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永不忘却(一位归国华侨的海外亲历)/世界华裔英才丛书
分类
作者 李应瞻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种苦难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种不幸的遭遇也是永远不能忘却的,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有深切了解了旧中国的劳苦大众在国内、国外所经受的种种苦难,才能体会到今天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永不忘却》,一位归国华侨的海外亲历,就让我们的生命都像盛开在战场上的罂花吧:由于鲜血的灌溉而殷红;由于阳光的辉耀而怒放!

内容推荐

作者用饱蘸血泪与充满激情的文字,真实记录了他自小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被迫背井离乡,从1937年至1952年颠沛流离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时期的生活轨迹。在战火下,在日寇与殖民政府的白色恐怖统治下,他几次死里逃生,几度失学,做过日寇皮鞭下的苦力,当过排字房的学徒工……在严酷的现实中挣扎、呐喊、控诉,也亲眼目睹并亲身参与了社会各界如火如荼的反日反殖民统治的运动……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原貌和海外侨胞的生活状况,深刻表达了海外侨胞与祖国人民血脉相连的情谊,也充分展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旖旎风光……

目录

人生履迹

 一 富饶的九龙江平原

 二 金堂城和东美小镇

 三 家乡棣山村印象

 四 先辈素描

 五 金堂城里外婆家

 六 流亡海外

 七 突遇风暴

 八 新加坡“牛”会说话

 九 摩西河畔巨港埠

 十 小学生也救国

 十一 移居新加坡

 十二 大战骤起

 十三 新加坡沦陷

 十四 “检证”耻辱

 十五 劫后余生

 十六 艰辛岁月

 十七 初当苦力

 十八 生命如蚁

 十九 愤起反抗

 二十 “马华文具社”的勤杂工

 二十一 再当苦力

 二十二 摔跤比赛及与警察械斗

 二十三 欢庆日寇投降大游行

 二十四 失却良机

 二十五 坎坷求学路

 二十六 《南洋商报》做学徒

 二十七 夜读“后觉公学”

 二十八 久旱逢甘露

 二十九 政治风云影响下的校园运动

 三十 老师有良莠,同窗分左右

 三十一 欢庆新中国

 三十二 爱国岂有“罪”?

 三十三 父母返乡

 三十四 毕业感言

 三十五 初为人师

 三十六 新聘女教师与可爱的学生

 三十七 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教学生活

 三十八 比翼双飞

 三十九 暗流涌动的校园

 四十 脱离险境

 四十一 亲情各不同

 四十二 归航

笔痕集萃

 耻辱昭南岛

 我走过来的道路

 说劳动

 秋天里的春天

 唱出一个春天来

 毁灭的死期

 宪法草案引发的联想

 幸福的海洋

 我郑重地签下了名字

 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封信

 星辉

 没出息的阿六

 墙

 “新客”的悲哀

 乡愁

 摩西河啊,咆哮吧!

 桥

 阴沉的日子

 生命的挣扎

 未寄的信

 神诞

 植物园趣遇

 向太阳

 慈母

 吕咪先生和后觉公学

 一颗永闪光芒的“绿星”

 不平的鼓声,华侨的悲剧

 何谓华侨?

 应该重视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文艺的研究

 浅谈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文学及其文学史分期

 话说“峇峇”

 红辣椒和香榴莲

 一只白毛猴

试读章节

闽南九龙江流域,有一片方圆五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的极其肥沃、富饶的平原。碧绿荡漾的九龙江水,从上游蜿蜒而下,流经水仙花的故乡漳州,悠悠地穿过古代驿道万松关山脚下的虎渡桥,又浩浩荡荡地向石码、海澄、海沧和崧屿口奔腾而去,欢快地和厦门港的茫茫大海拥抱、吻合。

玉带般的九龙江,从古到今,昼夜奔流不息,像那慈祥的母亲,以自己丰沛的乳汁,无私地滋润、灌溉着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养育着沿江两岸千千万万勤劳、善良的人民,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下去。

这片流域属亚热带气候,每年除八九月份常有几次台风作孽之外,终年可以说风调雨顺。因土地和气候得天独厚,这里十分适合各类庄稼、蔬菜、水果等的培育和生长:一年可种两季水稻、一季小麦,是盛产稻米、甘蔗、香蕉、柑橘、柚子、龙眼、荔枝、蔗和蘑菇等的著名地区,而各种禽畜和鱼虾、壕、蟹等水产,也都产量丰富,因此成为福建省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黄金地带”。同时,由于战乱、天灾人祸等历史原因,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漂泊海外。所以,这里华侨、侨眷众多,也是著名的侨乡。

滚滚奔腾而下的江水,畅流至石码附近,由于水浪长年累月的冲刷,泥沙逐年堆积,江面上慢慢地浮现出一个颇大的江心洲,也形成了一个略小的沙洲。这块江心洲又被江水从中冲开而一分为二,二者合称浒茂洲。这个洲四面环水,又临近出海口,水产尤为丰富。当地居民多习水性,靠捕捞和养殖水产为生。

在距离浒茂洲上游不远处的沙洲左岸,有一座正方形的、由花岗岩条石筑成的小小石头城。坐北朝南的这座小城,历来被称为“金堂城”。或许是历史上城里设置过学堂,当地老百姓俗称它为“课堂城”。

这座石头城小巧玲珑,相当别致。城高约四五米,厚三四米;城门东西南北门俱全。南门前铺有大面积砖埕(指红砖铺就的场地),埕前有条小河,是九龙江的分流;河畔有个小码头,供来往舟楫停泊;小河可通航石码、漳州。城的东门外有个不大的池塘,常有成群的鹅、鸭在池塘戏水漫游。最吸引人的是城墙的四周与内外都清一色爬满了绿油油的牵牛花藤蔓。当白的、紫的、粉红色的花朵,小喇叭似的怒放之时,整座小石头城便宛如缀满鲜花、绿叶的方形花篮!它被搁置在碧波如带的九龙江畔,远近往来或漫步至此的行人、游客,无不被这神奇的、花篮般的小巧石头城所迷住,感到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据小城里的居民们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还曾到此一游,并提御笔,为该城写上苍劲有力的“金堂城”城匾呢。

20世纪60年代,厦门大学历史系师生,因考察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遗绩,还曾专门到该城实地调查、拍照,并出版过一本小册子,把对该城的考证结果公诸于世。原来,在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了抵抗倭寇和荷兰殖民主义者的骚扰、侵略,为保卫漳州平原、扼守九龙江咽喉,就在这虎渡桥,又称江东桥的附近,修筑起这座由他派兵驻守的石头城。城墙上还保存有当年驻军将士们的卧室。全国解放后,城里还剩十七户姓氏各不相同的住户,据说都是明末驻军将士们的后裔。令人遗憾的是,1993年由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的、龙海县编纂的巨册《龙海县志》,竞把这座石头城连同它的历史给遗漏了。

二 金堂城和东美小镇

我的外祖父姓陈,是金堂城里的老居民,祖屋就在东门城墙脚下的右侧。这座房屋的左边,有一口古井,井上是红泥烧制的红陶井围。童年时我每次到外婆家,一进城门,首先映进眼帘的,永远是那口赫红色的陶井和井边拴着的那头老黄牛。它正低着头嚼着稻草或蔗叶,嘴角冒着白沫,那睁大的牛眼似乎老淌着两道泪痕;有时它仰起头“哞哞”地哀叫几声,如同在向人们申诉生活的痛苦和艰辛。我和表兄弟们玩耍的时候,偶尔也到井边,用根细长的竹枝,枝头缠上长线,线尾系一小块萝卜干,垂钓井里墙隙间隐藏着的小小毛蟹。

外祖父的房屋共有二进厅堂,东西两头均有天井,并建有顶楼,由外祖父兄弟二人分住。外祖父住东头,他的弟弟住西头。外祖父的屋后厨房门口有石阶可登上城头,站在城墙上可远眺城外景色:小河流水、稻田连片、田塍菜园、高高的蔗林和稀疏的农舍。

小城地处江畔,地势低洼,一旦洪水泛滥,举城男女老少,只有纷纷爬上城墙避灾,我小时候就经历过几次。当洪水涌来时,登城远望,四周汪洋一片:城里整座小城积有半城水,城外所有的庄稼都被洪水淹没了。远处的农舍只见屋顶,绿色的树梢零零落落地点缀在周围。水面被烈日一晒,雾气朦胧。好不容易苦等洪水退潮消失后,人们才又喜又急地从城头搬回城下的家中。这时家家冲洗门墙、房屋;清除地上的污土淤泥;洗刷晾晒衣物和整理农具等,个个忙得满头大汗。只有不识愁滋味的孩子们,趁洪水余渍捉鱼摸虾,或者用拆下的门板当船,手执长竹竿撑着戏水取乐。P2-4

序言

海外赤子的美丽情怀

郭韦求

7月南昌,骄阳似火,突然接到大学同窗好友应瞻兄来自福建的电话,谈到他最近编了一本书,将他青年时期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时期在当地报刊上发表的一些作品和新中国成立后写的一部分文章,汇编成册,准备正式出版,让我写篇序文。我不是文艺评论家,岂敢滥竽充数?但我乐意写篇读后感之类的短文。不久,便收到应瞻兄用特快专递寄来的书稿,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集子。我读了诸如《耻辱昭南岛》、《不平的鼓声,华侨的悲剧》、《我走过来的道路》、《摩西河啊,咆哮吧!》等充满感召力的作品后,不禁心潮起伏,激动不已。而当我读到那一篇篇诙谐幽默、情趣盎然的海外生活故事时,又禁不住从心底发出了笑声,给燥热的天气带来一丝丝清凉。

李应瞻是一位充满血性、爱憎分明和富有浓厚民族情感的爱国华侨。从1937年至1952年,他先后在日寇占领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白色恐怖统治下生活了十几年。为了生存,他做过苦力,当过学徒工,忍辱负重,备受煎熬,心灵在痛苦中挣扎。他渴望自由,纵使在异国他乡,也无法解开深藏心坎的怀念祖国的情结。割不断的血缘亲情,驱不散的绵绵相思,故乡的田园山水,熟悉的风俗民情,无一不在他心中扎下了深根。

这是一本富有魅力的书。从书中的那些真实、生动的故事里,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半个多世纪前海外华人的生活情景,触摸到那段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而且深刻地感受到海外侨胞心系祖国的美丽情怀。他们虽然身居海外,却无时无刻不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身处有着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异国他乡,过着艰辛、屈辱、悲伤、痛苦、寄人篱下的生活,却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当我读到这些蘸着血泪书写的文字,怎能不为之动容,不被侨胞们那一颗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所深深感染?!

20世纪40年代,李应瞻在新加坡生活了多年。在当地的华人之中,他是一位相当活跃的人物,经常在《南侨日报》、《星洲日报》、《艺术天地》、《爱华周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他的作品,感情炽热,充满正气,字里行间注满侨胞们无尽的苦难与辛酸,那一页页惨痛的回忆,那一桩桩血泪的控诉,令人窒息。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揭露了日寇灭绝人性的暴行,诅咒那漫天阴霾的黑暗岁月。作者的心田,犹如一座沉睡的火山,突然间,喷涌出万丈愤怒的烈焰!他在《摩西河啊,咆哮吧!》一文中写道:“我看见怒火已燃红了整个国土,自由独立之声响彻了云霄。我看到了:无数恶魔的尸首,正横卧在他们正义的刀下……”“现在他们没有呻吟、哀号;他们只有愤怒、咆哮和战斗!”这里,我似乎看见作者紧握那支饱含激愤的钢笔,蘸着热血,奋笔疾书,笔尖上进发出对日寇及其走狗们的仇恨火花。他以一个中国青年的犀利目光,审视着那即将坍塌的旧世界。

从童年时期开始,李应瞻便跟随父母在海外漂泊,经受过无数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生活磨练,就像一只没有浆橹的小船,在水急浪高的大海中颠簸飘荡,在人生的苦海里挣扎、沉浮。正是这种残酷的生活磨砺,让他变得早熟,显得格外坚强,他说:“跌倒了没人扶起我,流了血,便吮舐着自己的创伤。”他的内心“充满着血泪凝成的仇恨,暗自深深地埋藏着一颗火种”。

于是,他渴望早一天脱离苦海,获得自由与解放。他日夜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他欢呼雀跃,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似乎每一天都被幸福紧紧包围,他愿意为新中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血。他先后在两所大学任教,教学之余,潜心研究新加坡、马来西亚文学,对它们在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发挥的战斗作用,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毫无疑问,他撰写的论文,对这一时期的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李应瞻回到祖国以后,对侨居新加坡、马来半岛时的那些让他刻骨铭心的日子,仍然有很深的眷恋之情。那里的街巷、码头、厂房、校舍以及“唐人街”,“华侨城”,等等,无一不深深地牵动他鲜活的记忆,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新加坡和马来半岛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怀念那里的亲人们,更怀念着曾经为它的自由独立而流泪、流血和献身的人们……”这部书稿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历史碎片组成的忆旧工作,每一篇都注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无一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我和应瞻兄是大学同学,朝夕相处,过去却很少听他谈起在海外生活的经历与故事。他平日待人真诚,乐观豁达,重视友情。虽然我俩很长时间不曾谋面,近些年,仍常有联系。读了他这部书稿,让我进一步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确实是一位襟怀坦白、心地透明,有着拳拳报国之心的文人、学者。

衷心祝贺《永不忘却——一位归国华侨的海外亲历》的出版,并期待他为读者写出更多的海外故事。

2008年8月5日

(序作者原为江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诗人。)

书评(媒体评论)

书稿堪称血写的文字,生命的战歌。全书的写作不仅对世界人民的反帝反法西斯主义斗争史是一种富有特色的丰富与补充,具有重要的史论价值,而且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贮存、继承和发扬……真实,事迹的真实和描写的真实的内在统一,是书稿的又一突出特点,也是它令人震撼、具有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邢煦寰(作家、教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

这种苦难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种不幸的遭遇也是永远不能忘却的,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有深切了解了旧中国的劳苦大众在国内、国外所经受的种种苦难,才能体会到今天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刘兴策(教授、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

这是一本富有魅力的书。我似乎看见作者紧握那支饱含激愤的钢笔,蘸着热血,奋笔疾书,笔尖上迸发出对日寇及其走狗们的仇恨火花。他以一个中国青年的犀利目光,审视着那即将坍塌的旧世界……

——郭韦求(作家、诗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