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孙中山、康有为上书变法
孙中山在雅丽西医书院读书时,深受书院创办人何启的影响,何启是君主立宪派,著有《新政真诠》。此外,倡导君主立宪的香港中央书院教习胡礼垣也对孙中山有影响,并与孙中山交厚。而此时,与孙中山关系最密的是同学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四人常一起痛斥清政府腐败,人谓四人为“四大寇”。一天,四人游广州观音山的三元宫时,于宫中大骂清政府,慷慨激昂。有个道士郑安,曾在林则徐身边任过师爷,鉴于清政府无作为,遁人三元宫潜修,他听了四人之语,颇感为异,便招四人人内,询其意向。四人大吐胸中之语,畅言排满之志,正气磅礴。郑安听了,大为感动,劝孙中山等人,如要反满,不可轻举妄动,应先联络会党,并将会党的宗旨及各地会党分布地址,一一告之,孙中山牢记于心。
光绪十八年(1892年)七月,孙中山以雅丽西医书院第一届第一名成绩毕业。毕业后,孙中山原想开药房,教授康德黎知道后进行阻拦,因为开药房做买卖有损医师名誉,在英国人眼中,医师地位是很高的。孙中山遵从了康德黎的意见。康德黎便向清直隶总督李鸿章写了推荐信,因为李鸿章曾在光绪七年(1881年)在天津开办了一个西医学院。康德黎推荐孙中山和另一学生江英华二人到该学院任教。于是,孙中山、江英华二人与康德黎前往广东,转商两广总督领牌,然后晋京。不料总督衙门诸多为难,要孙中山和江英华二人填写三代履历等等,方准领牌。孙中山一气之下返回香港。
由于孙中山没有在香港行医的法律地位,于是前往澳门。数月后,在澳门镜湖中医院挂牌行医。当时葡萄牙人法律规定,凡在葡境内行医者,必须持有葡国文凭。因孙中山医术好,为葡医所妒,向澳门政府控告孙中山无葡国医照,澳门政府当局便命令澳门各药房不准为孙中山开的药方配药。孙中山无奈,只得转到广州,在广州西关洗基开设了东西药局,又在双门底圣教书楼内设医务分所,并在香山县城石岐开设了分所。
当时孙中山的医术已很高了,且不论贫富,待病人均和蔼可亲,不久即名声广播。光绪十九年(1893年)广州《中西日报》即刊载了武泌感谢孙中山“著手成春”的文章。
孙中山行医之中,仍不忘革命活动。他由澳门移至广州后,与费尔南德斯合作,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初七在澳门下环街三号创办了《镜海丛报》。费尔南德斯是葡萄牙人,几代居住澳门,因他生长于澳门,因而对汉语很熟悉,并熟悉澳门话。费尔南德斯在法院任翻译时,孙中山在雅丽书院读书,二人不仅相识,且关系甚密。
孙中山一面行医,一面从事革命活动。
光绪十九年(1893年)末,孙中山决定北上京津,以窥清政府虚实。出发之前,他写下了《致李鸿章书》。当时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掌管着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孙中山信中指出中国当时的政治弊端在于行新法之人少,知新法之人更少。指出欧洲的富强之本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问,孙中山抵天津。当时中日甲午战争即将爆发,李鸿章在芦台督师练兵。时已耳目昏花的李中堂已被军务忙得团团转,哪里有闲工夫接见孙中山这一无名青年,更无暇看那“上书”了。
孙中山见上书失败,李鸿章不愿见,又见李鸿章年已垂暮,无意事业,不可能再大有作为,不由仰天叹道:“和平之法无可复施,此天迫我破釜沉舟!”于是坚定了反清之决心。
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的一天,孙中山在郑观应的帮助下,从上海经日本前往他早年曾留学的檀香山。这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已3月余,中国的海陆军连遭失败,日军已侵人中国东北。怀抱“改良祖国”大志却痛感报国无门的孙中山便在华侨中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残暴,倡议集结团体,共谋救国大计。这年11月24日,20多个赞同孙中山主张的进步华侨,在檀香山聚议成立“兴中会”。其宗旨是以和平手段、渐进方式,请愿于朝廷,倡行新政,改行立宪政体,取代专制腐败的封建制度。众皆赞成,这天,兴中会正式成立。
期间,孙中山与陆皓东、陈少白等风雨连床、畅谈竞夕,先谈外患日迫,欲治其标,再谈反满兴汉。经连日辩驳,兴中会宗旨终于确定。这些热血青年,决心把“惊醒黄魂、光复汉族”作为奋斗志向。
兴中会成立之后,即付诸行动,郑士良因与会党交谊很广,便由他与会党联络。当时在广东一带活动的会党主要是“哥老会”、“三点会”、“三合会”等,会众多属手工业工人、破产农民、遣散军人和游民,也有地主分子掺杂其间。这些会党组织,对内称“洪门”,会员互称“洪家兄弟”。
当兴中会成立之际,康有为正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他常到双门底圣教书楼购阅书籍,该书楼与孙中山办的医所相距很近。孙中山知道康有为有志西学,于是托人代为传话,表示愿意访见结交。而康有为却对孙中山低看,说孙中山若结交,须交门生帖子方可。孙中山见康有为如此高傲,也不上门拜访,二人结交未成。
甲午之战清政府惨败,清海军全军覆灭。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十八日,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身亡,日军攻陷威海卫和辽东半岛,北京危如累卵。接着,日本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
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