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居正(从布衣平民到权力谋臣)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麦浪啸编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祖上刀尖上创下的基业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期任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使生命垂危的大明王朝有了中兴之望。

但他的家族没什么深厚的历史背景,更不是名门望族。最远可追溯至先祖父张关保这一代。

张关保,安徽凤阳定远人,是朱元璋的同乡。在元末参加了朱元璋的队伍,但与朱元璋基本上没有直接接触,因为他只是徐达部下的一个马前卒,因此,他也就不会像李善长、胡惟庸那样封侯拜相。他只有凭着勇敢和血性,在战场上豁出命换自己的前程。结果还不算差,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随大将军徐达平定江南,立功浙江、福建、广东。最后授归州长宁所,世袭千户,人湖广军籍。

自古以来,刀头舔血的人生结果基本有两种:要么洒血疆场,马革裹尸;要么青名留史,世袭封户。张关保是后者,入了军籍,这也意味着张家正式脱离了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级阶层。军籍是明代的一种制度,当时,各府都要设所,要害之地还要设卫,所、卫都会派一定数量的军人戍守,大致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下设百户所为112人。张关保就是一个千户所长,下辖千余人。

如此说来,张居正还是很有底气的。后来他一生立志报国,恐怕是从这里受的激励。

三代无为守业,家境没落

再往后的两代,张居正的祖上又归于平静了,连续两代人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仅仅有名字,无事迹可考,大概都在安心享受祖辈福荫。按照明朝规定,人军籍的兵士和官长都有世籍,嫡长子还可以世袭祖上的权力,享受福荫的待遇,非嫡子也可以保证生活无忧,只是需要承担一定的军役义务。

因此,对于这两代历史也没什么记载,仅有名字,无事可考。当到了张诚这一代,即张居正的曾祖父,也就是张关保的曾孙,才重新开始浮出水面。但这次露面并不是惊天一声春雷,张诚只是意识到应该抛弃那份所谓的“家业”了。

张居正的曾祖父张诚(字怀葛)是次子,没有资格继承千户,按照嫡长制世袭的传统,只有当军户的份儿。而且这时明朝已经建立百余年,重文轻武风气盛行,一个小小军户已经很难在社会上混了。为了谋生,曾祖父张诚就从归州迁至江陵,在城外十余里的张家台村落脚,并人了民籍。

张诚说话有点口吃,人送外号“张謇子”。但这绝不是调戏、污蔑,相反这是一种特殊“待遇”。因为张诚这个人忠厚老实,为人坦诚,邻居或夫妻、兄弟、妯娌之间每每发生小口角、小摩擦,张诚结结巴巴,三言两语,就会令双方破涕为笑,重归于好。他有一副菩萨心肠,虽然家中并不富裕,可很仗义,素来乐善好施,遇到需要帮助的乡亲就帮一把。因此,张诚在村里落了个好名声,深受爱戴,在四邻八乡也颇有威望。

P1-P2

目录

前言:救世宰相,孤独求败

第一章 追根寻源

第二章 神童降世

第三章 家庭变故

第四章 考中进士

第五章 生不逢时

第六章 初涉官场

第七章 初露锋芒

第八章 铲除严嵩

第九章 擢升提拔

第十章 张高共辅

第十一章 龙争虎斗

第十二章 三角盟约

第十三章 治国韬略

第十四章 一条鞭法

第十五章 书院风波

第十六章 用人之道

第十七章 风光一时

第十八章 危机四伏

第十九章 巨人陨落

第二十章 致命一击

第二十一章 毁誉参半

张居正生平履历

参考书目

序言

救世宰相,孤独求败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任期10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一个盛世局面——“万历中兴”。

在整个明朝将近300年间,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取而代之的是内阁首辅。首辅和宰相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顾名思义,“辅”是“辅助”的意思,“宰”是“主宰”的意思,首先在权力上就有很大区别。按照朱元璋的设想:首辅就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没有任何权力;而宰相就像国家的总理,一切行政大权都在手。其次是职责上的区别,首辅就是替皇上拟写诏书,而宰相则要主管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大事要事。

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一点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由于皇帝的不作为,首辅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权力已经与前朝的宰相没有什么区别了,所担负的责任也是宰相的职责。

要全面了解这段历史,还需要上溯到朱元璋时代的洪武初年。

明朝内阁的起源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仿元制,置中书省,设左右相国。朱元璋是个刚愎自用之人,视权如命。想想也是,从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到万人之上的皇帝,要经历多少的艰难困苦,一旦大权在握,岂能落入旁人之手!于是,在此后的几年间,为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完全揽在自己手中,他一步步地削弱相位。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为左右丞相;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三司,直属中书省。

洪武九年裁汰中书省官员,唯余丞相。

洪武十一年,诏令六部,政事“勿白”中书省,夺六部政务于中书省。

洪武十二年,谪斩右丞相汪广洋。

朱元璋称帝初期,仅设左右两相,第一个是开国功臣左丞相李善长,第二个是右丞相胡惟庸。明朝以左为尊,故左丞相为百官之首,即实际意义E的宰相。

朱元璋削弱相位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决心削弱相位呢?除了自己对权力的过于奢望之外,还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

朱元璋在解决了元朝残余势力后,整个国家大局已定,他也有治理好国家的雄心壮志,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稳定人们生活的政策,而且很快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然而,此时朝廷内部隐藏的矛盾日益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相互掐起来。

两派为朱元璋赖以起家的淮西集团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派。

淮西集团是朝廷中最大的一个地3-派,有权有势,人多势众,“老大”原本是朱元璋,但自己作为皇帝毕竟不宜抛头露面,那么老大的这个位置就由大管家李善长来兼任。李善长,乃大明奠基第一功臣。李善长是定远人,与朱元璋同是安徽籍贯,算是同乡,很早就投奔朱元璋,并且十分有才能。他知人善任,能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和;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准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李善长则被称为穷人版的萧何。起兵以来,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办理。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但作为“大总管”的李善长毫无怨言,在朱元璋最式微的时候投奔而来,一直负责军队的粮饷供应,成为前线将士风扫残云的“发动机”。他俨然成为朱元璋大封功臣时的“首席公卿”。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把李善长捧上“第一功臣”的位置,任命他为丞相,并特赐一方铁制的凭券,上面明写着可以免除他两次死刑、免除他儿子一次死刑。

此外,该集团成员还有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常遇春等。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他们有着相同的利益,说着相同的淮西方言,足可独霸一方。

浙东的代表人物是刘基。在当时刘基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只可惜终究成了派别之争的牺牲品。

李善长罢相之后,接替宰相之职的人选基本已经内定,乃淮西派二号人物胡惟庸。可朱元璋为了显示公允,偏偏要征询淮西派死对头刘基的意见。刘基性情耿直,一直不看好胡惟庸,评价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史·列传卷十六》)于是,对朱元璋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刘基不但极力不推荐他,而且说了一堆他的缺点。

刘基这样回答,并不是完全出于私心,排除异己,也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客观评价。胡惟庸早年归附红巾军,颇受宠信,在李善长推荐之下,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来一直从事排挤非淮西系人士的勾当。总之,胡惟庸一路仕途顺利,都是靠攀龙附凤之术。心胸狭窄的胡惟庸得知刘基这番话后就对刘基记恨在心,耿耿于怀,甚至即便晚年的刘基已经退休回家,依然不肯放过,下毒将他毒死。

这样一分析,两派立见高下,真要争斗起来也会呈现一边倒的阵势。如果淮西派是朱元璋的“正室”,浙东派就是“偏房”,“偏房”如何能争得过“正室”?

淮西派倒台

李善长之后,连续几任宰相都由淮西派人担任,有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任相七年。虽然都是淮西人,并不是一团和睦,明争暗斗从未停止,最终导致淮西派的彻底倒台,这也直接加速了明朝相位的消亡。

胡惟庸,也是定远人。龙凤元年(1355年),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历任宁国主簿、湖广佥事、太常少卿。洪武三年(1370年),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升右丞相,再升左丞相。

胡惟庸做宰相后越发猖狂,贪污受贿,无恶不作,排挤任何不服从他的人。他甚至敢于挑战朱元璋的权力,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擅作官员升降、处决犯人。尽管朱元璋有意维护淮西人的利益,很多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真正危及自己利益时也要痛下决心。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由于激动,一时说不出话来,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胡惟庸九族,同时杀死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受牵连的还有李善长,当时退居老家的李善长已经不是当年的丞相了,不能再呼风唤雨,但也因谋不轨事件被贬边远地区。他弟弟李存义也被认为是同党,鉴于其在朝廷中的巨大影响力,朱元璋没有杀他,一起放逐到崇明岛(今上海崇明岛)。

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家里修房子,他想到了带兵的汤和。汤和是他的老乡,也是他的好友,他向汤和请求借三百士兵当劳工。这似乎是一件非常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汤和在借给李善长三百士兵后,立刻密报了朱元璋。朱元璋再次对李善长动了杀机。更致命的是,李善长此时犯了一个大错误,他的亲信丁斌因犯法该被流放,李善长执意上书求情。朱元璋愤怒了,下令不再流放丁斌,而是将他关到监狱里,日夜拷打。严刑拷打中,丁斌交代了李善长有谋反之意。尽管可信度不大,可朱元璋宁信其有,暗自欣喜:正愁找不到除掉你李善长的机会呢!

正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李善长落难后,朝廷往昔的同僚纷纷上书弹劾他,什么上朝时不注意礼节,贪污受贿,罪名“林立”。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甚至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成了罪。当时有个钦天监,眼看人人上奏弹劾,生怕被认为自己觉悟低,就向朱元璋上了一个非常荒唐的奏报:最近出现星变,是不吉利的预兆,然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当移大臣”。

自家的家奴也落井下石,他们合谋以受害者的身份向朱元璋申述自己长期受到李善长的欺压,状告李善长积极参与胡惟庸谋反,并且将时间、地点说得相当清楚。

铁证面前,朱元璋颁布了《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李善长全家70多口被满门抄斩,朱元璋只免了他女儿、女婿,也即公主、驸马(李祺)。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

李、胡两人往来甚密不假,说是合谋叛乱,实在值得商榷。身为元勋国戚,位高权重,知逆谋不举,有反心也没反胆,很多时候只是狐疑观望,心怀两端而已。而朱元璋向来多疑,不把所有功臣杀完杀绝,半夜都睡不着觉。况且自己逐渐年迈,太子朱标又生性懦弱,所以更加没有安全感。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七年隐忍不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觉事态还不够大,他所要的局面是胡惟庸把事情搞得足够大,进行一场大的清洗与政场整合。这个机会终究还是让他等到了。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

这场腥风血雨,使许多有功之人遭受灭顶之灾,导致的最大后果就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而且随着元朝势力的一路败北,天下大局已定,朱元璋认为削除宰相职权的时机已到。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除掉胡惟庸后,下令废除丞相制度。此后,中国封建王朝“丞相”职位彻底消亡,皇帝大权独揽,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由此可见,朱元璋罢相,废中书省,还为自己找了很多理由,破天荒地认为,秦汉唐宋的灭亡皆因宰相制度惹的祸。

在封建制王朝的最高决策层中,皇帝相当于企业集团老板,宰相的职能就相当于CEO。能力好的皇帝或许还勉强可以短期兼任CEO,可是要长期维持大国正常运转却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没宰相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了,那就是一个字“累”。从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他收到了1666件公文,合计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看200份文件,处理400件事情。

其实,对于朱元璋这样的草莽皇帝,何止一个“累”字,更要命的是他大字不识一斗,连批文也搞不定。要知道,这些以前都是宰相的活。朱元璋是标准的草根出身,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带兵打仗也很有天分,可就是学问不够,因此对一批满口之乎者也的下属那通篇文绉绉的文章看得一头雾水,没少给人打板子。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于是,朱元璋开始酝酿着找些参谋。

内阁的诞生

在这种情境之下,朱元璋有了奇思妙想,于是乎,一个奇怪的机构就诞生了,这就是内阁。设殿阁大学士做皇帝的顾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皇帝的专职秘书,专门拟定文件、诏书等辅助性工作,没有任何实权。朱元璋要的就是没实权。当时,内阁设立了春夏秋冬四辅官,两年后撤之,仿宋制,改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四大学士,增置文华殿大学士,诸大学士仅是“辅太子、备顾问”。

建文帝时期,对翰林官制进行了改革,废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大学士,设学士,将翰林、殿阁学士合而为一。永乐帝继位后,复旧制,并充实翰林官。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永乐帝命解缙、胡广、杨荣等翰林官七人入值文渊阁,协理庶政,是为内阁肇始。而后,内阁设辅政大学士若干,并无定数,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补,首席内阁大学士也称为内阁首辅。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朱元璋、朱棣时期,由于这两个皇帝比较勤政,内阁大学士一直是个闲职,没有什么权力,偶尔发挥下参谋的作用。其实,就是比摆设好一点点而已,对政事没有太大影响。而到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朱瞻基远远没有爷爷和老爹的远见和卓识,对内阁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并开始放权。于是,内阁首辅就成了有实无名的宰相。

明朝的内阁辅臣总体素质普遍较高,譬如连中三元的商辂、著名的三杨内阁等,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此时的内阁与以前丞相相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被公认具有宰相之名,又有宰相之实的,是张居正。

内容推荐

麦浪啸所著《张居正(从布衣平民到权力谋臣)》记述了张居正的传奇一生,对明史爱好者有参考作用。

编辑推荐

《张居正(从布衣平民到权力谋臣)》作者麦浪啸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真实再现了明朝的一段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点突出了颇有争议的大改革家张居正。该书较客观地评价了张居正的一生,既有生动有趣的故事,又有真实的事件,不论从文学还是历学都有一定的价值,对人们客观地认识张居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