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又字灵均。屈原出身于楚王同宗贵族之家,从小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具有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才能。20岁左右就官至左徒(仅次于宰相令尹),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
屈原为人刚强正直,在朝中只知道秉公办事,不善于察言观色,上官大夫靳尚与屈原位居同列,但人品和才华却与之相差很远。他看到屈原受怀王重用,心里十分妒忌。
有一次,怀王把起草法令的任务交给屈原,没让靳尚参与。这事让靳尚很恼火,就去向怀王进谗言,说屈原狂妄,每次颁布法令,总要在人前表功,目无君主。对于靳尚的谗言,怀王起先只是有点将信将疑。但他经不住靳尚在耳边一再鼓捣,就渐渐地信以为真,开始对屈原疏远起来。
后来,屈原被免掉左徒的官职,贬到汉水以北的地区去了。汉北与中原各国比较邻近,尤其是西方的强秦早已将势力扩展南下,蚕食了巴、蜀等地,逐渐对楚国构成威胁。这种局面,不能不引起屈原深深的忧虑。
当时在北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是滨海的齐国,屈原过去一贯坚持楚、齐结盟,共同对付强秦。现在他被迫离开郢都(楚国京城),立即被秦国找到了离间楚、齐的机会。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准备出兵攻打齐国,事先派张仪到楚国去对怀王说:“秦王非常痛恨齐王,如果楚能与齐断交,秦国愿将商于之地六百里奉献给大王。”怀王听罢大喜,立即拜张仪为相,同时派人去向齐国宣布断交。
对于这样一件关系楚国命运的大事,身为朝廷重臣的靳尚和公子子兰等人,竟然都表示赞成,只有谋士陈轸按照屈原过去联齐抗秦的主张据理力争,但是利欲熏心的怀王根本听不进去。
过了几天,张仪启程回秦。怀王特地派一位将军随同前往,去接收秦国割让的商于六百里土地。谁知张仪到了咸阳(秦国都城),就谎称醉酒摔伤,一连3个月不出来同楚将见面。割地的事情便搁了下来。
楚怀王得到报告后,生怕商于之地被秦国赖掉,竟然说:“莫非张仪认为我跟齐国决裂得还不够彻底?”于是又派出勇士宋遗赶往临淄(齐国都城)去当面辱骂齐王,逼得齐国君臣下决心立即转而与秦国通使联合。
等到楚国被孤立以后,张仪就出来会见楚将说:“将军怎么还留在咸阳?难道六里土地至今尚未交割好?”楚将听了大吃一惊说:“先生不是说好六百里的吗?怎么变卦了呢?”张仪说:“我跟楚王约的是六里,哪有什么六百里!”
楚将知道上了张仪的当,只好星夜赶回楚国报告。怀王气得暴跳如雷,立即调集人马北上讨伐秦国。秦兵以逸待劳,在丹阳迎战楚军,毙敌8万,俘获楚将屈匄、逢侯丑等70余人,并且占领了汉中的广大地区。
楚国在西北边境吃了败仗,韩、魏两国又乘机从北面进行袭击,一直攻到邓邑附近。过去总是支持楚国的齐宣王,由于痛恨怀王的背信弃义,这次没有出一兵一卒来救援,因而使楚国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
尝够了张仪离间计之苦的楚怀王,开始逐渐醒悟过来。他特地命人把屈原从汉北召回郢城,派他出使齐国,弥合两国之间的嫌隙,重续旧好。由于屈原的威望深入人心,经过他的反复努力,齐、楚联盟终于得到了恢复。
过了一年,秦国又使出新的花招,派人来对怀王说,愿将侵占的土地归还楚国,以求和好。怀王想起当初损兵折将的耻辱,气愤地说:“贵国既愿通使修好,寡人别无所求,只求把张仪交给楚国,宁可不要汉中之地!”
张仪知道以后,笑着对秦王说:“如果一个张仪能够抵得上偌大的汉中之地,那么就让我再次前往楚国吧!”于是他带着重金来到郢都,一下车就通过关系贿赂了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然后再去觐见怀王。
怀王把张仪关人囚牢,准备处死。谁知当晚靳尚就进宫来对他说:“张仪当初得罪君王,也是各事其主。如今秦、楚既已和好,杀了他岂非又要得罪秦国,重启战端?”郑袖在旁,也竭力为张仪说情。怀王经不住两人的轮流劝说,终于答应第二天就放张仪回国。
怀王放走张仪以后不久,正好出使齐国的屈原回到了郢都。他一听隋况,马上去见怀王说:“君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此人诡计多端,留他在世,楚国将永无安宁之日!”怀王也感到后悔,立即派人去追,但已经来不及了。
秦昭王即位以后,又对怀王使用拉拢手段,两国间通过宗室联姻,订立了盟约。公元前299年,昭王派人来约怀王到秦国武关会盟。屈原认为秦国居心叵测,劝怀王回绝,但公子子兰等人却竭力怂恿怀王前去。
鬼迷心窍的怀王,完全忘记了过去的教训,竟然决定亲自赴秦去与昭王会盟。谁知一进武关,就被秦王的伏兵扣留,送往咸阳。昭王把他当做阶下囚,逼他割让土地。怀王愤而拒绝,最后被长期幽禁,死在秦国。
消息传到郢都,楚人举国震惊。怀王长子顷襄王被拥立为君。这次事件的主要责任者子兰,由于是王弟,因而不但没有获罪,反被顷襄王提升为令尹,执掌了朝廷大权。从此,楚国的政局日益腐败。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