自强不息的道理。

在第二小学这个充溢着浓郁爱国思想与奋发学习氛围的环境中,刘东生像初生的幼苗,接受着阳光雨露的普照与洗礼。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爱国激情、良好的道德品性及奋发有为的思想,已如种子深深地扎下了根。P4-7

序言

曾有人说,人类要了解地球数百万年的变化历史,必须读三本“书”:第一本是深海沉积的历史,第二本是极地冰芯的历史,第三本便是黄土的历史。刘东生就是在黄土形成和演变历史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除此之外,他在环境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考古学、高山科学考察和极地科学考察等领域所做的大量开创性工作,更无愧于我国地质学界的一面旗帜。

黄土,在普通人眼中或许只能看到沙尘暴或贫困,但经过近60年的“亲密接触”,刘东生却将它视作生命一样的宝物。这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文献库。隐含着地球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它像一把钥匙,能够解开无数的历史谜团,吸引着刘东生一路不懈地前行,最终把谜底揭开,并获得了国家与世界的认可,人们也把最热烈与芬芳的掌声与鲜花献给了他。

大凡杰出的人,都有一颗平常的心。而在这种看似平常里,我们深深地挖掘下去,却都能发现或触摸到他无论是立于世、立于人,还是立于业,所喷涌出的最炽烈、最鲜红的热血。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国际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的刘东生,就是这样的人。

在我们走近刘东生院士这位地学界的巨人之前,先从某大媒体采访他的一段对白中,领略一下这位地学大家的风采。

记者:最近您是不是一直被媒体包围着?

刘东生:媒体,还有咱们电视台的同志都来给我一种鼓励吧。

记者:您习惯这样被媒体簇拥着吗?

刘东生:不习惯。

记者:为什么?

刘东生:因为我自己的工作,说老实话很平常,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科学工作人员该做的事情,所以没有什么值得惊人的。

记者:几年前您曾经拿过国际地质环境方面的最高奖“泰勒奖”,当您拿到这个奖的时候好像国内反响并不是非常强?

刘东生:当时这个奖不太为人们所知道,特别是咱们国内;而国外知道的人很多。再者,就我的工作本身来说,也不是很为大家所熟悉的。比如说我搞地质工作,不像搞矿产的,搞矿产发现了一个大矿,或者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工程的问题就一下子能轰动。而我做的只是对黄土的研究,这个大家听起来就很平淡。

记者:当时去领奖的时候,您是一个人带了一个学生过去。回来时,不光是国内的媒体,甚至学术界都有很盛大的欢迎。您当时有没有觉得意外呢?

刘东生:我不意外,我觉得应该这样。这个奖固然了得,但是用不着这么声张。因为这个事情对我们国家来说,比如对我们研究黄土的人来说,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应该说是科学工作者的一个很大光荣!但事实上,搞黄土工作的不仅是我一个人。这个荣誉是属于大家的,而我只是代表他们把这个奖拿回来。当然对我们来说,受到的鼓舞很大……

在质朴的语言中,可见刘东生院士做人做事的态度,大有平和中见大智、至真中见高杰的大家风范。那么,就让我们去追寻刘东生院士谜一样的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足迹吧。

后记

近两个月来,我一直在刘东生院士的内心穿行。虽然在这之前我并不认识他。

走进他,因好友说就写刘东生院士吧,我见过他,他值得写!母亲说,我喜欢考古,更喜欢地质,那种在旷野中的穿行,与自然对话、与远古对话的感觉一直让我神往!你就写刘院士吧,我喜欢!

好友与母亲的话,让我坚定了走向他的决心。

此时,不知为什么,我却有了种依恋。两个月与刘东生院士相约,走进他的事业、生活及内心已成习惯,已成我的这段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随他出生,随他成长,随他遭遇生命中的幸运与不测,随他恋爱生子过寻常的却又不平凡的日子,随他攀登人生与事业的一个个顶峰,随他破译黄土高原“风成”、“水成”说,随他攀珠峰、去南极北极、去罗布泊、到美国领国际环境“泰勒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接过2004感动中国人物的奖杯,最后我又随他走向生命的终点。当他的夫人胡长康看着他的呼吸已随呼吸机在呼吸,她强忍悲伤摆摆手说,拔了吧!我的心脏似乎也停止了跳动,我好像与他一同离开了,虽然那一刻我已泣不成声,满脸是泪。

尼采说:“有些人是死后才出生的。”而我走进的刘东生还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出生”了,他是以不断行走与不懈努力让自己闪亮地登上人生与地学舞台的。生与活有时真不是一个概念,活命的人未必都有让生命精彩的人生,而有精彩人生的一定是为使生命有质量而真正生活过的人。也大有活着时不为人知,死后大家才知道他,才仰慕他的。在这一点上,刘东生院士是幸运的,而这一切他又是以自己的实力得到的。

想起几次从泰山极顶上走下来时,总会看到迎面崖石上刻着几个大字:回头再看一眼。那时,不管我多疲惫,总会回头再深情地环顾一眼我刚刚走下来的大山。想来,能让我们回头再看一眼的,一定是像泰山这样能“置身霄汉”的风景。风景且如此,何况是人!

近两个月对他的穿行,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一个做人小的人,做事都不会大;大凡能大成的人,一定有大心。这让他能成为一本好书,成为百读不厌的风景或人的理由。在生活中,能大成的人虽为数不多,这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你让人再回眸时感到深厚,就成。而这定是这人的心性在一个高处。纵然当今社会多躁动,多拜金,并少有真诚,心性在高处的人,永远会让人回头。而一个成功的又心性很高的人,更会让人回头,再回头。

刘东生院士让我动容的不只是他在事业中取得的成就,更是他做人的高度。还有他的夫人胡长康先生,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人格魅力,不仅支撑着他走向一个个人生及事业的巅峰,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女性那种朴实无华又坚韧不屈的中华传统美德。她是通过爱丈夫、爱儿女而反过来爱了自己,这种爱在当今太过强调自我的时代更具人性之美。

这段经历,我想此生再难忘了,虽然这刻之后我一定要放下,并开始下一段新路途的行走。但是我想说,与刘东生院士结缘是我今生的幸运,他像灯塔般照亮了我,让我更加懂得在人生路上以怎么样的姿态行走,抑或我应该给世界、给自己一个怎样的美丽姿态。

2008.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7: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