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拉萨探寻之旅得到了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次旺仁钦和韦素芬两位前辈的指点。当我把寻找八廓街上噶厦时代的警察局和驻藏大臣公署的消息告诉他们二位时,他们脱口而出说:“知道!我们带你去。”
2007年11月2日的黄昏,我们三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走进冲赛康的胡同,突然次旺仁钦抬手一指说,这就是当时噶厦时代的警察局。我抬眼望去,遗憾的是一点历史的痕迹都找寻不到。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在来往商贩的叫卖声中,开始给我讲述这座房子的历史。
次旺仁钦说:“这座警察局当时只有两层楼,实在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给拆掉了,目前所见的是新建四层楼。其实这里还曾经做过扎康即驿站,也做过尼泊尔商人的住宅。”
虽然今天我们距1923年只有80多年时间,但当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拉萨建立了警察局,组织了一支警察部队,用以维护社会秩序。我们正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时,一个看上去只有10岁左右小孩突然拽住我说:
“叔叔,要不要DVD碟片?”就这样,我被这个小孩拉回到现实中。
当年三驻藏大臣曾在拉萨付出了生命
我边走边和次旺仁钦交谈,我问他,对于清王朝,18世纪中叶是否是重大的转折点。他说:“清政府为治理西藏摸索了40年的经验和教训。在深刻的教训中,三位驻藏大臣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前面两个是为了忠诚于国家的戍边大业以身殉职,后一个是因为在藏沉醉于声色,收受贿赂,失察于藏政而被朝廷下令处死。”
走近一座看似很商业的楼房旁,次旺仁钦指着它告诉我,清朝时期这里是一座两层藏式楼房,在一层的门廊内,还立有一双忠祠碑。当时这个碑记是由五块碑石组成,碑文为汉满两种文字说明对照。其中汉文碑石三块,镶嵌在门廊西侧墙壁下部;满文碑石两块,镶嵌在东侧墙壁下部。三块汉文碑石规格一致,高76厘米,宽96厘米,边饰雷纹。第一块字迹大多不存,仅可辨认“双忠祠碑”四字。第二、三块保存完好,字迹清楚。
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我找到清光绪时期黄沛翘撰写的《西藏图考》,看到其所收的碑文文字。但是碑名《双忠祠碑》和落款,《西藏图考》并没有记载。除此而外两块满文的碑文字体清晰、保存依然完好。
时光倒流到1750年,即清乾隆十五年,拉萨发生谋乱事件,当时的清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遇害,时驻藏大臣衙署被焚烧。在国家图书馆,我找到清乾隆十五年12月12日的驻藏外委王廷斌禀乾隆皇帝奏折称:珠尔默特那木扎勒图谋不轨,驻藏傅、拉二人于10月13日诱至通司冈衙门接见,遂将伊诛戮。逆党即率众数千围署,施放枪炮,周围放火……拉大人被乱刀砍害,傅大人身被枪伤,立即自尽,所有文武官多遇难。
在《耆献类征初编》中,我看到这样形象详细的记载:贼众围楼数层,二人知事不济,傅先自刎死;拉挥泪久之,挟刀跳楼下,杀数十人,肠出尾蛇于地,然后死……
清乾隆十五年12月13日乾隆皇帝朱批:傅清、拉布敦旋为逆党所害,为国捐躯,深用怜惜。
后来此事详情不断传到北京,皇帝得知阵亡千总二员、兵四十九名、商民七十七人……
西藏俗官统治的王朝永远成为了历史
事实上,1750年的这次事件是傅清、拉布敦为防止一场严重的叛乱而被迫采取的措施,而这个极其强大的不可靠的西藏统治者珠尔默特那木扎勒打算叛乱反对中国朝廷的统治,并准备干到底。叛乱的结果是在这一年,西藏俗官统治的王朝永远成为了历史。
第二年即1751年4X,西藏百姓感二公之忠烈,在二公遇难处立“双忠祠”,春秋两次祭拜。40年后,死于谋乱的清驻藏大臣傅清的侄子福康安大将军进藏驱逐侵略西藏的廓尔喀后,即到拉萨拜祭“双忠祠”,并于班师之日重修。福康安大将军亲撰《重修双忠祠碑记》,以满、汉、藏三种文字书写,镶嵌在祠内过道两壁。
《清高宗实录》记载:傅清和拉布敦两人均曾两次驻藏,其中拉布敦善于藏语交流,并善诗文,能弯十力弓,善左右射,性格刚直,因不讨好和珅,远戌西藏。
写至此,我发现写作是一种持续,阅读是一种考古,发掘历史是可以还原真实的。探访“双忠祠”这段被人渐渐遗忘的历史,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慨。P40-41
点盏心灯点亮自己
韩敬山
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忆中总会出现一根草的悲哀,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人退了沙还进?又是谁助长了“沙”的气焰,增进了“沙进”的力量?可以想象,当一根草被一只幸运的绵羊吃去了幼嫩的芽,马上又有一头牦牛走过来把残留在地面的草茎悉数吞进肚子,最后饥饿的山羊面对光秃秃的草原,只得创开贫瘠的土壤,把草根嚼碎后……原本有草的地方就裸露出来,沙在风的招呼下飞向天空。一根草消失了,千万粒黄沙产生了;千万根草消失了,黄沙就铺天盖地了,悲剧开始上演。
环境再造人,人再造环境。对我来讲,内心深处的环境更值得再造。
拉萨是一个让很多人感慨的地方。对我来说,我不能不再一次提及到2009年10月15日已离开我一整年的王海先生——生前的中共拉萨市委政法委书记、拉萨市公安局党委书记,是他点醒了我寻找拉萨的脚步。在拉萨西郊殡仪馆,我是最后一个目送因公殉职的他的身体的最后离世。那一刻,我觉得人生的无常竟是如此之近,而这里又送走了多少年多少人伤心的往事?我无限的哀愁蕴藏在当天拉萨灰白的薄云中……就在我准备离开殡仪馆的时候,一位在西藏阿里修建昆莎机场的武警战士因婚假取道拉萨返回湖北,就在离拉萨不到百千米处翻车身亡。在殡仪馆,我看到他远道奔来的未婚妻,她的伤心欲绝对我内心的震动是从未有过的,生与死曾经那么遥远,今天却在我身边又如此之近,让我唏嘘。我盼望零星的星光能照亮所有先行者的一方小路。
好好珍惜自己,为所有关心自己的人好好地努力地顺其自然地活着……
《文心雕龙》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在无数次的寻访前后,念着《文心雕龙》这句千年前的话语,感谢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藏族硕士,现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社长的格桑益西先生,是他给了我一字一句的文字把关;感谢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管理处的次旺仁钦、韦素芬两位学者型处长,是他们给了我继续前行的“拐杖”。更要感谢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凌广志,我的文字的素养是在他多年的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是他的嘱托、叮咛和思路,让我的行走之路更加稳健。
感谢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杨春南先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新闻出版报》社社长姜军先生、《家庭》期刊集团的叶亦艽、李宁两位先生,是他们的热情和鼓励让我的拉萨心路一次次被点亮,努力终成正果。
感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杨宇红先生,他是这本书的总设计师,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感谢广东旅游出版社江丽芝副主任,是她的鼓励和支持让我的拉萨心路尘埃落定。感谢吴冬芸小姐为本书的设计不知倦意地反复创意着……还要感谢很多于无声处帮助过我的领导和朋友,像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肇庆供电局党委书记欧少明先生、新华社广东分社办公室主任助理赵十台雯女士、湛江市航务管理处处长杨敬选先生、网易的蔡尉女士、《汕头日报》的陈效云先生、《第五媒体》作者朱海松先生、《西藏商报》的吴勇先生以及王子夜小姐、周善如先生、史凯峰先生……感谢不停,缘分不停。
感谢网易总监赵莹小姐,是她拉萨的旅行让我们有缘相聚,磨合成点击率近七百万次的《找寻拉萨的前世今生》电子杂志:感谢网易编辑李浩凌先生,是他不厌其烦的修改和多次电话往来的订正让那组电子杂志光彩厚重……打开西藏的“书柜”
很多次不厌其烦地介绍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因为来拉萨不久,我就熟识了文献信息管理处的专家们,是他们的胸襟,接纳了来自内地对藏学一无所知的我,我的藏学之路自此开始启蒙。不到三年时间,我通读了大量涉藏明清典籍和各类涉藏内部文稿,拉萨住处的书柜也由一格变成一个,由一个变成七个近6000册涉藏书籍。
视野逐渐辽阔,思考开始深入,没有这些历史文献的支撑,15万字的凝练难以充盈厚重。有了这些“无言”前辈的指引,在“深入成就深度”的时代,涉藏文字始终没有丝毫的闪失。
希望在转角
行走拉萨土地之上,每当为一段历史细节找得近乎失望或绝望之际,我都会在失望和绝望的缝隙中找到希望,找到转角之后的新希望。
拉萨的业余时间都被我这样“游手好闲”“虚度光阴”使用了,在我的心中却不是贬义。周围大多朋友都将时光消耗在快乐的麻将中,我却更愿意以行走的方式“游手好闲”“虚度光阴”……
每当前行到一个地点之后,我的心头都涌起另一种惆怅。因为所有已经发黄的文字记载在这里几乎都已经找不到丝毫的痕迹,即使是专家和久居于此的住户,也都不能很清晰地给出细节上的提点。我只有咬着牙,用“实地勘察”的采访,让过往的记忆一点点被唤醒,将曾经的历史一点点被还原。一次又一次轻轻地、慢慢地揭开拉萨的神秘面纱。
活在边缘
查找资料是痛苦的,虽然今天是网络时代,但网络中几乎没有我所找寻的藏地历史的痕迹。在用心写完32组拉萨地理笔记之后,我遇到了让世界吃惊、让国人震惊的拉萨2008年“打砸抢烧”事件,这场亲历让我用文字承载历史,用良心记录见证。
我偏好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孟子曾讲“仁者爱人”,佛祖和穆圣也都劝人向善,对于人类无法把握的力量,“天”也好,“上帝”也好,“佛”、“安拉”、“道”也罢,其实都是一种力量,虽然称呼不同。无论历史还是今天,成千上万的不同文明互相沟通、相互融合,最终相安无事。
行走拉萨的万里路程,我找到了很多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在拉萨活动的数以千年的历史痕迹,那是融合的痕迹。自唐之后,千秋万代的藏汉,是血脉相连的藏汉,无论如何、无论何地,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
一次拉萨最大垃圾场的翻捡,让我偶遇了秦腔的“蛛丝马迹”,我开始研究秦腔入藏史,想象秦腔以原生态的方式穿越亘古雪山,唱响青藏高原的两三百年,而今天却找不到太多的记忆,我觉得我看到了,我就不应该转头。
做这类事的过程其实是被边缘化的过程,寻找秦腔入藏的历史总是显得那么奇怪、那么令人吃惊。
还有西藏近代唯一一头大象出现在描绘旧西藏拉萨情况的照片中,这头大象从哪里来的呢?在热带生活的大象怎样翻越寒冷的高山到达拉萨,是长途跋涉还是……没有人能告诉我。
当1915年西藏商人经宁夏草地来京进行贸易时,贸易的品种有经卷、香枣、药材,我又一次察觉到了历史的背影。
这些历史的细节其实是在大的历史空间里一个常被忽略的小人物们活生生的内心世界,他们是怎样被动地被历史裹挟着往前走,他们在被动的裹挟里面实际上也创造了历史。这里面有很多的偶然性,我用文字将这些人物复活,就像站在一个庞大的机器面前,我期待每一个零件开口说话。
这并不是边缘。
因为热爱拉萨。
找寻到西藏当年贵族宴请的菜单
当我看到这份菜单时,我有些恍惚,因为之前一直听说过西藏贵族在民主改革前宴请宾客很少请吃一顿,要吃至少吃上一天,今天藏族婚姻日也是照此延续,甚至一口气吃上七天。贵族们都有自己的厨师,他们选择自己的下属到四川去学习中餐手艺,或者到印度去学习西餐和西点,学成回来后为主人烹饪。这张菜谱如下:
午餐:主食是新鲜的中国银丝面,原料面粉是从印度进口的,洁白如雪,拌以鸡蛋,既柔软细滑又美味可口。面汤是用鸡肉和云南火腿煎熬而成,喝起来香甜味浓。盛菜的碗碟,都是从内地运来的上等江西瓷器,汉席是用筷子,不用刀叉。午餐后,打麻将,红中白板,都是用汉语。赌码很大,而且有“广东飘”,所以输赢的几率很大。
茶点:下午3点是英国式茶点,茶是立顿红茶,茶壶茶杯是英国瓷。糕点有英国蛋糕、奶油卷、咖啡糕、苹果派等,都是自己的厨师制作的。
正餐酒席:晚上8点,是正式汉式酒席。第一道是冷盘,有熏香獐肉、卤牛肉、醉鸡、鲍鱼片、皮蛋、海蛰皮、咕噜肉等;第二道菜是牛筋海参;第三道菜是脆皮鸡;第四道菜是烤乳猪……共12道。甜点是八宝饭。席间有法国白兰地、西宁大曲、泸州白干。《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邢肃芝(洛桑珍珠)口述道:“藏官们互相猜拳,五魁八马,都用汉语……”
发现拉萨是我用以对待拉萨的唯一态度,来拉萨前我是一名通讯社记者和国内新闻时事评论员。自2006年初到拉萨起,我就一直在想,短短的时光,我该为拉萨做些什么,我能为拉萨做些什么。
九年前,新华社广东分社总编辑凌广志曾嘱我:记者每个字都要对自己负责,努力做一个有良心的记者。我记住了,并始终牢记这句话,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文化不应该是一件快速的消费品,它应该品之越细,感触越多。在形形色色的奔忙浮生与散场华筵之间,从几分寂寥的散淡清辉中,我依然坚持,无论何时,它都应该依然厚重,躲避光怪陆离。就像凌广志总编辑讲的一样,应该让所有束之高阁的碎片与年轮像浸泡在显影液里的相纸一样,一点一滴、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快被遗忘的当年面貌。
我们熟知的历史,我正在用另外一种眼光去打量它,它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当然呈现出不同的细节。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审阅意见
一本可贵的“私家文集”——写在著作出版前面的话
序
价值独特的“历史碎片”
壹 宫殿署馆录
布达拉宫:拉萨最高处的万问石土木殿堂
松赞干布修建的999间皇宫到底什么样?
壁画“解密”藏民族的起源
壁画还原布达拉宫如何建成
白宫的精彩逐个数
红宫的精彩逐个数
建筑具有巧妙躲避雷击的能力
宫殿的重要组成——“雪城”与后花园
缘何无字的“无字碑
驻藏大臣公署:喧闹八廓街上显影消逝的庄严与凝重
当年三驻藏大臣曾在拉萨付出了生命
西藏俗官统治的王朝永远成为了历史
朗孜厦陈列馆:没有谁再愿意看一眼这“人间地狱”
朗孜厦曾关押过西藏大学问家根敦群培
“目击”残酷的刑罚
旧西藏拉萨地方政府的累累血债
三大领主的司法机关
用农奴的骨头做成的法器
解读西藏农奴制法治图谱
贰 寺院庙堂录
小昭寺:面朝东方的历史“说明书”
寻找汉唐风格的寺庙遗迹
千百年来,这里都发生过什么?
庙宇虽小却是密宗的最高学府之一
萨迦寺:灰土墙下复活“元代的辉煌”
我看见了一只黑猫
僧俗混杂的拉萨萨迦寺院落
住处有现代的按摩机
殿堂里供奉着萨迦五祖
萨迦寺最著名的人物八思巴
数不胜数的萨迦珍宝
萨迦寺的新世纪“档案”
敏珠林寺:熙攘八廓街里的“藏香”源
属寺的来龙去脉已难觅影踪
寺史“秘密”:没有出现活佛没有孩子的事情
寺庙产优质的藏香
中国藏族地区有700多座宁玛派寺院
丹吉林寺:昔日清兵堡垒下的帝赐豪苑
酒香正在巷子深处
百年歌谣串起来的历史碎片
乾隆皇帝赐匾额“丹吉林”
四大“林”中丹吉林寺地盘曾最大
拍摄照片的爱好竟成了历史见证者
新旧木如寺和印经院:大隐于市的“大杂院”
寻找新旧木如寺的今生前世
混在大杂院里的旧木如寺
新旧木如寺充满现实生活的趣味
新木如寺曾是豫剧团的办公地
费尽周折参观印经院
下密寺(院):繁华幸福路上的苦行僧与行脚僧
迎面巧遇正在进行的庄严法事
走进神秘的格鲁派最高学府体验密宗
目击修成化红光而去的大德
学习期间活佛也要遵守严格的僧规
密宗是怎样“炼”成的?
解放前寺庙僧人“内地弘扬密宗”
今日的寺庙僧人“语出惊人”
关帝庙:巴玛日小山上再现关羽风光当年
汉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侵的历史见证
关羽像虽被置换终恢复原样
很少有人阅读文物上的述说
哲蚌寺:三位达赖喇嘛的灵塔安放地
亲历2006年哲蚌寺展佛全过程
走进哲蚌寺的中心措钦大殿
三位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于此却少为人知
走进“西藏曾经最大的厨房”
旧西藏地方政府的神
帕邦喀:海拔4000米处巨石上的寺院
帕邦喀,我来了
这里是藏文字的创始地、藏文化的源头
2名僧侣守护这串串历史
文成公主入藏后的首驻地
文成公主种的“神树”:四种叶子开三种花
扎基寺:驻扎过千人清兵的“财神庙”
酒香满殿的“财神爷”——“扎基拉姆殿”
撩开扎基寺历史事件迷雾的一角
关帝庙木匾隐含的文化“密码”
札什城曾经发生的历史
远去的历史置换成今天的热闹
扎叶巴寺:一箭终结了显赫吐蕃的历史
这里是苦行僧的“苦修地”
一箭灭一大国,一箭让一段历史改道
追根究底扎叶巴寺
十六罗汉殿门前高挂动物尸体
敦煌里的藏语“密码”
曲桑日追庙:尼姑庵百名女性群体生活记录
从喇嘛到尼姑:无人知晓的演进
镇寺之宝:石头天然佛像
山不高有“仙”灵
色拉寺:藏汉喇嘛共同的心灵叙事
我与展佛台零距离接触
铁棒喇嘛——爱国寺庙上演的两段传奇
僧众“顶”书——另一种传承千年的尊重
汉人喇嘛的尘世“烦恼”
辨经场里的“大智慧”
叁 碑记陵园录
唐明清三碑:传承的古碑解密千年汉藏的“密码”
唐蕃会盟碑:落成举行神秘“仪式”
明代太监杨瑛碑:埋入地中、厚度不明
清代“永远遵行碑”:为消灭“天花”而立的碑刻
两清帝碑记:琉璃瓦碑亭宣示“治藏方略”
天朝使命:立碑记述藏内大改革
钦定章程制定西藏规矩
“十全老人”立碑雪域高原
伊斯兰墓园:一段岁月的“留声机”
怒海——守墓人引领我走进记忆深处
近三百年时光这里曾拥有上千座墓葬
陕西籍墓地背后的秦腔
唯一组墓下的14名冤魂
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
克什米尔穆斯林墓地:一把弓箭决定的“永远”
一把弓箭决定的“圈地”
墓地鸟巢里放置糌粑的缘由
汉族清代千人墓园:淡出的视野终将被历史还原
守陵小屋和常青松柏构筑的陵园
墓区保存最完整的碑记
驻藏大臣松筠、和琳捐资购买的墓地
一块漆书木匾引出的历史碎片
烈士陵园:近半无名烈士构建的庞大墓群
墓碑下的永恒记忆
毛长卫:饿死都没有动满军车的食品
烈士陵园是还原历史的“标本”
次救人的藏族解放军战士墓地
“特殊的墓地”记录鲜为人知的“六·七大昭寺事件”
肆 人物文明录
土弥·桑布扎:点燃藏民族智慧火焰的文字之父
探寻土弥·桑布扎详细生平的四大功绩
我在垃圾场翻捡到历史的“碎片”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庙堂上下双面人生的“一声叹息”
曾经的寝宫——德丹吉殿
曾经的“密宫”——玛吉阿米
曾经宴饮之地——拉萨近郊黄房子
曾经的诗歌——谁解“文字密码”?
刘朴忱:掀起国民政府时代一小角的边臣疆吏
恢复中央在西藏的办事机构
拉萨小学的现代化、高水平把英国人比了下去
蒋介石亲写挽联
到处都能看到汉族人的身影
陈家琎:秉笔苍生50年西藏大爱的“有道无疆”
新华社培养出来的敏锐素质
50岁始走上整理西藏档案之路
陈家琎的五个西藏乃至中国第一
他编辑的藏学书籍成为出访国礼
传承唐代即开始的藏学研究
我愿意做一颗铺路的小石子
孔繁森:永留西藏高原上的“笑与泪”
镜头回放:孔繁森在拉萨的故事
援藏以来唯一的要求
高尚和道德是自觉的,不是强迫的
切忌形式主义、切忌坐而论道
女儿孔玲回忆最后时刻的父亲
孔繁森讲话稿摘选
藏纸:书写在“狼毒草”上的藏文明
藏纸的前世今生
狼毒草承载的藏文化
藏纸匠人的藏纸制作演示全程图
翻译经文成就藏文化
藏纸、藏墨、藏笔的工艺
伍 路桥城建录
川藏、青藏公路:4963条生命铺就的山水天骄
人类公路建设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口述历史再现修路的艰难
碑文上有他们的青春印痕
两路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碑是延伸的路,路是矗立的碑
藏式夺底四柱电站:旧西藏神权笼罩下的科学之光
第一座夺底藏式四柱电站建成
罕见的主人跳下水中救仆人
解放后第一座电站也在夺底沟
1959年平叛前后的夺底电站
两位夺底电站人的命运
四座城市雕塑:五彩经幡下宁静的守望者
迁移是为了更好地安全欣赏
《地球之巅》雕塑:人物刻画得近乎完美
《高原之宝》:金光闪闪的牦牛
《金马雕塑》:粗犷得如此美丽
《马踏飞燕》:迁移让它成为拉萨西大门的标志
四座公路桥:行成于思的血脉传承
琉璃桥:连接拉萨古城内外的要道
拉萨大桥:川藏公路的终点
达孜吊桥:时为中国跨径最长的吊桥
柳吾大桥:西藏第一座大型立交桥
地名、街名源流变迁考
熟悉的地名街名的原意
“拉萨”两字是何意?
地名让我们如此增长学问
噶玛贡桑地名源流考
后记
点盏心灯点亮自己 韩敬山
打开西藏的“书柜”
希望在转角
活在边缘
找寻到西藏当年贵族宴请的菜单
价值独特的“历史碎片”
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凌广志
雪域高原上的西藏,总有些挥之不去的神秘;那里的故事,也总是显得有些新奇和遥远。韩敬山这部新作,以其特有的新闻敏感和人文情怀,讲述了一个个或远或近的历史故事。
这些故事不是作家的抒怀,也不同于历史学家的考证,而是韩敬山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走访和探究写成的一篇篇“采访笔记”。虽然不是系统研究的鸿篇巨制,却有其他研究者所未能顾及的,更有人们到西藏走马观花中很难看到和想到的。
敬山是以一个老朋友的方式来讲述这些故事的。不拘形式,娓娓而谈,读来是新鲜和引人入胜的。他用自己的视角勾勒出一条条历史印痕,有的填补空白,有的传递新知,同时也留下了敬山自己的思考和足迹。
在拉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这部书稿,再一次证明敬山确实是个有心人、有为人。2001年起与他相识,一起办《广东内参》旬刊,敬山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勤奋敬业,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从广东电视台调到新华社广东分社,敬山面临着从电视语言到新华社内参调研的巨大转换,这种挑战对一个年轻人来讲还是很大的。但他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并做出了可喜的成绩。这主要缘于他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以及观察社会和思考问题的强烈意识。他有多个剪贴本,其中有新闻线索、优秀文章、语法修辞等,一本本整整齐齐,经常翻阅。因此他总是自己提出报道题目,而且题材新鲜,焦点话题多,几乎每一期《广东内参》都有他的重头稿件。他是编辑部的编辑记者中所写稿件获中央和广东省领导批示最多的记者,一篇又一篇的内参对实际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采访深入,作风扎实,外出采访从不用单位和采访部门派车,同事们多次听到被采访部门领导对他的称赞。
今日的新闻,就是明日的历史,敬山的新闻作品也在历史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发生在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揭开了我国对流动人口中收容遣送制度的全面反省。早在2002年,韩敬山就开始关注收容遣送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广州市几个收容遣送站进行了暗访,把有关见闻和思考写成内参后受到了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重视。孙志刚被收容并殴打致死后,韩敬山结合自己的积累和思考,与另一位同事采访了北京等地多位专家和广东当地有关干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一组三篇上万字的内参,中央几位主要领导都作了批示,为中央排除有关部门的阻力,最终决定取消收容遣送制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对一个新闻工作者而言,是值得自豪和欣慰的。
听西藏的迷人故事是轻松的,但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要忍受常年缺氧的高原反应,这已是不易,而在工作的业余时间里作如此的探寻和著述,则更显得难能可贵。敬山克服了各种困难,以饱满的激情,十足的探索精神,从西藏的历史文化中呼吸到了丰富的“氧气”,也通过这本新著为我们挖掘梳理了一个个有独特价值的“历史碎片”。读着这些文章,可以感受到他对西藏的热爱和丰富的积累。这是一个不甘寂寞也不愿碌碌无为的年轻人的生动证明,同时也让人在为其高兴之际生出由衷的敬意。
风过有迹,岁月留痕。一个时代、一个人每天都在书写着历史,只有那些铭刻在心里的,才会成为闪光的“历史碎片”。
作者文字以扎实的史料说话,作者的内心深处饱蘸着爱国情怀,字里行间处处有史有据呈现汉藏民族渊源。他从一段段关于民族的个体生活的曲折轮廓与隐约纹路中,整理出汉藏民族共同经历的断简,以及时代背后所有的缱绻顾念与微言大义。与其他西藏著作不同的是作者文字中更带有强烈的画面感。但我清楚,这些所谓的身临其境之感,无不是作者阅读大量西藏学汉文文献之后的田野行走。行走拉萨,他是一位用心感触历史风云突变的幅幅画卷的还原者。
雪域高原上的西藏,总有些挥之不去的神秘;那里的故事,也总是显得有些新奇和遥远。韩敬山这部新作,以其特有的新闻敏感和人文情怀,讲述了一个个或远或近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是作家的抒怀,也不同于历史学家的考证,而是韩敬山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走访和探究写成的一篇篇“采访笔记”,他通过这本新著为我们挖掘梳理了一个个有独特价值的“历史碎片”。
风过有迹,岁月留痕。一个时代、一个人每天都在书写着历史,只有那些铭刻在心里的,才会成为闪光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