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清史镜鉴上中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怎样的高度?清代众多历史人物该如何评价?清代很多扑朔迷离的事件真相如何?为什么古代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行列,而到了清代却越来越落后?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清朝统治的268年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如果没有外国的侵略,中国将沿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前途是怎样的?……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国内顶级史学专家联袂主编,有史以来最权威、最正本清源的清史解读!

内容推荐

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这268 年中,中国经历了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到落后,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中世纪到近代社会的三大历史转折。正是在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也同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不仅今日之版图疆域及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口基数奠定于清朝,而且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问题,也大都由清朝演化、延伸而来。可以说,要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离不开对清代历史的科学认识。清史研究具有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清史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值得关注、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断代史。

目录

上卷

政治经济

戴逸清 代中叶以来中国国力的变化

李文海 “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

郭松义 清朝的任官回避制度

宋元强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李国荣 清朝严厉打击科场舞弊案例

唐益年 清代严禁太监干政

李 岚 清代的秋审制度

王思治 “御门听政”

——康熙朝中枢决策“朝会”

李国荣 “康乾盛世”的闪光点

闵 杰 清末制定的中国第一部版权法

江太新 清代漕运

郭松义 清代的“黄宗羲定律”效应

张小也 清代盐业经济中的垄断问题

闻性真 康熙发现和推广的御稻种

王思治 直隶巡抚李光地治理永定河

唐益年 晚清时期兴修铁路的纷争

崔志海 晚清商标法的颁布及其夭折

朱 英 晚清“昭信股票”的发行及其影响

闵 杰 清末一场由股票投机引发的金融大恐慌

李治亭 多尔衮严惩贪官

李文海 为政以爱民为本

李文海 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

李文海 俭以成廉侈以成贪

李文海 大臣不廉小臣必污

李文海 周恩来论清代历史及清史研究

魏光奇 清代的州县官任职制度

林 乾 清代赦宥制度的特点

王思治 清朝军机处

赵云田 清代的盟旗制度

魏光奇 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

杨东梁 “海防塞防之争”与清季国防战略

李国荣 清官密档里的中南海

李国荣 庚子密档中的国耻记录

郭松义 清代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营的新理念

邹逸麟 清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

李文海 清代积案之弊

李文海 为政以通下情为急

刘凤云 清代京官升迁中的循资与特例

刘凤云 乾隆帝惩贪屡禁不止探因

倪玉平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李尚英 嘉庆朝紫禁城之变

朱诚如 嘉庆朝花杰弹劾戴衢亨案

倪玉平 清朝最大的银库案

林 乾 清律中的“犯罪存留养亲”

王晓秋 清季《钦定宪法》起草始末

朱士光 清代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趋向

陈兆肆 乾隆初期“禁酒令”的讨论与颁行

侯杨方 从乾隆帝误读人口数看清前期人口统计

李国荣 “中国皇后号”:开启中美早期的贸易

郑起东 晚清劝农桑与兴水利

郑起东 清末企业垄断与中国商战失利

中卷

社会生活

郭松义 清代的“农转非”

郭松义 清代农业防灾抗灾的措施

江太新 清代灾隋与救灾

左步青 “重农桑以足衣食”

——康雍乾三朝重视农业、关心民生琐谈

姜 涛 太平天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

李 岚 清末“丁戊奇荒”

——一场夺去千万人生命的大旱灾

闵 杰 清末彩票的创始

闵 杰 清末彩票的泛滥

华林甫 清朝历史上的8级地震

赵云田 清代的地震灾害及政府的赈济

秦宝琦 清中叶五省白莲教起义及其社会后果

刘 平 杨颖 “闯关东”:清代以来的东北移民

闵 杰 星期日公休制度的实行

朱 浒 晚清义赈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刘宗志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

王 林 清代的粥厂

朱 浒 清末东北鼠疫及政府的应对

朱 浒 辛亥风潮与长江大水

刘 平 柳亚平 请代的“走西口”

思想文化

史革新 儒学书籍的编纂与清初文治

黄爱平 《四库全书》的编纂与中国传统文化

黄爱平 《四库全书》的历史变迁

史革新 晚清“书厄”与江浙三阁

史革新 程朱理学与晚清“同治中兴”

冯天瑜 晚清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

林永匡 清代饮茶、品茗趣闻

李 帆 清代的书院教育

刘小萌 清朝对皇子的教育

李世愉 废科举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崔志海 清末美国退款兴学真相

王思治 清代文字狱

史革新 晚清西学东渐与新史学的发轫

李 岚 《申报》: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赵晨岭 《清史稿》及《清史稿校注》纂修的启示

林存阳 乾隆朝礼制中的政治文化取向

史革新 东学西渐的先行者

赵晨岭 《清史稿》仅成一稿的教训

人物

史革新 努尔哈赤对汉文化的吸收

闻性真 努尔哈赤与明朝的人参商战

李文海 顺治帝论为官四戒

李尚英 从洪承畴说明清之际的“贰臣”

李文海 康熙帝八拒尊号

王思治 康熙重视督抚的选任

闻性真 康熙与清初历法之争

刘 潞 康熙皇帝与西洋科学

李国荣 雍正告诫百官:“做实在好官”

王俊义 清代廉吏于成龙

史革新 清初廉吏汤斌

冯佐哲 清代御史钱沣

潘振乎 徐继畲和《瀛环志略》

王晓秋 黄遵宪及其著作《日本国志》

朱 英 “状元资本家”张謇的商海生涯

史革新 皇太极对汉文化的吸收

王冬青 郑成功与施琅交恶探析

李国荣 雍正:“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吴伯娅 乾隆皇帝与西洋画家

王培华 唐鉴及其《畿辅水利备览》

李祖基 刘铭传与台湾近代化建设

张宏杰 曾国藩立誓“不靠做官发财”

戴 逸 光绪帝之死

陈 铮 维护华侨权益的总领事黄遵宪

吴伯娅 清朝唯_的汉族公主

赵云田 “香妃”其人与“香妃墓”释疑

下卷

边疆民族

马大正 有清一代边疆政策的当代启示

马大正 苗普生清代中国有五个称为新疆的地方

戴 逸 福康安风雪援西藏

王思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

——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

李建宏 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

马大正 土尔扈特蒙古万里回归的启示

陈 慧 穆克登查边与中朝图们江边界问题

杨东梁 左宗棠与“新疆危机”

廖榕光 顺治帝迎见五世达赖礼仪之争

李尚英 清朝平定张格尔叛乱及其意义

李祖基 台湾建省的历史进程

赵云田 清代的达赖喇嘛

赵云田 清朝的理藩院

杨 恕 清朝在南疆的军政隔离制度

宝音朝克图 清朝的北疆边境巡视制度

陈在正 1874年中日《互换条约》评析

周 源 清末张荫棠的藏事改革

吕文利 清末筹议蒙古建省

赵云田 清代治边“因俗而治”的政策

赵云田 清朝的驻藏大臣

赵云田 清代的金瓶掣签制度

吕文利 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

何 瑜 清代治台之策评议(上)

何 瑜 清代治台之策评议(下)

刘 平 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与问题

唐 博 “台湾民主国”的性质解析

厉 声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上)

厉 声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下)

对外关系

薛衔 天中俄《尼布楚条约》

薛衔天 大西北的阴霾

——沙俄入侵我国西北与大片领土的丧失

薛衔天 双头鹰东击——中俄《瑷珲条约》

虞和平 从“夷务”到“洋务”

王晓秋 晚清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

王晓秋 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海外游历使(1887—1889)

王晓秋 清末五大臣出洋

史革新 《辛丑条约》谈判李鸿章迁延北上原因浅议

吴伯娅 康熙帝与中国礼仪之争

吴伯娅 马嘎尔尼访华

王晓秋 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

李景屏 康熙帝与法国科学传教团

吴伯娅 乾隆年间英商洪任辉赴天津投诉案

王晓秋 晚清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

王晓秋 晚清留欧船政学生

王晓秋 清末留日热潮

杨东梁 “师夷长技”与“全盘西化”

军 事

王冬青 李自成对清战略防御失误的思考

陈在正 以战逼降

——施琅统一台湾的决策

李尚英 清代八旗兵衰败原因探析

李国强 关于宣统年间清军水师对西沙群岛的巡视

刘文鹏 清代边疆驿传与国家安全

杨东梁 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

史革新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消极防御的方针

杨东梁 马江风云的反思

试读章节

在清朝开国史上,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决定清朝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明亡清兴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策进关夺权;又在关键时刻,指挥关键的山海关决战,一举击败李自成,清朝顺利进关;再决策,定鼎北京;遣师战西北,李白成逃遁,至九江口而覆没;挥师下江南,扫荡残明势力;进军西南,尽收全蜀,张献忠授首……清朝入关仅7年,其势如风卷残云,国家初成一统。从一定意义上说,多尔衮之开创清朝历史新纪元,与努尔哈赤之开国奠基一样,同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术界关注多尔衮,多集中在清朝人关及统一全国等大事上,较少注意或往往忽略他治国方面的建树。其实,多尔衮进关即从严整顿吏治,同样展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非凡魄力。

清朝自其前身政权后金建国,即与明朝对峙,迅速展开战争,28年后,明朝终于不敌新兴的清朝而覆亡了。立国长达二百七十多年、庞大的明王朝,何以亡国?多尔衮对此保持高度警惕,以明亡为戒,不断总结教训,用以整肃明末以来所形成的贪风。

顺治元年(1644)五月三日,即清军进入北京的第二天,多尔衮便迅速采取行动,向投诚过来的原明将吏发出了训令:各官都要痛改原明陋习,共同以忠诚、清廉相互激励,不得以剥削百姓而自利。我清朝的各级臣属,不纳贿,不徇私,不修怨,违犯者必从重惩处。你们是新归服的原明臣民,如果重犯以上所列罪过,一定以国法严惩不贷!(原文见《清世祖实录》卷五)

这以后,多尔衮利用一切机会,大谈明亡的教训。五月二十四日,进入北京二十余天,他对兵部官员说:”至于明朝之破坏,俱由贪黩成风,德不称任,功罪不明所致。”六月,多尔衮召集百官,详细分析明亡的原因。大意说,明朝所以倾覆,都是由于内外各院官吏贿赂公行,功过不明,是非不辨。凡用官员,只要是有钱,即本人表现不正派也得以当官;没有钱的人,即便贤能又有才华也不能任用为官!因此,贤者都心怀怨恨而被埋没,不贤者多拉关系而侥幸为官。贤能的人不得重用,国家怎能得到治理?不贤的人靠贿赂得官,岂肯实心为官?甚至无功者用行贿的手段可以冒功请赏,有功者因不行贿而功劳被埋没。乱政坏国,皆由此而开始,其罪过,也莫大于此!如今,内外官员如尽洗去从前贪婪之念,殚忠尽力,那么,国家会给予充足的俸禄,你们将永享福贵。如果仍如以前而不悔改,还是行贿营私,有国法在,一定不会轻处,必斩首示众!(原文见《清世祖实录》卷七)

尽管多尔衮已经发出了严厉警告,不得因循原明旧习,但实际上,明末以来已败坏的吏治并未好转,相反,还有恶化的趋势。一方面,清朝刚进关,战争还在进行中,兵连祸结,饥荒四告。但满洲贵族进入北京及其他繁华都市,一改关外的简朴,乘机享乐,想法捞取钱财;另一方面,大批投人清朝的原明将吏,积习难改,还是我行我素,以为多尔衮不过是说说,或是做点表面文章。到八月初,掌管官员监察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汉儒报告称:“近来吏治不可言矣!”他列举了很多事例,令人震惊不已。吏治败坏的情况不断报来。礼科右给事中杨时化上疏,揭露官场腐败说:“诸臣年来,日从事于宴会。”一年到头,每天都参加宴会,比明朝时还严重3倍;还有,请优伶唱戏曲,更比以前严重5倍!每个官员有多少俸禄,能承受这么多淫纵事!他接着说,有的官员“才出公署即赴宴席,甚有一日几家征召者……精神既疲于宴会矣,欲其勤于政事……不可得也”。他疾呼:“废职诲贪,养交乱政,此为厉阶也。覆辙在前,势所必至!”官员们都不履行职责,想着如何贪污,拉帮结伙,这是国家大乱的开始。不加纠正,必然重蹈明朝的覆辙!明朝官员早已盛行此道:“京官政事外,惟拜客赴席为日课。”官员不为国事而做,惟天天会见客人,到处赴宴,明朝哪能不亡国!

清朝入关几年,吏治却不见好转。吏科给事中林起龙指出:“今贪官污吏遍天下,虽有参劾,不过十之一。其他弊端较之明季更甚!”

俗云:治重病,用猛药;治乱世,用重刑。多尔衮深知此中道理,于人关初就三令五申,宣布对贪官施用极刑,表明惩贪的决心。当时,百姓受害最重者,一为加派,二为火耗,各级官员从中贪取私利。在国家向农民征收额定的赋税外,另巧立名目,增加一项或者几项税收,称为“加派”。农民在缴纳赋税时,往往用的是细碎银块,国家不便储存,易丢失,遂将这些小银块放进特制容器内加热熔化,重新铸成重量不等的银锭。在熔化过程中,银两必有损耗,不足原重量,其损耗的部分称为“火耗”,便摊派到农民身上。农民再缴纳这笔钱,实则又多纳了一份税额。加派多少,火耗多少,都由当地税官决定,银两纷纷流进了他们的腰包。所以,清初的加派与火耗实为害民的两大弊政!

多尔衮得报地方加派、火耗之事,深恶痛绝,立即发出严令:国家征收的正赋尚且不断蠲(juan,免除)免,岂容额外多取!所谓火耗,“正是贪婪积弊”,这些害民之举,即“严行禁举”。他警告:“官员犯赃,审实必斩。”同样,违禁加耗,“即以犯赃论”,必斩无疑。

多尔衮说过最严厉的一句话:“贪官必诛,何必论赃多少!”不论贪污多少只要沾个“贪”字,就必须处死!明末吏治败坏,恶习难改,至清初已成积重难返之势。多尔衮看得明白:不用重刑、重处,是无法遏制贪风继续蔓延的。他要求各级官员不论谁,只要发现贪污行贿之事,要朝闻夕奏,不得稍有迟延;知情不举,与贪官同罪并罚。顺治二年(1645)二月,借顺治帝给山西省发布“恩诏”的名义,规定:自本年二月一日起,省内一切大小官员,“但有贪贿枉法,剥削小民者,俱治以死罪”。

明末以来,盛行送礼风,尤其是官员之间、上下级关系,相互送礼,馈赠钱物,延至清初,此风更盛。多尔衮对此恶习发出了“实为可恨”的切齿声,认为是助长贪风的一大祸患,必欲除之而后安!他规定:每位官吏于“俸禄之外”多取一点点,“便是贪赃”,即以贪官罪惩治。

多尔衮亲自监督各监察部门的执法情况,遇有重大贪污案件,他便亲自处理。顺治二年,宣府巡抚李鉴揭发赤城(今属河北)道朱寿鉴贪赃枉法。朱指使其子去找英亲王阿济格的心腹绰书泰,送礼拉关系。阿济格受人之托,又是写信,又乘出师宣府地区,当面担保朱氏为忠良之人。李鉴断然拒绝。其后阿济格又派绰书泰、总兵刘芳名威逼李鉴放过朱氏。李鉴不畏权势,将此案报到北京。多尔衮下令评审,案情属实,即判处朱寿鉴、绰书泰死刑,籍没家产,刘芳名革职,给予李鉴重奖。顺治五年(1648)三月,甘肃巡按许弘祚给固山贝子满达海送去骆驼、帐房等物,分明是拉关系,谋求高升。事发,许弘祚被革职,满达海收受礼物也受到处分,所得礼品被没收。次年二月,汉羌总兵尤可望的罪行被揭发,既有贪污罪,也有奸淫妇女、妄杀兵丁诸罪。多尔衮不论其以前有何功劳,立即下令斩首处死。福建巡按周世科以“贪婪无忌”等害民罪,先判凌迟处死,多尔衮开恩,改为斩首。

多尔衮雷厉风行,反贪绝不手软,在中央与地方引起巨大震动。不幸的是,大规模反贪才刚刚开始,多尔衮便于顺治七年(1650)病逝。但是,反贪并未停止。他的侄儿、当朝皇帝顺治帝继承其遗志,继续大力反贪、惩贪。他曾说:“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还说:“优者选用,劣者除名,澄清吏治,大端在此。”(以上引文皆引自《清世祖实录》)这位年轻的皇帝把惩贪置于治国的首要地位,显示出他对吏治问题的深刻认识。

多尔衮反贪、澄清吏治开其端。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帝,皆坚持反贪惩贪,终把清朝推上鼎盛!

P114-117

序言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其前期在发展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甚有功绩。中叶以后,内外矛盾尖锐,外敌入侵,国内动荡,政治日益败坏,其失误和教训,实足发人深省。清亡距今不足百年,离我们时间最近,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影响较大。“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要根据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学习和研究历史,特别是离我们今天很近的清史。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弘扬文化、传承国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清史纂修,曾成立相关机构进行筹备,但由于种种原因,修史之事,几起几落,一直未能启动。2002年8月,中央领导做出纂修清史的重大决定,相继成立了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纂修工程,于焉肇始。

清史纂修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还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是网罗奇闻异事,不是观赏陈迹古董,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和时代脉搏的跳动息息相关。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清代,它具有什么特点?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怎样的高度?清代众多的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清代很多扑朔迷离的事件真相如何?为什么古代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而到了清代却愈来愈落后?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清朝统治的268年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应该对其如何评价?如果没有外国的侵略,中国将会沿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的前途可能会是怎么样?这些都是此次清史纂修所要研究和揭示的重大问题。

清史编纂工作自2002年启动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经过海内外专家们的鼎力合作和辛勤努力,目前已有大批阶段性研究成果相继产生。在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清史纂修的同时,为了更加全面、广泛、客观地反映纂修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时将其应用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清史纂修在资政、存史、育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经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副组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同志提议,在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诸同志的努力下,于2006年7月开始编发《清史参考》。刊物集学史和资政于一体,兼顾资料性和时政性,择要刊登在清史纂修中形成的部分科研成果。内容大致涉及典章制度、名人史事、轶闻掌故、档案文献、学术争鸣、资料考证等,力求如实反映三百年清朝历史的真实面貌,给读者以较丰富、较切实之清史知识。

历史是已经逝去了的人和事的记录,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人有反思往事的感情,有寻根问先的愿望,有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中学习的天赋。人类在不断前进,但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前进的。这就形成了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形成了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相通的无穷无尽的长链。现实深深植根于历史之中并通向遥远的未来。历史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在过去的远景中认识自己,并为未来的创新指点方向。历史学虽然不能像应用科学那样快速而直接地取得实用效益,但它的功能是长期的、巨大的。人类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将会在现实和未来中迷失方向。历史学是传承文明、陶冶心灵、提高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需,也是了解社会、掌握国情、管理和建设国家、进行战略决策所必需。

《清史参考》创刊后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办刊两年来,共有50余位专家在《清史参考》刊发文章。《清史参考》的作者,大多为清史纂修工作的项目承担者,也有一些是清史编纂委员会的骨干专家,都学有所长,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所载文章不仅有很强的学术性,还多富深刻的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篇幅短小、风格朴实、文字流畅,可读性强。应该说,对于现阶段社会上流行的种种“戏说”清史的文艺作品,能够起到一定的校正作用,用真实的历史史实来教育青年,教育大众。这本身也是历史学家们理应担负的一种社会责任。

近日,欣闻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计划将《清史参考》结集出版,以扩大清史纂修的社会影响,使刊物资政、存史、育人之价值泽及社会、服务学界、繁荣文化,心喜之余,略缀数语,以为序言。

戴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