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这本由俸代瑜、黄仲盈编写的《瑶族(附光盘)》是其中一册,从瑶族的起源和变迁、社会组织与风俗习惯、民族英雄、人口发展、婚姻与家庭、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文化等多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民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瑶族(附光盘)/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俸代瑜//黄仲盈 |
出版社 | 中国人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这本由俸代瑜、黄仲盈编写的《瑶族(附光盘)》是其中一册,从瑶族的起源和变迁、社会组织与风俗习惯、民族英雄、人口发展、婚姻与家庭、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文化等多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该民族。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从遥远的黄河、长江源头走来,跨越南岭莽莽群山,与水共绵长,与山永恒古:黄河、长江,是瑶族最远古的祖源之地;九黎、三苗,是瑶族最悠远的族脉记忆;蚩尤、伏羲兄妹,是瑶族最原始的血缘传承;盘王(盘瓠)、密洛陀,是瑶族最恒久的宗亲根衍…… 这本由俸代瑜、黄仲盈编写的《瑶族(附光盘)》介绍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文化故事等内容。 目录 综述鼓舞瑶山 第一章 我本古老一民族 第一节 源自“九黎”“三苗”时期的古老民族 第二节 创世传说 第三节 徭——瑶源流 第二章 纷繁复杂的支系及其表征 第一节 四大支系 第二节 自称与他称 第三节 瑶族“百家姓” 第三章 过了一山又一山 第一节 靠山吃山——山地游耕 第二节 南岭无山不有瑶 第三节 世界民族 第四节 记忆中的瑶族圣地——千家峒 第五节 瑶族自治地方 第四章 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 第一节 “石牌”与“油锅” 第二节 长鼓舞与铜鼓舞 第三节 盘王节与祝著节 第四节 《盘王歌》与《密洛陀》 第五节 蜡染与刺绣: 第五章 瑶族人口今昔 第一节 瑶族人口变迁 第二节 人口增长的“高潮期” 第三节 瑶族人口向追求质量转变 第六章 美满婚姻与幸福家庭 第一节 男女平等与招郎入赘 第二节 见者有份与家庭互助: 第三节 尊老爱幼与世系传承 第七章 独具特色的瑶乡风情 第一节 斑斓服饰 第二节 依山民居 第三节 风味饮食 第四节 丧葬习俗 第八章 今日瑶山 第一节 一枝独秀的生态农业 第二节 异军突起的特色产业 第三节 瑶乡巨变 尾声永远的瑶山 后记 试读章节 鼓舞瑶山 山是伟岸的,是深厚的,更是深邃的。 族是古老的,是淳朴的,更是睿智的。 鼓是雄浑的,是苍劲的,更是穿越的。 舞是轻盈的,是深情的,更是追忆的。 所以,深邃的山、睿智的族、穿越的鼓、追忆的舞,就这样血脉相承,这样生死相依,这样不舍不弃。 所以,就有了“南岭无山不有瑶”,有了“瑶不离鼓”,有了“鼓不离舞”。 这就是瑶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13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瑶族2 796 003人,主要聚居于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区),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1 493 530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53.42%,为全国瑶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湖南省713191人,占全国瑶族总人13的25.51%;广东省276 266人,占全国瑶族总人的9.88%;云南省219 914人,占全国瑶族总人13的7·87%;贵州省40 879人,占全国瑶族总人El的1.46%;另外约有2%的瑶族分居在全国各地。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从遥远的黄河、长江源头走来,跨越南岭莽莽群山,与水共绵长,与山永恒古:黄河、长江,是瑶族最远古的祖源之地;九黎、三苗,是瑶族最悠远的族脉记忆;蚩尤、伏羲兄妹,是瑶族最原始的血缘传承;盘王(盘瓠)、密洛陀,是瑶族最恒久的宗亲根衍。于是,就有了“十二姓瑶人”,有了翻山越岭的身影,有了遍布全世界的足迹。迁徙,再迁徙;向南,再向南。一路风尘仆仆,一路欢歌载舞,一路风雨兼程。 这一路,穿越岁月,传承族脉。瑶族最初称为“徭”,为何称“徭”,史上说法不一,普遍的观点认为与“徭役”有关。早在唐初,姚思廉所著的《梁书·张缵传》中就记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这里所谓的“莫徭”,即不事徭役,这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瑶族的称呼。后来的《宋史·蛮夷列传》也载:“蛮徭者,居山谷间……不时赋役,谓之徭人。”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中也称:“徭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另一种观点认为,瑶族源于远古商朝时代的“尤人”,原始居地在今黄河下游与淮河流域之间,“徭”为“尤”的音变,所以,“尤人”即为“徭人”。无论何种说法,从此,“徭”开始成为一种族称,成为一种跨越历史的族群的凝聚力。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徭”改为“瑶”,瑶族便成为固定的族称。 这一路,沿山而徙,以山为居。作为典型的山居民族,瑶族大部分居住在高山林区、大石山区,也有少部分居住在丘陵和河谷地带。东起广东乳源五岭山脉,西至云南勐腊、金平哀牢山,北起湖南永州九嶷山和辰溪山区,南达云南河口大围山和广西防城港市十万大山,这片广袤的山区,是瑶族长期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区域。其中,南岭、十万大山、都阳山、雪峰山、罗霄山、六韶山、哀牢山等山脉,重峦叠嶂,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坡谷起伏,既造就了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瑶民。特别是南岭山区,更是我国瑶族重要的聚居地。 这一路,踏水涉洋,逐梦海外。频繁的迁徙,使瑶族人成为“中国的吉普赛人”。自明朝中叶开始,瑶族就开始自发向海外迁徙,先是迁徙至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受印支半岛动乱的影响,居住于老挝等地的瑶族人被迫逃入泰国,后又以难民的身份被分别安置到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这样,久而久之,欧美国家就成为新时期瑶族人自由迁徙选择的目标和方向,瑶族也因此成为一个散布亚、欧、美三大洲的世界性民族。 这一路,虽然步履蹒跚,虽然颠沛流离,虽然愈走愈远,但“瑶”的称呼,却始终是瑶族千百年来共同的坚守:因为记忆中,有那魂牵梦绕的“千家峒”;因为生活中,有那激情欢悦的“盘王节”和“祝著节”;因为传承中,有那血脉相连的“盘王歌”与“密洛陀”。 那千家峒,是“十二姓瑶人”的故地,也是千百年来瑶族一直都在追寻皈依的圣地。但千百年来,关于千家峒确切的地理位置,却是众说纷纭,无法统一:一说在海南岛,一说在浙江会稽山,一说在湖南的洞庭湖,一说在湖南江永县的桃川峒,一说在广西灌阳县的伸家峒,一说在湖南临湘市龙窖山……一切都源于传说,一切都有待于瑶族子孙后代踏山涉水去找寻。正因为千家峒在瑶族的心目中如此神秘、神奇、神圣,所以,无论是浪迹天涯,还是逐梦海角,祖源依然是记忆深处最真最亲的根。所以,无论岁月如何嶙嶙峋峋,生存如何磕磕绊绊,总有一种血缘,愈久愈浓;总有一种亲情,愈念愈深;总有一种归程,愈远愈近。P1-3 序言 如果把一个民族比作一颗星星,那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繁星满天的世界。当今世界上有约3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由多个民族组成。中国也是同样,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密切往来、交流融合、团结奋斗、休戚与共,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强盛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美好河山,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56个成员,其中有55个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人口一直持续增长。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35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1%。2010年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达到了1.14亿,几乎是1953年的3倍,占到了全国13.4亿人口的8.5%。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较大,如壮族有1693万人,回族1059万人,满族1039万人,维吾尔族1007万人,而赫哲族只有5354人,塔塔尔族3556人,独龙族6930人。中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许多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全国各地。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地广人稀,资源富集。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面积,森林和水力资源蕴藏量,以及天然气等基础储量,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全国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中的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中民族地区占到85%以上,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要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就要从认识每一个民族开始。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编写了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编写这样一套大型系列丛书,难度非同一般。几经论证和深入研讨,最终形成了编写大纲,这套丛书各个分卷的作者绝大多数由少数民族作家担任,他们不仅熟悉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对本民族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作者们历经数年,几易其稿,终成此书。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衷心地祈愿这幅“全家福”能为民族的交流和团结,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翟振武 2012年5月于北京 后记 有关瑶族的史料、著述、论文、文章是非常多的,因此,要写一本关于瑶族的知识读本,应该不难。但要用文学的语言,将瑶族的历史源流、发展过程、传承现状等一一描述出来,这注定将是一件苦差事。 因为,很多时候,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状,不能粉饰,需要客观叙述,需要简洁明了,需要脉络清晰;但文学,则需要想象,需要发挥,需要浪漫主义的色彩。当历史与文学在这本小册子里不期而遇,考验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还有耐性。 所以,我们尽量不去拆分历史,不去粉饰现实,只是如实地去阐释一个民族的产生、发展、演化的过程,尽量给读者展示一个民族生产、生活、生存的场景,原汁原味,真实客观。 但我们也会融进自己的一些情感、一些随想。毕竟,生于民族地区,长于民族地区,工作于民族地区,对于民族,总会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这就使得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认真翻阅典籍资料,如实记述;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思想融人字里行间,记录我们的情感轨迹。 所幸的是,以上的疑惑、困难、问题我们都一一克服了。 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薄薄的册子,虽粗糙,但也经历过分娩的阵痛,融合进了我们的真情实感,其中的纰漏与错误,还有待于读者们的批评与指正。 最后,感谢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的黄润柏、袁丽红、李桐等,他们不仅参与了提纲的草拟与讨论,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特别是李桐,为本书提供了精美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他长年累月深入民族地区拍摄得来的,有了他的辛苦劳动,才使这本小册子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