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氏武学研究
分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作者 童旭东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童旭东先生编著的《孙氏武学研究》堪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对中国武学乃至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该书哲理深刻、史料翔实、逻辑严谨、客观求实。此外,该书公布了孙门大量的心法秘诀,揭示了很多拳学的原理。是一部极为难得的武学著作。

内容推荐

本书上卷以“孙禄堂先生传”为首篇,以“五百年来中国武学发展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为终篇,由此可以清楚地呈现孙氏武学在近500年来武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下卷是以“孙禄堂先生五大武学贡献”为首篇,以“孙氏三拳练什么及其特点”为终篇,阐发孙氏武学对技击运动乃至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其中研究武术运动的几个基本理论包含笔者20多年前对科学哲学的思考,而有关孙氏武学的基本技术特点与要求,则是笔者在收集前辈心得的基础上也融进了笔者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序六

自序

前言

上卷 人物与事件

 第一章 孙禄堂先生传

 第二章 孙禄堂先生大事记

 第三章 历史文献记载的孙禄堂先生

 第四章 当年亲历者记载的孙禄堂先生

 第五章 孙禄堂先生武功轶事摘录

 第六章 孙存周先生传

 第七章 孙存周先生的朋友、学生与亲属的回忆

 第八章 孙务滋先生

 第九章 孙剑云先生传

 第十章 孙剑云先生的朋友、学生与亲属的回忆

 第十一章 孙禄堂先生部分弟子、传人简介

 第十二章 从中央国术馆到江苏国术馆

 第十三章 孙氏传人与国术国考及全国擂台赛

 第十四章 究先人之迹 秉文直之风

 第十五章 五百年来中国武学发展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下卷 思想与技理

 第十六章 孙禄堂先生五大武学贡献

 第十七章 孙存周先生武学思想概观

 第十八章 孙剑云先生武学理论汇编

 第十九章 孙禄堂先生部分传人的武学理论与实践

 第二十章 孙氏武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第二十一章 孙氏武学的思想、原理、功能和技术体系概要

 第二十二章 内劲之论纲

 第二十三章 孙氏武学三拳合一中的三与一

 第二十四章 孙氏武学基本规矩的要求与原理

 第二十五章 浅谈三体式

 第二十六章 孙氏三拳的特点  

 第二十七章 孙氏太极拳之推手散记

 第二十八章 绝响余音——见闻孙门技击

后记

试读章节

孙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1860年12月26日),逝于民国癸酉十月二十九日卯时(1933年12月16日)。河北完县东任家疃(今划属望都县)人。

孙禄堂幼从李奎元读书并兼修形意拳,继从郭云深深造,相随8年,期间又得白西园、宋世荣、刘奇兰、车毅斋等前辈指导,尽得形意拳真义。以后孙禄堂为了“阐《易》之义蕴,一一形之于拳术”,又访程庭华,从学八卦拳年余,尽受其术。程庭华对孙禄堂说:“吾授徒数千,从未见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不懈如汝者。汝生有宿慧始能达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可去矣,行矣。”于是,孙禄堂徒步遨游南北十一省,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至,与人切磋较技,未遇敌手。行程数万里,历时三年余,期间孙禄堂遇文始派隐真得其传授修道心法,又在容城从某公研修《易经》。于光绪十三年(1888年)冬返归故里,创建“蒲阳拳社”。时孙禄堂之武功已臻至诚至虚至空之化境,具有不闻不见而能感而应之之良知良能,神行机圆,无人能犯。民国元年(1912年)经友人介绍,孙禄堂结识太极拳家郝为真,相互投缘,交流后,郝为真惊赞道:“异哉!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嗣后,郝为真病危于京,经孙禄堂慷慨救助得以康复。郝为真为了报搭救之恩,得知孙禄堂正研究比较各家各派拳术,于是主动将其太极拳拳式理法相告。孙禄堂得传后,比较各派拳术,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本为一理,三者在拳式理法上经改善可互补完备,构成所有拳术的技能基础。于是创立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理论,鼎革理法,完善三拳。此时孙禄堂经数十年对武学的研究实践,对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拳学能穷其理而绝其术,宏通内外家各派拳术数百种,并通儒释道诸学,尤精黄老、《易》、《丹》、奇门遁甲诸学,使拳与道熔铸一体,体之于心,验之于身,达到拳与道合、体用无遗之境地。于是自1915年起,孙禄堂率先撰写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及一系列武学专著,创立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开创了武学研究新纪元。

孙禄堂之武学体系是以拳与道合之武学思想为总纲,以易经为理论并参儒释道之学,以孙氏鼎革、完善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为基础,以体用兼备为特征,以开发、完备人之良知良能为目的之修习体系。孙氏武学体系首次历史性地使武术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以体用兼备为特征,以开启人的良知良能为目的的修身实学。同时,孙禄堂的武学体系也是对当时武学研究水平的一种超越。孙禄堂在武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武学思想方面:在继承前人“拳即是道”的武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体系,率先提出拳学修习的目的在于修身育德,完备人的性德。

2.武学理论方面:提出“夫道一而已矣,在拳术曰内劲。”创立了以易、丹二经为基础的武学三大基本理论。首次提炼出内劲的本质和概念,将拳术的体用归结为对内劲的研习,使拳劲与生理运动规律完美融合一体。即:

(1)先后天八卦相合的内劲生成理论。

(2)明、暗、化三步功夫的内劲进阶理论。

(3)刚球、皮球、钢丝盘球三种劲性的内劲体用理论。

3.在技术体系方面:创立了以中和为宗旨,以内劲为核心,以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为基础,融通百家的技术体系。总结出中和体用的法则。其要点是,无极而太极,有无并立又有无不立,以三体式为本体,以九要为规矩,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总纲,通过对内外合一、动静合一、体用合一、天人合一的追求,来实现“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和“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感而遂通”以及“实中、虚中、变中”的技击理念和技击效果。

4、在武学的功能方面:构建道艺武学一体、体物不遗的修身学说,使孙氏武学成为支撑、完善中国传统的验证根基。

5、倡导国术统一,引领武学的文化传播与普及。

孙禄堂创立的以中和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以动静合一为特征、以三拳合一为基础、以融通百家为旨归的技术体系,使技击艺术首次成为一个不断创新、开放的技术系统,并升华为修身育德、完善人格精神和身心机能的体育显学。使武学成为能体物不遗、完备良知良能、文武兼容互补的教育体系。

时孙禄堂之拳学令海内精技艺者无不望风倾倒,著名学者如马一浮、胡朴安、蔡元培、陈曾则、刘春霖、陈夔龙等对孙皆持弟子礼。

孙禄堂20余岁时其武艺已享盛名。肃王意公慕孙德、艺高绝,折节下交。1907年随徐世昌去东北,为徐之幕宾,曾被保知县、知州,孙淡于仕途,未临位。1909年,孙禄堂随徐返京,1910年,举家迁入北京。1918年,徐世昌当选民国大总统后,亲聘孙禄堂为总统府武承宣官。1928年3月24日,中央国术研究馆成立,孙禄堂被聘为该馆教务主任兼武当门门长。同年6月27日江苏国术分馆成立,7月1日,孙禄堂被聘为教务主任,后被聘为教务长、副馆长。孙禄堂在江南三年余,与李景林先后组织、主持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国术擂台大赛: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和上海国术大赛。孙禄堂任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副评判委员长和上海国术大赛评判主任。两次大赛的名列前茅者多为孙之弟子、学生。

P3-4

序言

孙氏武学问世以来,至今已跨越两个世纪,一直为武术界同人所尊崇、赞颂,享誉海内外。近一二十年来,童旭东先生重点研究孙氏武学,为此做出极大的努力,寻访、广收资料、深钻、细研、思考、探索等,均尽其所能而为之。功夫不负有心人,童先生编写的《孙氏武学研究》即将公之于众。如此不吝和盘托出其多年苦研,作品实属难得,赞之、贵之。阅读之后,自感值得一读,其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将孙氏武学思想理论、技术体系梳理有序,赋予新理念,便于今后从学者交流共研,为继续普及、推广、发扬光大孙氏武学增添了新的动力。

后记

本书的内容侧重于人物、史实、武学原理和技术原则,对于具体的练拳方法和体会涉及不多,有关具体练拳方法和体会将是我下一部书的重点内容,目前已经开始着手。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曾多次修改,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如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博士于均刚先生、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武冬先生、台湾中国武术史研究专家周剑南先生、“中华武林百杰”吴江平先生、中国书籍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刘伟见先生、本书责编毕磊先生以及孙婉容师姐、孙宝亨师兄、白普山师兄、刘树春师兄、雷世泰先生、张大辉师弟、李斌先生等都对本书的出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此外,我公司的高斌女士也为本书的文字整理做了很多工作。我的妻子吴华女士长期支持我从事这项事业,付出了很多辛劳。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向他们一并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