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巨大牺牲。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顽强抵抗,牵制了100多万日军。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中国军民伤亡人数高达3000多万,财物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整个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极大的创痛,使许多中国同胞家散人亡。
本书注意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着重刻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与事,以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展现出中国军民始终不屈、拼死抵抗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历史画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使青少年一代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为了歌颂我们的先辈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迹,弘扬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编写了这本中学生读物。
本书作者,大多是一线任教的教师,由于他们的努力,本书文字比较生动,内容通俗易懂。有关抗日战争的图书虽然已经出版不少,但几乎都是学术类的,行文严谨,内容深奥,探讨性强,不能适应中学生的阅读需求。本书根据中学生读者的特点,力求描写生动,叙事完整,内容通俗易懂,使各年龄段的中学生都想看、爱看、能看,争取成为中学生喜欢的一种读物。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无以为人,不抵抗无以救国”——“一·二八”淞沪抗战
攘外必先安内?!
伪满洲国的建立
长城抗战
吉鸿昌与抗日同盟军
永远的红飘带——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二·九”运动
东北抗日联军
当今出了个刘志丹
两广事变
西安事变
谈判中的共产党人
“七·七”事变
威武不屈,血洒疆场——一代名将佟麟阁
“八·一三”淞沪抗战
受命守宝山,月浦捐身躯——抗战先烈路景荣
忻口会战
警钟长鸣,永志不忘——南京大屠杀
平型关 阳明堡 娘子关
亚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
“自问对国告无愧”——张自忠将军
南昌阻击,尽忠报国——抗日英雄陈安宝
汪伪政府粉墨登场
百团大战
皖南事变
狼牙山五壮士
贺龙出击
白山黑水铸忠魂
最后的日子
太行浩气传千古
“第二个白求恩”——柯棣华
抗日小英雄王璞
敌后战场大反攻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历史在那一刻停留——徐永昌将军回忆日本无条件投降
思考题
攘外必先安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时,国民党一号人物蒋介石正在江西积极“剿共”,他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11月14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将近两个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外宣言中称:“中国政府尊重国联决议,极力避免冲突,加意保护日侨,使无任何不幸事件发生。”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外交部长就职仪式上再次强调:“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
于是,在日本侵略者的突然袭击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指导下,东北军不战而溃,使得东三省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沦陷了。
“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一直坚持并贯彻的思想,被他定为国策,并把“安内”确定为首要任务。蒋介石最早提出“安内”主要是针对国民党政权内部的反蒋派。其后随着国共矛盾的日益尖锐,蒋介石才把“安内”的主要矛头指向共产党,但也没有放弃讨伐或惩治国民党内的反蒋派。
自从1927年上台后,蒋介石就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反抗力量。大体说来,政治上有胡汉民、汪精卫两大派系,军事上有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三大军事实力派,而共产党更是蒋介石的“切腹忧患”。其实蒋介石要“安”的“内”,还不止于此,像胡汉民等国民党元老,照样要“安”!所以所谓的“安内”成功,就是要等到蒋介石成功地铲除了一切反对他以及可能反对他的势力。但是他的这个政策却偏偏使他的人民——这里面包括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及士兵——感到失望,结果他那自诩为民族领袖的地位便受到了削弱。因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人打中国人是不应该的。而他与民意背道而驰,招来一片反蒋的呼声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蒋介石当时做出另一种决定,也许军阀们就会抛开他们之间的分歧,团结在他的旗帜下。但是相反,对他的普遍不信任进一步动摇了他的统治,并且,共产党开始宣布自己是抗击日本侵略和保卫中国领土的真正爱国者。
在1931年的夏末和在以后的战争岁月里,蒋介石既无能力也不愿意弄清这一事实真相。他所能看到的是:因为中国的分裂和弱小,它不可能抵抗训练有素的日军的进攻。他不可能认识到中国的分裂正是其力量弱小的基本原因之一,并且面对敌人的进攻可以通过爱国的号召而在他的领导下实现统一。所以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安内”上,而把“攘外”的希望寄托在国联身上,企图用国联的力量来逼迫日本撤军。
蒋介石的不抵抗,如果能获得日本政府的善意回应,尚可理解,但日方蛮横无理、得寸进尺。他们虽然表示接受国联要求其撤军的决议,但是又以“中国政府不能担保东北日侨生命财产之安全”为理由,拒绝撤兵,利用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将侵略势力进一步在中国大地上延伸。
日军的武装侵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使得全国人民无不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抵抗,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反日浪潮。学生、工人、农民、工商业者、知识分子等爱国人士都投身于这场浪潮之中。有识之士也提出了结束内战,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要求和建议,可惜蒋介石听不进去。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终于爆发,张学良、杨虎城以武力逼迫蒋介石走上国共合作的抗日之路。
(刘元媛)
P19-21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中国也将以各种形式隆重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纪念和追忆,旨在弘扬正义,鞭挞邪恶,珍惜世界和平,不忘历史教训,可是至今,日本对当年所犯的侵略罪行未有深刻的反省,因此在中国等亚洲国家,这样的纪念更多了一层缅怀先烈,不忘国耻,以史为鉴,发奋振兴,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复活的意义。
从“九·一八”到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巨大牺牲。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顽强抵抗,牵制了100多万日军。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中国军民伤亡人数高达3000多万,财物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整个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极大的创痛,使许多中国同胞家散人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使青少年一代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为了歌颂我们的先辈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迹,弘扬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编写了这本中学生读物。
本书作者,大多是一线任教的教师,由于他们的努力,本书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一说:
一、文字比较生动,内容通俗易懂。有关抗日战争的图书虽然已经出版不少,但几乎都是学术类的,行文严谨,内容深奥,探讨性强,不能适应中学生的阅读需求。本书根据中学生读者的特点,力求描写生动,叙事完整,内容通俗易懂,使各年龄段的中学生都想看、爱看、能看,争取成为中学生喜欢的一种读物。
二、整体布局,典型突出,故事性强。本书注意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着重刻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与事,以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展现出中国军民始终不屈、拼死抵抗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历史画面。
三、叙述有据,公正理性。虽然这是一本通俗读物,但书中叙述的每一个故事,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物、事件与数据,都是有相应的史料作依据的,因此它不同于小说,更不是戏说,而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读物。为了保证本书的公正理性,我们对其中涉及判断和评价的内容尽量做到严肃客观,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并且在称谓等方面,也尽量注意词汇的恰当。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博士生导师张云教授审阅了全书,在此一并致谢。
这本书是我们的初次合作,由于时间紧迫,缺乏经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因此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廖大伟
2005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