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末年,京韵大鼓开始以一种北方的说唱艺术形式慢慢进入公众视野并不断推广演进。在随后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京韵大鼓日趋成熟与完善,在我国各类鼓曲中拥有很高的地位,素有“南弹北鼓”之说。
傅惜华在《曲艺论丛》中曾有一段关于京韵大鼓发展形成的描述:“京音大鼓为北平俗曲中大鼓之一种,实滥觞于怯大鼓。当清代末叶,怯大鼓之腔调经艺人一度改革后,而所宗音韵洗尽河北乡音,纯以京音为主,故日‘京音大鼓’,一作‘京韵大鼓’,又称‘京调大鼓’。此种大鼓初仅流行于北京,继传至沽上,乐调方面复有润色,时谓之‘京调大鼓’,亦日‘京津大鼓’,更因此种大鼓之题材大都包括才子佳人、英雄侠义两类故事,遂有‘文武大鼓’之称。善说此种大鼓者,皆属职业性之艺人。”
京韵大鼓,由河北沧州、河问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而来,最后形成于京、津两地。
木板大鼓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篇、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梅兰芳的《谈“鼓王”刘宝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记载:“刘宝全说“法大鼓’是从直隶河问府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儿,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到城里来作场。”木板大鼓的唱腔为板腔体,伴奏乐器只是鼓和板,传入北京以后,增加了三弦伴奏,艺人们走街串巷过着“打鼓弹弦儿走街坊”的卖艺生活,它又被称为“逛街儿”的江湖调或“怯大鼓”。
清代咸丰年问(1851—1861年),旗籍出身的艺人金德贵,在长期演唱中将有板没眼的木板大鼓,发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称为“双板”,字音也改得接近北京音。他曾将木板大鼓命名为“京气大鼓”,但没有流传开,人们仍然将他演唱的木板大鼓称为“怯大鼓”。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住在北京石头胡同的艺人胡金堂(胡十),为提高怯大鼓鼓词的质量,适应城市听众的需要,开始移植子弟书曲词《长坂坡》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嗓音脆亮,一气呵成,被誉为“一条线”,代表曲目有《樊金定骂城》《高怀德别女》等。与胡金堂同时享名的还有唱《三国演义》短段故事的霍明亮。他原是做生意的,下海卖艺以后,也移植一些子弟书曲词如《单刀会》《战长沙》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底气足,嗓子又冲又亮,最擅长唱武段子。后来,他们去天津行艺,与当地的瞽目艺人宋玉昆(宋五)一同,被誉为“胡、宋、霍三家”。在这个时期,人们将大鼓统称为“怯大鼓”。之后,怯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白清末起就被誉为“鼓王”的刘宝全。
P2-P3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流行元素时,我们发现这句话依然是最好的脚注。
正如本书附录部分一直探讨的,当大众文化裹挟着远离传统的文化样式席卷我们的生活,尤其在现代传媒的助推下,形成一种排他的文化消费形式时,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答案也许就在曲艺文化本身的发展与变化之中,这也就是本书的根本价值所在——在历史中寻找传统曲艺的进路与出路,亦即重新发现曲艺的魅力。
“曲艺名家回忆录”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本书以马静宜和马小祥的艺术人生为主线,梳理了两代人在曲艺道路上的经历与收获,既总结了老一辈曲艺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也回顾了年轻一代曲艺人的奋斗之路。俯仰之间,他们对曲艺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对艺术的传承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同时也是一本人物采访作品。这一年时间里,我们与马岐、马静宜、马小祥三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接触,多次设计、讨论采访提纲,搜集查证了多方资料,完整再现了两代人对曲艺的共同记忆。
本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关注曲艺发展的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各位领导对这一项目的支持,以及自始至终协调本书的采访、校对等工作;感谢北京出版集团的编辑为书稿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劳动;同时感谢勾超提供了相关文字资料与部分图片,没有你们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本书的付梓。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北京市文化局等单位的帮助与支持,特致以深深的谢意!
在此,我们还要说明一下,北京曲艺团的团名经过几次变化,曾用过北京市曲艺团、长征文工团、北京市曲艺曲剧团等名称。本书为记述方便,一并采用北京曲艺团为团名。另外,书中涉及的一些人名、单位名称和时间等,也尽量以口述记录为准。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尤其是成书时间较为仓促,尽管历经多次审校,书中的不足和缺漏仍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曲艺团正式挂牌成立。在这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她既经历过凯歌高唱蜚声天下,也曾经破釜沉舟果敢创新。北京曲艺团始终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改初心,坚持以独创的艺术风格,努力推动着北京曲艺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60多年来,北京曲艺团推出了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也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曲艺名家。高德明、孙宝才、韩德福、王长友、曹宝禄、谭凤元、高凤山、罗荣寿、王世臣、赵振铎、赵世忠、刘司昌、梁厚民、良小楼、尹福来、佟大方、魏喜奎、关学曾、马玉萍、孙雅君、马静宜、李绪良等老一辈艺术家,他们是北京曲艺团繁华盛世的开拓者,是各自曲种、艺术门类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全国观众带来了脍炙人口的经典节目,如快板书《奇袭白虎团》、河南坠子《十个鸡子儿》等。
时光荏苒。李金斗、陈涌泉、笑林、李国胜、王谦祥、李增瑞、刘洪沂、李建华、张蕴华、张长来等一批后来者,他们是北京曲艺团开拓创新的先锋队,也是北京曲艺团由辉煌至困顿的见证人。但是,无论世事如何变幻,这批北京曲艺的坚守者始终锐意创新,佳作频出。他们创排的相声剧《您看像谁》《城市小姐》,不仅拓宽了曲艺的种类,而且开创了北京曲艺团的票房神话。
自2009年集团组建以来,北京歌剧舞剧院已发展成为集团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北京曲艺团也成为文化体制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儿,在市场的激励与检验中,进发出新的活力。在集团的领导与帮助下,北京琴书、京韵大鼓、相声、单弦等民族传统经典艺术形式,得到了跨越式的推广与发展。通过集团搭建的“梦想成真”五月演出季等演出平台,一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了千家万户。创新性舞台剧《我不是保镖》更是以全新形式,将传统曲艺与戏剧相结合,成为60多年来北京曲艺团第一次以商业模式跨界创作的精品之作。
现如今,在国家发扬、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风吹拂下,种玉杰、王玉兰、李伟建、武宾、王淑玲等一批中国曲艺界著名艺术家,已是北京曲艺团的中流砥柱。何云伟、李菁、杨菲、杨娇、李想、张曦文、王树才等活跃在演出一线、深受观众喜爱的中青年曲艺演员,也正在从北京曲艺团走向更加辉煌、广阔的艺术舞台。北京曲艺团在中国曲艺最高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评选赛事中,连续八届夺魁。北京曲艺团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说表江山,曲唱岁月。长久以来,曲艺以形式多样、演出灵活、贴近群众的艺术特点广受人民群众喜爱。北京曲艺团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想群众之所想,以多个带有浓郁京味儿特色的曲种,吸引了大批忠实拥趸。尤其是近几年,北京曲艺团在政府和广大观众的支持下,大力推广京韵大鼓、单弦、相声、梅花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其在发扬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北京曲艺团创排推出的情境鼓曲《尚·韵》,更是将曲艺的传承、传播之路拓宽开来,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对北京曲艺定睛审视。
一张张照片,定格着以北京曲艺团演员们为代表的一批批曲艺工作者,为创作不朽的经典所经历的苦辣酸甜;一段段回忆笔墨,留存的不仅是一幕幕难忘的历史,更是一个个蕴含着希望、憧憬的美丽梦想。北京曲艺团无论是行走在曲艺艺术蓬勃壮大的登峰之旅时,还是历经考验,挣扎在迷茫困顿的特殊时期,始终以一种坚守的状态,扎根传统、稳求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迈进。展望未来,相信北京曲艺团仍会带着一路播种的创新精神,令民族传统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康伟主编的《鼓韵弦音(马静宜的曲艺人生)/曲艺名家回忆录》对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马静宜及其子“三弦王子”马小祥师承、艺术生涯、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及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展现;对曲艺流派——刘派、白派、张派、少白派、骆派、菜园派进行详细介绍;对马静宜、马小祥艺术探索和研究文章进行分享。同时,本书附有京韵大鼓唱词、鼓曲,以飨读者。本书文辞朴实,情感真挚,图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对于保护北京曲艺这一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老艺术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品格、年轻艺术家对曲艺事业的坚守,对北京曲艺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为北京曲艺的创新发展开拓了思路。
北京曲艺繁华盛世的开拓者,是各自曲种、艺术门类的杰出人物,为观众带来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至今依然吸引着人们凝神倾听。
康伟主编的《鼓韵弦音(马静宜的曲艺人生)/曲艺名家回忆录》中所收录的回忆,留存的不仅仅是一幕幕难忘的历史,更是一个个蕴含着希望、憧憬未来的美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