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惠能,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作者。武则天对慧能崇敬有加,赠赐无数,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宋仁宗又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
本书从禅即平等、禅在人间、禅须自悟、禅重实践和禅无欲求五个方面阐释了《六祖坛经》中100句禅宗精义,深入浅出地引领我们进入玄奥迷人的禅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六祖点津/中文经典100句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文心工作室 |
出版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作惠能,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作者。武则天对慧能崇敬有加,赠赐无数,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宋仁宗又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 本书从禅即平等、禅在人间、禅须自悟、禅重实践和禅无欲求五个方面阐释了《六祖坛经》中100句禅宗精义,深入浅出地引领我们进入玄奥迷人的禅境。 内容推荐 《六祖坛经》是佛教经典中唯一一部中国人的著作。内容主要记述六祖慧能一生的行谊及禅学经义,由其弟子法海集记而成。现代国学大师钱穆曾推其与《论语》、《孟子》并列,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 目前所见之《六祖坛经》版本至少有六种,分别为坛经祖本、敦煌本、惠听本、契嵩本、德异本、宗宝本,内容略有差异,愈是后面记载愈是丰富。现今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成书的宗宝本,此版本于明代之后大为流行,正式题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本书经典名句依据的版本是宗宝本,其内容较上述诸本更为丰富,文字也较为简单,适合读者作为《六祖坛经》入门的工具书。 目录 第一篇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禅即平等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3.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4.佛法是不二之法 5.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6.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7.明与无明,凡夫见二 8.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 9.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日道 10.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 11.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12.其法无二,其心亦然 13.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第二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在人间 14.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15.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16.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17.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18.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9.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 20.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 21.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 22.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23.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24.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25.直道不立文字 26.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27.诸佛出现,犹示涅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28.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29.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第三篇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禅须自悟 30.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31.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3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3.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34.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35.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36.不是风动,不是旖动,仁者心动 37.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38.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39.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40.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41.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42.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43.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44.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45.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46.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47.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48.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49.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50.住心观净,是病非禅 51.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52.自在神通,游戏三昧 53.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54.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55.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56.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第四篇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禅重实践 57.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58.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59.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60.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61.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62.定慧一体,不是二 63.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64.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65.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66.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67.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68.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69.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70.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 71.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72.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73.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74.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第五篇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无欲求 75.求法即善,觅祖即恶 76.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77.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8.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79.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80.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81.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 82.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83.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84.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 85.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86.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87.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 88.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89.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90.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91.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92.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93.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94.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95.正剑不邪,邪剑不正 96.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97.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98.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99.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100.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试读章节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名句的诞生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①!菩提②自性③,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④成佛。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⑤得法事意。” ——《行由品》第一 完全读懂名句 ①善知识:佛教用语,用来称呼同道之人,或对僧人、信众较亲密的昵称。 ②菩提:佛教用语,常译为觉、道、智,指豁然觉悟的智慧。 ③自性:自己的真心本性。 ④直了:不经任何修炼就顿悟、悟解。 ⑤行由:过去的经历、缘由。 语译:六祖对大众说:“诸位好朋友啊!菩提自性,原本即是清净觉道。只要能体悟最原始的自性,当下顿悟即可成佛。诸位好朋友啊,暂且来听听我慧能得法的缘由经过吧!” 名句的故事 本篇出自《行由品》,亦是慧能对信众开宗明义的阐释。慧能是唐代中期的人,以不立文字、重视顿悟闻名,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佛教转向新的发展。中国中古时期是宗教大为活跃的年代,在战争频繁、政治不稳定,加上外族统治的困难下,宗教于是成为人们心灵寄托的所在,佛教也在此风潮下传播、壮大。然而我们若将禅宗与其他宗派作比较,会发现其最大特色在于传教方式的突出。禅宗于六祖慧能之后分裂为南宗禅、北宗禅,南宗禅由慧能所领导,北宗禅则由较为正统的神秀所继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南宗禅一枝独秀,影响远远大于北宗禅。然而,若是从当时的影响力而言,北宗禅在唐代中后期仍为显教,吸引着绝大多数的信徒,也是官方较为支持的宗派。 为何南宗禅较不受正统佛教或政权的喜爱呢?其原因正为本篇名句所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在过去印度佛教教义中,偏重从外在修炼、肉体的苦行寻求解脱,可是在禅宗的诠释下,佛性不仅是人人内心皆备,更能透过自我的顿悟脱离本世苦海而成佛。禅宗如此新解可谓打破了过去佛教各宗派的做法,故在当时颇引人侧目。但此亦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开端,是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并启迪了宋明理学对“天理”的讨论,不论是程朱学的“性即理”,抑或是陆王的“心即理”,皆受到禅宗的影响。故慧能所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遣词简要、词义亦不难,却标举着中国佛教史的重要开始。 历久弥新说名句 在《行由品》中,介绍六祖慧能于南方的发迹历程。慧能因父亲左迁至岭南,而于南方长大,早年艰苦,采柴贩卖。一日巧遇客人背诵《金刚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于是到黄梅县礼拜五祖弘忍大师。大师看到这位来自穷乡僻壤的小伙子,不禁刁钻问道:“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你来自南方,又是未开化的野蛮人,如何学佛法?)慧能聪明地反驳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于是弘忍大师便将慧能留下,并差派他至破柴房里工作。 这段记载完整收录于《行由品》,是慧能初显其才能的开始。然而,其中却有不少值得怀疑的地方,为求更进一步精确掌握,需先对佛教系谱的建立稍作说明。佛教系谱的建立往往是后设追述,由后人重建、评价前人的地位,故其中亦带有不少撰述者的主见与抉择,且会因撰述者的不同而有迥异的排列。即便是已为人所详的六祖慧能,在其前后传承亦有多种争议,编排者的考量各有不同,并不特别强调师徒间的衣钵关系。故此处对慧能崛起前的纪录也掺杂了不少传闻与夸饰,不能全盘信任,否则便未免太污蔑五祖弘忍了,作为一代禅师,如何能说出这种骂人又带偏见的话呢? 南北差异在现今社会中似乎不太感受得到,但在中国古代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对南方的经营虽从春秋的吴越、三国的东吴、东晋以来陆续扎根,但真正南方势力的崛起还有待唐末,尤其是宋代以后才逐渐兴起,不论是经济或政治中心都渐渐南移。在唐代小说《封氏闻见记》中便有一则记载北方人对出身南方官员的讽刺,故事主人翁都是我们熟悉的人物——张九龄与贺知章。他们两人都出身南方,九龄罢相后,在朝廷中跟贺知章说:“我因为事故较多(所以罢相),不能跟你一起当官,我觉得很遗憾。”贺知章诙谐应答:“我承蒙您张相公庇荫不少,有您在朝堂,没人敢骂知章作獠。但是您罢相以后,开始有人以‘你’单字来称呼我。”张九龄一听不禁大为惭愧。原来他们两人都来自南方,过去朝堂官员顾忌宰相是张九龄南方人,故不敢用獠、猫獠来讽刺他们,如今九龄罢相,一些嘲讽、不尊重的话渐渐出来。 P2-4 序言 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 季旭升 “犁明即起,洒扫庭厨。忘著窗外,一片篮天白云,令人腥情振忿。随便灌洗一下,整理遗容之後,走到客听,粘起三柱香,拜完劣祖劣宗,希望祖宗给我保屁。然後勿勿敢往朋友的寿宴,为朋友举殇祝寿,大家喝的欲罢不能。谈到朋友的事叶出现危机,我就建议他要摒持理念、拿出破力。朋友也免励我要多用功,才能写出家誉户晓、踯地有声的文章。晚上我开始发粪读书,日以继夜的终於写完这一篇文章。” 这是用现在见惯不怪的错字集锦而成的一篇小文,果然可以“掷地”,但是未必“有声”。近年来,这种错字太多了,老师开始忧心、家长开始忧心、社会贤达开始忧心,只有学生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忧心,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于还要进一步削减中小学的语文授课时数。终于,社会的忧心进发了,由各界组成的“抢救国文联盟”日前已起来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要正视这个问题。 身为文化事业一分子的商周出版,老早就在正视这个问题了,所以洞烛机先地策划了“中文可以更好”系列,为文字针砭、为语文把脉,希望把这些年语文界的毛病治好。各界反应还不错。 语文的毛病治好了,体质还是不够强壮。商周出版认为进一步要熬十全大补汤,让我们的语文更强壮。这“十全大补汤”就是“中文经典100句”系列。 《荀子·劝学篇》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画一定要先从《芥子园画谱》学起。《芥子园画谱》是初学者的“经典”。 张大千的画艺要更上层楼,所以要去千佛洞临壁画。千佛洞是张大千的“经典”。 学书法的人要学二王颜柳,二王颜柳是书法界的“经典”。 经典是古代圣贤才智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源头。 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更高。 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文字带有民族智慧、民族风格。 《论语》、《史记》、《古文观止》、《孟子》、《诗经》、《庄子》、《战国策》、《唐诗》、《宋词》、《世说新语》、《资治通鉴》、《昭明文选》、《六祖坛经》、《曾国藩家书》、《老子》(“中文经典100句”已出版),《韩非子》、《荀子》、《孙子兵法》、《易经》(“中文经典100句”即将出版),这十几本书应该是现代中国人的“最低限度必读经典”,作为这个民族的一分子,没有读过这十几本书,就称不上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但是,现代人实在太忙了,大人忙着五光十色、小孩忙着被教改、社会忙着学习英语、国家忙着走出去,人人都在盲茫忙,商周出版因此为忙碌的人们炖一锅大补汤,用最活泼简明的文句,把经典的精粹提炼出来,让大家可以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阅读。在做完为文字针砭、为语文把脉,把病痛治好后,让我们来培元固本,增强功力,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飞得更远! (本文作者现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