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漫漫编著的《重口味心理学实验》涵盖17个挑战承受底限的重口味心理学实验,让你一本书看透他人的动机、本能与欲望。从众多的心理学实验中,摘取出了其中最“重口味”的部分,然后集中展示给读者。进入到《重口味心理学实验》的世界中,你将史无前例地直面人类内心中最隐秘的部分,那些最伟大的仁慈、最邪恶的阴暗、最恐怖的战栗,都将统统展示在你面前。让你看透世人,也看透自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口味心理学实验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吾漫漫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吾漫漫编著的《重口味心理学实验》涵盖17个挑战承受底限的重口味心理学实验,让你一本书看透他人的动机、本能与欲望。从众多的心理学实验中,摘取出了其中最“重口味”的部分,然后集中展示给读者。进入到《重口味心理学实验》的世界中,你将史无前例地直面人类内心中最隐秘的部分,那些最伟大的仁慈、最邪恶的阴暗、最恐怖的战栗,都将统统展示在你面前。让你看透世人,也看透自己。 内容推荐 吾漫漫编著的《重口味心理学实验》的每一篇,由三部分组成:实验的进行、实验结果及实验者跟踪结果、实验研究结果。“实验的进行”部分如同一个悬念故事一样,一层一层推进,语言通俗有趣,引起阅读兴趣。“实验结果及实验者跟踪结果”部分如同一套凶案现场的照片:展示重口味的部分,加重阅读冲击力。“心理学研究结果”部分有条理地引入心理学概念,《重口味心理学实验》以实验做基础,令人毫无理解障碍,并且印象深刻,其中也包含心理学对于人性最复杂最阴暗内容的探索,发人深省。 目录 究竟是什么束缚着我们——斯坦福监狱实验 虚拟监狱,挑战自尊底线 “狱警”们的蜕变与自我认同效应 实验设计者也难逃“监狱”魔咒 心理学家在女友反对下停止实验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可怕的路西法效应 没有感觉的感觉最可怕——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剥夺之后,你如何确认自己 未知是恐惧的最大根源 我们为什么害怕孤独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别让你的心“失用性萎缩” 暴力电脑游戏,让游戏者更暴力?——布拉德·布什曼暴力攻击实验 情绪失控时,喝杯加糖柠檬汁 不要在厨房里发怒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远离愤怒 童年缺爱的残酷真相——哈洛的亲子实验 母爱替代品实验——我们都需要爱 爱来自于一种熟悉的味道 智慧是在群体中学来的 有一种崩溃叫绝望 每天一个拥抱胜过一个苹果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亲情与心理的关系 缺乏主见人的心理秘码——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我们本能的需要主子——服从反应 心理暗示效应——从谎言开始的实验 在权威和理性间,多数人服从权威 女性比男性更服从权威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服从,让人变成魔鬼的臣民 植入虚假记忆——洛夫斯特的虚假记忆实验 现实和想象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记忆受暗示而产生扭曲 植入记忆实验——我们的记忆不靠谱 为什么我们会夸张恐惧记忆 人是如何扭曲记忆的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我们的记忆 “忘情水”不是天方夜谭——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切除了记忆“司令部”——海马回,会发生什么 丧失记忆的亨利式生活是快乐的吗? 切除了记忆“司令部”,就失去了一切记忆吗? 揭开记忆的神秘面纱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学会遗忘 人们冷漠的真相—哒利与拉丹的冷漠实验 冷漠的人是没有同情心的吗? 人多不一定好办事 用人心而非身份鉴别他人 越长大越不善良? 仁慈的快乐比娱乐的快乐更持久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敢于挺身而出,逃离责任扩散 疯狂的纳粹是被洗脑了吗?——琼斯的纳粹实验 欲望可以让任何人成为纳粹 电影《浪潮》解开人对“组织”渴望和依赖的秘密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警惕集体心理 道德的背后是利益——猴笼实验 道德是训练出来的 道德为何会沦丧和变异 阶级是如何诞生的 从猴子实验看人的金钱观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道德心理学 爱情里,男女的那些心思——性心理实验 男人为什么喜欢美女 变态性心理的渊源 爱情——感性和理性间的摇摆者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性心理与爱情 电影里的变态心理——电影里的“心理学实验” 《黑天鹅》——找回真自我,避免人格分裂 《致命ID》——多重人格障碍的极致 《机械师》——生活中潜意识影响你最多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电影心理学 恐惧的真相——华生的恐惧应激实验 恐惧的根源不是恐惧本身 接近你恐惧的东西,恐惧反而会消失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不要再恐惧 每个人都有自杀的意念——克拉特死亡实验 恐惧和绝望可以杀人 恐怖的真人实验——意念自杀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每个人都有意念自杀的可能 邪恶的心理控制术——FBl的秘密实验 看FBI如何判断一个人说谎 FBI如何用药物控制人的心理 FBI的秘密实验 操控你的行为和记忆 FBl的罪与罚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心理控制,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塑造你的行为——斯金纳的动物实验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师斯金纳的转变 “斯金纳箱”的诞生 在行为的塑造上,奖励比惩罚更重要 行为是可以塑造的 被误解的斯金纳 斯金纳留下的财富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教育,真的是需要心理学 生日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吗?——星座心理的实验 相信含糊其辞的人格描述是人的通病 巴纳姆效应的再验证 人与人之间的共性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多 星座是纯属蒙人的吗? 变更出生年月的那些人 直指人心的实验报告:生活中,处处都是心理学 试读章节 虚拟监狱,挑战自尊底线 1971年的某一天。 这一天对于约翰·韦恩而言,有些不同寻常,因为他穿上了警服,戴上了墨镜,准备到一个特殊的监狱去担任“狱警”。 约翰·韦恩的真实身份是某大学的一名学生,过着平平常常的大学生活。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则广告,广告上说: 津巴多教授准备展开一次心理学实验,现招募志愿者。 要求:男性,无人监经历,不吸毒,身体以及心理健康。 酬劳:每日15美元。 实验内容:志愿者将在斯坦福大学里的一个临时改造的监狱中,分别扮演狱警和囚犯,高度模拟真实的监狱环境。为期十五天。 约翰·韦恩对广告上所说的“监狱实验”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报名参加了志愿者的选拔。 和约翰·韦恩一起报名的还有另外70名学生。看来对这个实验感兴趣的人还真是不少。最终,有24名学生获得了参加实验的资格。这24人的心理及生理都很健康,都是不折不扣的好人。 最后,24名志愿者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被分为两组:9名志愿者扮演狱警,9名志愿者扮演被关到监狱的罪犯,其他6名志愿者作为候补。约翰·韦恩幸运地当上了“狱警”。 和穿着制服、戴着墨镜的狱警扮演者们相比,那些扮演囚犯的志愿者的处境可以用悲惨来形容。 在实验开始的这一天,一辆警车呼啸而来,停在了囚犯扮演者的家门口。紧接着,气势汹汹的警察将他们从房子里揪了出来,给他们戴上手铐,塞进警车,而后又呼啸而去。不明就里的围观者,还以为这些人真的犯了什么事呢。 这些“囚犯”被送到了“斯坦福监狱”,在那里,他们将面对实验开始之后的第一个考验:被脱光衣服,洒上除虱药粉,然后用水管冲洗。 囚犯在人监之前脱光衣服检查身体,是发生在每个监狱中的真实情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被迫赤裸裸地站在陌生人面前,他的尊严会受到极大损害,心理防线可能瞬间崩溃。监狱方之所以会这么做,其实就是在暗示:来到这里,你的尊严、隐私将一文不值,你必须受我们的支配。 赤身检查过后,“囚犯”们被编上了号码。在监狱的这段时间里,这个号码就是他们每个人的代号,他们没有保留自己姓名的权利。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弗洛伊德曾经在《图腾和禁忌》中写道:“名字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他灵魂的一部分。”被剥夺了姓名权,事实上也意味着一个人的人格将受到重创,这也属于监狱方对犯人们的一种心理攻势。 从准备工作这个阶段来看,“斯坦福监狱”和真正的监狱几乎一模一样。紧接着,实验的重头戏即将开始。约翰·韦恩和他的“狱警”同事们,将完全“接管”这群遭受了心理打击的“囚犯”。 “狱警”们的蜕变与自我认同效应 事实上,直到此刻,实验的主持人津巴多还认为自己的实验可能是个无聊的实验,其结果可能是:所有人都一板一眼地演戏,没有什么意外,也没有什么发现,两个礼拜之后,实验结束,大家各回各家,继续自己的生活。 虽然津巴多已经尽量去营造一种真实的监狱氛围了,希望能让所有志愿者都进入到自己角色中。不过,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他发现那些“狱警”们还是显得太过业余。 在被管制了一番之后,“囚犯”们的反抗情绪被激发出来,他们模仿电影中的情节,向“狱警”挑衅——撕掉缝制在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里,不遵守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 面对这个突发的意外情况,约翰·韦恩和他的“狱警”同事们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无奈之下,约翰·韦恩只好向“监狱长”,也就是实验的负责人津巴多求助,希望他能出面让这些囚犯消停一点。 津巴多并没有答应约翰·韦恩和他同事的请求,只是告诉他们:你们现在是“狱警”,拥有处置这些“犯人”的权力。 约翰·韦恩和他的“狱警”同事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拥有某种权力的人,所以他们决定依靠手中的权力去镇压“囚犯”们的反抗。他们脱光“囚犯”的衣服、对“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 让“狱警”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镇压并没能让“犯人”们屈服,而是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反抗意识。 这该怎么办? 此时,约翰·韦恩想出了一个主意:给那些服从管理的“好囚犯“提供一定的特权,比如更好的牢房和伙食;而对那些反抗激烈的人,则施加以更严酷的刑罚。 不得不说,约翰·韦恩的这个办法是很高明的。因为如果对所有的“犯人”一视同仁的话,就等于将他们放到了同一个“战壕”里,从心理学来讲,这时候人群会产生合力,“犯人”们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但是如果将“犯人”区别对待,那么他们之间会彼此猜忌,甚至敌对,同盟就会被瓦解。“犯人”们内部的斗争,会削弱他们对外斗争的力量。 到此为止,约翰·韦恩似乎已经开始适应了自己的“狱警”角色。在刚开始对犯人们采取刑罚的时候,他和他的同事们可能仅仅是为了完成实验“不得已而为之”。但是随着实验的进行,约翰·韦恩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开始变得主动、积极,甚至自愿加班,在夜晚时候接着虐待“犯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开始,这些假扮的“狱警”在虐待“犯人”的时候,肯定会有一点点恻隐之心,他们也可能会同情那些被虐待的人,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同情心,尤其是对同类的同情心,是人的天性。可是,随着实验的进行,约翰·韦恩和其他“狱警”对“囚犯”的同情心开始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在实验仅仅进行了24个小时之后,实验人员发现:“狱警”们已经对虐待“犯人”产生了兴趣。他们想出了很多的可怕招数,并逐一施加到“犯人”身上。更可怕的是,他们开始以此为乐。 由于自我认同效应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约翰·韦恩已经“变坏”了,而他对此却一无所知。P3-6 序言 被“实验”撞开的大门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试图了解自己的心,可是许多人发现,“心理”这个东西,虽然完全属于人类自己,但是人类却未必能完全认识它。许多先贤学者,为了撞开心理学的大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人类对于心理的论述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论述已经非常系统了。 不过,无论这些古代的学者们论述得如何精细,如何严密,他们对于心理的认识,也都只是建立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没有拿出真正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正因如此,许多大科学家在心理学上的分歧,就如同“两小儿辩日”一般,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且,当时的心理学,似乎不属于科学,而属于哲学思想的范畴。心理学家们喜欢坐在安乐椅中,通过苦思冥想来“研究”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曾经说:“心理学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康德之所以如此武断地将心理学判了死刑,就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觉得,心理学是一门无法验证的学科,就像宗教一样,你说上帝存在,你拿不出证据来证明;如果说上帝不存在,你还是拿不出证据来证明。 对于“心理学不能成为科学”的观点,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就是第一个宣称“心理学就是科学”的人,而且他还写出了心理学著作——《心理学教科书》。 不过,巴赫还是没能用实验法作为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他本人也认为,研究心理不需要实验。 1888年,达尔文曾经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达尔文的这个定义被人们认为是最接近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需要“事实”,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虽然巴赫认为心理学是科学,但是他也拿不出相关的事实来证明一些理论,所以没有人信服他。 要知道,科学之所以和哲学有区别,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科学具有严密的实证性。一门科学要想得到人们的认可,必须把事实摆在人们眼前,然后告诉他们:你看,我说的是真的,因为它是可以被验证的。 怎样验证?就是靠实验。 证明一个学说的正确性,必须通过系统精确的实验。心理学也是如此,如果想要从哲学思辨中挣脱出来,就必须具有实证性的科学特性,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把心理学搬进实验室,在实验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不得不说,这非常困难。 一个生物学家想要知道动物的内部构造,只要在实验室中解剖一个动物的尸体,就可以得出结论了。如果有人不相信,直接拿自己解剖的动物给他看一事实就摆在眼前。 可是,心理怎么实验,怎么给人看,就算我们把人的大脑从脑袋里拿出来,看到的也是一堆灰色的脑浆,心理在哪儿呢? 为了使心理学早日成为一门科学,许多心理学家都急于敲开心理学的“大门”,让它能够在世人面前露出本来的面目。在这些敲门者中,最终“撞开”心理学大门的是冯特。 1874年,冯特在苏黎世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不过他似乎有点不务正业,更喜欢研究心理学。1875年,冯特又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开始专门研究心理学。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意味着,心理学终于进入到了“实证”的阶段,它终于有机会成为一门科学了。 自从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之后,“科学”和“实验”这两个词,便成为心理学研究所追求的终极意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心理学也渐渐被世人所认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著名的实验心理史学家E.G.波林曾经说:“把实验法应用于心理问题的研究,是心理研究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自从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家们就开始疯狂地钻进实验室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到心理实验中去验证。心理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883年,仅仅在冯特创立心理学实验室4年之后,郝尔在美国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在1888年到1895年之间,美国兴起了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大潮。而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也让美国的心理学发展走上了快车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种心理学学派粉墨登场,如冯特弟子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等等。 虽然各种心理学流派的观点仍然有分歧,但是他们不必再做无意义的讨论了。因为心理学家们终于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学说。在实验面前,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一切都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为了能在实验中证明自己的理论,心理学家们费尽,心思思考实验的方法。与此同时,心理学界出现了许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是不忍卒读的科学实验:有心理学家把自己女儿关到一个“笼子”里,为的就是研究如何“控制”人类: 有心理学曾经给活人做手术,来研究如何治愈人类的精神疾病,结果却让病人完全失去了记忆: 有心理学家曾经用近平疯狂的手段虐待小猴子,为的是观察猴子对于亲人的背叛有何反应: 我们可以将以上心理实验归类为“重口味心理学实验”。 什么是重口味心理学实验呢?简而言之,就是那些过程比较“阴暗”、比较耸人听闻的实验。这种实验的历史,由来已久。1768年,画家约瑟夫·赖特的一幅名为《气泵实验室》的油画说明了这一点。 这幅画所描绘的是,在一间昏暗的房间里,人们围聚在桌旁,借助着蜡烛光和窗外射来的淡淡月光,神情各异地看着一位旅行科学家展示他的实验。而这位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是把烧瓶中的空气通过气泵抽出后,观察烧瓶中的鸟会怎样。与此同时,在仪器前方的发光玻璃容器中,还隐藏着一个邪恶的头骨…… 这可能是最早关于重口味实验的图像资料了。 不能再说下去了,因为这些实验,正是本书所要介绍的核心内容,“剧透”到此为止。 没错,本书就是从众多的心理学实验中,摘取出了其中最“重口味”的部分,然后集中展示给读者。 从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来讲,这些重口味的实验,无一不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发展。但是,实验的主人,却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实验太过重口味,而饱受人们的批评。他们被冠以“屠夫”、“控制狂”、“冷血动物”的称号,背负着恶名。 这些被世人“唾骂”的心理学家,有些人的确是有一些过分的行为,而有些人则是被人们误解了。本书也将还原这些心理学家的真实面目,让大家对他们有一个更客观的评价。 总而言之,进入到《重口味心理学实验》的世界中,你将史无前例地直面人类内心中最隐秘的部分,那些最伟大的仁慈、最邪恶的阴暗、最恐怖的战栗,都将统统展示在你面前。让你看透世人,也看透自己。 闲话少叙,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到心理学的世界中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